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广西ADTD和VLF/LF闪电定位系统地闪数据对比分析
被引量:
9
1
作者
吴量
向清才
+1 位作者
陆庆
党国花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0年第2期1-5,10,共6页
为了比较ADTD和VLF/LF闪电定位资料的准确性,文章基于广西2016~2018年ADTD和VLF/LF的地闪数据和高程数据,研究两套闪电定位系统的地闪分布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两套系统的地闪频次月变化、日变化以及正负地闪频次比的月变化具有相似的分...
为了比较ADTD和VLF/LF闪电定位资料的准确性,文章基于广西2016~2018年ADTD和VLF/LF的地闪数据和高程数据,研究两套闪电定位系统的地闪分布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两套系统的地闪频次月变化、日变化以及正负地闪频次比的月变化具有相似的分布趋势,而两套系统在地闪频次、地闪闪电日数、负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地闪密度、地闪强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两套系统的地闪密度差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VLF/LF系统单位面积上0~50 kA地闪频次占地闪总频次比值与海拔高度具有良好相关性,但ADTD系统监测结果显示两者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TD闪电定位系统
vlf
/
lf
闪电定位系统
海拔高度
分布差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密集雷电引发大兴安岭群发雷击火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
5
2
作者
王明玉
苑尚博
+8 位作者
李威
李伟克
宋佳军
司莉青
王亚惠
赵凤君
田晓瑞
李笑笑
舒立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20,共11页
【目的】分析引发雷击火各因素的数量化特征,明确密集型雷电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对雷击火发生影响的机制。【方法】基于雷击火感知体系,对监测到的雷电指标、气象因子和雷击火发生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分析2022年春防期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的...
【目的】分析引发雷击火各因素的数量化特征,明确密集型雷电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对雷击火发生影响的机制。【方法】基于雷击火感知体系,对监测到的雷电指标、气象因子和雷击火发生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分析2022年春防期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的基本情况和密集型雷电过程对雷击火发生的影响,引发雷击火的闪电的数量化特征,以及雷电定位精度和雷击火潜伏期。【结果】2022年大兴安岭春防期共发生了22起雷击火,其中18起为密集型雷电过程引发。地闪和云闪在正负电流区间各有1个峰值,地闪的高频峰值在负电流区,云闪的高频峰值在正电流区。负地闪占地闪总数的82.82%,地闪在-8~-50 kA形成高频次区间,引发雷击火的数量最多,占负地闪数量的84.5%,占地闪总数的70%。在10~30 kA形成正地闪高频区间,占正地闪数量的74.2%,占地闪总数的12.7%,数量远低于负地闪区间。春防期引发雷击火的电流强度平均值为-22.72 kA,最强电流为-48.34kA,最弱电流为-8.70kA。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发生时间相对集中,雷击火多由中午前后的地闪引燃。引发雷击火的密集型闪电发生前有快速升温,伴随空气湿度下降、风速增大的过程,日最高气温和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发生时间基本一致,也是相对湿度最低、风速最高的时间段。春防期雷击火潜伏期从0.56 h至17.62 h。雷电探测定位精度为165~884 m,平均精度为394.5 m。有两起雷击火有雷击木定位坐标,定位精度达到165 m和170 m。【结论】密集型雷电过程引发群发雷击火占雷击火数量的多数,群发雷击火的发生由密集雷电过程耦合极端天气条件,在干旱和可燃物易燃的的条件下发生。雷电过程和降水过程不同步或降水偏少,前期有快速升温过程,密集型雷电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雷击火多发生在此天气转折期间。在雷击火的监测和预警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干旱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火
雷电
全波形三维闪电定位系统
电流强度
气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种闪电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
22
3
作者
孙明
杨仲江
+2 位作者
钟颖颖
姜翠宏
李征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9-114,共6页
基于人工雷暴观测记录和雷达资料,对比分析ADTD闪电定位系统和VLF/LF三维全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强度特点等,得出:两套系统探测到的闪电都是以负闪为主,但3D系统探测的闪电频数约是2D的3倍多;3D系统的探测效率...
基于人工雷暴观测记录和雷达资料,对比分析ADTD闪电定位系统和VLF/LF三维全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强度特点等,得出:两套系统探测到的闪电都是以负闪为主,但3D系统探测的闪电频数约是2D的3倍多;3D系统的探测效率相对2D和人工观测高,但对弱闪电的探测精度不高;两套系统的闪电月、日变化非常一致,月分布极大值峰相差1个月,日分布极大值相差3h。3D闪电系统因其对云闪的高探测效率使得监测到的闪电日比2D明显多,但各市有不同,两套系统定位的闪电日以徐州差距最明显,扬州差距最小;3D系统测得的总闪密度明显比2D大,两套系统都测得无锡、苏州密度较高,对徐州的闪电定位结果几乎相反;3D系统测得的闪电平均强度小于2D系统,3D系统对正闪强度的探测效果较差。两套系统因其型号、探测技术和自身误差等方面的差异,探测结果存在不一致,需要积累长时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更好地利用准确的数据,为防雷减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f
/
lf
三维全闪电监测定位系统
云闪
探测效率
对比分析
闪电日
原文传递
题名
广西ADTD和VLF/LF闪电定位系统地闪数据对比分析
被引量:
9
1
作者
吴量
向清才
陆庆
党国花
机构
河池市气象局
都安县气象局
出处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0年第2期1-5,10,共6页
基金
河池市气象局科研项目“河池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201701)资助.
文摘
为了比较ADTD和VLF/LF闪电定位资料的准确性,文章基于广西2016~2018年ADTD和VLF/LF的地闪数据和高程数据,研究两套闪电定位系统的地闪分布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两套系统的地闪频次月变化、日变化以及正负地闪频次比的月变化具有相似的分布趋势,而两套系统在地闪频次、地闪闪电日数、负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地闪密度、地闪强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两套系统的地闪密度差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VLF/LF系统单位面积上0~50 kA地闪频次占地闪总频次比值与海拔高度具有良好相关性,但ADTD系统监测结果显示两者相关性不显著。
关键词
ADTD闪电定位系统
vlf
/
lf
闪电定位系统
海拔高度
分布差异
Keywords
ADTD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vlf
/
lf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elevation
differen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P41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密集雷电引发大兴安岭群发雷击火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
5
2
作者
王明玉
苑尚博
李威
李伟克
宋佳军
司莉青
王亚惠
赵凤君
田晓瑞
李笑笑
舒立福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20,共11页
基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AFYBB2021ZB00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雷击火防控应急科技项目”。
文摘
【目的】分析引发雷击火各因素的数量化特征,明确密集型雷电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对雷击火发生影响的机制。【方法】基于雷击火感知体系,对监测到的雷电指标、气象因子和雷击火发生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分析2022年春防期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的基本情况和密集型雷电过程对雷击火发生的影响,引发雷击火的闪电的数量化特征,以及雷电定位精度和雷击火潜伏期。【结果】2022年大兴安岭春防期共发生了22起雷击火,其中18起为密集型雷电过程引发。地闪和云闪在正负电流区间各有1个峰值,地闪的高频峰值在负电流区,云闪的高频峰值在正电流区。负地闪占地闪总数的82.82%,地闪在-8~-50 kA形成高频次区间,引发雷击火的数量最多,占负地闪数量的84.5%,占地闪总数的70%。在10~30 kA形成正地闪高频区间,占正地闪数量的74.2%,占地闪总数的12.7%,数量远低于负地闪区间。春防期引发雷击火的电流强度平均值为-22.72 kA,最强电流为-48.34kA,最弱电流为-8.70kA。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发生时间相对集中,雷击火多由中午前后的地闪引燃。引发雷击火的密集型闪电发生前有快速升温,伴随空气湿度下降、风速增大的过程,日最高气温和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发生时间基本一致,也是相对湿度最低、风速最高的时间段。春防期雷击火潜伏期从0.56 h至17.62 h。雷电探测定位精度为165~884 m,平均精度为394.5 m。有两起雷击火有雷击木定位坐标,定位精度达到165 m和170 m。【结论】密集型雷电过程引发群发雷击火占雷击火数量的多数,群发雷击火的发生由密集雷电过程耦合极端天气条件,在干旱和可燃物易燃的的条件下发生。雷电过程和降水过程不同步或降水偏少,前期有快速升温过程,密集型雷电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雷击火多发生在此天气转折期间。在雷击火的监测和预警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干旱条�
关键词
雷击火
雷电
全波形三维闪电定位系统
电流强度
气象
Keywords
lightning
fire
lightning
full
waveform
vlf
/
lf
lightning
location
Monitoring
system
electric
current
intensity
meteorology
分类号
S762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种闪电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
22
3
作者
孙明
杨仲江
钟颖颖
姜翠宏
李征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常州市防雷中心
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
出处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9-114,共6页
基金
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项目(编号:CMAGJ2014M19)
文摘
基于人工雷暴观测记录和雷达资料,对比分析ADTD闪电定位系统和VLF/LF三维全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强度特点等,得出:两套系统探测到的闪电都是以负闪为主,但3D系统探测的闪电频数约是2D的3倍多;3D系统的探测效率相对2D和人工观测高,但对弱闪电的探测精度不高;两套系统的闪电月、日变化非常一致,月分布极大值峰相差1个月,日分布极大值相差3h。3D闪电系统因其对云闪的高探测效率使得监测到的闪电日比2D明显多,但各市有不同,两套系统定位的闪电日以徐州差距最明显,扬州差距最小;3D系统测得的总闪密度明显比2D大,两套系统都测得无锡、苏州密度较高,对徐州的闪电定位结果几乎相反;3D系统测得的闪电平均强度小于2D系统,3D系统对正闪强度的探测效果较差。两套系统因其型号、探测技术和自身误差等方面的差异,探测结果存在不一致,需要积累长时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更好地利用准确的数据,为防雷减灾服务。
关键词
vlf
/
lf
三维全闪电监测定位系统
云闪
探测效率
对比分析
闪电日
Keywords
3D
vlf
/
lf
total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cloud
flash
detection
efficiency
comparativeanalysis
lightning
day
分类号
P427.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广西ADTD和VLF/LF闪电定位系统地闪数据对比分析
吴量
向清才
陆庆
党国花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0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密集雷电引发大兴安岭群发雷击火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王明玉
苑尚博
李威
李伟克
宋佳军
司莉青
王亚惠
赵凤君
田晓瑞
李笑笑
舒立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两种闪电资料的对比分析
孙明
杨仲江
钟颖颖
姜翠宏
李征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4
2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