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 被引量:112
1
作者 李广斌 王勇 袁中金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9-82,共4页
在对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的概念、内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认为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即城市特色是“真”,城市形象是“美”;城市特色是城市发展之“源”,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之“流”,最后,提出“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形象... 在对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的概念、内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认为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即城市特色是“真”,城市形象是“美”;城市特色是城市发展之“源”,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之“流”,最后,提出“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形象塑造”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特色 城市形象 城市经营
下载PDF
城市空间变迁背景下的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 被引量:84
2
作者 朱竑 钱俊希 吕旭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4,共7页
身份认同是文化和社会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从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义。而地方认同则是对某个地方作为社会角色自我感知的一部分的认知,通过地方... 身份认同是文化和社会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从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义。而地方认同则是对某个地方作为社会角色自我感知的一部分的认知,通过地方的意义来形成对个人或社会群体文化与身份的认同。以地方与身份认同作为主要的研究维度,将广州独特的"艺术村"小洲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空间演变背景下,本地村民与艺术家这两类具有不同文化倾向的社会群体基于地方的身份认同,探索艺术家与村民之间在认同上的冲突、断裂与融合。研究剖析了小洲村艺术家及原村民在社区演变的过程中文化身份认同和地方认同形成与变迁的情况,并分析其认同构建的原因和特征。研究的结果显示,小洲村的本地村民与艺术家的地方认同感在本质上看还处在一个消极的割裂与断层的状态,两个社会群体对于地方意义的感知与认同还需要未来进一步的互动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小洲村 城市空间 地方 认同
下载PDF
场所叙事:城市文化内涵与特色建构的新模式 被引量:52
3
作者 陆邵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8-76,共9页
如何建构城市的文化内涵与特色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场所叙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引入这一命题的研究之中,探索相应的场所叙事策略、路径与规律,阐述了"物体-空间-事件"的场所叙事模式及其历史记忆信息... 如何建构城市的文化内涵与特色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场所叙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引入这一命题的研究之中,探索相应的场所叙事策略、路径与规律,阐述了"物体-空间-事件"的场所叙事模式及其历史记忆信息的呈现、关联与活化策略。同时,论文结合上海徐家汇地区更新案例,对地域文化整合再现的场所叙事策略进行了相应的验证与探讨,指出了应用场所叙事的注意要点。本论文的价值在于为全球语境中建构地域特色文化提供可操作的空间路径,同时为都市更新中城市文化的永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叙事 城市文化 物体-空间-事件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住房状况、社会地位与农民工的城市身份认同——基于社会融合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0
4
作者 祝仲坤 冷晨昕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6-110,共15页
本文结合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的社会融合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住房状况对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自有住房对农民工形成城市身份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处理效应模型纠... 本文结合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的社会融合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住房状况对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自有住房对农民工形成城市身份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处理效应模型纠正可能的选择性偏误后,所得结果依然稳健。(2)政策性住房对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不显著。合理的解释是,当前以公租房为核心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未能发挥有效作用。(3)作用机制的分析结果显示,主观社会地位认知是住房状况影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中间机制之一,即住房状况的差距使得农民工主观社会地位认知产生分化,进而导致其城市身份认同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住房状况 社会地位 城市身份认同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理论与现实 被引量:43
5
作者 王毅杰 史晓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97-103,共7页
基于现实观察和理论思考,以具有明确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为旨趣,本文提出描述和分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间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思路。在当下中国城市化背景下,这一关系可用"社会融合"来分析,并可从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两个维度... 基于现实观察和理论思考,以具有明确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为旨趣,本文提出描述和分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间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思路。在当下中国城市化背景下,这一关系可用"社会融合"来分析,并可从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两个维度对其进行测量。研究发现,这一融合并非单向、静态的,而是多元的、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城市社会 社会融合 社会交往 社会认同
下载PDF
空间基因:推动总体城市设计在地性的新方法 被引量:36
6
作者 邵润青 段进 +2 位作者 姜莹 钱艳 王里漾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3-39,共7页
当前,在总体城市设计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一种不顾地方实际、生搬硬套的技术倾向,导致设计结果彼此雷同、城市特色缺失。因此,如何通过技术方法的创新,让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编制和落实更具在地性,从而更切实地解决千差万别的城市的特... 当前,在总体城市设计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一种不顾地方实际、生搬硬套的技术倾向,导致设计结果彼此雷同、城市特色缺失。因此,如何通过技术方法的创新,让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编制和落实更具在地性,从而更切实地解决千差万别的城市的特色塑造问题,值得思考。基于此,文章引入空间基因理论与技术,通过对空间基因进行提取、解析、评价并与特色目标互馈耦合,加强城市特色目标设定的在地性,由此结合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景观结构等,可以更加有的放矢、精准地形成靶向性的空间管控措施。空间基因技术在“美丽厦门”等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为增强总体城市设计的在地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基因 总体城市设计 在地性 城市特色 靶向控制
下载PDF
城市特色塑造途径的探索 被引量:30
7
作者 卢济威 刘祖健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67,共5页
论述了城市特色的内涵外延、形成途径,城市设计对城市特色塑造的作用,以及城市特色塑造应紧跟时代步伐观点;探索了三条典型的城市特色塑造途径,包括公共空间的特色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扬的特色探索、城市要素整合的特色探索;强... 论述了城市特色的内涵外延、形成途径,城市设计对城市特色塑造的作用,以及城市特色塑造应紧跟时代步伐观点;探索了三条典型的城市特色塑造途径,包括公共空间的特色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扬的特色探索、城市要素整合的特色探索;强调了城市设计的创作性对城市特色塑造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特色 城市设计 公共空间 历史文化资源 城市要素整合 城市设计的创作性
下载PDF
自雇行为如何影响农民工的市民化状态——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6
8
作者 祝仲坤 冷晨昕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129,共21页
本文结合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自雇行为与农民工市民化状态之间的联系,探究自雇群体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的生存发展状态。本研究表明,自雇农民工比受雇农民工具有更强烈的城市居留意愿,但城市的身份认同感则明... 本文结合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自雇行为与农民工市民化状态之间的联系,探究自雇群体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的生存发展状态。本研究表明,自雇农民工比受雇农民工具有更强烈的城市居留意愿,但城市的身份认同感则明显偏低,而且这一现象在高层级城市(一二线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自雇农民工之所以更倾向于在城市长期居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更高、市民化能力更强,而身份认同度偏低则是由于自雇农民工社会保障相对“缺失”。在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纠正可观测的选择性偏误,运用递归双变量Probit模型控制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仍然稳健。以上结论表明,当前自雇农民工主观上希望在城市扎根立足,但受制于城市社会保障层面的“玻璃门”,自雇农民工“过客”心理难除,难以形成对城市的归属与认同,扎根城市并融入城市的梦想仍难以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雇 农民工 身份认同 社会保障 递归双变量Probit模型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导向下的农村空间变革 被引量:16
9
作者 洪亘伟 刘志强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46,共5页
我国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村同体"、"城村同貌"、"城城连绵"的景象,农村空间正在快速的更新和转变过程中。本文研究该地区农村个体及群落空间从产生到发展,再到由于城市的出现和发展... 我国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村同体"、"城村同貌"、"城城连绵"的景象,农村空间正在快速的更新和转变过程中。本文研究该地区农村个体及群落空间从产生到发展,再到由于城市的出现和发展而消亡和转变的过程,探讨在城市空间发展导向下农村空间形态的种类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重建农村空间认同感,关注新农村空间形象研究及在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下合理规划城乡空间,建立区域空间和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 农村空间 认同感 空间形象 生态环境
下载PDF
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认同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顺 陈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5-100,共6页
社会资本通过影响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而影响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评价;通过拜年网的垂直差异性与水平差异性的测量城市居民拥有的社会资本;城市居民拜年网的水平差异性越大,拥有的横向社会资本就越丰富,越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资本通过影响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而影响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评价;通过拜年网的垂直差异性与水平差异性的测量城市居民拥有的社会资本;城市居民拜年网的水平差异性越大,拥有的横向社会资本就越丰富,越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地位,并对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评价较高;城市居民拜年网的垂直差异性越大,拥有的纵向社会资本就越丰富,越可能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并认为自己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验证了理论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城市居民 社会分层 阶层认同
下载PDF
迁移行为、户籍获取与城市移民幸福感流失 被引量:17
11
作者 孙三百 白金兰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112,共12页
本文基于中国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个人年收入与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获得户籍迁移者与城市原居民的"收入-幸福"饱和点为年收入5.47万元,未获得户籍者的这一数值高达37万元,从年收入层面来看多数居民的"幸... 本文基于中国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个人年收入与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获得户籍迁移者与城市原居民的"收入-幸福"饱和点为年收入5.47万元,未获得户籍者的这一数值高达37万元,从年收入层面来看多数居民的"幸福拐点"尚未到来。进一步运用平均处理效应估计方法,考察迁移行为和户籍身份对城市移民幸福感的影响。线性假定的模型发现,考察迁移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时需要考虑个体异质性,估计结果则表明获取户籍迁移并未降低迁移者的幸福感,未获取户籍迁移则降低了迁移者的幸福感。非线性假定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未获取户籍迁移者的幸福感显著低于获取户籍迁移者。可见,未获取户籍迁移者幸福感更低,并不能被迁移行为本身所解释,而是缺失所在城市户籍身份导致迁移者的幸福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感 人口迁移 户籍身份 平均处理效应
原文传递
历史层积研究对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意义——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HUL)概念及方法的思考 被引量:15
12
作者 顾玄渊 《城市建筑》 2016年第16期41-44,共4页
历史性城镇景观是针对活态的世界遗产的一种保护方法与理念,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推崇的一个全球范围的行动纲领,该方法强调保护中应更重视发展,同时强调历史层积的意义和随时间演变的作用。这对于城市设计中城市特色的挖掘、评价、... 历史性城镇景观是针对活态的世界遗产的一种保护方法与理念,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推崇的一个全球范围的行动纲领,该方法强调保护中应更重视发展,同时强调历史层积的意义和随时间演变的作用。这对于城市设计中城市特色的挖掘、评价、选择、发扬、塑造具有同样的借鉴意义,城市设计在塑造"终极蓝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实现"过程"的路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城镇景观 城市设计 空间特色
下载PDF
消费与当代城市空间发展--以欧美城市为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季松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8-95,共8页
在消费社会,欧美城市已由生产中心向消费中心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逐渐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有效工具。在美国,郊区购物中心和节庆消费场所在城市郊区化和内城复兴的过程中起着主导城市发展的作用。而在欧洲,通过"隐藏的购物中心&... 在消费社会,欧美城市已由生产中心向消费中心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逐渐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有效工具。在美国,郊区购物中心和节庆消费场所在城市郊区化和内城复兴的过程中起着主导城市发展的作用。而在欧洲,通过"隐藏的购物中心"和文化规划,消费发展与城市认同从冲突走向了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城市空间 内城复兴 城市认同
下载PDF
新加坡和纽约特色风貌地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对深圳的启示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冰冰 王泽坚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2-138,共7页
独特的城市文化与特色风貌是建设优秀城市的重要支撑维度,在全球化建设空间趋同的趋势下发掘和保持城市的地方性,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意义重大。新加坡和纽约是两个典型的具有多元文化和独特风貌的国际城市,其本土文化和特色风貌的留存得... 独特的城市文化与特色风貌是建设优秀城市的重要支撑维度,在全球化建设空间趋同的趋势下发掘和保持城市的地方性,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意义重大。新加坡和纽约是两个典型的具有多元文化和独特风貌的国际城市,其本土文化和特色风貌的留存得益于及时建立了特色风貌保育体系,并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差异化的管理政策进行精细化的管控引导。深圳处于全面进入二次开发的存量规划阶段,目前保护制度的缺位、对具有风貌价值的地区认同感不足以及管理技术的不完善,对整个城市特色产生的外部影响已不容忽视,因此本文总结新加坡和纽约的成功经验,为深圳建立风貌保育体系和管理策略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风貌 特征地区 规划管理 经验 纽约 新加坡 深圳
原文传递
少子化、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城市收缩时代的规划对策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沈瑶 朱红飞 +1 位作者 刘梦寒 木下勇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53,共7页
二战后的日本城市经历了"城市化社会-城市型社会-城市收缩"三个过程,其城市规划相关法律和方法也随之不断转型。本文梳理了日本在城市收缩阶段相关规划法的转型、城市变革类型、城市空间问题,着重从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对策角... 二战后的日本城市经历了"城市化社会-城市型社会-城市收缩"三个过程,其城市规划相关法律和方法也随之不断转型。本文梳理了日本在城市收缩阶段相关规划法的转型、城市变革类型、城市空间问题,着重从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对策角度,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分析日本的空间规划对策。宏观层级主要介绍育儿、养老支援体系和上位法规的转变;中观层级介绍面向少子老龄化的人口收缩的设计理念的转变;微观层级则以案例为核心,介绍近年来社区公共育儿支援设施、老幼共生住区,空屋激活计划,街道复兴策略等面向空间具体问题时的规划设计经验。最终比照中国近年来的老龄化、少子化趋势,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归纳日本在城市收缩阶段可供参考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子化 老龄化 收缩城市 日本 识别性 可持续性
原文传递
空间隔离与农民工城市融入 被引量:11
16
作者 戚迪明 张广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90,共10页
从空间隔离角度考察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居住空间隔离、职业空间隔离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一代农民工、中小城市的居住空间隔离效应要大于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城市,社区空间隔离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不显... 从空间隔离角度考察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居住空间隔离、职业空间隔离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一代农民工、中小城市的居住空间隔离效应要大于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城市,社区空间隔离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通过分位数回归发现居住空间隔离对高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呈显著负向影响,职业空间隔离和社区空间隔离对不同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均呈显著影响。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应注重降低农民工与市民的居住空间、职业空间和社区空间隔离,通过空间融合促进城市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隔离 城市融入 农民工 身份认同 定居意愿
下载PDF
抑制还是促进:“老漂族”的隔代照料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孙昕 钟仁耀 《社会保障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58,共9页
“老漂族”是老年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隔代照料行为是否会带来本地人的身份认同在理论上存在异议,在实证中缺乏检验。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老漂族”的隔代照料与... “老漂族”是老年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隔代照料行为是否会带来本地人的身份认同在理论上存在异议,在实证中缺乏检验。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老漂族”的隔代照料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隔代照料会抑制“老漂族”身份认同感的产生,但在社会支持因素的影响下,该抑制作用程度削弱;不同群体的抑制程度具有异质性,其中,女性、有配偶、低龄组、流动范围小的“老漂族”的隔代照料行为有更加明显的抑制作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参与同乡交往或社会活动对“老漂族”的身份认同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认为,应该加快完善社会化育儿服务,缓解“老漂族”隔代照料的压力,同时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持网络,促进社会参与,帮助“老漂族”形成身份认同,尽快实现社会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漂族” 隔代照料 身份认同 社会支持
下载PDF
社区场域与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 被引量:11
18
作者 祝仲坤 冷晨昕 陶建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93,158,159,共14页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组织载体与空间场域。本文依托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基于社区场域这一独特视角,解析社区影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展的2014年社会融合...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组织载体与空间场域。本文依托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基于社区场域这一独特视角,解析社区影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展的2014年社会融合与心理专项调查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社区状况是影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居住在高端社区、社区内邻居以本地市民为主、社区内已建立健康档案有助于农民工认同城市身份。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逆向概率加权法纠正潜在的选择性偏误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来讲,社区状况对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社区类型、邻居构成情况对老一代农民工影响更大,健康档案、社区文体活动则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更为明显。这表明,老一代农民工更加关注社区类型、邻居构成情况等社区的基础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加关注公共服务资源等社区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场域 农民工 城市身份认同 选择性偏误
下载PDF
媒介地理论:多伦多城市媒介的地理印记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10
19
作者 廖卫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48-52,96,共6页
城市中的媒介与地理互动关系是媒介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以多伦多为案例,特别考察了几类城市地理元素:标志性建筑、道路、街区,并对城市媒介的内容进行了检索和分析。根据论文作者构建的"城市、媒介、受众互动模型"的... 城市中的媒介与地理互动关系是媒介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以多伦多为案例,特别考察了几类城市地理元素:标志性建筑、道路、街区,并对城市媒介的内容进行了检索和分析。根据论文作者构建的"城市、媒介、受众互动模型"的分析框架,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媒介对于地理要素的新闻报道和信息发布的数量多少与该地理要素内在的某些城市功能密切相关;城市媒介在地理要素的信息传播、形象展示、历史记录以及唤起集体记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媒介在与城市地理要素的互动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改变地理景观的建设项目的命运。媒介、受众、城市地理要素在造城过程中互相作用,最终构成了城市的发展史,形成城市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地理论 城市地理 城市媒介 媒介报道 多伦多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居住社区选择、主观认知和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 被引量:10
20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7,共16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何使流动人口从生存认知转移到身份认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推动流动人口建立城市身份认同的进程中,其居住问题不容忽视。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社会融合和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何使流动人口从生存认知转移到身份认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推动流动人口建立城市身份认同的进程中,其居住问题不容忽视。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社会融合和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数据,在运用PSM和工具变量法有效缓解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分析了居住社区选择对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在正规社区对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以居住在城中村社区的流动人口为参照组,发现居住在商品房社区、经济适用房社区和单位房社区的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显著高于城中村社区的流动人口,而老城区旧房社区和城中村社区的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无显著差异。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居住社区选择并非完全直接作用于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而是通过提高流动人口的主观地位认知和受尊重感知,进而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应鼓励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加快非正规社区的改造;多方位提高流动人口的主观地位认知和受尊重感知;同时还应保障流动人口的合理购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社区选择 主观认知 城市身份认同 流动人口 中国城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