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和GIS的城乡交错带景观演变研究——以上海西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80
1
作者 高峻 宋永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05-813,T002,共10页
以上海西南城乡交错带 1 984、1 989和 1 994年 3个时相的航空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 ,在 ARCI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 ,建立上海西南城乡交错带景观数据库。将城乡交错带划分出 5个一级景观类型 ,1 2个二级景观类型。运用景观格... 以上海西南城乡交错带 1 984、1 989和 1 994年 3个时相的航空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 ,在 ARCI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 ,建立上海西南城乡交错带景观数据库。将城乡交错带划分出 5个一级景观类型 ,1 2个二级景观类型。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指数对 1 984~ 1 994年上海西南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 ,可以看到 1 984~ 1 989年和 1 989~ 1 994年两个时期各种景观的结构变化特征都有明显的差异。城乡交错带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过程 ,区域发展常常受政策性因素的作用较大 ,不合理的景观格局常常是城市生态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虽然景观类型个体受人为控制较强 ,但整体却由于缺乏协调而导致一定程度的无序性 ,这将造成今后景观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的难点。因此今后有必要确立城乡交错带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立合理的景观结构 ,注重保护开敞空间 ,确立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体系 ,提高区域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景观格局 动态 上海 遥感图像 景观数据库 区域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
下载PDF
生态位态势理论在城乡结合部应用的初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77
2
作者 罗小龙 甄峰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5-58,共4页
生态位态势理论作为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对于认识自然和社会系统中组成单元的地位、作用、系统演化和发展的动力与机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生态位及态势理论引入城乡结合部研究中 ,并以南京市为例 ,具体分析了城乡生态位... 生态位态势理论作为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对于认识自然和社会系统中组成单元的地位、作用、系统演化和发展的动力与机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生态位及态势理论引入城乡结合部研究中 ,并以南京市为例 ,具体分析了城乡生态位及其态势对于城乡结合部空间扩展的塑造作用。最后 ,本文对如何实现南京市城乡结合部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生态位态势理论 城乡结合部 南京市
下载PDF
城乡交错带景感生态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实现 被引量:47
3
作者 石龙宇 赵会兵 +2 位作者 郑拴宁 于天舒 董仁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26-2133,共8页
传统城市规划方法多集中在城市用地、人口规模和交通优先等方面,而较少关注城市环境质量和环境福利。要构筑一个与未来居民生活品质相适应的城市形态,城市生态规划就必须考虑更多样化的数据基础和可获得性的技术,尤其是居民对这些规划... 传统城市规划方法多集中在城市用地、人口规模和交通优先等方面,而较少关注城市环境质量和环境福利。要构筑一个与未来居民生活品质相适应的城市形态,城市生态规划就必须考虑更多样化的数据基础和可获得性的技术,尤其是居民对这些规划的实际感受,合理和科学的规划需要综合分析城市生态系统,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一个新的概念和理论"景感生态学"能够将城市规划蓝图与人类感知相耦合。景感生态规划理应包括人类对规划的各种感知需求,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本文秉承景感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以西集镇为执行案例,探索性地针对城乡交错带开展景感生态规划,以阐明将居民感觉信息融入生态规划过程的挑战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规划 物联网 景感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 城乡交错带
下载PDF
基于POI及核密度分析的上海城乡交错带分布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鹤超 徐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5,18,共6页
城乡交错带空间分布是相关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基于行政区域的统计资料研究方法存在若干不足,将3S(GIS,GPS,RS)技术与大数据结合则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本文通过POI(point of interest)和核密度分析结合的方法界定上海市城乡交错带分... 城乡交错带空间分布是相关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基于行政区域的统计资料研究方法存在若干不足,将3S(GIS,GPS,RS)技术与大数据结合则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本文通过POI(point of interest)和核密度分析结合的方法界定上海市城乡交错带分布区域,进而从发展模式对城乡交错带分布区域的形成进行解读。本研究方法所提出的城乡交错带区域清晰地展示了城市化扩张的三类典型模式:近郊圈层扩张模式、中郊轴向延伸模式和远郊孤立发展模式。最后从POI数据更新频率、交通路网集聚性、人为标注的选择性、郊区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影响城乡交错带分布的因素。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基于行政边界区划的不足,可为城乡交错带相关研究及城乡建设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核密度分析 POI 上海市
下载PDF
城乡交错带的生态控制论分析──天津实例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胡聃 王如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0-57,共8页
本文应用人类生态学原理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选择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域──城乡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对城乡交错带的概念内涵作了生态学分析。借助生态控制论原理和灵敏度模型方法,以天津城乡交错带为实例,探讨了一个具有... 本文应用人类生态学原理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选择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域──城乡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对城乡交错带的概念内涵作了生态学分析。借助生态控制论原理和灵敏度模型方法,以天津城乡交错带为实例,探讨了一个具有典型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边缘效应特征的人类生态系统的生态控制论行为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生态控制论 天津 城市生态
下载PDF
北京市城乡交错区绿地和植物种类的构成与分布 被引量:17
6
作者 侯冰飞 贾宝全 +1 位作者 冷平生 王文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256-6265,共10页
北京城市化过程中,沿着城-乡过渡带绿地类型与植物种类构成正发生着显著变化,认识这种变化对于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在北京市北部城乡交错区沿城-乡梯度设立由5个边长5 km的正方形(样窗1至样窗5... 北京城市化过程中,沿着城-乡过渡带绿地类型与植物种类构成正发生着显著变化,认识这种变化对于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在北京市北部城乡交错区沿城-乡梯度设立由5个边长5 km的正方形(样窗1至样窗5)组成的总面积为125 km^2的样带,采用Geo Eye-1高分辨率卫星全色影像,结合实地普查,对样带内的土地利用情况、绿地类型及植物种类构成与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样带内不透水面指数为42%,绿地率56.08%,水面面积占总面积的1.92%。沿城-乡梯度不透水面指数逐渐减少,绿地率逐渐增加,绿地类型从城市绿地转变为平原农田为主的生产型与防护型绿地,到山区以风景林为主的林地;(2)样带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98科313属481种,其中北京本地种75科216属330种,占总数的68.61%;国内引进种37科62属72种,占总数的14.97%,国外引进种32科70属79种,占总数的16.42%;(3)样带各样窗植物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包含全国全部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北温带分布型是该区的最主要类型,占总属数的23.3%;之后依次是泛热带分布占17.3%、世界分布占14.1%和旧世界温带分布占10.9%,总的热带分布型植物达到31.6%,主要由一部分少种属和绝大多数单种属构成;(4)沿城-乡梯度植物种丰富度顺序为:样窗3>样窗2>样窗1>样窗4>样窗5,乡土种所占比例沿城-乡梯度升高,从样窗1的67.08%提高到样窗5的87.76%,除样窗3外,其余样窗中国外引进种的比例均高于国内引进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区 卫星影像 绿地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重庆市城乡结合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17
7
作者 谷雨 刘昕 邓红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73-1578,共6页
在界定城乡结合部概念的基础上,针对其特征和存在问题,综合考虑社会人居、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等因素,构建了城乡结合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状态为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城乡结合部进行生态系统健... 在界定城乡结合部概念的基础上,针对其特征和存在问题,综合考虑社会人居、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等因素,构建了城乡结合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状态为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城乡结合部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并选取重庆市大渡口区进行了案例研究.现状评价显示:相较于城市,城乡结合部的结构与功能耦合不够优化,生态潜力有待发掘;城乡结合部的活力优于城市,而组织结构、恢复力和环境质量均逊于城市;其中经济产业结构、市政设施、社会人口组成、道路噪声、空气质量是城乡结合部与城市差距最大的方面.这些因素均值得在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中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城乡结合部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哈尔滨城郊的景观格局及多样性 被引量:7
8
作者 龚文峰 范文义 +1 位作者 祝宁 周洪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0-53,共4页
利用哈尔滨市的遥感数据(SPOT)、1∶50000地形图和其它图形、文字材料,在RS、GIS和GPS技术支持下,按照一定的景观分类体系制定出8个一级景观类型、14个二级景观类型,得到了城乡交错带(城郊)景观类型的分布图。对地形图进行矢量化,得到... 利用哈尔滨市的遥感数据(SPOT)、1∶50000地形图和其它图形、文字材料,在RS、GIS和GPS技术支持下,按照一定的景观分类体系制定出8个一级景观类型、14个二级景观类型,得到了城乡交错带(城郊)景观类型的分布图。对地形图进行矢量化,得到了哈尔滨市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和分维数指数,从斑块多样性、景观类型多样性、景观格局多样性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城郊以农田景观为本底,旱田和水田占有绝对优势;泡沼(水库)和片林斑块密度远大于其它类型的斑块密度,农田景观的斑块密度最小;各类景观类型所占的比例相对均匀,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就大。就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而言,道里区的最大,南岗区的最小,各区产业结构不均衡;将景观类型和哈尔滨市数字高程模型(DEM)相叠加,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哈尔滨城市郊的景观类型和景观格局;在对土地开发利用,特别是松花江以北的区域,要按一定原则并保护有价值的湿地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景观格局 景观多样性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新疆喀什市城乡交错带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被引量:12
9
作者 阿吉古丽.马木提 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 艾尼瓦尔.买买提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0-164,共5页
从新疆喀什市城乡交错带采集20个耕地土壤样品,测定其中Cd、Cr、Ni和Pb等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NPI)、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生态风险预警指数(IER)以及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耕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及生态、健康风险... 从新疆喀什市城乡交错带采集20个耕地土壤样品,测定其中Cd、Cr、Ni和Pb等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NPI)、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生态风险预警指数(IER)以及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耕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及生态、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土壤Cd、Cr、Ni和Pb平均含量分别超出新疆灌耕土背景值的3.25,1.55,1.1,1.29倍,Cd呈现中度污染,Pb、Cr和Ni呈现轻度污染,NPI呈现重度污染。2)各重金属元素单项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Pb>Cr>Ni,均处于轻微风险水平。耕地土壤RI呈现轻微生态风险,IER呈现中等预警态势,Cd对NPI和RI的贡献较大,是耕地土壤主要的污染因子。3)耕地土壤4种重金属通过3种暴露途径的非致癌风险熵(HQ)与非致癌风险指数(HI)均小于安全阈值范围,属于可接受风险水平。Cr是最主要的非致癌风险因子,研究区耕地土壤中Cr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城乡交错带
原文传递
海口市2000—2015年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利利 厉月桥 李锐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3-139,共7页
以海口市2000、2008、2015年遥感影像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影像进行解译,得到景观类型数据,借助Arc GIS软件,利用引力模型,对海口市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海口市城乡交错带主要景观类型为农地与林地... 以海口市2000、2008、2015年遥感影像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影像进行解译,得到景观类型数据,借助Arc GIS软件,利用引力模型,对海口市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海口市城乡交错带主要景观类型为农地与林地,农地为2000年海口市城乡交错带中的景观基质,林地为2008—2015年海口市城乡交错带中的景观基质。随着梯度带的外推,各景观类型受城市辐射作用的影响下降,景观的多样性程度降低、破碎度下降,景观集聚程度、自然连通度上升,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稳定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景观格局 梯度 海口市
下载PDF
城乡交错带景观生态规划初步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秦莉萍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3期60-62,共3页
本文在分析城乡交错带的产生、功能及景观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规划的一般原则、理论和步骤,探讨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城乡交错带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景观生态 景观规划
下载PDF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an urban-rural ecotone of Beijing,China 被引量:4
12
作者 YE Hui-chun HUANG Yuan-fang +4 位作者 CHEN Peng-fei HUANG Wen-jiang ZHANG Shi-wen HUANGShan-yu HOU S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918-928,共11页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low carbon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arge-scale dat...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low carbon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arge-scale datasets of soil surveys in 1982 and 2009 for Pinggu District -- an urban-rural ecotone of Beijing, China,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land use changes on both temporal variation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SOC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1982 to 2009 in Pinggu District, the following land use change mainly occurred: Grain cropland converted to orchard or vegetable land, and grassland converted to forestland. The SOC content decreased in region where the land use type changed to grain cropland (e.g., vegetable land to grain cropland decreased by 0.7 g kg-1; orchard to grain cropland decreased by 0.2 g kg-l). In contrast, the SOC content increased in region where the land use type changed to either orchard (excluding forestland) or forestland (e.g., grain cropland to orchard and forestland increased by 2.7 and 2.4 g kg-1, respectively; grassland to orchard and forestland increased by 4.8 and 4.9 g kg-1, respectively). The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capacity per unit mass of the soil in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grain cropland soil〈vegetable land/grassland soil〈orchard soil〈forestland soil. Therefore, to both secur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develop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n a modern city, orchard has proven to be a good choice for land u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soil organic carbon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urban-rural ecotone
下载PDF
浅论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发展模式——以太原市尖草坪区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侯莉琴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年第2期93-94,共2页
通过对太原市尖草坪区土地利用的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在目前的土地市场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城乡交错土地合理利用的模式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土地利用 发展模式 太原市尖草坪区
下载PDF
基于POI及核密度分析的咸丰县城乡交错带分布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雯雯 谷优阳 +4 位作者 张驰 康全国 尹伟 辛杰 廖晓莉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2年第1期117-123,共7页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交错带成为城市发展的前沿地带,同时也是城镇快速扩张的重要区域。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是“三区三线”划定的重要环节,而城乡交错带的分布研究又是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基础性工作。采用核密度分析的方法,...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交错带成为城市发展的前沿地带,同时也是城镇快速扩张的重要区域。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是“三区三线”划定的重要环节,而城乡交错带的分布研究又是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基础性工作。采用核密度分析的方法,对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生活设施等方面的POI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界定出咸丰县7个镇和1个区工委的城乡交错带范围,从咸丰县城乡交错带的空间分布可辨别出山区城市化扩张的3类典型模式,即带状延伸模式、独立扩展模式和孤立发展模式。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行政边界区划的束缚,符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可为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村庄类型识别与分布等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对咸丰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及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核密度分析 POI 咸丰县
下载PDF
RS and GIS-based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in Urban-rural Ecotone:A Case Study of Daiyue District,Tai' an City,China 被引量:2
15
作者 SHI Haopeng YU Kaiqin +3 位作者 FENG Yongjun DONG Xiaochang ZHAO Haiyan DENG Xiaome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2年第9期20-23,共4页
Based on RS data of Daiyue District,Tai'an City in 2000,2005 and 2010,changes of land use types in urban-rural ecotone of Tai'an City from 2000 to 2010 were analyzed.Ecological theories,ArcGIS techniques and l... Based on RS data of Daiyue District,Tai'an City in 2000,2005 and 2010,changes of land use types in urban-rural ecotone of Tai'an City from 2000 to 2010 were analyzed.Ecological theories,ArcGIS techniques and landscape structure analysis software Fragstats were applied to select relevant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and analyze changes of landscape structure,and compare changes in two durations(2000-2005,2005-2010).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rea of natural landscapes in the study area declined from 2000 to 2010,construction land expanded,land use types were mainly transferred from natural landscapes to man-made landscapes.In terms of landscape level,number of patches(NP),patch density(PD),patch shape index(SHAPE),Shannon's diversity index(SHDI) and Shannon's evenness index(SHEI) increased,the largest patch index(LPI) declined.In terms of type level,arable land were influenced by the most human interventions,large-scale patches turned fragmented,and landscape dominance degraded;woodland landscapes were concentrated in mountainous areas,waterscape indexes showed slight changes.Dominance of regional dominant landscape types degraded,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d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increased,and landscape stability decl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rural ecotone LAND use/cover change LANDSCAPE PATTERN LANDSCAPE index
下载PDF
北京市城乡交错区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动态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佳 李彤 贾宝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78-1386,共9页
城乡交错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土地类型变化频繁,人地矛盾突出。以北京市城乡交错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林木树冠覆盖这一新指标,以覆盖研究区域的分辨率为0.5 m的2002年8-9月真彩色航片和2013年8-9月的WordView-2卫星影像为基础,探讨2... 城乡交错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土地类型变化频繁,人地矛盾突出。以北京市城乡交错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林木树冠覆盖这一新指标,以覆盖研究区域的分辨率为0.5 m的2002年8-9月真彩色航片和2013年8-9月的WordView-2卫星影像为基础,探讨2002和2013年该区域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的变化情况,以期为目前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研究结果显示,2002-2013年间,城乡交错区整体的林木树冠覆盖率由19.54%增加到22.15%,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428个,居民点平均林木树冠覆盖率由17.78%增加到25.01%。从林木树冠覆盖等级来看,2013年高覆盖度和极高覆盖度农村居民点数量所占比例比2002年分别提高14.27和6.45百分点,极低覆盖度农村居民点数量占比减少0.13百分点。在空间分布上,无论是2002年还是2013年,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均呈现随着环路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11 a间,一直保留存在的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由19.03%减少至16.39%,对其的土地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发现,该类村庄中,建设用地最稳定,保持自身不变的概率达到84.50%。新增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25.70%)明显高于消失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15.54%)。对不同变化模式农村居民点变化部分的统计分析显示,扩张、新增和边缘新增模式的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分别为25.05%、25.70%和27.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树冠覆盖 农村居民点 城乡交错区 北京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地区城乡交错带地域识别与用地演变规律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荀文会 王雨晴 贾艳萍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4年第5期12-15,共4页
本研究从景观特征、人口特征、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权属关系四方面选取指标,利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交错带地域进行识别,并以沈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城乡交错带空间格局、... 本研究从景观特征、人口特征、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权属关系四方面选取指标,利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交错带地域进行识别,并以沈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城乡交错带空间格局、用地构成和用地结构三方面对沈阳市城乡交错带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演变规律。该研究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规范城乡交错带土地管理与开发、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地域识别 演变规律 沈阳市
下载PDF
城乡交错带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聃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1994年第Z1期179-186,共8页
从生态学基本原理出发,选择天津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域——城乡交错带(URE)这一人类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灵敏度模型的影响指数分析方法,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对该地域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支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行为作了生态学... 从生态学基本原理出发,选择天津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域——城乡交错带(URE)这一人类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灵敏度模型的影响指数分析方法,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对该地域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支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行为作了生态学探讨,同时分析了天津城乡交错带的生态边缘效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生态系统相互作用 影响指数 天津
下载PDF
城乡交错带社区设计与生态景观修复研究——以兰州市伏龙坪街道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孟岭超 范文玲 刘起 《设计》 2018年第10期138-139,共2页
城乡交错带属于城市中的灰色地带,居住着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这里的居民同样需要良好的社区生态环境及叙事、共享空间。"社区设计"(Community Design)是当下热门话题,也是存在众多问题的课题。"社区设计&... 城乡交错带属于城市中的灰色地带,居住着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这里的居民同样需要良好的社区生态环境及叙事、共享空间。"社区设计"(Community Design)是当下热门话题,也是存在众多问题的课题。"社区设计"中硬件空间改造、软体空间营造及社区内生态景观系统的修复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在这系列设计研究过程中,寻找更适合伏龙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间隙空间再利用、社区共享空间营造及建筑生态化改造等方式,使社区室内外休憩、生态空间得到改善与优化,策划与构建社区相互联络的人际网络关系,引导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连结纽带,增强社区文化及生态的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社区设计 生态景观修复 间隙空间 建筑生态化
下载PDF
城乡交错带规划管理问题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3
20
作者 孟伟庆 曹慧博 《城市观察》 2019年第3期138-146,共9页
城乡交错带是城市和乡村的连接部位,是城市扩展与建设的“前缘带”,同时也是乡村城镇化的“先导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乡交错带的规划与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交错带具有完整独立、复杂多样、边缘过渡... 城乡交错带是城市和乡村的连接部位,是城市扩展与建设的“前缘带”,同时也是乡村城镇化的“先导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乡交错带的规划与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交错带具有完整独立、复杂多样、边缘过渡的特点,针对我国城乡交错带存在的问题,总结国外城乡交错带规划管理经验,以期为我国城乡交错带的规划管理提供借鉴,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规划管理 国际经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