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 被引量:145
1
作者 韩非 蔡建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71-1284,共14页
在快速城市化的推动下,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正面临或经历空前的形态演变和现代转型。如何继承、保护与发展乡村文明,做好转型期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规划设计与重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论述了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 在快速城市化的推动下,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正面临或经历空前的形态演变和现代转型。如何继承、保护与发展乡村文明,做好转型期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规划设计与重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论述了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基本特征、形态演变和发展类型,探讨其发展机理和重建路径,并对北京市门头沟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经历了传统均质化形态、转型初期异质异构的混杂形态、转型后期功能区块布局形态三个阶段,面临着分化与重组,可以通过城镇化整理、迁建和保留发展三种重建路径来实现,分为农民集中安置导向下的农民新村、农业专门化生产导向下的农业专业村镇和生态旅游导向下的民俗旅游村等三类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市化 乡村聚落 形态演变 重建 门头沟区
原文传递
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测度——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65
2
作者 张乐勤 陈素平 +1 位作者 陈保平 张勇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5-82,共8页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2020年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2020年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6-2011年,安徽省土地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呈上升态势;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由1996年的0.4958提升至2011年的0.6682,年均值为0.5442,处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015、2020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分别达到0.6985、0.78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演进 土地集约利用 耦合协调度 评价与分析
原文传递
熵变视角的吉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判别 被引量:65
3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张天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75-882,共8页
借鉴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熵变方程原理,结合熵值法和PSE模型,对2001—2011年吉林省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模式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吉林省城市化发展脱离了正常的演进轨道,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主宰了整个城市化过... 借鉴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熵变方程原理,结合熵值法和PSE模型,对2001—2011年吉林省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模式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吉林省城市化发展脱离了正常的演进轨道,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主宰了整个城市化过程,而过于忽视"人"的城市化,且资源(这里主要指土地资源)粗放、低效投入特征明显;基于PSE模型的生态环境水平,无论是压力指数、敏感性指数、弹性指数,还是综合水平在研究期间都得到了长足的增长,且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先升后降再升;城市化系统的总熵值一直小于0,表现为一条不平稳的上升曲线;生态环境的总熵值时正时负,其中,2003、2006、2010、2011年是"拐点",映射出生态环境系统是一条不平稳的波浪形曲线,时升时降;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交互耦合的总熵值具有与生态环境子系统总熵值相似的变化趋势,即具有相同的"拐点"和曲线形状,且其"拐点"对应的演化模式是拮抗型耦合关系演化模式,其余年份对应的是协调型耦合关系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耦合 演化模式 熵变方程 吉林省
原文传递
中国省际畜牧业碳排放测度及时空演化机制 被引量:62
4
作者 姚成胜 钱双双 +1 位作者 李政通 梁龙武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8-712,共15页
畜牧业是重要的碳排放源,中国作为畜牧业大国,测度畜牧业碳排放量并揭示其时空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测度了2000-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畜牧业碳排放,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揭示了中国畜牧业碳排放的变化特征... 畜牧业是重要的碳排放源,中国作为畜牧业大国,测度畜牧业碳排放量并揭示其时空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测度了2000-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畜牧业碳排放,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揭示了中国畜牧业碳排放的变化特征,进而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了畜牧业碳排放和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化之间的互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14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量由12669.899万t增长到13189.955万t,年均增速0.288%,其中畜禽胃肠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碳排放是其主要来源,两者占畜牧业碳排放总量比重达74.48%~79.50%;②研究期内,中国高、低畜牧业碳排放区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偏高、中度畜牧业碳排放区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演变态势,高、偏高畜牧业碳排放区基本位于边疆草原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且排名前10位的畜牧业碳排放省区占全国畜牧业碳排放比重达57.50%;③2000-2007年,草原牧区是中国畜牧业碳排放增长的核心区;而2007-2014年,农耕牧区演变为中国畜牧业碳排放增长的核心区;④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化对畜牧业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78、0.127和-0.145,三者动态变化将共同决定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增长的时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业碳排放 全生命周期评价 城镇化 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演化机制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新型城镇化:十年研究全景图谱——演进脉络、热点前沿与未来趋势 被引量:45
5
作者 何江 闫淑敏 关娇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0-81,共12页
为系统性梳理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进展与演进历程,以2009—2018年1561篇CSSCI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CiteSpace、VOSviewer等知识图谱工具,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等3方面探究新型城镇化研究能量分布,并从研究演进脉络、... 为系统性梳理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进展与演进历程,以2009—2018年1561篇CSSCI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CiteSpace、VOSviewer等知识图谱工具,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等3方面探究新型城镇化研究能量分布,并从研究演进脉络、热点内容、前沿趋势等3方面探究新型城镇化研究主题概况。结果发现:①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主要兴起于2009年,可划分为初始起步阶段(2012年及以前)、爆发增长阶段(2013—2016年)和稳步深化阶段(2017年至今)等3阶段,并总体呈现研究反应时间较短、核心作者群体能量薄弱、各界支持力度亟待加强、内容选题仍待深化创新等特点;②研究热点可主要分为8方面:理论内涵及发展框架研究、监测评估体系研究、影响效应研究、耦合协调研究、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三农"问题研究、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实践经验总结和典型区域模式分析;③研究前沿趋势主要有5方面: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关系、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关系、特色小镇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等研究。最后,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城镇垃圾分类与产业化、新型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圈等融合、县域和镇域新型城镇化等5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 能量分布 演进脉络 热点前沿 智慧城市 都市圈
原文传递
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测度 被引量:44
6
作者 吕有金 孔令池 李言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22,共10页
构建了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与评价了285个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相关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放缓;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 构建了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与评价了285个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相关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放缓;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压力及生态环境状态的发展存在短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文明的进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的干预程度均产生了正向驱动效应;人口规模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演变特征 驱动因素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研究评述与展望 被引量:41
7
作者 鲍超 陈小杰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00-1311,共12页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与城市网络的空间格局等方面,对国家尺度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现状特征、演变过程及形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与城市网络的空间格局等方面,对国家尺度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现状特征、演变过程及形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据此得出:当前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研究虽较多,但仍需深化和完善;基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安全的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研究较少,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而城市体系空间格局优化理论与合理性评价研究较为缺乏,系统模拟与优化模式研究则更为薄弱。因此,未来应在深化和完善现有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强化中国城市体系的生态安全格局、资源环境格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空间耦合研究,加强中国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优化理论、合理性评价方法、系统模拟方法、优化模式及优化对策研究,并形成综合集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空间格局 城镇化格局 演变机理 中国
原文传递
首都经济圈城市化质量测度 被引量:39
8
作者 王德利 赵弘 +1 位作者 孙莉 杨维凤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23,共8页
引进阿特金森模型,构建了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分要素测度模型和分段测度模型,对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阶段性特征、空间分异特征、分类特征、协调性特征做了总体评价。研究发现,2009年首都经济圈处于城市化发展质量优化和... 引进阿特金森模型,构建了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分要素测度模型和分段测度模型,对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阶段性特征、空间分异特征、分类特征、协调性特征做了总体评价。研究发现,2009年首都经济圈处于城市化发展质量优化和提升阶段;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京津唐地区最高,南部石家庄、邯郸地区次之,北部张承地区及保定、衡水地区最低的态势;京津地区经济、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高于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而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相对河北省各地级市较弱;北京市、天津市为城市化质量滞后型区域,环首都经济圈的承德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为城市化速度滞后型区域,其余地市为城市化协调型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经济圈 城市化质量 城市化水平 演变规律 协调性
原文传递
平原和山区县域聚落空间演变对比分析——以河南省延津县和宝丰县为例 被引量:37
9
作者 娄帆 李小建 陈晓燕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8-166,共9页
以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平原县(延津县)和山区县(宝丰县)为例,基于1972、1990、2013年聚落斑块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两县聚落空间演变进行对比分析表明:1两县聚落均呈集聚分布,平原县聚落逐渐趋向随机分布,而山区县集... 以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平原县(延津县)和山区县(宝丰县)为例,基于1972、1990、2013年聚落斑块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两县聚落空间演变进行对比分析表明:1两县聚落均呈集聚分布,平原县聚落逐渐趋向随机分布,而山区县集聚趋势逐渐增强。2景观指数显示两县聚落斑块面积占比变动相似,而平均斑块面积平原县明显大于山区县,且增长程度较大;平原县聚落斑块数量、密度均持续减小,而山区县持续变大;平原县最大斑块指数增加明显,而山区县有所下降;聚落邻近程度均在增强,但山区县表现更突出;1990年代前聚落扩展明显快于1990年代后,这一差异在山区县更为明显。3平原县中间位序聚落较多,聚落规模分布趋于集中,各等级规模聚落扩展差异较小;而山区县聚落规模分布趋于分散,中等规模聚落相对较少。4两县聚落扩展均快于人口增长,但1990年代后山区县两者趋于一致;经济发展不能很好地解释两县聚落扩展的差异;地形直接造成两县聚落分布模式和景观指数的不同;交通对平原县聚落的影响较山区更为显著;乡镇点对山区县聚落的影响更为复杂,其辐射带动作用均有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乡村聚落 地区 山区 演变 延津县 宝丰县
原文传递
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35
10
作者 何孝沛 梁阁 +1 位作者 丁志伟 王发曾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7-264,共8页
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和社会发展5个方面出发,构建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2年河南省省辖市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并对其空间演变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省辖市城镇化质量总体上... 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和社会发展5个方面出发,构建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2年河南省省辖市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并对其空间演变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省辖市城镇化质量总体上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发展不够稳定;2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受原有格局的影响较大,相对较高等级区域位于郑州及河南西北部地区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变动主要在相对第三、第四与第五等级之间;3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省辖市间衡量城镇化质量5个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其中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城乡统筹的发展速度相对较为一致,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质量的发展速度差别较大。依据分析结果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这两个相对薄弱环节,针对不同省辖市城镇化质量区别对待,因地制宜,促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空间格局 演变分析 河南
原文传递
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被引量:28
11
作者 马晓冬 沈正平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3-786,795,共5页
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性和分异性。文章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校验,从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两个方面,对近年来该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性和分异性。文章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校验,从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两个方面,对近年来该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城市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性,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两级分化和空间收敛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空间格局 演化 规模结构 江苏省
下载PDF
西部欠发达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演化进程对比研究——以青海省为例 被引量:29
12
作者 张宇 曹卫东 +1 位作者 梁双波 李影影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67,共7页
基于城镇人口和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构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评价体系和协调性模型,划定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协调度分级标准,对2000—2014年青海省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演化进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人口... 基于城镇人口和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构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评价体系和协调性模型,划定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协调度分级标准,对2000—2014年青海省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演化进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水平整体都在提升,但与西部地区和中国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仍存在差异;青海省各市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水平以及两者间的协调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使得区域间差异性越来越小,但其整体分布格局仍存在空间分异现象;青海省各市城镇化主导类型主要由产业城镇化超前型转变为人口城镇化超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产业城镇化 演化进程 中国西部 欠发达地区 青海省
原文传递
对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演进的思考 被引量:26
13
作者 郎勇春 李刚 李伟艳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5-167,共3页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民俗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分析,认为中国民俗体育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存在项目、地域发展不均衡,形式、功能发生转变等现实。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民俗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分析,认为中国民俗体育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存在项目、地域发展不均衡,形式、功能发生转变等现实。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应全面发挥多元功能、内容形式保持地域特色、科学传承并且和所依附的社会形态与时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民俗体育 演进
原文传递
基于综合城镇化视角的省际人口迁移格局空间分析 被引量:26
14
作者 刘颖 邓伟 +1 位作者 宋雪茜 张少尧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51-1158,共8页
采用第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基于流出、流入"双向"视角解析人口迁移格局及演变过程;采用空间计量模型,阐释综合城镇化及各城镇化分量值对省际人口迁移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省际人口迁移量成倍... 采用第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基于流出、流入"双向"视角解析人口迁移格局及演变过程;采用空间计量模型,阐释综合城镇化及各城镇化分量值对省际人口迁移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省际人口迁移量成倍增长,人口迁出区域空间不断扩散,迁入区域空间虽无明显变化,但内部差异性变化明显;(2)省际人口迁移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特征,省际人口净迁入率变化明显受周边地区的正向影响;(3)综合城镇化率变化对省际人口迁入有着重要作用。(4)人口、经济和土地城镇化率变化对人口净迁入率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且经济城镇化仍为影响省际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社会城镇化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劳动力转移 人口迁移 格局变化 空间效应
下载PDF
法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乡村政策演变与乡村功能拓展 被引量:24
15
作者 汤爽爽 冯建喜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110,共7页
在快速城市化时期,乡村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本文对法国快速城市化时期,乡村地区的政策变化与功能拓展展开研究。在这一时期,法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乡村政策,并随着经济社会背景的变化不断调整,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伴随着乡村... 在快速城市化时期,乡村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本文对法国快速城市化时期,乡村地区的政策变化与功能拓展展开研究。在这一时期,法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乡村政策,并随着经济社会背景的变化不断调整,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伴随着乡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法国的乡村地区逐渐从农产品生产地变为多种产业发展地,从单纯的农民居住地变为城乡居民共同居住地,并成为生态保护和涵养地。最后,本文结合对法国快速城市化时期乡村政策和乡村地区发展的研究,提出可供中国借鉴的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政策 快速城市化 法国 演变
原文传递
旅游业与城镇化共同演化的时空过程及交互机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23
16
作者 黄剑锋 杨德才 操彬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3-222,共10页
引入演化经济学的共同演化视角,在旅游业与城镇化共同演化关系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2001—2017年长三角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等方法,研究旅游业与城镇化共同演化的总体态势、时空过程和交互机制。结果表明:(1)旅游业与... 引入演化经济学的共同演化视角,在旅游业与城镇化共同演化关系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2001—2017年长三角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等方法,研究旅游业与城镇化共同演化的总体态势、时空过程和交互机制。结果表明:(1)旅游业与城镇化符合具有互作关系、交互选择适应、协同系统发生的共同演化基本准则,存在共同演化关系。(2)长三角旅游业与城镇化共同演化经历了起步选择、调整适应、整合协同三个阶段,共同演化的整体效益、交互状态、协同质量目前处于较高水平,并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异性。(3)多维度交互、多主体参与、多机制驱动、多尺度推绎的交织作用,推动旅游业与城镇化非线性、正反馈、路径依赖、地理嵌入的共同演化交互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城镇化 共同演化 耦合 创新发展 人口 全域旅游
原文传递
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空耦合效应机理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胡元瑞 田成志 吕萍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0-87,共8页
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度耦合、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本文在深入剖析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效应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 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度耦合、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本文在深入剖析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效应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于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耦合协调度由初级耦合协调阶段发展为中级耦合协调阶段;从空间上看,我国不同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北京、上海处于优质耦合协调阶段,天津处于良好耦合协调阶段,广西、云南处于初级耦合协调阶段,其余省份处于中级耦合协调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 耦合度 耦合协调度 时空演变 协调发展
下载PDF
包容性发展:中国城市化的导向选择——基于社会系统进化原理的解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何景熙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4-72,共9页
包容乃是城市社会整合的核心,包容性发展的目标是在有序的城市化中达到社会的重新整合,以包容性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城市化应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应当尊重城市化的社会系统内生的运行规律,逐步减少乃至完全消除主导... 包容乃是城市社会整合的核心,包容性发展的目标是在有序的城市化中达到社会的重新整合,以包容性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城市化应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应当尊重城市化的社会系统内生的运行规律,逐步减少乃至完全消除主导城市化过程的"人治"色彩,以法治原则处理城市化中经济、政治、法律之间不协调和系统失衡问题;应当通过全方位改革,打破行政权力对城市化过程的垄断,彻底消除不利于包容性发展的一切排斥性规章制度,使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市贫困阶层享有事实上的平等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性发展 城市化 社会系统 进化
下载PDF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共同演化机制:理论与实证 被引量:21
19
作者 于斌斌 胡汉辉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共11页
基于共同演化的分析框架,本文尝试性地构建了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多层次、多阶段互动的理论框架和演化模型,并以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与柯桥新城的互动发展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论显示: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微观、中观、... 基于共同演化的分析框架,本文尝试性地构建了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多层次、多阶段互动的理论框架和演化模型,并以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与柯桥新城的互动发展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论显示: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微观、中观、宏观层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多层级、多阶段的动态演化过程;不同互动层级的参与者在创新机制、选择机制和扩散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内生性地推动二者从萌芽起步阶段向耦合发展阶段再向创新整合阶段不断地进行层级转换和阶段跃迁;最后,以上述理论框架和演化模型为基础,分析了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的历史演化过程及阶段,并据此提出了推动二者创新整合、优化升级的若干逻辑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城市化 共同演化 理论模型 绍兴县
下载PDF
青藏高原城镇体系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21
20
作者 鲍超 刘若文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30-1340,共11页
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育对区域城镇化进程及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基础,导致城镇体系不甚健全。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薄弱,不利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及... 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育对区域城镇化进程及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基础,导致城镇体系不甚健全。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薄弱,不利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及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以建制镇以上的镇区和城市市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统计数据与遥感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1990-2015年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和规模结构进行时空演变格局分析,并采用重心移动模型揭示了青藏高原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重心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城镇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大分散、小集聚"的格局;城镇分布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增长特征且总体趋于集聚,在空间上不均衡程度呈上升趋势但2005年后明显减缓;虽然建制镇数量大幅增长,但96.88%的城镇规模在5万人以下,大中小城市发育不足;城镇人口规模重心呈现"先向西南,再向东北,又向西南"的移动轨迹;城镇用地规模重心呈现"先向东南,再向西北,再向东北"的迁移趋势。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特征,为青藏高原新型城镇化及城镇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基础依据;提出了资料缺乏和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条件下城镇规模的合理估算方法,对我国城镇化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城镇体系 空间分析 核密度估计 城镇重心 时空演变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