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部性、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经济增长 被引量:82
1
作者 李煜伟 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42,203-204,共21页
利用网络分析工具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对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修正,通过对交易费用的细分构建外部性和运输网络下的城市群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1990—2008年中国部分城市数据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在运输... 利用网络分析工具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对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修正,通过对交易费用的细分构建外部性和运输网络下的城市群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1990—2008年中国部分城市数据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在运输网络影响下,中心城市依靠要素集聚获得增长,非中心城市快速接近中心城市。运输网络的改善,将加速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同时,在保留部分新增要素的情况下,增加节点集聚系数,降低非中心城市间的运输成本,利于非中心城市对外部性的应用,加速其经济增长,促进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增长。因此,在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时,不仅要重视非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的互联互通,更要重视非中心城市间的相互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性 城市间运输网络 城市群
原文传递
基于交通、人口和经济的中国城市群识别 被引量:73
2
作者 张倩 胡云锋 +3 位作者 刘纪远 刘越 任旺兵 李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1-770,共10页
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自然产物,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当前,研究人员对城市群的识别尚没有一个统一、快速的技术体系,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于中国城市群的准确识别和区域界定也不统... 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自然产物,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当前,研究人员对城市群的识别尚没有一个统一、快速的技术体系,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于中国城市群的准确识别和区域界定也不统一。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首先厘清了城市群的基本概念;继而提出了一套以地球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了交通、人口和经济属性判断的城市群快速识别和区划的技术流程,即以空间通达性的定量测算为基础,初步识别出空间上集结的城市集群;然后以城市集群的经济和社会属性为判据开展进一步的遴选,得到城市群空间分布及其区划界线。作者使用基础地理数据、DEM数据、空间化的经济社会格网数据,应用ArcInfo Macro Language编程技术对中国的城市群进行了识别,研究明确了2000年中国9大城市群的空间位置及其覆盖区域。与国内外既有认识的对比表明,本研究技术路线简单、清晰,所得的中国城市群区划成果准确,具有可参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地理信息技术(GIS) 计算机识别 空间分布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和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66
3
作者 于伟 张鹏 姬志恒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42,共20页
研究目标:中国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和收敛性。研究方法:运用基于序列DEA的SE-U-SBM方法测度城市群生态效率、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考察区域差异,通过核密度估计揭示分布动态,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检验收敛特... 研究目标:中国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和收敛性。研究方法:运用基于序列DEA的SE-U-SBM方法测度城市群生态效率、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考察区域差异,通过核密度估计揭示分布动态,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检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生态效率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城市群之间差异是总体差距最主要来源;各城市群生态效率存在不同极化特征和分布延展性;八大城市群总体、不同层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内部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创新:测度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刻画城市群生态效率分布动态,明确城市群生态效率收敛机制。研究价值:为分析城市群生态效率空间格局提供依据,对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具有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生态效率 区域差异 分布动态 空间收敛
原文传递
城市群是否能够促进城市发展 被引量:63
4
作者 原倩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9-123,共25页
本文基于1997-2012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了城市群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集群程度提高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疏解大城市聚集不经济、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和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是集群发挥增长效... 本文基于1997-2012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了城市群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集群程度提高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疏解大城市聚集不经济、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和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是集群发挥增长效应的重要渠道。城市集群在集群程度较低地区增长效应高于集群程度较高的地区,在落后的边缘地区的增长效应明显高于发达的核心地区,在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效应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总体上城市群对各类地区具有一致的正向作用。交通发展是促进集群增长效应的重要手段,加强交通与城市群建设的有机结合对落后地区尤为重要。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应当坚持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提高城市集群程度,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集群 经济发展 异质性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分布动态、差异分解与收敛性 被引量:48
5
作者 梁红艳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0-60,共21页
研究目标:八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2003~2015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八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布动态与区域差异,并利用变异系... 研究目标:八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2003~2015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八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布动态与区域差异,并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面板收敛模型检验其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研究发现:八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都呈现两极或多极分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梯度特征。城市群的总体相对差异呈缓慢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的贡献最低。八大城市群中,仅京津冀、长江中游存在σ收敛;除珠三角外,其他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八大城市群都存在条件β收敛;三个不同功能等级城市群存在俱乐部收敛。空间外溢只是少数区域β收敛的影响因素,多数区域尚未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外溢。提高工业发展水平、降低运输费用、增强知识外溢、优化制度环境对不同城市群区域内差异缩小的作用存在异质性。研究创新:刻画了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布动态,测度了其区域差异及其来源,揭示了其收敛机制以及空间溢出在收敛进程中的作用。研究价值:为分析中国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提供了依据,也对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具有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生产性服务业 差异分解 收敛 空间外溢
原文传递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被引量:43
6
作者 贺灿飞 王文宇 朱晟君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63,共10页
世界秩序重构、技术革命驱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变化莫测,影响到中国原有外向型发展模式。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针对新发... 世界秩序重构、技术革命驱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变化莫测,影响到中国原有外向型发展模式。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针对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空间布局问题,应将不同尺度价值链与产业空间相结合,构建新时期中国产业空间优化策略——“全球—地区—国家—城市群内部”多层嵌套型的价值链体系。其中,四大城市群是实现“双循环”相互反哺和有效对接的关键节点:其内部根据垂直价值链和水平知识链构建创新产业地域综合体,其他城市群根据功能定位予以辅助,形成多元、互补的国内循环体系;四大核心城市群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构建吸收知识、技术的“全球通道”,并参与全球竞争,边疆城市群融入地区价值链,获取战略性资源,形成国际循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产业空间布局 价值链 城市群 知识链
下载PDF
我国五大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运行效应 被引量:22
7
作者 梁红艳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61,共12页
合理有效的区域物流空间关联网络有利于区域物流活动组织化、规模化、网络化运行,实现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2005—2016年我国五大城市群城市物流业发展水平,借助引力模型确定城市间... 合理有效的区域物流空间关联网络有利于区域物流活动组织化、规模化、网络化运行,实现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2005—2016年我国五大城市群城市物流业发展水平,借助引力模型确定城市间物流业发展空间关联关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析物流业发展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并探究其运行效应发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五大城市群物流业发展水平均呈持续上升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物流业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城市群,城市群物流业发展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具有典型的多级分化现象;五大城市群物流业空间关联紧密度逐步增加,网络等级度变化相对平稳,网络效率逐年下降,网络结构日益稳定;网络密度的提升和网络效率的下降有助于城市群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区域内差异的缩小,森严网络等级结构的破除有助于京津冀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但在其他城市群作用不显著),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的提高有助于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中介中心度的作用具有区域差异性。因此,为更好地推动城市群物流业协调发展,一要充分考虑各城市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明确各城市在城市群物流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推动物流业与三次产业的产业联动与空间协同,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高度扁平化功能分工格局以及高效运转的物流业空间关联网络;二要增强物流枢纽城市空间生产能力,强化其对区域内落后城市的辐射力,实现整体繁荣与区域协调发展,避免断崖式局面的出现;三要积极改善城市间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消除要素流动制度性障碍,通过要素流动、区际贸易、企业分工合作等多种渠道实现城市物流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优化城市群物流业空间配置,强化城市群物流业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物流业 分布动态 空间关联网络 结构特征
下载PDF
城市群中心城市驱动外围城市经济增长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贤彬 吴子谦 《产业经济评论》 2018年第3期54-71,共18页
本文利用2000-2012年中国十大城市群12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经济增长对外围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心城市经济增长对于外围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正辐射效应,并且这种效应随着辐射半径的扩大而减弱。进... 本文利用2000-2012年中国十大城市群12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经济增长对外围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心城市经济增长对于外围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正辐射效应,并且这种效应随着辐射半径的扩大而减弱。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辐射效应是通过两种潜在机制发生作用的:从产业溢出的角度来看,中心城市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外围城市的经济增长,但其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对外围城市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来看,中心城市的投资显著地促进了外围城市的经济增长,而其消费和出口则不存在类似的效应。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城市群发展在经济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为当前在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进程中,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的政策导向,提供了一定经验证据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中心城市 外围城市 经济增长
下载PDF
上海城市集群化发展显著增强局地高温热浪事件 被引量:20
9
作者 谢志清 杜银 +2 位作者 曾燕 高苹 项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04-1113,共10页
上海作为中国城市集群化发展的典型代表,经过30余年圈层式、集群化扩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比例高达47.9%,接近50%的生态阈值。城市群快速扩张诱发了一个以徐家汇为中心覆盖周边40 km的区域性热岛,影响高温热浪的时空分布。基于DMSP/OLS... 上海作为中国城市集群化发展的典型代表,经过30余年圈层式、集群化扩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比例高达47.9%,接近50%的生态阈值。城市群快速扩张诱发了一个以徐家汇为中心覆盖周边40 km的区域性热岛,影响高温热浪的时空分布。基于DMSP/OLS遥感夜间灯光数据构建的城市发展指数,客观地反映出1992—2013年上海西郊嘉定、青浦和东郊的浦东集群化发展特征最凸出。利用Chow检验最优分段建模法,研究发现高温热浪期间城市群热岛突变转折与区县城市发展指数超过60%的年份相对应。城市发展指数超过60%后,近郊城市继续扩张将缩小城、郊气象站的温差,诱发更大范围热岛,增强高温热浪。1977—2000年近郊区县城市发展指数低于60%,高温热浪各要素项城郊差值显著上升,而2000年西郊城市发展指数超过60%后,和市中心差值减小,快速城市化明显增强西郊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1978年以来上海西郊与远郊高温日数差值增加了1.6倍,平均气温差值增加了34.4%,平均最高气温差值增加了41.7%。高温热浪期间遥感数据显示,向西郊伸展的城市群地表温度高值区规模扩大了32.8%,是西郊高温热浪增强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高温热浪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孵化网络创新协同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溢出效应——基于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彦平 钱明辉 王玉玺 《中国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41,共10页
基于“资源—能力—绩效”框架,利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城市群2015—2019年的孵化及创新数据,测度三大城市群孵化网络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并通过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孵化网络创新系统协同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 基于“资源—能力—绩效”框架,利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城市群2015—2019年的孵化及创新数据,测度三大城市群孵化网络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并通过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孵化网络创新系统协同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三大城市群大多数城市的孵化网络创新的系统协同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在城市群内部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态势;(2)三大城市群的孵化网络创新系统协同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但政府扶持力度对孵化网络创新协同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负向调节作用。此外,影响强度、外溢程度及调节效应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孵化网络创新协同 区域创新效率 溢出效应 城市群
下载PDF
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要素跨省流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家庭 姜铭烽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在发展城市群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导向下,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样本,基于百万条原始数据整理得到五大城市群2010—2018年的经济要素流动网络,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要素... 在发展城市群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导向下,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样本,基于百万条原始数据整理得到五大城市群2010—2018年的经济要素流动网络,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要素跨省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规划显著促进了技术、资本、人口要素的跨省流动;(2)城市群规划促进技术、资本要素跨省流动的中介机制是降低城市间的市场分割程度以及缩小城市间的市场制度差异,但这两个机制对于人口要素不显著;(3)城市间信息要素流动规模越大,城市群规划越能提升其他经济要素的流动规模;(4)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有利于技术和资本要素的跨省双边流动,但加剧了人口要素的单向“虹吸”。据此,各级政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重视城市文化的辐射能力,积极推动区域间市场一体化,更好地培育、发展国家级城市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城镇化 城市群 要素流动 边界效应
下载PDF
我国城市群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欧阳慧 李智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38,共11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日益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对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部分城市群存在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不强、产业发展呈现同质化竞争、核心与...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日益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对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部分城市群存在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不强、产业发展呈现同质化竞争、核心与边缘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无序蔓延扩建新城新区和毗邻合作区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城市群空间范围缺少统一科学的划定标准、跨行政区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滞后、行政区划等级分割影响较大、缺乏明确的治理主体等。针对突出问题,建议分类施策、深化改革、增强引导、创新机制、加强监测,有序引导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空间布局 区域布局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数字贸易发展水平测度 被引量:5
13
作者 段丁允 冯宗宪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60,共17页
从数字贸易的特征出发,通过构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面板数据熵值法测度中国十大城市群127座城市2011—2019年的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其动态演进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 从数字贸易的特征出发,通过构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面板数据熵值法测度中国十大城市群127座城市2011—2019年的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其动态演进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十大城市群2011—2019年数字贸易水平不断提升,数字贸易发展较好的城市群是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市、深圳市、广州市、上海市、杭州市五座城市为引领。(2)十大城市群数字贸易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差异是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3)十大城市群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梯度效应和多极化现象;各城市群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稳定,改变类型的概率相对较低。(4)总体、成渝、海峡西岸、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存在收敛过程。基于此,对城市、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不同层面的数字贸易发展提出明确定位、优化布局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数字贸易 跨境电商 地区差异 空间收敛
下载PDF
数字产业空间集聚影响因素探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叶堂林 刘哲伟 张京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75-82,共8页
以数据要素为关键生产力的数字经济正成为破除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新兴产业,探究数字产业空间分布规律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以我国289个城市数字产业为样本,以数字产业发展的创新需求为切入点,探究影响数字产业集聚... 以数据要素为关键生产力的数字经济正成为破除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新兴产业,探究数字产业空间分布规律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以我国289个城市数字产业为样本,以数字产业发展的创新需求为切入点,探究影响数字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城市间创新互动水平、城市科技资本投入和科技成果储量对数字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数字产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要素驱动等数字经济细分产业中,各因素发挥的作用具有显著差异;以城市群为尺度的样本显著性水平较经济板块尺度有明显提升,城市群正成为数字产业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基于此,从打造开放型创新生态、引入社会资本、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及引导城市间数字经济差异化发展等维度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产业 产业集聚 城市群 创新互动
下载PDF
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立群 孙久文 +2 位作者 肖金成 张云 陈文晖 《经济与管理》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做强自身为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力应对好三重压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全面落实好扩大内需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做强自身为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力应对好三重压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全面落实好扩大内需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五个方面的阐述,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具体任务出发,赋予区域协调发展新的内涵。此外,还应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城市群 都市圈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城市集群发展与网络化现象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仇勇懿 沈玉芳 《世界地理研究》 2005年第3期7-12,共6页
城市集群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之一,也是确保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的核心问题。本:艾通过对城市集群的概念和历史、及其网络化特征、网络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和 对网络式地区协调发展观的探讨,试图从网络化角度来解释城市... 城市集群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之一,也是确保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的核心问题。本:艾通过对城市集群的概念和历史、及其网络化特征、网络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和 对网络式地区协调发展观的探讨,试图从网络化角度来解释城市集群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城市 化的作用。本文认为,城市集群的网络效应可以促使生产要素的充分流通,使得网络内各单元 积极互动,从而加速城市集群的形成,并给集群内的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诸多益处,也给地区 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集群 网络化
下载PDF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7
17
作者 申现杰 袁朱 《开放导报》 2021年第4期24-31,共8页
现代化后发赶超要求以城市群作为主体空间形态,实现效率增进、功能跃升、均衡发展和开放合作。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托起中国现代化的巨擘,目前我国19个城市群之间规模结构差异较大,以东部城市群发展质量最高。城市群发展失衡的原因在于,城... 现代化后发赶超要求以城市群作为主体空间形态,实现效率增进、功能跃升、均衡发展和开放合作。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托起中国现代化的巨擘,目前我国19个城市群之间规模结构差异较大,以东部城市群发展质量最高。城市群发展失衡的原因在于,城市群城镇体系不合理、公共服务一体化存在障碍、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城际间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亟待完善。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我国需要在城市群加快推动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与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都市圈为载体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与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包容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群的开放发展水平,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流动社会 一体化 都市圈 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位置服务大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通勤标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若宇 周江评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95-1202,共8页
城市群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城市群交通一体化是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对城市群内多种交通出行模式的充分认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该文基于位置服务大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为例,分析... 城市群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城市群交通一体化是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对城市群内多种交通出行模式的充分认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该文基于位置服务大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为例,分析了城市群内部通勤出行标度特征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得到以下结果: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内通勤仍占主导地位,但部分区域存在相当规模的跨市通勤;粤港澳大湾区通勤联系的“概率-距离”分布具有指数标度特征;对各城市而言,市内通勤的标度参数比跨市通勤更大,意味着市内通勤者对距离更加敏感;标度参数可以进一步反映交通与土地利用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而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通勤出行 距离衰减 交通与土地利用
原文传递
城市集群与高等教育集群的耦合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12—2021年三大城市集群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
19
作者 孙刚成 杨婳婳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3-46,共14页
基于动力学理论,以我国2012—2021年京津冀城市集群、长三角城市集群和成渝城市集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三大城市集群与高等教育集群的指数、耦合协调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1)以三大城市集群为例的高等教育... 基于动力学理论,以我国2012—2021年京津冀城市集群、长三角城市集群和成渝城市集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三大城市集群与高等教育集群的指数、耦合协调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1)以三大城市集群为例的高等教育集群和城市集群整体发展情况较好,但城市集群间区域性发展趋势差异明显,成渝城市集群在高等教育与城市集群式发展过程中呈现递增趋势;(2)2012—2021年,三大城市集群耦合协调水平都出现了变化且呈现出京津冀城市集群>成渝城市集群>长三角城市集群的特征;(3)三大城市集群高等教育集群、城市集群及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均能促进三大城市集群的经济增长且呈现差异化影响效应。城市集群发达程度越弱,受城市集群影响越强,城市集群发达程度越高,受高等教育集群和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影响越强;政府干预(MEC)对成渝城市集群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科技创新(Ist)对长三角城市集群和成渝城市集群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力资本(Hr)对成渝城市集群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京津冀城市集群和长三角城市集群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协调 双循环 高等教育集群 城市集群
下载PDF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extent of urban clusters in China 被引量:4
20
作者 ZHANG Qian HU Yunfeng +3 位作者 LIU Jiyuan LIU Yue REN Wangbing LI J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2年第1期137-151,共15页
Urban clusters are the expected products of high levels of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in a country, as well as being the basic units of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competition. With respect to China, urban clusters are reg... Urban clusters are the expected products of high levels of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in a country, as well as being the basic units of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competition. With respect to China, urban clusters are regarded as the dominant formation for boosting the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cess. However, to date, there is no coincident, efficient, and credible methodological system and set of techniques to identify Chinese urban clusters.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potential of a computerized identification method supported b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iques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urban clusters.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 is executed based o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base,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and socio-economic data with the aid of ArcInfo Macro Language programming. In the method, preliminary boundaries a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and final identifications are achieved from limiting city numbers, population, and GDP in a region with the aid of the rasterized socio-economic datase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identifies nine Chinese urban clusters, i.e., Pearl River Delta, 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Northeast China Plain, Middle Yangtze River Valley, Central China Plains, Western Taiwan Strait, Guanzhong and Chengdu-Chongqing urban clusters. This research represents the first study involving the computerized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urban clusters. Moreover, compared to other related studies, the study’s approach, which combines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s shown to be a distinct, effective and reliable way of identifying urban clu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cluster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computerized identific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