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7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土壤质量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213
1
作者 张甘霖 朱永官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39-546,共8页
城市化是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的急剧变化形式 ,它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变。城市化对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产生深刻的影响 ,包括土壤地表封闭引起的土壤生态功能彻底消失 ,土壤物理性质恶化 ,土壤形态学特征... 城市化是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的急剧变化形式 ,它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变。城市化对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产生深刻的影响 ,包括土壤地表封闭引起的土壤生态功能彻底消失 ,土壤物理性质恶化 ,土壤形态学特征和演变过程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 ,短程变异增加而总体多样性降低 ,土壤污染加剧 ,土壤养分富集等多方面。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 ,如养分径流输出增加 ,热缓冲能力下降 ,污染转移危险性上升等。有必要迅速开展城市化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系统研究 ,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土壤 土壤环境 土壤质量 生态效应 环境效应
下载PDF
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 被引量:109
2
作者 俞孔坚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5-48,共4页
本文系统讨论和比较了五个不同景观设计途径,包括前科学途径(以“风水”为例),现象学途径(包括“城市印象”途径和“场所精神”途径),以及生态学途径(包括“设计遵从自然”途径和景观生态途径)。阐明了不同途径在实现天地一人... 本文系统讨论和比较了五个不同景观设计途径,包括前科学途径(以“风水”为例),现象学途径(包括“城市印象”途径和“场所精神”途径),以及生态学途径(包括“设计遵从自然”途径和景观生态途径)。阐明了不同途径在实现天地一人一神合一的理想景观中的有机联系,和螺旋式上升的历程;揭示了在一条从场所的不自觉,到场所的丧失,到场所的觉醒再到场所的复得的景观设计道路之上,中西文化殊途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设计 城市设计 场所 市场理论 风水
原文传递
城市异质性、制度供给与创新质量 被引量:111
3
作者 金培振 殷德生 金桩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9-123,共25页
本文基于城市异质性视角探讨制度供给与创新质量的关系。通过搜集2003-2016年中国283个城市涉及知识产权与环境保护的制度文本,整理得到城市发明、绿色技术和产学研结合专利数据。在考虑城市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结合空间计... 本文基于城市异质性视角探讨制度供给与创新质量的关系。通过搜集2003-2016年中国283个城市涉及知识产权与环境保护的制度文本,整理得到城市发明、绿色技术和产学研结合专利数据。在考虑城市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度供给如何影响中国城市的实质性、可持续和协同式创新。研究发现:制度供给导致不同城市的高质量专利在数量与结构方面呈现空间分化趋势,其作用于创新质量的空间溢出方向和溢出距离也受城市异质性影响而表现各异。创新要素培育与配置是制度供给影响城市创新质量的重要机制。充分理解中国城市的异质性是构建高效率制度供给体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异质性 制度供给 创新质量 空间溢出效应
原文传递
广州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的水质特征 被引量:91
4
作者 甘华阳 卓慕宁 +1 位作者 李定强 周永章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69-973,共5页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富含交通活动所产生的大量石油类、悬浮固体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能够对受纳水体的水质造成明显的破坏并影响水生生态。对广州市内道路某路段发生的七场路面雨水径流进行了降雨量、径流量的同步监测和径流样品的水质分析...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富含交通活动所产生的大量石油类、悬浮固体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能够对受纳水体的水质造成明显的破坏并影响水生生态。对广州市内道路某路段发生的七场路面雨水径流进行了降雨量、径流量的同步监测和径流样品的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营养盐的含量较低,但COD值较高,且可生化性差,石油类和重金属的含量也较高。其中石油类、COD、悬浮固体和重金属Pb的污染水平虽然与国内其他城市的研究结果在同一范围,但都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反映出我国在道路路面环境维护和管理上与国外的差距。对照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广州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的石油类、COD、悬浮固体和Pb等指标都大大超过III类标准,表明道路径流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进入地表水体,可能对受纳水体主要是珠江的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道路 雨水径流 水质 广州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格局发展演变及优化策略 被引量:93
5
作者 徐宜青 曾刚 王秋玉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3-140,共8页
协同创新是加快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文章利用2001—2015年合作专利数据,通过块模型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知识复杂度测算等方法,论述了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不同区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知... 协同创新是加快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文章利用2001—2015年合作专利数据,通过块模型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知识复杂度测算等方法,论述了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不同区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知识差异。研究发现:(1)2001—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模式实现了由外部型向综合型的转变,'Z'字形交通主轴沿线城市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最快。(2)上海、南京创新带头作用显著,多层级创新板块组合模式是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3)长三角内部城市技术知识生产水平与其技术知识复杂度相关性较低,有必要构建分工协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创新协同 技术知识 高质量发展 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一体化
原文传递
街道城市主义 新数据环境下城市研究与规划设计的新思路 被引量:86
6
作者 龙瀛 《时代建筑》 2016年第2期128-132,共5页
如果将城市比作人体,街道就如同人体的骨骼,地块如同人体的肌肉。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受到数据和中国城市发展阶段的限制,地块(及网格)已经成为城市研究、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基本单元,但作为骨骼起到支撑作用的街道没有得到更大的重视,... 如果将城市比作人体,街道就如同人体的骨骼,地块如同人体的肌肉。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受到数据和中国城市发展阶段的限制,地块(及网格)已经成为城市研究、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基本单元,但作为骨骼起到支撑作用的街道没有得到更大的重视,对其主要的关注和探讨更多地来自于设计师和社会观察家(偏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提出了街道城市主义的概念,它在认识论层面上是认识城市的一种方式,在方法论层面上是建立以街道为个体的城市空间分析、统计、模拟和评价的框架体系,致力于发展相应的城市理论、支撑街道尺度的实证研究以及实践层面的规划设计支持。在数据增强设计的框架下,街道城市主义将吸收已有设计师、评论家和学者对街道的思考和认识,并结合成熟理论将其成果用于设计实践。文章对街道城市主义的研究框架和初步的研究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街道 数据增强设计 城市设计 空间品质 城市活力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吗——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82
7
作者 郭炳南 王宇 张浩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8-74,共17页
建设数字中国与实现绿水青山都是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框架下,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和PSM-DID方法,评估以数... 建设数字中国与实现绿水青山都是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框架下,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和PSM-DID方法,评估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显著,且减排效应呈厚积薄发的特征;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城市空气质量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且在较大规模、高互联网发展水平以及低财政支出水平的城市其减排效应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技术创新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对降低相邻城市的空气污染也具有激励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大数据试验区建设,提升该政策战略执行的包容性和灵活度,同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环境 空气质量 大数据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空间溢出效应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区域分异——以第一阶段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为例 被引量:78
8
作者 王兴杰 谢高地 岳书平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1-76,91,共7页
为评估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寻求源头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可行路径,以第一阶段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为例,基于输出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经济和人口指标为输入,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输出,计... 为评估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寻求源头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可行路径,以第一阶段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为例,基于输出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经济和人口指标为输入,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输出,计算城市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的整体效率,表征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的环境影响比长三角大26.0%,长三角比珠三角大11.2%;省会城市中,中部地区的环境影响最大,东北地区其次,西部地区第三,东部地区最小。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投资拉动冶金、能源重化工产业和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土地财政助推人口密度不断提高,使得大气污染物在城市局地范围内、短时间、大量集中排放,远超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是造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的根本原因。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必须从环境影响源头入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适度、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人口集聚 城市 环境空气质量 效率 敏感度 中国
原文传递
城市工业区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计量评价——以武汉钢铁公司厂区绿地为例 被引量:50
9
作者 陈芳 周志翔 +3 位作者 肖荣波 王鹏程 李海防 郭尔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229-2236,共8页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城市大型工业区,其环境质量的改善更是依赖于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以城市绿地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蒸腾吸热、减少污染物、滞尘、减噪等6项生...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城市大型工业区,其环境质量的改善更是依赖于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以城市绿地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蒸腾吸热、减少污染物、滞尘、减噪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作为城市工业区生态效益计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对武汉钢铁公司厂区绿地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并结合绿地GIS和各层片叶面积指数,对厂区绿地叶面积绿量进行了定量研究。并通过各层片单位叶面积生态效益值的测定,定量研究了城市工业区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结果表明,厂区绿地叶面积总绿量是1694.21 hm2,以乡土乔木树种为主,其中落叶乔木绿量为399.8 hm2,常绿乔木绿量为409.0 hm2。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取决于绿地叶面积绿量和植被生态功能,植被生态功能由组成植物本身的冠形、叶表面特性及生理特性决定。单位叶面积日固碳释氧量和蒸腾吸热量均以草本类最大;常绿乔木叶片对SO2污染物的年吸收量最大,为0.81 g.m-2.a-1;而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叶片的滞尘能力较强,草本类滞尘能力最弱。武钢厂区园林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年总货币值为人民币20100.21万元,以夏季蒸腾吸热效益的货币值最高,达16330.56万元。其次是固定二氧化碳效益的货币值为2969.39万元,固定CO2量为23850.50 t.a-1。吸收SO2量为6563.44 kg.a-1,其货币化值所占比重最小,只有0.39万元。厂区园林绿地年释放O2量为17345.82 t.a-1,年滞尘量2884.51 t.a-1。在城市工业区绿化中,应根据绿地功能需要,配置适应环境且生态功能强的树种,并通过绿地合理的复层结构来增加单位绿地面积上的绿量水平,以增强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有效地改善工矿企业的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环境质量 生态服务功能 叶面积指数 计量评价
下载PDF
城市品质:城市规划的新焦点与新探索 被引量:49
10
作者 罗小龙 许璐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9,共5页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由粗放式向存量优化发展转变,城市品质建设正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关注的新焦点。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各地城市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的规划实践工作,将品质提升规划分为民生改善型、宜居环境型和彰显特色型三大类,并...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由粗放式向存量优化发展转变,城市品质建设正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关注的新焦点。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各地城市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的规划实践工作,将品质提升规划分为民生改善型、宜居环境型和彰显特色型三大类,并总结出我国对城市品质提升规划的主要探索:在不同层次规划中引入城市品质提升内容、依托大事件大项目编制实施城市品质系列规划及引入"微空间、微改造"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同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以期为提升城市活力、城市宜居性和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品质 城市规划 品质提升规划
下载PDF
不同绿化树种滞留PM_(2.5)等颗粒污染物能力的多尺度比较 被引量:43
11
作者 王会霞 王彦辉 +2 位作者 杨佳 谢滨泽 石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20,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绿化树种在单位叶面积、单叶、单株和单位绿地面积4级层次上对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的滞留量,为优化城市绿化植物配置、降低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污染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京市23种常见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经... 【目的】研究不同绿化树种在单位叶面积、单叶、单株和单位绿地面积4级层次上对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的滞留量,为优化城市绿化植物配置、降低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污染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京市23种常见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经水洗、不同孔径滤膜过滤后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量不同孔径滤膜上滞留的颗粒物质量,用扫描仪测出叶单面面积,计算出单位叶面积PM2.5等颗粒物(总颗粒物PM及其PM2.5、PM>2.5的粒径组成)滞留量。用单叶面积、叶面积指数计算单叶、单株和单位绿化面积上叶片PM2.5等颗粒物滞留量。采用多重比较分析不同植物PM2.5等颗粒物滞留量的差异。【结果】单位叶面积的PM,PM2.5,PM>2.5滞留量在植物种间差异显著,最大差别分别可达8.6,9.8,10.5倍。各植物种的单叶、单株和单位绿地面积的PM,PM2.5,PM>2.5滞留量亦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单叶层次,对PM,PM2.5,PM>2.5的滞留量差别可分别达到239,198,285倍;在单株层次,可达3600,4 100,3 600倍;在单位绿地面积层次,可达18.3,20.5,18.1倍。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单位叶面积、单叶、单株和单位绿地面积的PM,PM2.5和PM>2.5滞留量总体趋势表现为乔木>藤本>灌木。对不同叶习性而言,单位叶面积的PM,PM2.5和PM>2.5滞留量为常绿植物>落叶植物,而在单叶、单株和单位绿地面积层次上则为落叶植物>常绿植物。在单位绿地面积层次上,对PM2.5等颗粒物的滞留量较高的树种有二球悬铃木、垂柳、元宝枫、榆树等,中等的有油松、雪松、大叶黄杨等,较弱的有日本小檗、黄杨、小叶女贞等。【结论】不同植物PM2.5等颗粒物滞留量在单位叶面积、单叶、单株和单位绿地面积4级层次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由于植物滞留PM2.5等颗粒物的数量取决于单位叶面积PM2.5等颗粒物滞留量及其叶面积指数,因此在选择高滞留PM2.5等颗粒物的树种时需同时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绿化树种 空气质量 PM2.5等颗粒物 叶面积指数 叶面滞留
下载PDF
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陈桂华 徐樵利 《自然资源》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2-30,共9页
本文通过对比农用土地的评价,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的特点和意义。根据适宜性与限制性相结合、多宜性与主宜性相结合等原则,确定了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的依据、项目及其分级标准。具体结合武汉市实情,先以局部地貌与地表组成... 本文通过对比农用土地的评价,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的特点和意义。根据适宜性与限制性相结合、多宜性与主宜性相结合等原则,确定了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的依据、项目及其分级标准。具体结合武汉市实情,先以局部地貌与地表组成物质差异为依据,划分了不同土地类型作为评价单元;然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有关限制性评价因素,并采用AHP法确定各因素的权值并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将各主要因子按等级模糊量化,通过模糊加权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得分值,依据一定的分等体系,划分各单元土地质量的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单元 评价体系 城市建设用地 质量等级
原文传递
城市规模、集聚与空气质量 被引量:35
13
作者 马素琳 韩君 杨肃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21,共10页
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加入能源消费需求、工业化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变量,建立了拓展的STIRPAT模型,并使用动态面板GMM方法,分析了我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03-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指出不同的城市规模与集聚程度会对空气质量有不... 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加入能源消费需求、工业化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变量,建立了拓展的STIRPAT模型,并使用动态面板GMM方法,分析了我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03-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指出不同的城市规模与集聚程度会对空气质量有不同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城市人口规模、富裕程度和技术水平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口规模和技术水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均为正效应,而富裕程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呈现出倒N型EKC曲线形状;较高的能源消费需求和工业化水平会恶化空气质量,而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集聚度会改善空气质量,这表明相关部门可以从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入手,通过各种方法减少能源消费需求、降低工业化水平。来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其次,在总体回归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按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经济集聚度、人口集中度分析了城市规模与集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欠发达城市和大中城市的回归结果与总体回归结果一致,而经济发达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回归结果与总体回归结果有一定差异,本文认为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科学事业费支出方向、社会消费品结构以及工业清洁能源利用及其利用效率等因素;低产业集聚度和低人口集中度城市的情形与总体较为相近,而高产业集聚度和高人口集中度城市的EKC曲线形状与工业化水平系数与总体结果相反,这两种差异分别与城市的发展阶段和城市的人口素质有关。因此,城市的相关部门在追求规模经济的同时应该注重科技投入结构的改善,注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的使用率,并且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与人口集中度的同时追求绿色GDP的实现,注重人口的文化教育以提高人口素质,从而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以抵消随人口集中度提高带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城市集聚 空气质量 STIRPAT模型 动态面板GMM
下载PDF
基于源区监测的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空间分异性研究 被引量:34
14
作者 李立青 朱仁肖 +1 位作者 郭树刚 尹澄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96-2904,共9页
通过对汉阳城区14个地表源区4次降雨径流过程水样的采集与分析,研究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空间分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地表径流污染的源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城市地表径流颗粒态COD、TN和TP分别占58%±17%、65%±13%和92%... 通过对汉阳城区14个地表源区4次降雨径流过程水样的采集与分析,研究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空间分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地表径流污染的源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城市地表径流颗粒态COD、TN和TP分别占58%±17%、65%±13%和92%±6%,溶解态TN中NH 4+-N、NO 3--N和DON相当.不透水地表功能、交通流量、土地利用、人口密度以及卫生管理水平是影响城市地表径流水质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对径流污染程度的影响是旧城居民区>一般城区居民区/饮食区>交通商业区>新建区>城市绿地,人口密度高和管理差的旧城区径流污染最重;道路地表径流污染程度与交通流量呈正相关,交通流量越高地表径流污染越重,1级交通干道>2级干道>支路.加强地表卫生的管理,并对地表径流污染产生的关键源区进行控制是减轻城市地表径流对水环境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异 城市地表径流 水质 源区监测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我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差异及其分解——基于RIF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法 被引量:34
15
作者 周春芳 苏群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2-43,共12页
本文利用CHIP2002和CHIP2013数据,采用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法,考察不同时间维度和不同分位数下,我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差异、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趋势。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的差距不断缩小,且中高分位数的变化幅... 本文利用CHIP2002和CHIP2013数据,采用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法,考察不同时间维度和不同分位数下,我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差异、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趋势。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的差距不断缩小,且中高分位数的变化幅度较大。尽管如此,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仍大大低于城镇职工,且其差距在中高分位数上较大。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的差距是个体特征和制度性歧视共同导致的,在中低分位数上,特征效应是造成就业质量差异的主因;在高分位数上,系数效应是造成就业质量差异的主因。从时间维度看,城镇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有所减弱,但中高端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性歧视有所增强。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消除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歧视,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城镇职工 就业质量 RIF分位数回归与分解
原文传递
基于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城市环境空气清洁度评价 被引量:33
16
作者 王薇 余庄 冀凤全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8-303,共6页
选取安徽合肥和广东深圳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空气正、负离子浓度、风速、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材料和植物负离子浓度等数据并分析。结果显示,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风速、水、植物、相对湿度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是水,其次是风... 选取安徽合肥和广东深圳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空气正、负离子浓度、风速、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材料和植物负离子浓度等数据并分析。结果显示,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风速、水、植物、相对湿度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是水,其次是风,最小的是气温;并根据对城市室内外环境的实测研究,利用空气离子单极系数及安倍空气离子评价指数对城市室内外环境的空气质量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从城市室内环境到城市居住区环境、城镇、自然生态环境空气清洁度逐步变好。城市居住区环境中,以低层高密度住区的空气质量最好,空气负离子浓度为289个/cm3,空气质量达到1.7,空气清洁度为最清洁;而高层居住区最差,空气负离子浓度为139个/cm3,空气质量达到0.08,空气清洁度为重污染。城市室内环境中以自然通风和有新风进入的房间空气质量最好,同时放置负离子发生器对室内空气质量也有显著提高。因此,建议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分布,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创造舒适宜居的空气环境,并把空气负离子浓度列为室内环境的监测和评价指标,为今后城乡建设规划、城市林业规划和环境能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负离子浓度 城市环境 空气质量 空气清洁度 评价指数
下载PDF
成都市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17
作者 张强 张琼 李宁秀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4-586,共3页
目的了解成都市城市社区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EQ-5D量表和调查问卷,对随机抽样的成都市378名60岁以上的城市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相结合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成都市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的... 目的了解成都市城市社区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EQ-5D量表和调查问卷,对随机抽样的成都市378名60岁以上的城市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相结合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成都市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总体评价较好,其EQ-5D的平均分为0.804分。老年人对其行动能力、自我照顾能力、日常活动能力的评价较高,满意率分别为80.3%、93.3%和86.6%。而对躯体和情绪感受的评价则相对较低,满意率分别为47.1%和79.1%。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因素依次为是否患慢性病、年龄、受教育年限,患有慢性病、年龄的增长、受教育年限的减少,会导致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的下降。结论慢性病是影响成都市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老年人 生命质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杭州城市土壤铅的化学形态和可溶性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符娟林 章明奎 厉仁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5-310,共6页
杭州城市土壤总铅含量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变异,在3.61与1044mg/kg之间.土壤总铅平均含量:商业区(728mg/kg)>工业区(105mg/kg)、风景区(100mg/kg)>居民区(37.0mg/kg)>农业区(23.6mg/kg);城市土壤中铅的积累主要与机动车尾气排放有... 杭州城市土壤总铅含量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变异,在3.61与1044mg/kg之间.土壤总铅平均含量:商业区(728mg/kg)>工业区(105mg/kg)、风景区(100mg/kg)>居民区(37.0mg/kg)>农业区(23.6mg/kg);城市土壤中铅的积累主要与机动车尾气排放有关.土壤Pb主要以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及残余态为主,酸可溶性铅的比例较低;土壤水可溶性铅的含量在258μg/kg以下.在pH4~8的范围内,土壤铅的溶解度很低,铅溶出量占总铅的0.21%以下.因此目前杭州市土壤铅的环境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壤 化学形态 环境质量
下载PDF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及其控制要点 被引量:27
19
作者 陈庆阳 《中国市政工程》 2009年第3期24-25,共2页
市政道路路基质量控制的关键是结构稳定性、强度和水温稳定性。必须通过合理选择施工方法、严格施工程序,才能保证质量。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施工测量和路基土方施工;同时,要特别注重小桥涵洞及其他构筑物的施工质量。最后针对施工中易出... 市政道路路基质量控制的关键是结构稳定性、强度和水温稳定性。必须通过合理选择施工方法、严格施工程序,才能保证质量。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施工测量和路基土方施工;同时,要特别注重小桥涵洞及其他构筑物的施工质量。最后针对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道路 路基施工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和休闲体育满意度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26
20
作者 赵俊红 方敏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2-115,共4页
对于休闲体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似乎已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问题是,国内对此观点的认识更多来自逻辑推论,至于如何衡量休闲体育活动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客观地看,尚缺乏系统的量化考察。文章通过多元分析方法,对休闲... 对于休闲体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似乎已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问题是,国内对此观点的认识更多来自逻辑推论,至于如何衡量休闲体育活动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客观地看,尚缺乏系统的量化考察。文章通过多元分析方法,对休闲体育与生活质量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量化考察。研究发现:相对于休闲体育参与的客观指标,休闲体育态度、休闲体育满意度和活动地点环境满意度等休闲体育参与的主观认知评价结果更能解释个体的生活质量;参与休闲体育来提升生活质量,参与者主观体验的态度和心态比实际行动的数量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民 体育休闲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