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1
作者 秦芸芸 张连仲 +5 位作者 刘琳 崔存英 冯德广 刘园园 黄丹青 张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9期887-889,共3页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危险因素。方法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100例,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术后2周发生AF 54例为AF组,未发生AF 46例为非AF组,比较...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危险因素。方法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100例,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术后2周发生AF 54例为AF组,未发生AF 46例为非AF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2周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果 AF组年龄[(55.24±10.50)岁]较非AF组[(47.15±13.0)岁]大,体外循环时间[180.00(136.00,231.00)min]较非AF组[150.00(140.00,188.25)min]长,术后血清脑钠肽水平[3 975.00(1 655.00,6 345.00))ng/L]高于非AF组[800.00(600.00,1 025.00)ng/L](P<0.05);合并高血压比率(17.39%)、冠状动脉狭窄比率(34.78%)、术前NYHA心功能Ⅲ~Ⅳ级比率(17.39%)、术前肺动脉收缩压≥40mm Hg比率(23.91%)、同期行其他手术比率(47.83%)、术后机械通气时间>3d比率(13.04%)、术后发生肺炎比率(34.78%)均高于非AF组(37.04%、66.67%、57.41%、46.30%、79.63%、51.85%、62.9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OR=5.55,95%CI:1.424~21.629,P=0.014)、同期行其他手术(OR=4.67,95%CI:1.293~16.885,P=0.019)、术后发生肺炎(OR=19.40,95%CI:4.840~77.753,P<0.001)、术后血清脑钠肽水平>1 580ng/L(OR=5.01,95%CI:1.518~16.514,P=0.008)为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术后2周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心功能差(NYHA心功能Ⅲ~Ⅳ级)、同期行其他手术、术后发生肺炎及血清脑钠肽水平较高(>1 580ng/L)是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性心律瓣膜病 双瓣置换术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心脏瓣膜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及心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梦影 何朝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2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心脏瓣膜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96例心脏瓣膜病合并阵发性A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介入心脏瓣膜手术及射频消融术治疗,术...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心脏瓣膜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96例心脏瓣膜病合并阵发性A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介入心脏瓣膜手术及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窦性心律维持及心室重构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内经(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LVEDd及LVEF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用于心脏瓣膜病合并阵发性AF患者的术后治疗,能够在有效维持术后窦性心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延缓或逆转心室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胺碘酮 心脏瓣膜病 心房颤动 窦性心律 心室重构
下载PDF
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术后对窦性节律恢复的影响因素
3
作者 秦巧云 王焕霞 +1 位作者 王一萌 李帅兵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24期3043-3045,3065,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房颤术后窦性节律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7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二尖瓣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114例,均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随访患者术后窦性节律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恢复...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房颤术后窦性节律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7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二尖瓣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114例,均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随访患者术后窦性节律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恢复窦性节律患者78例(恢复组),未恢复窦性节律患者36例(未恢复组);未恢复组房颤病程明显长于恢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病程> 5年的比例达到62. 89%;未恢复组术前B型脑钠素(BNP)> 100 pg/ml、C-反应蛋白(CRP)> 3 mg/L和左房直径> 5. 5 mm的比例分别为91. 67%、86. 11%和63. 89%,明显高于恢复组(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房直径、术前CRP和BNP是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2. 809、3. 071、2. 537,P <0. 05)。结论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术后窦性节律恢复与术前左房直径、CRP和BNP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 房颤 窦性节律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护骨素-RANK-RANKL轴在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行改良迷宫术后窦律维持中的作用
4
作者 王健 谈永飞 +4 位作者 曹海龙 戴婷 蒋国军 王洪敏 史国振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6期519-524,共6页
目的:探讨护骨素-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RANK配体(RANK ligand,RANKL)与瓣膜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行改良迷宫术后转复的窦性心律能否稳定维持的关系。方法:选取瓣膜病合并持续性房颤... 目的:探讨护骨素-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RANK配体(RANK ligand,RANKL)与瓣膜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行改良迷宫术后转复的窦性心律能否稳定维持的关系。方法:选取瓣膜病合并持续性房颤行改良迷宫术患者共65例,以术后3个月内房颤是否复发分为房颤复发组39例和窦性心律组26例。术中取左心耳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护骨素、RANK、RANKL的表达,用Masson染色比较两组患者左心耳组织的间质纤维化程度。结果:房颤复发组左心耳组织中RANK和RANKL的表达水平以及RANKL/护骨素比值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房颤复发组的胶原容积分数(CVF)也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房颤复发组RANKL的表达量、RANKL/护骨素比值与CVF呈正相关。结论:护骨素-RANK-RANKL轴可能通过影响心房的结构重构参与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行改良迷宫术后房颤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骨素/RANK/RANKL 瓣膜病 心房颤动 改良迷宫手术 窦性心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