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起搏方式及右室起搏比例不同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新发房颤影响的随访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建龙 朱宗成 +3 位作者 朱天哲 盛晓东 范韬 金骁琦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20期2975-297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方式及右室起搏比例不同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新发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心内科过去5年间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模式不同分为VVI、DDD组,根据右室起搏比例(Cum%VP)不同分为:DDD...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方式及右室起搏比例不同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新发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心内科过去5年间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模式不同分为VVI、DDD组,根据右室起搏比例(Cum%VP)不同分为:DDD1组(Cum%VP≥50%)和DDD2组(Cum%VP<50%)两个亚组。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年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AF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符合入选标准且完成随访的患者共计147例,新发AF病例VVI组14例(24.14%),DDD1组5例(11.11%),DDD2组3例(6.82%)。DDD2组与VV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术后3年超声参数比较,DDD2组与VVI组、DDD1组相比,LAD、LVED明显缩小,LVEF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D起搏模式加低右室起搏比例与VVI模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减少AF的发生,DDD起搏模式加最优右室起搏管理应用于临床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D起搏 vvi起搏 心律失常
下载PDF
43例植入VVI起搏器患者右室心尖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疗效比较分析
2
作者 向睿 赵建全 何泉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年第5期513-517,共5页
目的探讨植入VVI起搏器患者,相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是否具有减少并发症的优势性。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至2012年43例植入VVI起搏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右室电极放置部位分为RVAP起搏组(n... 目的探讨植入VVI起搏器患者,相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是否具有减少并发症的优势性。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至2012年43例植入VVI起搏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右室电极放置部位分为RVAP起搏组(n=16)和RVOT起搏组(n=17)。在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内容为临床评估,左室射血分数,QRS波群时限,BNP水平和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结果术后平均随访(0.8±0.4)年,两组术后QRS波群时限较术前均有所延长,RAP、RVOT分别延长了(40±29)、(56±25)ms vs(24±22)、(32±25)ms,P<0.05;且RVAP延长的幅度明显大于RVOT(14±28)、(22±26)ms,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的LVEF较术前均有下降,RAP、RVOT分别为(-3±8)%、(-4±9)%vs(-1±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LEVF、NYHA分级、BNP、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VAP引起QRS时程延长,且LVEF值降幅大于RVO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左心功能受损,心方面衰竭发生率方面,RVOT优势性也不明显,可为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vi 右室心尖起搏 右室流出道起搏
下载PDF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DDD起搏后的心功能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余莉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31期142-145,共4页
目的:了解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DDD起搏后的心功能变化,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心脏起搏方式。方法:13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被分为VVI组66例和DDD组70例,两组置入的心脏起搏器分别为心室抑制型起搏(单腔起搏,VVI)和全自动双腔起搏(DDD)。两... 目的:了解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DDD起搏后的心功能变化,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心脏起搏方式。方法:13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被分为VVI组66例和DDD组70例,两组置入的心脏起搏器分别为心室抑制型起搏(单腔起搏,VVI)和全自动双腔起搏(DDD)。两组在术前和术后1年时观察以下指标:左室收缩末径(LVDs)、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房内径(LA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室壁增厚率(ΔT%)、左心室短轴缩短率(Δ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体循环血管阻力(SVR)、BNP水平。结果:术后1年,VVI组LVDd、LAD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99、4.748,P<0.05);术后1年,VVI组LAD显著高于D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0,P<0.05)。术后1年,两组BNP水平均比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73、26.711,P<0.05);VVI组术后LVEF、CI均比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81、6.218,P<0.05);术后1年,VVI组LVEF显著低于DDD组,BNP显著高于DD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05、11.853,P<0.05)。在随访期间,VVI组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7.88%(25/66),DDD组为8.57%(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6.580,P<0.05);VVI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4.55%(3/66),DDD组为2.86%(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273,P>0.05)。结论:对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DDD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小,且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更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vvi起搏 DDD起搏 左室射血分数 血脑钠素
下载PDF
心脏起搏对心动过缓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立权 丁绍平 +1 位作者 胡东升 张建平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评价不同起搏方式(DDD方式和VVI方式)对长期心脏起搏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分别对43例VVI起搏治疗和32例DDD起搏治疗患者进行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34±6.8个月和32±8.3个月。结... 目的:评价不同起搏方式(DDD方式和VVI方式)对长期心脏起搏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分别对43例VVI起搏治疗和32例DDD起搏治疗患者进行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34±6.8个月和32±8.3个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R波抑制型起搏器(VVI)组随访期左房内径明显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减退(P均<0.05);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组左房内径、LVEF无显著差异;与DDD组比较,VVI组左房内径明显增大(P<0.01),LVEF显著减退(P<0.01),房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加(P<0.01),心功能显著恶化(级别显著增加),P<0.05。结论:DDD心脏起搏器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比VVI起搏器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动过缓 心功能 房性心律失常 房室全能型起搏器 R波抑制型心室起搏器
下载PDF
心脏起搏器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对使用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宗宁 赵渊 +4 位作者 尹浩 黄飞 和清华 和旭 茶丽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8期135-138,共4页
目的比较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和不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心脏起搏器(VVI型)使用寿命,以总结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心脏起搏器对延长使用寿命的价值.方法将74例患者按照心脏起搏器是否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分为普通组和观察组.普通... 目的比较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和不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心脏起搏器(VVI型)使用寿命,以总结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心脏起搏器对延长使用寿命的价值.方法将74例患者按照心脏起搏器是否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分为普通组和观察组.普通组心脏起搏器不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共48例,观察组使用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心脏起搏器,共26例,观察组患者的VVI型起搏器具备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能够在预设的时间内自动测量阈值并自动相应调整输出电压,保证以大于阈值0.3V的电压输出实现人工心脏起搏.比较2组的有关参数、使用寿命.结果 (1)普通组平均工作电压为(2.8±0.4)V,观察组平均工作电压为(1.1±0.4)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寿命为(12.59±0.55)a,普通组为(6.74±1.12)a,其使用寿命较普通组延长了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起搏器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可以更好的保障起搏器的安全,在同等使用条件下,还可以延长心脏起搏器的使用寿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自动阈值夺获功能 使用寿命 vvi
下载PDF
VVI起搏与房颤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福海 韩明华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08-111,共4页
VVI起搏作为一种传统的起搏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一定的历史 ,然而由于VVI起搏器植入后不能保持房室同步 ,而且房颤的发生率高而受到临床医生关注 .拟从VVI起搏方式对机体的影响 ,VVI起搏与房颤的关系 。
关键词 vvi起搏 房颤 起搏方式 心室按需型起搏 适应症 永久性起搏器
下载PDF
VVI起搏器更换者心功能和心房颤动发生情况的临床观察
7
作者 华伟 丁立刚 +3 位作者 张澍 陈柯萍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第5期346-348,共3页
目的评估长期VVI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和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对植入VVI起搏器的103例患者分别于VVI起搏器首次植入时和因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行更换术前进行临床、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评价心功能(NYHA... 目的评估长期VVI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和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对植入VVI起搏器的103例患者分别于VVI起搏器首次植入时和因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行更换术前进行临床、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评价心功能(NYHA分级)和房颤发生情况。结果VVI起搏器平均更换时间为8.4年。首次VVI起搏器植入时左心房内径平均36.27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9.62mm,患者在更换VVI起搏器时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分别增加到40.39mm(P〈0.001)和53.27mm(P=0.007)。左心室射血分数由首次植入时的0.65下降到更换时的0.61(P=0.0485)。同时发现患者心力衰竭加重(P=0.0284),持续性房颤发生率增加(P=0.0283)。结论长期VVI起搏引起患者心功能恶化,持续性房颤发生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vi起搏 心功能 心房颤动
原文传递
VVI起搏术后心房颤动与心钠素和室房逆传的关系
8
作者 谭立红 蒋金法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5期657-660,共4页
长期心脏起搏的患者,有部分并发心房颤动,尤其是VVI起搏者。本文主要阐述VVI起搏术后心房颤动与血心钠素和室房逆传的关系,为选择适当的起搏器和起搏方式以及临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减少起搏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
关键词 vvi起搏 心房颤动 心钠素 室房逆传
下载PDF
心脏起搏对血浆脑利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荣 李卫华 +3 位作者 滕志涛 马欲晓 张丽娟 谢强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4期275-276,共2页
研究DDD与VVI起搏方式对血浆脑利钠肽 (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4 7例安装了起搏器心功能II级以上患者 ,分为DDD起搏组与VVI起搏组 ,术前测血浆BNP值及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术后 4~ 6月内随访血浆BNP、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研究DDD与VVI起搏方式对血浆脑利钠肽 (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4 7例安装了起搏器心功能II级以上患者 ,分为DDD起搏组与VVI起搏组 ,术前测血浆BNP值及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术后 4~ 6月内随访血浆BNP、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BNP差别、心脏射血分数 (EF)差异。结果 :DDD起搏组BNP水平较VVI组为低 (5 7.2 3± 19.19pg/mlvs 88.35± 2 3.11pg/ml,P <0 .0 5 ) ;EF值在DDD起搏组较VVI组为高 (0 .5 6± 0 .0 8vs 0 .4 5± 0 .16 ,P <0 .0 5 )。两组患者的BNP与LVEF均呈显著负性相关 (P <0 .0 5 )。结论 :DDD起搏与VVI起搏方式相比血浆BNP水平较低 ,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脏功能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血浆脑利钠肽 DDD起搏 vvi起搏
下载PDF
病窦综合征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随访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寿锡凌 陈新义 +3 位作者 李宏波 梁磊 官功昌 王亚丽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3期178-180,共3页
分析并比较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效果。对 1 4 0例AAI起搏、4 3例VVI起搏的SSS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行临床、心电图和Holter检查。结果 :随访 5 2± 4 .3(6~ 1 4 4 )个月 ,AAI组发生间歇性文氏型房室阻滞 (AVB) 1... 分析并比较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效果。对 1 4 0例AAI起搏、4 3例VVI起搏的SSS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行临床、心电图和Holter检查。结果 :随访 5 2± 4 .3(6~ 1 4 4 )个月 ,AAI组发生间歇性文氏型房室阻滞 (AVB) 1例。VVI起搏组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脑栓塞、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较AAI组高(分别为 39.5 3%vs 5 .71 %、1 8.6 0 %vs 1 .4 3%、9.3%vs 0 .71 %、1 1 .6 3%vs 0 .71 % ,P均 <0 .0 1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 (39.5 3%vs 1 8.6 0 % ,P <0 .0 1 ) ,AAI组明显减少 (5 .71 %vs 1 8.5 7% ,P <0 .0 1 )。无 1例近期和远期电极脱位。结论 :AAI起搏时远期AVB和电极脱位发生率很低 ,并且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脑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病窦综合征 AAI起搏 vvi起搏 随访分析
下载PDF
VVI与DDD对起搏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彭亚飞 钟玲 +4 位作者 丁燕生 陈良龙 李金国 王一波 林朝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1期28-30,共3页
对 6 4例VVI和 5 1例DDD起搏患者术前 ,术后 6 ,12个月作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评价其心律失常变化及其机制。结果 :VVI起搏者术前房性心律失常 (AA)发生率为 12 .5 % ,术后 12个月为 45 .3% ,术后AA明显增加 ;室... 对 6 4例VVI和 5 1例DDD起搏患者术前 ,术后 6 ,12个月作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评价其心律失常变化及其机制。结果 :VVI起搏者术前房性心律失常 (AA)发生率为 12 .5 % ,术后 12个月为 45 .3% ,术后AA明显增加 ;室性心律失常 (VA)手术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EF值、左室内径、左房内径 ,术后 12个月与术前比较分别为 40 .8%± 5 .2 %vs 5 0 .6 %± 6 .7% ;6 4.2± 9.5vs 5 6 .4± 8.2mm和 39.4± 8.6vs 34 .2± 9.6mm ,P <0 .0 5。DDD起搏者手术前后比较AA、VT、EF值、心腔内径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VVI起搏可使AA增加、EF下降、心腔内径增大 ;DDD起搏对心律失常、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vi DDD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起博术后
下载PDF
右室起搏前后血管活性物质和心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炜 王永志 +4 位作者 邢红云 游碧荣 李斌娟 蒋和平 柳丽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1期37-39,共3页
探讨右室起搏前后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7例右室起搏术前后和 30例正常对照组血内皮素 (ET)、心钠素 (ANP)、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神经降压素 ((NT)、一氧化氮 (NO)水平 ,同... 探讨右室起搏前后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7例右室起搏术前后和 30例正常对照组血内皮素 (ET)、心钠素 (ANP)、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神经降压素 ((NT)、一氧化氮 (NO)水平 ,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起搏治疗前后患者的左、右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 :与健康人相比 ,右室起搏术前后患者血ET、ANP、CGRP、NPY升高 ,NT、NO下降 ;手术治疗前后相比 ,无起搏综合征组的血ET、CGRP无明显变化 ,ANP、NPY明显下降 ,血NT、NO明显升高 ;起搏综合征组的血ET、ANP、CGRP、NPY、NO均明显升高 ,而NT明显下降 ,这种变化在第 4周比第 1周更明显 ;且血ET、ANP、CGRP、NPY、NO与肺动脉平均压呈正相关 ,与左、右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vi起搏 起搏综合征 内皮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神经肽Y 神经降压素 心钠素
下载PDF
III度房室阻滞患者VVI起搏时运动耐力和心力储备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钱卫民 冯建章 +3 位作者 吴书林 尹滔业 姚桦 伍彩英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6年第4期183-184,共2页
采用心肺运动试验的方法,对16例VVI起搏的II度房室阻滞患者行最大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以测定病人的心力储备和耐力储备。结果表明病人运动时心脏指数较运动前增加1倍。最大作功88.6±16.36W/min,最大氧耗... 采用心肺运动试验的方法,对16例VVI起搏的II度房室阻滞患者行最大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以测定病人的心力储备和耐力储备。结果表明病人运动时心脏指数较运动前增加1倍。最大作功88.6±16.36W/min,最大氧耗量17.38±4.48ml/min。16例中有9例未测出无氧阈。极量运动时每个病人都出现运动性心律失常。认为VVI起搏的患者极量运动时病理生理特点是低无氧阈、低最大氧耗量、低心输出量、低全身耐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耐力 心力储备 vvi起搏 房室阻滞
下载PDF
病窦综合征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随访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寿锡凌 陈新义 +3 位作者 李宏波 梁磊 官功昌 王亚丽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z1期145-,共1页
分析并比较病窦综合征(SSS)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效果.对140例AAI起搏、43例VVI起搏的SSS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行临床、心电图和Holter检查.结果:随访52±4.3(6~144)个月,AAI组发生间歇性文氏型房室阻滞(AVB)1例.VVI起搏组阵发性... 分析并比较病窦综合征(SSS)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效果.对140例AAI起搏、43例VVI起搏的SSS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行临床、心电图和Holter检查.结果:随访52±4.3(6~144)个月,AAI组发生间歇性文氏型房室阻滞(AVB)1例.VVI起搏组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脑栓塞、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较AAI组高(分别为39.53% vs 5.71%、18.60% vs 1.43%、9.3% vs 0.71%、11.63% vs 0.71%,P均<0.01).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39.53% vs 18.60%,P<0.01),AAI组明显减少(5.71% vs 18.57%,P<0.01).无1例近期和远期电极脱位.结论:AAI起搏时远期AVB和电极脱位发生率很低,并且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脑栓塞、心源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VVI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病窦综合征 AAI起搏 vvi起搏 随访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