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助管理对流浪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姚彩英 李大连 杨娟珍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35期162-163,共2页
目的:探讨互助管理模式对流浪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精神发育迟滞患者42例,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精神科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互助管理和生活技能训练。比较两组干预效... 目的:探讨互助管理模式对流浪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精神发育迟滞患者42例,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精神科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互助管理和生活技能训练。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社会功能缺陷(SD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社会功能、社会兴趣及个人整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激惹、精神病表现、迟缓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助管理有助于提高流浪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发育迟滞 流浪患者 互助管理模式
下载PDF
流浪精神病人管理的探讨 被引量:17
2
作者 何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年第7期585-586,共2页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方法对2004年1月~2005年2月入院的流浪精神病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流浪精神病人入院时病情复杂,难于管理,但经过治疗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结论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需要卫生、公安、司法、民政、财政等行政...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方法对2004年1月~2005年2月入院的流浪精神病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流浪精神病人入院时病情复杂,难于管理,但经过治疗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结论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需要卫生、公安、司法、民政、财政等行政管理部门的通力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人 管理 探讨
下载PDF
流浪精神病人诊治与救助探讨 被引量:15
3
作者 何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年第7期598-599,共2页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人的诊治与救助。方法对2004年1月~2005年2月入院的流浪精神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流浪精神病人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流浪精神病人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怀及救助。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人 诊治 救助
下载PDF
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对比分析及综合性救治 被引量:11
4
作者 甄庆伟 孙佳文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第12期1774-1775,共2页
目的调查分析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以利于开展针对性救助。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在唐山精神病院住院治疗的100例非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一般情况,躯体状况,精神疾病诊断分型... 目的调查分析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以利于开展针对性救助。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在唐山精神病院住院治疗的100例非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一般情况,躯体状况,精神疾病诊断分型及严重程度进行临床特征对比。结果①两组一般情况,躯体状况比较:研究组男性多于女性(χ2=49.42,P<0.01),大多数为外省市户籍(χ2=115.94,P<0.01),平均年龄大(t=14.02,P<0.01),伴躯体疾病明显多于对照组(χ2=75.00,P<0.01);②精神疾病诊断分型及严重程度方面:研究组前3位为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其它待分类精神病;对照组为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其它功能性精神病;研究组以慢性阴性症状(t=51.43,P<0.01)和行为症状(t=15.56,P<0.01)为主,对照组则以短暂阳性(t=36.01,P<0.01)和情感症状(t=10.44,P<0.01)为主。结论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与普通精神病患者相比病情复杂而严重,需要进行综合性特殊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乞讨精神病 非流浪乞讨精神病 综合性特殊救治 临床特征
下载PDF
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对策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玉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10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特点,更好地指导护理工作。方法将204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与同期住院的204例一般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特点比较。结果与一般住院精神病患者比较,流浪精神病患者大多病史不详,合并躯体疾病较多,精神症状...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特点,更好地指导护理工作。方法将204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与同期住院的204例一般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特点比较。结果与一般住院精神病患者比较,流浪精神病患者大多病史不详,合并躯体疾病较多,精神症状以行为紊乱为主,生活自理能力及合作性较差(P<0.01)。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比一般精神病患者护理和管理难度大,需在入院处置、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和病房管理等方面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患者 临床特点 护理对策
下载PDF
上海青浦区流浪乞讨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吴建英 汪晓晖 +7 位作者 沈全荣 陶冬芳 李辉 陈萍 卢国强 鲍晨曦 吕钦谕 易正辉 《精神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上海市青浦区流浪乞讨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的风险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上海市青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59例,基线评估一般资料,分别在入院时及入院后第4、8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外显... 目的探讨上海市青浦区流浪乞讨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的风险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上海市青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59例,基线评估一般资料,分别在入院时及入院后第4、8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及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表评估精神症状及安全风险。结果流浪乞讨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高风险达100%,有明显攻击行为者占81.4%,多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发生;患者以规范药物治疗少,文化程度低,男性为主,其中精神分裂症者居多。入院后第4、8周末PANSS、MOAS、风险评估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入院后第8周末PANSS、风险评估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入院后第4周末降低(P<0.05),入院后第8周末MOAS总分及言语攻击、自身攻击因子分均较入院后第4周末降低(P<0.05)。结论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风险高,攻击行为主要与其精神症状相关,药物规范治疗可以改善相关症状并减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 肇事肇祸 风险评估 临床特征
下载PDF
流浪精神病人收治中的伦理困境分析与对策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钱烈 赵志宏 +2 位作者 李萍 俞玉海 方祝英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第5期894-897,共4页
通过对2011—2015年在萧山医院精神科病房的流浪精神病人收治和出院情况的调查,发现存在"被精神病"风险,无监护人状态下病人权益保障和监督机制缺失,病人长期滞留病房等伦理困境。建议建立流浪精神病人权利保障与监督委员会,... 通过对2011—2015年在萧山医院精神科病房的流浪精神病人收治和出院情况的调查,发现存在"被精神病"风险,无监护人状态下病人权益保障和监督机制缺失,病人长期滞留病房等伦理困境。建议建立流浪精神病人权利保障与监督委员会,通过纠错机制减少误诊或"被精神病"现象发生;保障恰当的诊疗和生活照顾;为滞留病人创造出路等,保障流浪精神病人的基本权益,达到减少精神残疾,避免再度流浪的目的,从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人 伦理困境 “被精神病” 纠错机制 权益保障
下载PDF
成都市流浪精神病患者现状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黄堂辉 曾海英 +1 位作者 袁俊兰 彭赓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8年第10期999-1001,共3页
目的对成都市流浪精神病患者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流浪精神病患者救助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2017年医院收治的1015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都市流浪精神病患者中,年龄21~40岁者占59.11%、初中及以下文化... 目的对成都市流浪精神病患者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流浪精神病患者救助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2017年医院收治的1015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都市流浪精神病患者中,年龄21~40岁者占59.1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5.57%,非本籍患者占68.57%;流浪精神病患者大多为精神分裂症,因言行紊乱由救助站送入住院,治疗后大部分好转,被救助站接走,亲属接走的比列仅占13.50%。流浪精神病患者中,合并的躯体疾病的占49.16%。在所有躯体疾病中,传染性疾病占比最高,为34.27%,其中乙肝的患病率为6.00%,丙肝为1.97%,梅毒为4.93%,艾滋病为2.76%,结核为0.89%。结论成都市流浪精神病患者大多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非本籍患者为主,且传染病患病率高。因此,应加强此类患者的救助、管理,减少患者流浪,并在救助站、医疗机构等建立完善的登记和病历系统,切实保障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医疗援助,防止传染病的传播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流浪 精神病患者 现状
下载PDF
261例流浪精神病人救治状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冯燕华 钟守昌 +3 位作者 赵贤玲 桂格莉 胡珊 包黎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2年第4期272-273,共2页
目的了解武汉市流浪精神病人的救治状态,探索其管理办法。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武汉市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的流浪精神病人进行调查,统计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病人来源和入住原因、诊断及伴发躯体疾病情况、住院时间及出院及安... 目的了解武汉市流浪精神病人的救治状态,探索其管理办法。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武汉市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的流浪精神病人进行调查,统计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病人来源和入住原因、诊断及伴发躯体疾病情况、住院时间及出院及安置情况等。结果流浪精神病人多由武汉市"110"联动送来以无名氏收治入院,其中男性123名(占47.13%),女性138名(占52.87%);当他们对社会治安造成影响时,由武汉市"110"联动送入武汉市精神病院;其中疾病诊断以精神分裂症(122例,占46.74%)为主;合并躯体性疾病的有119例,占45.60%;住院天数最短为1天,最长6年,平均为(139.21±111.23)天;两年期间正式出院仅132例,其余129例流浪精神病人仍在医院继续接受治疗。结论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加快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完善现行流浪乞讨精神病人的救助体制、完善法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人 救治状态 问题和困难
下载PDF
流浪精神病人诊治情况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卫雪兴 《中国民康医学》 2007年第11期495-496,共2页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人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特殊性和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方法:自制病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分析我院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期间收治174例流浪精神病人的诊断、治疗等情况。结果:流浪精神病人病情复杂,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均不同...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人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特殊性和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方法:自制病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分析我院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期间收治174例流浪精神病人的诊断、治疗等情况。结果:流浪精神病人病情复杂,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均不同于一般社会病人。结论:对流浪精神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均需谨慎,注意详细的体格检查,并应强化法律意识,防范医疗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人 诊断 治疗 法律
下载PDF
口腔卫生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人口腔卫生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黎秀 曹治 +2 位作者 欧阳少维 覃远丽 朴轶峰 《现代临床护理》 2017年第3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卫生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人口腔卫生的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0例流浪精神病病人进行口腔卫生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病人执行刷牙情况、口腔健康状况和牙周疾病相关症状情况。结果干预前后病人执行刷牙情况... 目的探讨口腔卫生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人口腔卫生的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0例流浪精神病病人进行口腔卫生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病人执行刷牙情况、口腔健康状况和牙周疾病相关症状情况。结果干预前后病人执行刷牙情况、牙周疾病相关症状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病人自觉刷牙率、正确刷牙率明显高于干预前,牙周疾病相关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干预前后病人口腔健康状况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病人在功能受限、疼痛与不适、心理不适、独立能力减弱及总分明显低于干预前。结论口腔卫生护理干预能提高流浪精神病人自觉执行刷牙、正确刷牙率,有效改善了口腔卫生,提高了口腔健康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人 口腔卫生 护理干预
下载PDF
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传染病状况分析及感染防控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玉玲 侯俊霞 吕文佳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146-147,共2页
目的分析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传染病的状况,为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将1582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设为研究组,1600例非流浪精神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合并传染病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合并传染病发生率为12.4%,对照组为5.... 目的分析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传染病的状况,为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将1582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设为研究组,1600例非流浪精神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合并传染病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合并传染病发生率为12.4%,对照组为5.7%,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合并消化道传染病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性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染病最少。研究组合并传染病主要为乙肝(6.9%)、梅毒(3.1%)、丙肝(2.1%)。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传染病发生率较高,管理难度大,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 传染病 乙肝 梅毒 丙肝 临床特征 感染防控
下载PDF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芙蓉 李桂云 朱永梅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调查我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一日法,以2012年2月18日为时间节点,对我院流浪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男159例,女111例)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占首位(男性为57.2%,女... 目的调查我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一日法,以2012年2月18日为时间节点,对我院流浪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男159例,女111例)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占首位(男性为57.2%,女性为79.3%);联用两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者男性为42.8%,女性为20.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男性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排在前3位的是:利培酮,氯丙嗪,舒必利;女性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排在前3位的是:利培酮,氯氮平,氯丙嗪;无重大剂量用药者。③抗精神病药物日均剂量折算为氯丙嗪剂量后,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调查提示,目前,我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规范合理,在联合用药方面及部分药物使用频度方面存在性别差异,日均剂量方面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 抗精神病药物 性别差异
下载PDF
行为矫正预防流浪精神病人医院感染的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韩富英 胡进梅 +2 位作者 李占花 明永武 张志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第3期346-347,共2页
目的探讨预防和控制流浪精神病人医院感染的护理对策,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238例流浪精神病人按住院时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9人。实验组病人借鉴学校住宿管理模式,通... 目的探讨预防和控制流浪精神病人医院感染的护理对策,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238例流浪精神病人按住院时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9人。实验组病人借鉴学校住宿管理模式,通过行为矫正结合健康教育,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对照组病人只进行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期为1年,对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实验组医院感染例次率18.49%,上呼吸道感染例次率9.24%,胃肠道感染例次率6.72%;对照组医院感染例次率36.13%,上呼吸道感染例次率18.49%,胃肠道感染例次率15.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流浪精神病人行为矫正训练,改变了病人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了健康行为,使他们提高了主动防护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使医务人员进一步意识到预防远比治疗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护理对策 行为矫正 流浪精神病人
下载PDF
作业疗法联合代币疗法在“三无”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永梅 《齐鲁护理杂志》 2014年第18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联合代币疗法在"三无"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1例"三无"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实施作业疗法联合代币疗法相结合的康复训练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联合代币疗法在"三无"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1例"三无"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实施作业疗法联合代币疗法相结合的康复训练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精神科护理管理模式。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对两组患者干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干预6、12个月后观察组NOSIE总积极因素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总消极因素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P<0.01);干预后观察组IPROS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作业疗法和代币疗法相结合的康复训练模式能提高患者住院生活质量,对"三无"精神疾病患者的全面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无”精神疾病患者 作业疗法 代币疗法 康复训练
下载PDF
流浪精神病患者诊治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汪崇泽 琚明亮 +2 位作者 孟美玲 蔡雷 贺林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第12期1500-1504,共5页
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社会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存在独特性,在其诊疗中存在诸多伦理问题,如自愿原则与非自愿医疗,保护性约束,患者隐私权保障,个性化治疗与公平等问题。因此,为保障精神病患者的权益,送住入院时应严格遵循非自愿住院治疗标准... 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社会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存在独特性,在其诊疗中存在诸多伦理问题,如自愿原则与非自愿医疗,保护性约束,患者隐私权保障,个性化治疗与公平等问题。因此,为保障精神病患者的权益,送住入院时应严格遵循非自愿住院治疗标准,遵循医学伦理四原则,存在冲动、消极等危及自身或他人风险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对精神障碍做出诊断。同时给予心理疏导,最少限制患者为准则,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人性化服务,注意隐私权的保护,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人 医学伦理 个性化治疗
下载PDF
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感染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秦易生 彭建宏 《中国处方药》 2020年第11期161-162,共2页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患者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的感染情况,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对HBsAg、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进行检查。对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对象进行复检,并送长沙市疾控中心进行确认;对梅毒...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患者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的感染情况,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对HBsAg、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进行检查。对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对象进行复检,并送长沙市疾控中心进行确认;对梅毒抗体阳性者,加做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并进行滴度检测。结果流浪精神病患者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感染率分别为:12.47%、1.67%、3.11%、0.71%。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都有感染,以感染乙肝和梅毒为主,是感染梅毒和乙肝的高发人群,应在该人群中加强健康宣教并积极进行传染病的检测,及时救治,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 流浪精神病患者 HBV HCV 梅毒 HIV
下载PDF
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用药情况调查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芙蓉 洪二郎 +1 位作者 王海霞 崔洪梅 《中国民康医学》 2012年第5期534-535,538,共3页
目的:调查我院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一日法,以2011年3月26日为时间节点,对住我院324例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181例,女性143例)的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者16.7%;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 目的:调查我院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一日法,以2011年3月26日为时间节点,对住我院324例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181例,女性143例)的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者16.7%;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者55.2%,以利培酮最常用(28.4%);联用两种抗精神病药物者27.8%,以利培酮联用氯丙嗪最常用(10.8%);联用3种抗精神病药物者0.3%。②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排在前3位的是:利培酮,氯丙嗪,舒必利,无重大剂量用药者。③使用苯二氮类药物者9.3%,使用情感稳定剂者9.6%,使用抗抑郁药者0.9%。结论:本调查提示目前我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规范合理,氯丙嗪等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率仍较高,与相关经费投入不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患者 精神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
下载PDF
流浪精神病人社会支持水平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黎秀 付美华 +2 位作者 曹治 李镔 钟远惠 《现代临床护理》 2016年第10期6-9,共4页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人的社会支持情况,探讨有效的社区干预措施。方法应用社会支持量表对100名流浪精神病人和86名普通住院精神病人社会支持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流浪组精神病人的社会支持度总分为(26.53±6.37)分,普通组为(34.64±...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人的社会支持情况,探讨有效的社区干预措施。方法应用社会支持量表对100名流浪精神病人和86名普通住院精神病人社会支持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流浪组精神病人的社会支持度总分为(26.53±6.37)分,普通组为(34.64±6.57)分;不同婚姻情况、文化程度和病程的流浪精神病人社会支持度不同(均P<0.05)。结论流浪精神病人的社会支持较低,其中未婚、文化程度低、病程长的流浪精神病人社会支持度较低,应有针对性的运用社区干预手段,充分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使流浪精神病人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人 社会支持水平 护理
下载PDF
回归与发展: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对策研究——基于C市流浪精神病人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风 谢鹏芳 +3 位作者 谢娟 廖希 刘丰胜 刘扬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年第3期65-71,共7页
社会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作为社会变迁的副产品,生存与发展不断陷入困境,致使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化。流浪精神病人作为弱势群体中更为特殊的一类,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需要家庭、医护人员和社会力量的协同照顾、护理、关心和支持... 社会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作为社会变迁的副产品,生存与发展不断陷入困境,致使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化。流浪精神病人作为弱势群体中更为特殊的一类,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需要家庭、医护人员和社会力量的协同照顾、护理、关心和支持。基于对C市流浪精神病人的现状调查,从流浪精神病人回归社会、寻求自身发展两个方面出发,联动救助管理站、精神病院、公安局、居民等传统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家庭/中途宿舍、大众媒体等模式下的救助体系,完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从而实现流浪精神病人的基本康复,回归家庭和社区,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自我发展,提高社会对流浪精神病人的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人 回归 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