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州市近地面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1
1
作者 齐冰 牛彧文 +5 位作者 杜荣光 于之锋 应方 徐宏辉 洪盛茂 杨焕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3-451,共9页
利用2012~2016年杭州市近地面臭氧(O_3)的连续观测资料以及气象数据,分析了杭州市近地面O_3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杭州市O_3年平均浓度较10年前升高10μg/m^3左右,光化学污染形势日趋严重.O_3浓度冬季较低... 利用2012~2016年杭州市近地面臭氧(O_3)的连续观测资料以及气象数据,分析了杭州市近地面O_3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杭州市O_3年平均浓度较10年前升高10μg/m^3左右,光化学污染形势日趋严重.O_3浓度冬季较低,其余季节均较高,日平均浓度大于100pg/m^3主要分布在4~10月.O_3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5:00~7:00出现最低值,14:00出现峰值,超标时段主要出现在11:00~18:00.O_3浓度变化与紫外辐射、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紫外辐射大于0.02MJ/m^2、气温高于20℃、相对湿度低于70%时,O_3浓度会出现超标情况.风向风速对O_3浓度有一定影响,当风向为北风或偏北风时,O_3浓度较低;当风向为东风或偏东风时,O_3浓度较高,说明影响杭州O_3浓度升高的污染源也主要来自东部,南部和北部地区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变化特征 气象要素 杭州
下载PDF
成都市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成因研究 被引量:125
2
作者 吴锴 康平 +8 位作者 王占山 古珊 帖心 张莹 文小航 王思慧 陈雨姿 王莹 陈迪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241-4252,共12页
为研究成都市臭氧(O3)污染特征及其气象成因,对2014—2016年成都市6个国控环境监测站和同期气象台站逐小时地面观测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4年来成都市O3污染日趋严重,O3年均浓度不断上升,较2013年升高51.2μg·m-3.O3浓度... 为研究成都市臭氧(O3)污染特征及其气象成因,对2014—2016年成都市6个国控环境监测站和同期气象台站逐小时地面观测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4年来成都市O3污染日趋严重,O3年均浓度不断上升,较2013年升高51.2μg·m-3.O3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季较高,秋、冬季则较低,且各季节O3浓度变化具有很强的长期持续性特征.O3浓度日变化特征呈明显的单峰型分布,8:00出现最低值,15:00—16:00出现峰值,超标时段主要出现在13:00—17:00.O3浓度变化与紫外辐射、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风速呈负相关关系,且当紫外辐射大于12 MJ·m-2、气温高于15℃、相对湿度低于65%、西风或偏东北风控制时,成都市容易发生高浓度O3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变化特征 气象因素 成都
原文传递
成都市2017年夏季大气VOCs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58
3
作者 徐晨曦 陈军辉 +2 位作者 韩丽 王波 王继钦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9-626,共8页
为评估成都市2017年夏季(6—8月)开展的臭氧防治行动措施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采用在线监测系统对成都市环境空气中VOCs物种进行监测,对比分析VOCs污染特征、OFP (臭氧生成潜势),并利用PMF(正矩阵因子法)模型对VOCs主要来源进行解析.... 为评估成都市2017年夏季(6—8月)开展的臭氧防治行动措施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采用在线监测系统对成都市环境空气中VOCs物种进行监测,对比分析VOCs污染特征、OFP (臭氧生成潜势),并利用PMF(正矩阵因子法)模型对VOCs主要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2017年8月φ(VOCs)平均值为31. 85×10-9,比2016年同期下降了32%,其中,φ(芳香烃)和φ(卤代烃)平均值下降最为明显.φ(VOCs)日变化呈双峰型,分别在每日09:00和23:00左右达峰值,臭氧防治行动期间φ(VOCs)月均小时值低于2016年同期. VOCs的OFP敏感性物种以烯烃为主,占总VOCs OFP贡献的48%. 2017年8月成都市OFP为61. 89×10-9,比2016年同期下降44%. VOCs源解析结果发现,2017年8月油气挥发源、有机溶剂使用源、工业源、生物质燃烧源等排放占比均有所下降,而机动车排放源和天然源的排放占比增加.研究显示,成都市2017年夏季臭氧防治行动对成都市大气VOCs排放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污染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 PMF
下载PDF
2016~2019年江西省臭氧污染特征与气象因子影响分析 被引量:52
4
作者 钱悦 许彬 +4 位作者 夏玲君 陈燕玲 邓力琛 王欢 张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90-2201,共12页
利用2016~2019年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监测数据及同期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研究江西省臭氧污染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西省近几年臭氧污染日益严重,2016年全省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 利用2016~2019年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监测数据及同期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研究江西省臭氧污染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西省近几年臭氧污染日益严重,2016年全省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平均浓度为80.1μg·m^(-3),到2019年上升至98.2μg·m^(-3),平均年增长率为6μg·m^(-3).2019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O_(3)超标总天数为475 d,占总超标天数的72.6%.2016~2018年O_(3)月平均浓度具有典型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019年秋季由于降水量显著减少、日照时数增多和气温升高等气象条件导致秋季近地面臭氧浓度异常升高,其平均浓度高于其它季节.臭氧浓度总体与气温、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当气温高于30℃、相对湿度在20%~40%区间、风速在2~3 m·s^(-1)区间时易出现高浓度臭氧污染.江西省臭氧浓度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赣东北地区低于其他地区,南部城市高于北部城市.其中,赣州市臭氧污染较为严重,其2019年平均浓度居全省最高,为104.2μg·m^(-3).基于后向轨迹HYSPLIT模型和潜在源解析PSCF对赣州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赣州市臭氧污染的主要潜在贡献源区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春季臭氧污染的外来输送源主要来自广东中部和江西北部地区,夏季主要来自江西北部地区,而秋季则主要来自广东北部和安徽中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气象因素 变化特征 江西省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
原文传递
山东寿光冬季日光温室内温度变化特征及低温预报 被引量:49
5
作者 袁静 李树军 +2 位作者 崔建云 邱刚 李楠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期300-304,共5页
为了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减轻气象灾害对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利用2008—2011年冬季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及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冬季日光温室内温度变化特征及最低气温预报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晴天和多... 为了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减轻气象灾害对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利用2008—2011年冬季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及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冬季日光温室内温度变化特征及最低气温预报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晴天和多云天气下日光温室内的气温有明显的日变化,且晴天状况下温度变化幅度要大于多云天气;连阴天时日光温室内气温较低,严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与温室外气温及温室内湿度、气温、地温相关性较好。试验建立了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预报模型,利用最新资料对模型进行预报检验,不同天气状况下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预报值平均绝对误差小于1℃,平均相对误差低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温度 变化特征 预报模型
下载PDF
祁连山西段草地土壤温度、水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43
6
作者 车宗玺 李进军 +7 位作者 汪有奎 丁国民 李世霞 邸华 车宗彩 潘欣 毛志明 郭朝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11,共7页
研究土壤水热要素对合理预测祁连山气候变化特征及建立气候预警系统有重要意义。采用18套土壤温、湿度自动记录仪(HOBOU30)对祁连山西段草地进行3a连续定位监测,旨在探索分析该区土壤水热变化特征,阐明土壤水热互作效应及耦合机制。表明... 研究土壤水热要素对合理预测祁连山气候变化特征及建立气候预警系统有重要意义。采用18套土壤温、湿度自动记录仪(HOBOU30)对祁连山西段草地进行3a连续定位监测,旨在探索分析该区土壤水热变化特征,阐明土壤水热互作效应及耦合机制。表明:1)冷期(1—3、11—12月)占全年的42%,暖期(4—10月)占58%;7月前土壤均温随月份增大而增大,月份增大1月土壤均温增大3.53℃,水分增大3.23%;7月后随月份增大而减小,月份增大1月土壤均温降低4.73℃,水分下降2.55%。2)日变化16:00前土壤均温为7.45℃,水分为16.26%,16:00后均温为9.1℃,水分为16.79%,16:00后比前均温高1.65℃,水分高0.54%。3)土温、水分与海拔均呈线性正相关,前者差异显著(P<0.05),后者不显著(P>0.05)。4)土温逐层(0—120 cm)平均递增0.07℃,水分递减0.58%;土温与土层深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R2=0.99),水分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R2=0.97)。5)该区土温与水分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因此,祁连山西段草地土温变幅较小,水分变幅大,两者在空间上变化均呈二次函数,时间上均呈一次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变化特征 草地 祁连山西段
下载PDF
辽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4
7
作者 李广霞 陈传雷 才奎志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8年第2期31-34,共4页
利用辽宁56个测站的1951-2005年逐年和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常规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辽宁夏季降水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夏季降水存在2~3a、3~5a、10~... 利用辽宁56个测站的1951-2005年逐年和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常规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辽宁夏季降水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夏季降水存在2~3a、3~5a、10~12a等周期振荡,呈波动减少趋势;辽宁暴雨、大暴雨日数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暴雨 时空分布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基于地基微波辐射计的大气液态水及水汽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张文刚 徐桂荣 +2 位作者 万蓉 贺文煌 冯光柳 《暴雨灾害》 2015年第4期367-374,共8页
大气液态水及水汽的探测对研究灾害性天气具有重要作用,地基微波辐射计可同时获取高时空分辨力的液态水及水汽资料。利用湖北省内三个测站的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三站液态水及水汽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对比武汉站微波辐射计与探空得... 大气液态水及水汽的探测对研究灾害性天气具有重要作用,地基微波辐射计可同时获取高时空分辨力的液态水及水汽资料。利用湖北省内三个测站的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三站液态水及水汽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对比武汉站微波辐射计与探空得到的大气可降水量(PWV,precipitable water vapor)发现,两者偏差较小且相关性较好。水汽密度(VD,vapor density)整体随高度递减,2 km以下部分高度的VD在降水时要小于阴天时。液态水含量(LWC,liquid water content)随高度先增后减,降水时其峰值高度明显高于阴天时。降水时,PWV的日变化呈现"一谷一峰"的特征,液态水总量(ILW,integrated liquid water)在白天先增后减,在午后出现峰值,在夜间变化波动较大。受地形影响,荆州液态水总量明显低于武汉、咸宁,咸宁ILW在秋冬季明显高于荆州、武汉。降水发生时,水汽主要在2 km以下积聚,之后被抬升至4 km左右高度凝结并降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水汽 液态水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不同沙地类型土壤水分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秦佳琪 托亚 +3 位作者 叶冬梅 何炎红 田有亮 郭连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23-26,共4页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不同沙地水分状况研究表明 :根据流动沙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状况可划分为 :表层干沙层、湿度变化层、稳定层 ;白刺灌丛沙堆与流动沙地相似 ,但层次区分与流动沙地略有差异 ;流动沙地各层湿沙含水量均高于白刺灌丛沙堆 ...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不同沙地水分状况研究表明 :根据流动沙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状况可划分为 :表层干沙层、湿度变化层、稳定层 ;白刺灌丛沙堆与流动沙地相似 ,但层次区分与流动沙地略有差异 ;流动沙地各层湿沙含水量均高于白刺灌丛沙堆 ;流动沙地迎风坡不同坡位含水量均呈现 ;坡上部 <坡中部 <坡下部 :固定沙地丘间低地 8月份土壤含水量小于 9月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沙地类型 土壤水分 垂直分布
下载PDF
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10
作者 苏彬彬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519-2525,共7页
为了探讨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大气中地面O3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以及相关物质和气象因子对O3生成和变化的影响,选取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福建武夷山站2011年3月~2012年2月O3为期1 a的监测数据,研究其浓度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并利用后向... 为了探讨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大气中地面O3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以及相关物质和气象因子对O3生成和变化的影响,选取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福建武夷山站2011年3月~2012年2月O3为期1 a的监测数据,研究其浓度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并利用后向轨迹模式探讨区域输送对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O3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华东森林及高山区域O3背景浓度为(87.9±34.1)μg.m-3;O3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秋季>夏季>冬季;与其它气体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O3来源于远距离水平输送、平流层注入和光化学反应生成;来自高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气团的输送导致武夷山背景点O3浓度出现极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背景站 臭氧 变化特征 影响因子 区域输送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中部BJ站土壤湿度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 被引量:26
11
作者 万国宁 杨梅学 +1 位作者 王学佳 陈晓磊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6-293,共8页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在高原能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GAME-Tibet期间观测的青藏高原中部BJ站2001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00:00~230:0逐时高分辨率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4~210 cm深度土壤湿度的日、季节和年际等不同时间尺...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在高原能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GAME-Tibet期间观测的青藏高原中部BJ站2001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00:00~230:0逐时高分辨率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4~210 cm深度土壤湿度的日、季节和年际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4 cm深度土壤湿度日变化显著2,0~210 cm深度土壤湿度日变化微弱;土壤湿度日振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衰减,但在210 cm深度又出现增加的趋势;4 cm、20 cm、60 cm、100 cm1、60 cm和210cm深度土壤湿度的平均日振幅分别为0.97%、0.22%、0.03%、0.01%、0.01%和0.03%。(2)根据土壤湿度在时间尺度和垂直剖面上的变化特征,将土壤湿度年内的变化过程划分为积累期(3~8月)、衰减期(8~12月)和相对稳定期(12~3月)3个阶段。(3)2001~2005年,BJ站4 cm、20 cm、60 cm、100 cm和160 cm深度土壤湿度8月的平均值表现为线性增加的趋势,210 cm深度土壤湿度8月的平均值则呈现出线性减小的趋势;湿季,土壤湿度显著地受到降水的影响,干季,土壤湿度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湿度 冻融过程 变化特征 季节转换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近50年气温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鄂崇毅 侯光良 +2 位作者 吴成永 杨萍 刘雯雯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4-99,共6页
文中利用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点,1961年-2011年月平均、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数据进行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0年来,柴达木盆地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增暖趋势分别为0.54℃/10a、0.43℃/10a和0.74℃/10a,明显... 文中利用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点,1961年-2011年月平均、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数据进行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0年来,柴达木盆地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增暖趋势分别为0.54℃/10a、0.43℃/10a和0.74℃/10a,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增幅;增暖在平均最低气温上表现最为突出;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表现为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秋、冬季增温高于春、夏季,冬季增温贡献最大;各站点气温在空间上表现为较一致的增温趋势,气温增幅从东向西逐渐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柴达木盆地 气温 变化特征
原文传递
1961—2010年青海省霜冻灾害变化特征及风险区划 被引量:20
13
作者 严应存 周秉荣 陈国茜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6-991,共6页
基于青海省历史日最低气温、青海省农作物种植总面积、农作物产量等要素,运用数理统计构建致灾因子危险性、暴露性和灾损敏感性指数,采用图表法和指数乘积法开展青海省霜冻灾害变化特征及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青海省作物种植区均有霜冻灾... 基于青海省历史日最低气温、青海省农作物种植总面积、农作物产量等要素,运用数理统计构建致灾因子危险性、暴露性和灾损敏感性指数,采用图表法和指数乘积法开展青海省霜冻灾害变化特征及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青海省作物种植区均有霜冻灾害,中心集中在东部农业区的门源、大通、互助、湟源和湟中,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德令哈、都兰和乌兰,以及贵南和共和等地;发生时段主要在4—9月,5月发生频率最高;年际间霜冻灾害呈波动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显著,年代际间霜冻灾害呈显著波动增加趋势;霜冻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门源、互助、大通和祁连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灾害 变化特征 风险区划
下载PDF
大连市紫外线辐射强度分析和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丛菁 孙立娟 蔡冬梅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年第3期48-52,共5页
利用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大连市逐日紫外线观测资料,分析了紫外线辐射季、月和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连市紫外线辐射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各季节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日变化同位... 利用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大连市逐日紫外线观测资料,分析了紫外线辐射季、月和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连市紫外线辐射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各季节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日变化同位相,均为正午呈大致对称分布。无论何季节,日照总时数、14时能见度和太阳高度角均为影响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关键因素。同时,探讨了雾对辐射强度的影响。运用逐步回归方法,求得各季节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方程,实现了预报定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辐射强度 气象要素 变化特征 预报方程 预报检验
下载PDF
北京山区典型树种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杨芝歌 史宇 +3 位作者 余新晓 张艺 陈杰 王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5-200,共6页
2010年6—9月在妙峰山林场,运用SF-L树干液流仪分别研究分析了典型晴天和生长季侧柏、栓皮栎、油松、刺槐的树干液流速率变化特征及树干液流速率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4种树种的树干液流速率变化规律呈单峰型,其中侧柏的平均树干... 2010年6—9月在妙峰山林场,运用SF-L树干液流仪分别研究分析了典型晴天和生长季侧柏、栓皮栎、油松、刺槐的树干液流速率变化特征及树干液流速率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4种树种的树干液流速率变化规律呈单峰型,其中侧柏的平均树干液流速率最大,为0.079 3cm/min,刺槐最小,为0.048cm/min。4种树种在各个月份的平均液流速率变化较大,但均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对环境因子影响树干液流速率的相关分析表明:气温、太阳辐射、VDP、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水势与树干液流速率呈正相关,而相对湿度与树干液流速率呈负相关关系,风速、土壤温度与树干液流速率的相关性不明确。太阳辐射对树干液流速率的影响最大,其中对阔叶树种刺槐和栓皮栎的影响比对针叶树种油松和侧柏更大。环境因子对阔叶树影响较大,对针叶树影响较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出了4种不同树种的树干液流速率和环境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山区 液流速率 变化特征 环境因子 蒸腾
下载PDF
近50年鄱阳湖水面蒸发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闵骞 苏宗萍 王叙军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7年第3期17-20,共4页
利用康山、棠荫、都昌、星子、湖口水文、气象资料,应用器测折算法和气候模式法,确定鄱阳湖1955—2004年年、月水面蒸发量,并对近50 a的水面蒸发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影响水面蒸发的温度、湿度、风速等主要因子的变化进行了模拟计算。... 利用康山、棠荫、都昌、星子、湖口水文、气象资料,应用器测折算法和气候模式法,确定鄱阳湖1955—2004年年、月水面蒸发量,并对近50 a的水面蒸发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影响水面蒸发的温度、湿度、风速等主要因子的变化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除5月外的各月蒸发量及年蒸发量均呈减少趋势,湖区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是造成水面蒸发减少的根本原因,与温室效应密切相关,是对大范围气候变化的同步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水面蒸发 变化特征 原因
下载PDF
南疆近57年沙尘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姜萍 徐洁 +1 位作者 陈鹏翔 彭艳梅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3-109,共7页
根据南疆15个气候业务代表站1960~2016年逐月沙尘暴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6年间南疆沙尘暴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突变及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56年来南疆沙尘暴发生日数呈明... 根据南疆15个气候业务代表站1960~2016年逐月沙尘暴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6年间南疆沙尘暴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突变及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56年来南疆沙尘暴发生日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巴州南部与和田地区沙尘暴发生日数存在突变,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87年、1992年;3)小波分析显示南疆沙尘暴存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振荡,目前南疆基本处在新一轮沙尘暴多发期的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 沙尘暴 变化特征 MANN-KENDALL检验 MORLET小波分析
原文传递
胜利油区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后储层物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铭宝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9-71,共3页
将胜利油区稠油油藏在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阶段完钻的热采密闭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与邻近或相同沉积条件下的老取心井的岩心分析资料进行对比,探讨了碎屑岩稠油油藏储层参数经过注蒸汽热采后的变化特点、变化机理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 将胜利油区稠油油藏在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阶段完钻的热采密闭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与邻近或相同沉积条件下的老取心井的岩心分析资料进行对比,探讨了碎屑岩稠油油藏储层参数经过注蒸汽热采后的变化特点、变化机理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总结了稠油注蒸汽热采与常规注水开采后的储层特性变化异同点,为稠油热采过程中制定改善储层渗流条件、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对策或措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采 稠油油藏 注蒸汽 胜利油区 储层物性 岩心分析 储层特性 变化特征 取心 碎屑岩
下载PDF
潍坊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树军 袁静 +2 位作者 王文波 李晶晶 崔建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0期157-164,共8页
为了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然资源,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利用1961—2010年潍坊市9个县市区气象资料,应用线性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以及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潍坊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 为了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然资源,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利用1961—2010年潍坊市9个县市区气象资料,应用线性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以及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潍坊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潍坊市除了≥20℃积温以外,其他各界限温度积温都表现出极显著增多趋势,增幅在55.6~77.3℃·d/10a之间;各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减少趋势并不显著;≥0℃、≥10℃间隔日数及无霜期表现出显著增多趋势,增幅分别为4.8d/10a、2.6d/10a和2.3d/10a。≥0℃、≥10℃积温在1994年发生突变,≥5℃、≥15℃、≥20℃积温在1998发生突变;各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降水序列不存在显著的突变点;≥0℃、≥10℃初终日间隔日数及无霜期突变点发生在1991年、1996年、2004年。除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降水及≥20℃积温外,其他积温普遍存在6年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无霜期存在6~8年的时间尺度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 变化特征 突变检验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蓄水前后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姣姣 介玉娥 +5 位作者 陈兴周 胡玉梅 张艳玲 王双霞 周丹丹 郭丽敏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0年第1期52-56,共5页
利用小浪底库区及周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2个气象站蓄水前后共20 a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站雷暴日数、初日、终日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因水域面积增大,对小浪底库区及周边雷暴气候特征等... 利用小浪底库区及周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2个气象站蓄水前后共20 a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站雷暴日数、初日、终日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因水域面积增大,对小浪底库区及周边雷暴气候特征等有较大影响,库区和周边东部年雷暴日数和初终间日数呈增加趋势,周边南部呈减少趋势;雷暴日数秋季增加,夏季减少;库区和周边雷暴初日均呈明显的提前趋势,终日多呈推迟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水库 雷暴日数 雷暴初日 雷暴终日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