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联合个性化运动康复处方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自发性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9
1
作者 向珊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6期699-702,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个性化运动康复处方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自发性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灸组(n=30)、运动康复组(n=30)...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个性化运动康复处方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自发性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灸组(n=30)、运动康复组(n=30)和联合组(n=30)。针灸组给予单纯针灸治疗;运动康复组给予个性化运动康复训练;联合组给予针灸结合个性化运动康复训练,均干预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3组病人干预前后上肢自发性疼痛进行评定,并于干预前后测定水肿程度,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定3组干预前后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肩手综合征的综合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3组干预前VAS评分及水肿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联合组VAS评分及水肿程度均明显低于针灸组和运动康复组(P<0.05);3组干预前FMA及MBI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联合组FMA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针灸组和运动康复组(P<0.05);联合组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针灸组的60.00%(18/30)及运动康复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联合个性化运动康复处方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上肢自发性疼痛,减轻水肿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针灸 个性化运动康复 自发性疼痛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3
2
作者 孙长城 王春方 +3 位作者 丁晓晶 郭丹 韩雪敏 杜金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62-1167,共6页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来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除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外,治疗组增加了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照...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来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除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外,治疗组增加了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照组增加了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共治疗4周,5次/周,每次30min。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采用完成ReoGo上肢康复机器人任务难度得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法、Brunnstrom分期评定(上肢和手)、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eoGo得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期、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周后治疗组ReoGo得分、MBI评分和Brunnstrom上肢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Brunnstrom手和FM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康复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50
3
作者 陈清法 黄华垚 +1 位作者 陈振强 倪国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7-442,共6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rTMS治疗组和伪rTMS治疗组,每组各30例。伪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rTMS治疗组和伪rTMS治疗组,每组各30例。伪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rTMS假刺激治疗,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1Hz rTMS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1Hz rTMS治疗以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3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上肢F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MAS评分以及F波潜伏期、波幅、Hmax/Mmax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rTMS治疗组明显低于伪rTMS治疗组(P<0.05);三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但rTMS治疗组的FMA-UE、MBI评分与伪rTMS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肉痉挛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上肢运动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 偏瘫
下载PDF
艾灸曲池、合谷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恢复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3
4
作者 陈岚榕 王林林 +4 位作者 陈松 黄超 刘呈艳 许文威 苏莹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652-5655,共4页
目的:探讨艾灸曲池、合谷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收治的30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艾灸结合康复训练组(A组)104例、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B组)102例、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艾灸曲池、合谷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收治的30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艾灸结合康复训练组(A组)104例、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B组)102例、常规康复训练组(C组)100例。对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UE)(上肢部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功能评估。结果:在治疗4周及8周后的评估中,3组患者FMA-UE、FTHUE-HK、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治疗4周及8周后,与C组比较,A组、B组FMA-UE、FTHUE-HK、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与B组比较,A组FMA-UE、FTHUE-HK、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艾灸曲池、合谷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脑梗死 上肢运动功能 功能障碍 康复训练 回顾性分析
原文传递
高频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治疗对男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9
5
作者 杨剑 孟殿怀 +3 位作者 邵中洋 程清 王梦婷 殷稚飞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 探讨10 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治疗(MT)对男性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45例男性首次脑卒中住院慢性期患者(病程3~6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15例,在治疗过程中B组有1... 目的 探讨10 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治疗(MT)对男性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45例男性首次脑卒中住院慢性期患者(病程3~6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15例,在治疗过程中B组有1例患者脱落.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60 min MT治疗;B组患者则先给予患侧M1区高频(10 Hz) rTMS治疗,再辅以MT治疗;C组则先进行MT治疗,再给予患侧M1区高频rTMS治疗.以上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各组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上肢运动功能指标,包括上肢Fugl-Meyer评分(FMA)、上肢运动力指数(MI)及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等.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均比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其中B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较A组明显缩短,CMCT较A组、C组均明显缩短.治疗4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MI评分和FTHUE-HK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B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明显优于A组和C组(P<0.05),FTHUE-HK分级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 单纯MT或10 Hz rTMS联合MT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慢性期患者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并以rTMS治疗结束后辅以MT的联合干预方案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镜像治疗 脑卒中 运动诱发电位 上肢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肩三针联合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肩痛病人疼痛程度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6
作者 梁钊明 古剑雄 +1 位作者 陈向梅 林长缨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9期1375-1378,共4页
目的观察肩三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8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0例。A组采用肩三针治疗;B组采用肩... 目的观察肩三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8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0例。A组采用肩三针治疗;B组采用肩三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C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比较3组疼痛程度疗效,观察3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测量表(FMA)评分、生存质量测定简表(QOL-BREF)评分变化。结果A组、C组肩痛程度缓解显效率分别为60.0%和70.0%,均明显低于B组的90.0%(P<0.01)。治疗后,B组FMA评分明显高于A组与C组(P<0.05),QOL-BREF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VAS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肩三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病人,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关节活动度,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痛 肩三针 体外冲击波 疼痛程度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李菁 黄华垚 +1 位作者 陈清法 陈振强 《中国康复》 2019年第12期631-634,共4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药物治疗及规范的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2组患者每天先进行rTM...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药物治疗及规范的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2组患者每天先进行rTMS治疗,观察组再进行MT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上肢运动力指数(MI)评价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指标进行神经电生理学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和M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2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均P<0.05),且观察组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对照组更短(均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常规作业疗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镜像疗法 脑梗死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配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负性情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赵晓庆 罗秀玲 沈秀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年第8期1179-1182,共4页
目的:探究规范三级康复治疗配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SHS)患者负性情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30例SH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并配合... 目的:探究规范三级康复治疗配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SHS)患者负性情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30例SH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并配合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规范三级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Fugl-Meyer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6.92%(63/65)显著高于对照组86.15%(5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6,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7,-2.739;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ADL评分及WHO QOL-BREF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9,6.354,2.313,2.360,2.796,2.568,2.391;P<0.05)。结论:规范三级康复治疗配合心理干预对SHS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重要作用,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脑卒中后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 心理干预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 负性情绪 上肢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威 李丹 +3 位作者 许立俊 林宇 李文兰 章荣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 5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神经松动术。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采用数字模拟...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 5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神经松动术。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采用数字模拟评分法(NAS)评定患侧肩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上肢部分(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N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松动术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肩痛 神经松动术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团体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何爱群 黎景波 +3 位作者 聂天翠 应其兴 刘娜 王瑜 《中国康复》 2018年第6期443-447,共5页
目的:探讨4周的团体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gmCIMT)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gmCIMT组(14例)及常规治疗组(15例),2组均以团体治疗的形式在作业治疗科进行;gmCIMT组每天使用限制手... 目的:探讨4周的团体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gmCIMT)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gmCIMT组(14例)及常规治疗组(15例),2组均以团体治疗的形式在作业治疗科进行;gmCIMT组每天使用限制手板限制健侧5h,患肢训练3h(gm CIMT治疗1h和病房管理ADL活动2h);常规治疗组在不限制健侧的前提下患肢每天进行3h的训练(团体作业治疗1h和自我管理活动2h)。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使用Fugl-Meyer评定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估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使用运动活动日志(motor activity log,MAL)评定患手使用频率(AOU)和动作完成质量(QOM);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在FMA-UE、ARAT、FTHUE-HK、MAL-AOU、MAL-QOM、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而gmCIMT组患者除MBI评分与常规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项得分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gmCIMT和常规团体作业治疗都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后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gmCIMT可以更加有效改善偏瘫上肢的运动控制及日常使用频率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团体限制诱导运动疗法(gmCIMT) 作业治疗
下载PDF
热敏灸结合PNF技术治疗脑梗死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彭宏 张娟 王应军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92-95,共4页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应用于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应用于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1组进行热敏灸治疗,对照2组采用PNF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热敏灸结合PNF技术治疗。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全部疗程结束时)疗效、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血液流变学等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1、2组的65%、60%(P<0.05)。3组患者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血液流变学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1、2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结合PNF技术与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相比,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肩手综合征 热敏灸 PNF技术 血液流变学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成本-效果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吴奇勇 叶锦萍 +2 位作者 李洋 欧阳旺敏 许伟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并进行相关费用的分析和评价。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和治疗组各30例,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并进行相关费用的分析和评价。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和治疗组各30例,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并对每组患者在入组时、治疗2个月和4个月末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进行评定,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和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总成本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每改善1分(或5分)所产生的相关成本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每增加1分,少花费56.3元;ADL评分每提高5分,少花费278.5元。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应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 脑卒中 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成本-效果分析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薛开禄 洪盈盈 +3 位作者 王玉龙 王尧 潘巍一 张绍华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720-72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下的体外冲击波(ESW)治疗对肩手综合征(SHS)患者肩部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接诊的94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8.0 Hz组(ESW频率为8.0 Hz)和5.0 Hz组(ESW频率为5....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下的体外冲击波(ESW)治疗对肩手综合征(SHS)患者肩部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接诊的94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8.0 Hz组(ESW频率为8.0 Hz)和5.0 Hz组(ESW频率为5.0 Hz),各47例,两组均接受作业疗法、针灸及ESW治疗,比较两组疗效、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等情况。结果:8.0 Hz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5.0 Hz组(P<0.05);8.0 Hz组治疗后患肢水肿程度、关节活动度、上肢和手腕关节运动功能评分、V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SS-QOL评分改善幅度均大于5.0 Hz组(P<0.05)。结论:ESW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患肢疼痛、肿胀程度及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ESW频率8.0 Hz的疗效优于频率5.0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肩手综合征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生存质量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杨婷 陈慧柚 +4 位作者 高政 许亮 范吉法 徐晨曦 王晓菊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81-786,共6页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并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其潜在的神经可塑性机制。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2组患者...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并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其潜在的神经可塑性机制。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即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的同时进行tDCS治疗,tDCS刺激电流在10 s内从0上升到1 mA,保持20 min后,在10 s从1 mA下降到0。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15 d。对照组则仅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tDCS治疗为假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15 d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E-FMA)和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DTI检查。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UE-FMA和WMFT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UE-FMA评分为(35.32±13.2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21.80±13.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内囊后肢层面的FA值、rFA、FAasy和中央前回FA、CST长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显著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这可能是基于促进CST完整性和对称性改变的神经可塑性机制,因此临床上可以将tDCS可作为神经康复中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弥散张量成像
原文传递
头针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信亭 胡月 +2 位作者 张东宁 周洲 朱崇田 《中医药导报》 2021年第12期93-96,111,共5页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镜像疗法组(30例)与头针联合镜像疗法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疗法,镜像疗法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镜像疗法组(30例)与头针联合镜像疗法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疗法,镜像疗法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镜像疗法,头针联合镜像疗法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MA评分(FMA-UE)、Wolf量表(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康复评定,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头针联合镜像疗法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镜像疗法组(P<0.01);治疗4周后,3组患者FMA-UE评分、WMFT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镜像疗法组患者FMA-UE评分、WMFT评分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头针联合镜像疗法组患者FMA-UE评分、WMFT评分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镜像疗法组(P<0.01或P<0.05)。结论:头针联合镜像疗法可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优于单纯镜像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头针 镜像疗法
下载PDF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吴亚岑 唐雪琴 +2 位作者 李华桦 张长杰 杨艳芳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0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均小于6个月且病情稳定,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运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均小于6个月且病情稳定,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运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评定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5m最快折返速度、Berg平衡功能表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最快折返速度和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想象疗法 脑卒中偏瘫 运动功能 影响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及对上肢运动功能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莹莹 王小桥 +1 位作者 李朝健 林任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及对上肢运动功能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作业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对比治疗后临床疗...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及对上肢运动功能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作业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和Fugl-Meyer(FMA)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和肩部活动视觉疼痛(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DL评分和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DL评分和FMA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疼痛、肢体瘫痪、活动受限等中医症候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肩部活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肩部屈曲、外展、外旋、内旋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量表各条目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且实验组升高较多(P<0.05)。结论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作业疗法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临床疗效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阶梯式评估联合量化康复训练指导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孙敏 肖蓓 李月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第18期2696-2700,共5页
目的探究阶梯式评估联合量化康复训练指导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脑卒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 目的探究阶梯式评估联合量化康复训练指导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脑卒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阶梯式评估联合量化康复训练指导。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上肢部分、手臂动作调查测试量表(ARAT)、FMA下肢部分、步行功能量表(Holden)、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PASS)与Brunel平衡量表(BBS)量表评价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躯体平衡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FMA(上肢部分)、ARAT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上肢部分)、ARA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FMA(下肢部分)、Hold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下肢部分)、Holden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PASS、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ASS、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阶梯式评估联合量化康复训练指导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与躯体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式评估 量化康复训练 脑卒中 肢体功能障碍 上肢运动功能 躯体平衡功能
下载PDF
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家鹏 李丽 +2 位作者 许强强 李非 王宁 《山东中医杂志》 2019年第7期652-656,共5页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冲击波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三组均采用一般康复疗法,A组加入悬吊运动疗法,B组加入...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冲击波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三组均采用一般康复疗法,A组加入悬吊运动疗法,B组加入冲击波治疗,C组加入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冲击波治疗,三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法和Fugl-Meyer评测法(FMA)对三组患者的疼痛、肩关节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比较各组疗效。结果:C组总有效率96.55%,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C组各项评分均优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VAS评分低于A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冲击波对脑卒中后SHS I期患者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脑卒中后 悬吊运动疗法 冲击波 疼痛 肩关节功能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上肢运动游戏对轻度认知障碍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秀丽 李珊 +1 位作者 冯梦晨 黄富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03,共6页
目的观察上肢运动游戏对轻度认知障碍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在北京博爱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作... 目的观察上肢运动游戏对轻度认知障碍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在北京博爱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作业疗法训练,对照组增加功能性作业治疗,试验组增加上肢运动游戏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MoCA总分、FMA-UE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3.354,|Z|>4.379,P<0.01)。对照组MoCA 5个认知维度(除命名和抽象思维外)较治疗前提高(|Z|>2.000,P<0.05);试验组MoCA 6个认知维度(除命名外)较治疗前明显提高(|Z|>2.646,P<0.01)。试验组治疗后MoCA总分及5个维度评分(除命名和抽象思维外)以及FMA-UE评分较对照组改善(|Z|>1.982,t=3.565,P<0.05)。结论上肢运动游戏可促进轻度认知障碍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游戏 认知功能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