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东部开鲁盆地钱家店凹陷铀矿成藏沉积因素分析 被引量:49
1
作者 殷敬红 张辉 +1 位作者 昝国军 李晓晨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76-83,共8页
内蒙古东部开鲁盆地钱家店凹陷铀矿床是辽河油田在进行外围盆地油气勘探过程中发现的伴生矿床。铀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对该区铀矿成藏条件进行研究表明 :具备富铀物源 ,铀源充足 ;上白垩统姚家组广泛发育的辫状河流相沉积... 内蒙古东部开鲁盆地钱家店凹陷铀矿床是辽河油田在进行外围盆地油气勘探过程中发现的伴生矿床。铀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对该区铀矿成藏条件进行研究表明 :具备富铀物源 ,铀源充足 ;上白垩统姚家组广泛发育的辫状河流相沉积体系 ,形成了渗透性砂岩、砂砾岩与隔水性泥岩稳定的互层结构 ,铀矿主要分布在其中的中孔、中渗砂体中 ;下白垩统的生、储油层 ,为铀矿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还原剂 ;产状平缓的沉积构造背景下形成的边缘相对隆起的自流汇水盆地 ,易使含氧含铀地下水沿砂体、不整合面向盆地内有利区补给 ,在氧化 -还原界面附近铀沉淀成矿 ,为铀矿创造了进一步富集成藏的条件 ;预测该区铀矿资源为x× 10 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作用 铀矿 铀源 内蒙古
下载PDF
有机-无机能源矿产相互作用及其共存成藏(矿) 被引量:33
2
作者 刘池洋 毛光周 +3 位作者 邱欣卫 吴柏林 赵红格 王建强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7-55,共9页
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其形成、分布关联密切;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是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的成因机理和联系纽带。有机油、气、煤所提供的强大的吸附作用、还原环境和络合作用等,对无机铀的沉淀、富集和成矿具有重要的... 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其形成、分布关联密切;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是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的成因机理和联系纽带。有机油、气、煤所提供的强大的吸附作用、还原环境和络合作用等,对无机铀的沉淀、富集和成矿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烃类生成过程中,无机组分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如铀因其特殊的原子结构,具有独特良好的配位性能,因而具有良好的络合催化及氧化还原催化特性。铀的存在,为生物的繁殖提供能量,使之勃发繁衍,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可导致烃源岩在温度较低阶段液态烃提前生成,并使总烃产量增加;同时在高温阶段可减缓有机质过度成熟,利于所生烃类的保存。铀应为低(未)熟油、气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少量烃类的提前生成和运移,可使成岩早期阶段孔渗性能良好的储层较大范围变为亲油性,为后期大规模生成的油气运移和成藏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即使是致密储层也有形成大规模商业油气藏(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多种能源矿产 地质催化作用 生烃演化 还原作用
下载PDF
地下水铀污染的原位微生物还原与固定:在美国能源部田纳西橡树岭放射物污染现场的试验 被引量:30
3
作者 吴唯民 Jack Carley +19 位作者 David Watson 顾宝华 Scott Brooks Shelly D.Kelly Kenneth Kemner Joy D.van Nostrand 吴力游 许玫英 周集中 罗剑 Erick Cardenas 黄家琪 Matthew W.Fields Terence L.Marsh James M.Tiedje Stefan J.Green Joel E.Kostka Peter K.Kitanidis Philip M.Jardme CraigS.Criddle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9-459,共11页
总结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在美国能源部田纳西州橡树岭综合试验基地进行的铀污染原位微生物修复阶段性试验结果.本试验利用微生物以乙醇为电子供体还原地下水和沉积物中的六价铀为不溶解的四价铀,使之原位固定化.随后... 总结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在美国能源部田纳西州橡树岭综合试验基地进行的铀污染原位微生物修复阶段性试验结果.本试验利用微生物以乙醇为电子供体还原地下水和沉积物中的六价铀为不溶解的四价铀,使之原位固定化.随后通过加入溶解氧和硝酸盐来试验微生物还原后的地下水层中还原固定态铀的稳定性.通过预处理和长期间隔注入乙醇溶液,地下水中铀浓度从40~60mg·L-1降至0.03mg·L-1以下,达到了美国环保署饮用水的标准.还原的四价铀主要以U(Ⅳ)-Fe复合物的形态存在.结果表明,固定化后的四价铀只有在厌氧条件下才是稳定的,溶解氧和硝酸盐侵入地下水层后会使固定化的四价铀重新氧化为溶解态的六价铀.在试验过程中,采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了微生物种群的变化和与铀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功能微生物.本研究表明,在维持试验系统无氧和无硝酸盐的条件下,通过添加乙醇为电子供体可有效地促进地下水中土著功能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实现铀的原位还原固定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污染 微生物还原 原位生物修复 地下水 沉积物
原文传递
微生物对水中铀的富集与还原 被引量:13
4
作者 黄民生 郑乐平 朱锦良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3-131,共9页
微生物技术用于铀的富集和转化在水体的放射性污染控制上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探讨微生物富集和转化铀的条件和实验效果对指导该技术的生产应用十分重要。本文详细介绍和讨论了实验条件 (微生物预处理、温度、pH值和共存金属离子以... 微生物技术用于铀的富集和转化在水体的放射性污染控制上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探讨微生物富集和转化铀的条件和实验效果对指导该技术的生产应用十分重要。本文详细介绍和讨论了实验条件 (微生物预处理、温度、pH值和共存金属离子以及电子供体等 )对微生物富集和还原铀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许多微生物对水体中的铀具有良好而迅速的富集和转化作用 ,一些菌种对铀的富集容量可高达 4 5 0mgU·g- 1cell。菌种预处理对铀的富集有显著影响 ,但依据菌种、预处理方法和富集时间以及铀的初始浓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其中使用海水对Talarom cycesemersoniiCBS 814 .70预处理、使用甲醛和氯化汞对啤酒酵母预处理以及在沸水中对Pseu domonasEPS - 5 0 2 8加热 10min都明显提高了铀的富集效果 ;而对TalaromcycesemersoniiCBS814 .70酸碱预处理、使用氯化汞和甲醛以及叠氮化钠对PseudomonasEPS - 5 0 2 8预处理、使用氨基酸对Sacchromycescerevisiae预处理后则显著降低了铀的富集容量。在 2 0— 5 0℃范围内温度对啤酒酵母富集铀几乎没有影响。啤酒酵母和假单胞菌对铀的最大富集容量分别出现在pH3和pH4。随着初始铀浓度的提高微生物对铀的富集容量相应增加 ,而富集率却下降 ;共同金属离子将干扰微生物对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 还原 水污染 污染治理 微生物 放射性污染
下载PDF
纳米零价铁去除溶液中U(Ⅵ)的还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小燕 刘义保 +3 位作者 张明 李寻 刘云海 花榕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3,共7页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零价铁(nZVI),用来去除溶液中的 U (Ⅵ),讨论了溶液pH值、nZVI质量浓度、接触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并从nZVI对U (Ⅵ)的还原角度探讨了还原动力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nZVI对溶液中的U (Ⅵ...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零价铁(nZVI),用来去除溶液中的 U (Ⅵ),讨论了溶液pH值、nZVI质量浓度、接触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并从nZVI对U (Ⅵ)的还原角度探讨了还原动力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nZVI对溶液中的U (Ⅵ)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过程包括还原沉淀和吸附,其中还原过程符合准一级还原动力学模型;溶液pH值对去除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在溶液pH值为5.0时,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6.27%。温度对去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表观速率常数 kobs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还原速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定律,反应活化能 Ea 为16.54 kJ/mol ,低于一般化学反应的活化能(60~250 kJ/mol),表明该反应较易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动力学 还原 表观速率常数
下载PDF
我国铀矿通风降氡现状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胡鹏华 李先杰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8-183,192,共7页
矿井通风是铀矿井降氡的最主要手段,目前我国采用充填法的铀矿山在与国际先进铀矿山同等通风防护投入下,井下空气中氡及氡子体α潜能浓度比国外铀矿井下高3~5倍。通过对我国铀矿井通风降氡现状的分析,比较各种通风方式与降氡关系的优缺... 矿井通风是铀矿井降氡的最主要手段,目前我国采用充填法的铀矿山在与国际先进铀矿山同等通风防护投入下,井下空气中氡及氡子体α潜能浓度比国外铀矿井下高3~5倍。通过对我国铀矿井通风降氡现状的分析,比较各种通风方式与降氡关系的优缺点,阐明了我国铀矿井下氡及氡子体α潜能浓度较高的原因,提出了我国铀矿在通风降氡理论、通风降氡设施和通风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强审核、监管落实情况、明确通风计划、严格开采顺序、大力培养通风技术人员、加强通风系统管理、进一步开展铀矿通风降氡技术研究和尽快落实通风设备等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山 通风 降氡
下载PDF
铀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钟娟 刘兴宇 +2 位作者 张明江 闫潇 胡学武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3-105,共13页
铀矿冶行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铀尾矿(渣)的大量堆积,对周围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造成潜在威胁,铀污染的治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针对铀污染的修复技术层出不穷,实践证明只使用传统物理化学方法修复铀... 铀矿冶行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铀尾矿(渣)的大量堆积,对周围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造成潜在威胁,铀污染的治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针对铀污染的修复技术层出不穷,实践证明只使用传统物理化学方法修复铀污染有时很难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并且修复成本通常非常昂贵。而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出现,为铀污染的修复提供了更绿色,经济,高效,稳定的手段,引起了研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对现阶段铀污染的修复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重点综述了铀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在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接着介绍了铀污染微生物修复作用机制以及环境因子对铀污染修复效果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目前铀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为铀污染的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污染 微生物修复 生物还原 修复机制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碳热还原法制备的碳载零价铁对水中U(Ⅵ)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佳琦 庞宏伟 +3 位作者 唐昊 于淑君 朱洪涛 王祥学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3-380,共8页
随着核电的发展,放射性污染物流入环境,污染水土资源。纳米零价铁(nZVI)材料因还原性强、去除效率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水资源污染修复。本研究以海藻酸钠(SA)为碳源,采用一步碳热还原法制备碳载零价铁(Fe-CB)材料,并将其用于水溶液中... 随着核电的发展,放射性污染物流入环境,污染水土资源。纳米零价铁(nZVI)材料因还原性强、去除效率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水资源污染修复。本研究以海藻酸钠(SA)为碳源,采用一步碳热还原法制备碳载零价铁(Fe-CB)材料,并将其用于水溶液中放射性核素U(VI)的去除。采用微观光谱和宏观实验研究Fe-CB对U(VI)的吸附性能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Fe-CB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如–OH和–COOH)及较高的比表面积,弥补了纳米零价铁(nZVI)分散性差和去除效果低的不足。在298 K时,Fe-CB对U(VI)的吸附去除在3 h内达到平衡,最大吸附量为77.3 mg·g–1,是能够自发进行的化学吸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分析发现Fe-CB对U(VI)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吸附和还原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的,吸附过程是U(VI)与Fe-CB发生表面络合,还原过程是通过零价铁的还原性将U(VI)还原成U(IV)。研究结果表明Fe-CB材料可作为优良的吸附剂,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碳材料 吸附 还原
下载PDF
纳米零价铁去除水溶液中低浓度U(VI)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徐佳丽 李义连 景晨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73,共4页
采用硼氢化钠还原高价铁的方法制备纳米零价铁并用XRD和SEM图谱对其进行表征,通过批试验考察了pH值、离子强度、铀初始浓度、固液比和温度等因素对纳米零价铁去除水溶液中低浓度铀[U(VI)]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pH值为3.0~5.0时... 采用硼氢化钠还原高价铁的方法制备纳米零价铁并用XRD和SEM图谱对其进行表征,通过批试验考察了pH值、离子强度、铀初始浓度、固液比和温度等因素对纳米零价铁去除水溶液中低浓度铀[U(VI)]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pH值为3.0~5.0时,纳米零价铁对水溶液中低浓度铀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当铀初始浓度为100μg/L、pH值为5,铀的去除率达78%;离子强度和温度基本不影响钠米零价铁对低浓度铀的去除效果;纳米零价铁对水溶液中低浓度铀的去除主要是化学反应控制,还原沉淀作用使U(VI)变为U(IV)以达到去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低浓度铀 还原沉淀作用
下载PDF
Microbial communities biostimulated by ethanol during uranium (VI) bioremediation in contaminated sediment as shown by stable isotope probing 被引量:5
10
作者 Mary Beth LEIGH Wei-Min WU +8 位作者 Erick CARDENAS Ondrej UHLIK Sue CARROLL Terry GENTRY Terence L. MARSH Jizhong ZHOU Philip JARDINE Craig S. CRIDDLE James M. TIEDJE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453-464,共12页
Stable isotope probing (SIP) was used to identify microbes stimulated by ethanol addition in microcosms containing two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bioremediation test zone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Oak Ridge s... Stable isotope probing (SIP) was used to identify microbes stimulated by ethanol addition in microcosms containing two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bioremediation test zone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Oak Ridge site, TN, USA. One sample was highly bioreduced with ethanol while another was less reduced. Microcosms with the respective sediments were amended with ^13C labeled ethanol and incubated for 7 days for SIP. Ethanol was rapidly converted to acetate within 24h accompanied with the reduction of nitrate and sulfate. The accumulation of acetate persisted beyond the 7 d period. Aqueous U did not decline in the microcosm with the reduced sediment due to desorption of U but continuously declined in the less reduced sample. Microbial growth and concomitant 13C-DNA production was detected when ethanol was exhausted and abundant acetate had accumulated in both microcosms. This coincided with U(VI) reduction in the less reduced sample. I3C originating from ethanol was ultimately utilized for growth,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the dominant microbial community members within 7 days of incubatio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comprised predominantly of known denitrifiers,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and iron (Ⅲ) reducing bacteria including Desulfovibrio, Sphingomonas, Ferribacterium, Rhodanobacter, Geothrix, Thiobacillus and others, including the known U(VI)-redueing bacteria Acidovorax, Anaeromyxobacter, Desulfovibrio, Geobac- ter and Desulfosporosinu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thanol biostimulates the U(VI)-reducing microbial com- munity by first serving as an electron donor for nitrate, sulfate, iron (IH) and U(VI) reduction, and acetate which then functions as electron donor for U(VI) reduction and carbon source for microbial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le isotope probing (S/P) ETHANOL ACETATE uranium reduction SEDIMENT BIOREMEDIATION
原文传递
Synergy of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and adsorption for boosting uranium removal with PMo_(12)/UiO-66 heterojunction 被引量:6
11
作者 Zhibin Zhang Zifan Li +6 位作者 Zhimin Dong Fengtao Yu Yingcai Wang Youqun Wang Xiaohong Cao Yuhui Liu Yunhai Li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7期3577-3580,共4页
In this work,we proposed a new U(Ⅵ)removal strategy combining adsorption and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by the PMo_(12)/UiO-66 heterojunctions.The PMo_(12)has been encapsulated in the cavities of Ui O-66 by a one-step ... In this work,we proposed a new U(Ⅵ)removal strategy combining adsorption and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by the PMo_(12)/UiO-66 heterojunctions.The PMo_(12)has been encapsulated in the cavities of Ui O-66 by a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and the PMo_(12)/UiO-66 exhibited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The maximal theoretical sorption capacity of U(Ⅵ)on 15%PMo_(12)/UiO-66 reached225.36 mg/g and the photoreduction rate of 15%PMo_(12)/UiO-66 is about thirty times as much as UiO-66.Under the light irradiation,the photogenerated electrons rapidly transport from UiO-66 to PMo_(12),and the photo-generated electrons could efficiently reduce the pre-enriched U(Ⅵ)to U(IV).This work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remediation of the radioactiv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 PMo12 uranium ADSORPTION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原文传递
肼催化还原U(Ⅵ)制备U(Ⅳ)的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思思 何辉 +3 位作者 李斌 夏良树 彭安国 肖静水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46,共5页
在硝酸体系中,以铂黑为催化剂、肼为还原剂,在反应液初始铀酰浓度0.9 mol/L、初始肼浓度1.0 mol/L、初始硝酸浓度0.8 mol/L、铂黑用量(以反应液计)8×10-3g/mL的工艺条件下,根据体系中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导出了单位体积物质的理... 在硝酸体系中,以铂黑为催化剂、肼为还原剂,在反应液初始铀酰浓度0.9 mol/L、初始肼浓度1.0 mol/L、初始硝酸浓度0.8 mol/L、铂黑用量(以反应液计)8×10-3g/mL的工艺条件下,根据体系中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导出了单位体积物质的理论反应热计算公式,并计算出了反应时间在0.5—4 h过程中的理论反应热,同时通过自行设计的测量肼催化还原U(Ⅵ)制备U(Ⅳ)的反应热装置测量相同工艺条件下,40,50℃时不同时刻的反应温差,计算得到了肼催化还原U(Ⅵ)制备U(Ⅳ)的实际反应热,最后与计算的理论反应热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1 h内实验值与计算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 催化还原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绿色纳米铁颗粒去除水中U(Ⅵ)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清 许艺文 +2 位作者 招国栋 滑熠龙 李伟凡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934-5945,共12页
铀矿开采与水冶过程产生大量铀废水,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高效绿色治理是保障核工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向日葵叶为原料绿色合成生物炭负载纳米铁颗粒(GN-FeNPs/BC),并用于去除水中的U(Ⅵ)。利用向日葵叶制... 铀矿开采与水冶过程产生大量铀废水,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高效绿色治理是保障核工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向日葵叶为原料绿色合成生物炭负载纳米铁颗粒(GN-FeNPs/BC),并用于去除水中的U(Ⅵ)。利用向日葵叶制备植物提取液,然后将残渣热解制备成生物炭,最后将七水硫酸亚铁溶液、生物炭和植物提取液混合,成功制备出绿色纳米铁复合材料。探究了生物炭碳化温度、铁碳比、pH值、温度、时间和U(Ⅵ)浓度对除铀的影响。在298 K、pH=5时,最大吸附量为96.43 mg·g^(−1),并进行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拟合良好。热力学常数表明GNFeNPs/BC对U(Ⅵ)的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的过程。XPS分析表明去除机制包括吸附作用和还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叶 生物炭 纳米铁颗粒 吸附 还原
原文传递
铀中和还原成矿作用的基本原理与找矿标志 被引量:4
14
作者 史维浚 周文斌 袁晓庆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255-262,共8页
本文在概要介绍铀中和还原成矿作用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在野外识别有利于铀中和还原成矿地段的地质标志,蚀变矿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志。并阐述了铀中和还原成矿作用的地质意义。
关键词 铀矿床 成矿作用 找矿标志
下载PDF
氮化碳异质结用于光催化还原U(Ⅵ)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林珍 张玲 +3 位作者 孟旗 李姝阳 张友魁 段涛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9-313,I0001,共16页
对核工业产生的含铀废水进行铀污染处理和铀资源回收,有利于维护核能的可持续发展。光催化还原技术友好地协同了吸附-还原能力,克服了单一吸附去除的热力学限制,用于核废水中铀去除与回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氮化碳基纳米材料因其优异... 对核工业产生的含铀废水进行铀污染处理和铀资源回收,有利于维护核能的可持续发展。光催化还原技术友好地协同了吸附-还原能力,克服了单一吸附去除的热力学限制,用于核废水中铀去除与回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氮化碳基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光化学性能、出色的理化可调性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而被认为是一类光催化U(Ⅵ)还原的理想光催化剂。近年来围绕氮化碳进行的改性和应用研究为光催化铀还原提供了深入见解。近期的研究揭示了基于C_(3)N_(4)的异质结纳米结构的构筑及其对铀的光催化还原过程和机制。本文旨在阐明这一快速发展的主题,立足于光催化还原U(Ⅵ)的机理,着眼于有效改善C_(3)N_(4)的光催化性能,系统总结了基于C_(3)N_(4)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开发及其在U(Ⅵ)还原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当前基于C_(3)N_(4)的光催化材料在含铀废水中对U(Ⅵ)的还原去除面临的困难,为未来的突破提供视角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碳 异质结 光催化 铀还原 核废水
下载PDF
Ⅱ型TiO_(2)/g-C_(3)N_(4)异质结的构筑促进高效光催化U(Ⅵ)还原 被引量:4
16
作者 粟阳藩 吴林珍 +6 位作者 李依林 李蕊 何攀 张玲 张友魁 雷洁红 段涛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9-698,共10页
采用水热法将TiO_(2)纳米片修饰在中空管状g-C_(3)N_(4)上制备了TiO_(2)/g-C_(3)N_(4)(T-CN)复合催化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光电流响应等对其形貌、结构和光物理性能进... 采用水热法将TiO_(2)纳米片修饰在中空管状g-C_(3)N_(4)上制备了TiO_(2)/g-C_(3)N_(4)(T-CN)复合催化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光电流响应等对其形貌、结构和光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iO_(2)纳米片均匀地分散在中空管状g-C_(3)N_(4)表面,两者紧密结合形成异质结。TiO_(2)与g-C_(3)N_(4)的质量比为20%时制得的T-CN-20复合催化剂在60 min内对U的去除率为85.64%,是纯相g-C_(3)N_(4)的6.7倍。在10倍高浓度阳离子共存条件下的去除率仍大于69.8%,且具有优良的结构稳定性。对光催化产物分析可知,T-CN将U还原为难溶的U(63.68%)以去除铀,可有效解决含铀核废水中的U污染问题。根据能带理论分析,提出了复合催化剂异质结的Ⅱ型光催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TiO_(2)/g-C_(3)N_(4) Ⅱ型异质结 铀还原 核废水
下载PDF
微生物群落修复酸法地浸采铀矿山退役采区地下水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南 刘晶晶 +4 位作者 马建洪 张琪 张辉 戴仲然 丁德馨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31-2042,共12页
通过添加乙醇激活并富集出富含还原功能微生物群落的沉积物,再将该沉积物添加至新疆酸法地浸采铀矿山退役采区地下水−岩芯样微模型中,监测了pH值、铀、硝酸根、硫酸根、微生物群落结构、铀的价态、结合形态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模... 通过添加乙醇激活并富集出富含还原功能微生物群落的沉积物,再将该沉积物添加至新疆酸法地浸采铀矿山退役采区地下水−岩芯样微模型中,监测了pH值、铀、硝酸根、硫酸根、微生物群落结构、铀的价态、结合形态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模型中地下水的pH值在15 d时升高至5.5,铀和硝酸根的浓度分别降至0.039和16.17 mg/L;60 d时地下水的硫酸根浓度降至107.31 mg/L,均达到了相关国家排放标准。60 d时,地下水−岩芯样微模型中可还原U(Ⅵ)的功能微生物丰度高达75%,地下水中2/3的U(Ⅵ)被微生物群落还原为U(Ⅳ);在微生物群落的作用下,40.35%不稳定结合形态的铀转化为稳定结合形态的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 微生物群落 沉积物 地下水 酸法地浸
下载PDF
Uranium Bio-Transformation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rocesses? 被引量:3
18
作者 Erica L.-W. Majumder Judy D. Wall 《Ope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2017年第2期28-60,共33页
Uranium bio-transformations are the many and varying types of interactions that microbes can have with uranium encountered in their environment. In this review, bio-transformations, including reduction, oxidation, res... Uranium bio-transformations are the many and varying types of interactions that microbes can have with uranium encountered in their environment. In this review, bio-transformations, including reduction, oxidation, respiration, sorption, mineralization, accumulation, precipitation, biomarkers, and sensors are defined and discussed. Consensus and divergences are noted in bioavailability, mechanism of uranium reduction, environment, metabolism and the type of organism. The breadth of organisms with characterized bio-trans formations is also cataloged and discussed. We further debate if uranium biotransformations provide bio-protection or bio-benefit to the microbe and highlight the need for more work in the field to understand if microbes use uranium reduction for energy gain and growth, as having the ability is separate from exercising it. The presentation centers on the fundamental drivers for these processes with an additional exposition of the essential contribution of inorganic chemistry techniques to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biological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anium reduction Bio-Sorption PROTEOBACTERIA
下载PDF
铀矿井降氡优势通风方式研究
19
作者 李先杰 张哲 +3 位作者 胡鹏华 陈刚 任建军 刘啸晨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4,共5页
本文以矿井通风网络入风段和用风段氡析出规律为出发点,由铀矿通风降氡基本方程导出不同通风方式下铀矿降氡需风量的计算公式,并由入风段有效供风能力导出优势通风方式评价指标,给出铀矿通风降氡方式的判别方法。
关键词 铀矿 通风方式 降氡 判别
下载PDF
岩棉负载纳米零价铁去除溶液中U(Ⅵ)的性能和机理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小燕 付晓辉 +5 位作者 李冠超 王昱莹 黄希 刘小亮 胡伟芳 刘义保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66-72,共7页
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岩棉负载纳米零价铁(Nano zero-valent iron loaded on rock wool,RW/nZVI),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其物质组成及微观形貌进行表征。以对溶液中U(Ⅵ)的去除能力为... 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岩棉负载纳米零价铁(Nano zero-valent iron loaded on rock wool,RW/nZVI),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其物质组成及微观形貌进行表征。以对溶液中U(Ⅵ)的去除能力为考核指标,运用等温吸附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研究其去除溶液中U(Ⅵ)的机理。结果表明,岩棉负载可以明显改善纳米零价铁的团聚,且对溶液中U(Ⅵ)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模拟最大吸附量为79.681 mg/g,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和准一级还原动力学,表明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且是通过吸附和还原作用去除溶液中的U(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棉 纳米零价铁 负载 吸附 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