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东北部一次致灾大到暴雪天气分析 被引量:57
1
作者 孟雪峰 孙永刚 姜艳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77-883,共7页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漏报的内蒙古东北地区致灾大到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雪天气过程与内蒙古大雪、暴雪天气学概念模型有所不同,没有强劲的水汽输送建立,垂直上升运动大值区集中在850~500 hP...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漏报的内蒙古东北地区致灾大到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雪天气过程与内蒙古大雪、暴雪天气学概念模型有所不同,没有强劲的水汽输送建立,垂直上升运动大值区集中在850~500 hPa层,强降雪呈现时间短、强度大、范围小、灾害严重的中尺度特点。这次过程中,850 hPa有很强的暖平流配合500 hPa西南气流中弱冷平流,对流层中低层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小,有利于对流层中低层的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地面副冷锋与气旋合并加强,850 hPa中尺度低涡强烈发展,加强了对流层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强降雪形成的主要原因。边界层"冷垫"作用对强降雪有一定的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预报 温度平流 不稳定层结 冷垫
下载PDF
血浆纤维蛋白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的价值 被引量:22
2
作者 薛书峰 赵建华 +2 位作者 金军 杨晓明 田利平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9,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0 9例UA患者血浆Fib并与 35例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相对照 ,据血浆Fib >4 .0 0 g/L和Fib <4 .0 0 g/L将UA患者分为Fib升高组 (5 8例 )...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0 9例UA患者血浆Fib并与 35例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相对照 ,据血浆Fib >4 .0 0 g/L和Fib <4 .0 0 g/L将UA患者分为Fib升高组 (5 8例 )和Fib正常组 (5 1例 ) ,观察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 (包括顽固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 )发生率。结果 :10 9例UA患者血浆Fib较SA患者明显升高 [(4.89± 1.6 2 )∶ (3.85± 0 .74 )g/L ,P <0 .0 1],UA患者中血浆Fib升高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Fib正常组 (41.4 %∶ 5 .9% ,P <0 .0 1)。结论 :血浆Fib水平能预测UA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心血管事件 危险分层
原文传递
2011-06-11豫北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芦阿咪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年第4期84-91,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地面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等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11年6月11日午后发生在豫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发现:高空冷平流和24 h显著降温区叠加在低层暖区之上,形成上干...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地面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等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11年6月11日午后发生在豫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发现:高空冷平流和24 h显著降温区叠加在低层暖区之上,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的产生提供了层结条件;地面暖低压发展和辐合中心、辐合线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0-6 km较大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展和维持。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显示:对流云团的发展和移动与地面切变线、雷达回波一致,并可预测强天气落区。当回波中心强度≥50 d Bz、回波顶高≥12 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45 kg/m^2时,极易造成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三体散射特征和中气旋的出现对确定发布冰雹预警有指示意义,17:50第一次观测到三体散射特征发布冰雹预警,时效在20-90 min。垂直液态含水量在强降水发生前20 min开始剧增,为判别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不稳定层结 地面辐合线 三体散射 中气旋 垂直液态含水量
下载PDF
近10a新疆短时强降水湿度层结及大气能量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毛列尼.阿依提看 玉素甫.木沙 郭品文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7年第2期43-49,共7页
为更好地把握中亚低涡造成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机理特征,利用温度露点温度廓线图(T-lnP图)和大气位温-风矢能量图(V-3θ图)研究了中亚低涡背景下新疆短时强降水的湿度特征和大气能量结构特征。主要结论有:(1)根据对短时强降水T-ln... 为更好地把握中亚低涡造成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机理特征,利用温度露点温度廓线图(T-lnP图)和大气位温-风矢能量图(V-3θ图)研究了中亚低涡背景下新疆短时强降水的湿度特征和大气能量结构特征。主要结论有:(1)根据对短时强降水T-lnP图及湿度特征的分析统计,将短时强降水分成三类:对流层高低层干而中层湿度大型、对流层中层干燥型、对流层整层湿度都显著型。其中第一类最多,占短时强降水总个例的60%;而第二类和第三类分别占27.5%、12.5%。(2)一般在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前V-3θ图特征为:三条θ曲线呈曲折增长;有"顺滚流"结构存在;有"蜂腰"形构造;有较为浅薄的超低温层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低涡 短时强降水 湿度层结特征 大气能量结构特征
下载PDF
2020年7月4-8日长江中游极端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黄治勇 王婧羽 周文 《暴雨灾害》 2021年第4期333-341,共9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等监测数据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7月4-8日长江中游持续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中尺度系统演变以及梅雨锋上温度、湿度、涡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等监测数据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7月4-8日长江中游持续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中尺度系统演变以及梅雨锋上温度、湿度、涡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暴雨落区集中、累积雨量大等特点。500 hPa中高纬度稳定的“Ω”型环流是持续大暴雨形成的有利环流背景。对流单体回波顶高、强度大、质心低以及“列车效应”是此次过程暴雨强度大的重要原因。梅雨锋上物理量分布具有如下特征:自下而上由假相当位温(θ_(se))构成的梅雨锋接近垂直状态,锋区内对流层低层特别是850 hPa以下大气层结不稳定,且低层锋区内风速小;35°N以北自对流层顶有干冷空气向南侵入至梅雨锋附近;暴雨中心上空经历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垂直速度由弱增强到再减弱的演变过程,有正涡度向梅雨锋前输送;梅雨锋对流层低层水平温度梯度非常小,且梅雨锋区低层存在一相对低温区;梅雨锋附近存在一定的水平比湿梯度,且其北侧比湿梯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梅雨锋 不稳定 干侵入
下载PDF
不同危险分层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现状和近期预后 被引量:12
6
作者 吕强 康俊萍 +10 位作者 杜昕 聂绍平 张崟 韩智红 胡荣 梁金鑫 郝蓬 王苏 刘彤 刘晓慧 马长生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7-70,共4页
目的:了解我院不同危险分层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的临床及治疗情况,并探讨危险分层与院内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 SUNDAY(TheStrategies for UA/NSTEMI and Delay of AngioplastY... 目的:了解我院不同危险分层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的临床及治疗情况,并探讨危险分层与院内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 SUNDAY(TheStrategies for UA/NSTEMI and Delay of AngioplastY Registry)研究,SUNDAY研究回顾性注册登记了 2000 年1月至2002年12月3年间首次因 UA/NSTEMI住院的患者,记录了患者临床、血清学及药物治疗情况,根据2002年ACC/AHA的UA/NSTEMI指南进行危险分层,同时还记录院内不良事件。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2级复合终点事件为死亡或MI。结果:符合入选标准者共1013 例,男 713 例,女 300 例,平均年龄(61.6±10.4)岁,UA患者956例(94.4%),NSTEMI患者57例(5.6%)。高危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男性的比例低于中危组和低危组。在高危组中,50.7%的患者应用了低分子肝素,明显高于中危(32.4%, P<0.01)和低危组(26.2%,P<0.01)。高危组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低危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比例(98.1%)高于中危组(91.4%,P<0.01)和高危组(79.8%,P<0.01)。不同危险分层患者住院期间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低、中、高危三组分别为 0%、1.0%、1.5%;2 级复合终点事件3组分别为1.9%、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心肌梗死 预后 危险分层
原文传递
物理量场配置对豫中地区暴雨落区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广周 靖春悦 +2 位作者 王红燕 吴璐 雷哲 《暴雨灾害》 2008年第3期225-230,252,共7页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4—6日发生在河南中部的一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分析了物理量场配置对豫中地区暴雨落区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的西太...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4—6日发生在河南中部的一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分析了物理量场配置对豫中地区暴雨落区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流层中层低槽和低空切变线是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暴雨区位于急流出口区北侧,南风分量对降水强度的影响较大;深厚的中低层气旋性辐合、高层反气旋辐散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快速释放;强降水落区与深厚的上升运动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急流 水汽辐合 不稳定层结 上升运动
下载PDF
河西走廊西部一次极端大风天气过程3次风速波动的动力条件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文军 李健 +2 位作者 杨庆华 田庆明 王海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82-1090,共9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高空探测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5月13日河西走廊西部极端大风天气的影响系统、3次风速波动和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阻塞高压发展加强和冷涡的异常南压作用下,冷平流和动量下传是河西走廊西部... 利用自动气象站、高空探测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5月13日河西走廊西部极端大风天气的影响系统、3次风速波动和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阻塞高压发展加强和冷涡的异常南压作用下,冷平流和动量下传是河西走廊西部持续大风形成的关键因素;第一次大风波动主要与地面变压风有关,动量下传在第二、三次大风波动中起重要作用;在高空急流入口区中心及左侧伴生的下沉运动能有效将高空动量下传到500 hPa,低层不稳定层结发展的动量交换作用和热力、动力条件下所产生的垂直运动使中低空动量下传至近地面;前倾槽所形成的涡度平流上负下正结构极有利于动量下传,垂直方向上涡度平流梯度越大、梯度大值中心越低,越容易引发河西走廊西部近地面极端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大风 动力条件 变压风 不稳定层结 动量下传
下载PDF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洁琪 李晓翔 吴立荣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不同危险分层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0例(SAP组)、UAP患者55例(UAP组)、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的血清H-FABP水平,并根据危险分层将UA...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不同危险分层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0例(SAP组)、UAP患者55例(UAP组)、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的血清H-FABP水平,并根据危险分层将UAP组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三个亚组。结果对照组血清H-FABP水平为(4.24±1.40)ng/ml,SAP组为(4.46±1.30)ng/ml,UAP组为(6.05±1.57)ng/ml;UAP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别为(4.82±1.18)、(5.96±1.01)、(7.51±1.11)ng/ml。UAP低危组、SAP组、对照组血清H-FABP水平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UAP组与对照组、SAP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UAP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血清H-FABP水平随UAP危险程度增加而升高,可根据H-FABP水平对UAP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危险分层
下载PDF
2010年7月31日抚顺特强暴雨成因及落区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吕志红 张鸿 全美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5期303-308,共6页
为了揭示出抚顺特强暴雨产生的物理机制,利用MICAPS中的常规观测资料、沈阳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红外云图资料,对2010年7月31日抚顺特强暴雨的成因及落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7月31日抚顺特强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是西太平... 为了揭示出抚顺特强暴雨产生的物理机制,利用MICAPS中的常规观测资料、沈阳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红外云图资料,对2010年7月31日抚顺特强暴雨的成因及落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7月31日抚顺特强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冷涡和蒙古气旋,584 dagpm等高线经抚顺南落是抚顺汛期暴雨预报的重要指标;低层温度脊和中高层温度槽构成了大气的不稳定层结,天气系统辐合上升和抚顺山地的抬升作用触发了抚顺的强降雨;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出口区的位置及适当耦合是这次特强暴雨落区抚顺的重要原因;低层暖湿舌左前方和水汽通量散度最大梯度带是这次特强暴雨的落区点,散度场上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垂直配置是这次特强暴雨产生的动力原因;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在这次特强暴雨短时预报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强暴雨 高低空急流 不稳定层结 暖湿舌 最大梯度带 落区
下载PDF
2021年盛夏苏中南一次强冰雹过程大气环境与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陆飞 阮蔚琳 邓雯 《暴雨灾害》 2022年第2期167-173,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卫星云图、微波辐射计及雷达探测资料等对2021年7月15日江苏省一次强冰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冰雹发生前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上游中高空有短波槽和切变活动,地面辐合线触发生成的对流系统向有...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卫星云图、微波辐射计及雷达探测资料等对2021年7月15日江苏省一次强冰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冰雹发生前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上游中高空有短波槽和切变活动,地面辐合线触发生成的对流系统向有利于自由对流的南部暖区移动发展,导致了此次冰雹过程的发生。(2)盛夏强冰雹具有较强的LI值、较大的CAPE值、较低的CIN值和较高的0℃层高度等环境参数特征。(3)辐合线依次触发的对流云团向暖区移动发展,形成多个单体风暴。最早触发的对流云团到达的位置最靠南,在盛夏副高西侧西南暖湿不稳定气流的作用下,获得的不稳定能量最多,冰雹强度和范围最大。(4)多单体风暴中组合反射率60 dBz以上且回波顶高超过17 km区域与冰雹发生地较吻合。风暴垂直结构表明6 km以下低层辐合,9 km以上高层辐散的流场,具有明显的悬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地面辐合线 不稳定层结 雷达回波
下载PDF
宁夏一次大风扬沙天气过程机制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谭志强 桑建人 +2 位作者 纪晓玲 邵建 朱晓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34-1142,共9页
利用宁夏25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逐时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逐6 h 0.125o×0.125o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宁夏2016年5月11日大风扬沙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其热力、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利用宁夏25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逐时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逐6 h 0.125o×0.125o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宁夏2016年5月11日大风扬沙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其热力、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风和扬沙呈现出时间位相上的不一致性,沙尘超前大风约6 h。(2)200 h Pa高空急流、500 h Pa锋区、700 h Pa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3)大风在不同阶段对扬沙起不同作用,在初期有利于扬沙的传输,后期对扬沙起抑制作用。(4)动量下传和变压风是大风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感热通量通过加强地面湍流形成混合层,从而引导动量下传是其间接原因,动量下传的重要机制是对流层高层高位涡的下传,过程风力最强时位涡高值区(≥2.0 PVU)由200 h Pa下传至520 h Pa。(5)扬沙的产生主要是冷平流和感热通量形成的热力不稳定共同作用的结果,变压风和动量下传大风是扬沙的输送机制,次级环流缺失和冷平流中心过低(750 h Pa)对沙尘输送高度的抑制作用是沙尘天气偏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沙 动量下传 感热通量 冷平流 变压风 不稳定层结
下载PDF
陕西榆林一次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马晓华 马青 +3 位作者 刘嘉慧敏 高勇 侯建忠 刘慧敏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年第2期40-47,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陕西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雷达探测资料,对2017年7月25—26日陕北榆林一次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以对流性强降水为主,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300 hPa高...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陕西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雷达探测资料,对2017年7月25—26日陕北榆林一次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以对流性强降水为主,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300 hPa高空急流增强南压、河套地区弱的高空短波槽东移配合低层偏南风增大为本次大暴雨产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场。远距离台风外围偏南气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东路水汽输送进一步增强了大气整层可降水量。高层有值为0.2 PVU正值位涡扰动沿假相当位温密集区下滑,与低层东路冷空气共同加剧了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导致若干个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合并发展成一椭圆形MCS,MCS最强时段TBB≤52℃冷云罩面积达1.6×105 km^2,强降水区位于MCS合并处及中心附近。对流单体造成榆林市子洲县第一阶段强降水",列车效应"是造成子洲第二阶段强降水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输送 不稳定层结 位涡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一次强飑线过程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武麦凤 李社宏 +1 位作者 许伟峰 安中浩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3-338,共6页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以及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05年5月30日发生在陕西省境内的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冷涡旋转下甩冷空气与西风槽前的暖湿气流汇合,形成中β尺度的对流系统(MβCSs)是飑线形...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以及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05年5月30日发生在陕西省境内的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冷涡旋转下甩冷空气与西风槽前的暖湿气流汇合,形成中β尺度的对流系统(MβCSs)是飑线形成的前期动力和热力条件;强的不稳定层结和合适的垂直风切变导致了MβCSs的迅速发展和南压;在天气雷达首次观测到垂直液态水含量值超过65 kg/m2后2 h内出现了大冰雹;垂直液态水含量(VIL)的突然减小标志着灾害性大风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过程 中β尺度的对流系统(M β CSs) 层结不稳定 垂直风切变 垂直液态水含量(VIL) 陕西
原文传递
2020年“1·24”广西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覃皓 农孟松 +1 位作者 赖珍权 翟丽萍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1年第1期107-112,共6页
2020年1月24-25日,广西出现近20年来范围最大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卫星以及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1)500hPa宽槽、高空急流、低层切变、地面冷锋以及辐合线相配合提供有利环流背... 2020年1月24-25日,广西出现近20年来范围最大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卫星以及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1)500hPa宽槽、高空急流、低层切变、地面冷锋以及辐合线相配合提供有利环流背景,异常偏冷的中层导致大温度直减率,大气不稳定增强;(2)深层强垂直风切变、热力不稳定层结以及适宜的0℃、-20℃层高度为冰雹产生提供适宜的热动力条件;(3)对流云团呈“长椭圆”型,具有造成区域性冰雹天气的典型特征,雷达回波图上的回波悬垂结构、超过60dBz的强反射率因子、VIL跃增、持久深厚中气旋以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等特征,对于冰雹天气的识别和预警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不稳定层结 垂直风切变 边界层辐合线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北上台风“安比”后期两个阶段暴雨落区分布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宏 杨晓君 +4 位作者 易笑园 尉英华 杨洋 张庆 孙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7-1100,共14页
利用CMA最佳路径数据、逐时自动站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FY-2F卫星的云顶亮温(TBB)、雷达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810号台风“安比”北上过程中台风强度保持不变却造成山东暴雨位于台风路径东侧而天津暴雨... 利用CMA最佳路径数据、逐时自动站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FY-2F卫星的云顶亮温(TBB)、雷达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810号台风“安比”北上过程中台风强度保持不变却造成山东暴雨位于台风路径东侧而天津暴雨位于路径西侧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安比”北上之后,外围云系发展为非对称云系,降雨和环流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山东和天津两个暴雨区的降雨增强发展与对流云团的发展特征一致,低质心的短时强降雨站点分布于TBB梯度高值区。台风在山东境内时,中尺度云团和强降雨主要位于台风路径东侧的鲁中地区,这是由于弱的垂直风切变利于台风的暖心结构和强度维持,台风本身携带的高温高湿环境引起了对流层低层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并引发了台风东侧的短时强降雨导致暴雨,暴雨中心位置受到正涡度、垂直速度、水汽辐合和泰山地形的共同影响。台风进入天津后,高空槽东移携带的冷空气从西北侧侵入台风环流,引起冷暖空气交汇,并激发出非对称的中尺度系统、导致垂直风切变和正涡度显著增强,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引起了明显的抽吸作用,它们共同造成了台风西侧强烈上升运动和不稳定层结的厚度明显增加,并为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对流层低层东南急流经过渤海后水汽得以补充,在台风西北部形成明显的带状水汽辐合带,因此台风云系西北侧的京津交界地区存在沿气旋式环流的带状中尺度云团发展,共同导致台风西北侧持续5个小时的短时强降雨,造成了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中尺度云团 不稳定层结 水汽输送
下载PDF
大连地区2013年7月连续性暴雨成因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燕 刘勇 赛瀚 《干旱气象》 2016年第4期670-677,共8页
利用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发生在大连地区的7次连续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7月大连地区连续暴雨期间,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均有强高压维持,有利于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至贝加尔湖并长期维持形成... 利用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发生在大连地区的7次连续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7月大连地区连续暴雨期间,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均有强高压维持,有利于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至贝加尔湖并长期维持形成大槽。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位置稳定偏西、偏北,为大连连续暴雨天气建立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来自华北、华东的2条水汽辐合带向大连地区汇合,大连西南方多低值系统东北传是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θse垂直方向的"不稳定层结—中性层结—稳定层结"结构促使强烈上升运动的产生和维持,同时强烈的水汽通量辐合与涡度、散度场的有利配置为连续暴雨提供了强大的热力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暴雨 副热带高压 阻塞高压 低值系统 不稳定层结
下载PDF
不稳定分层海洋湍流对厄米-高斯光通信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桂璇 杜星 +3 位作者 杜浩 王生 敖磊 李崔春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2,共8页
推导了不稳定分层海洋湍流下厄米-高斯光束闪烁指数的理论公式,以及考虑海洋湍流和瞄准误差综合影响下UWOC系统信道系数的概率分布函数,进一步推导了系统主要性能参数即误码率、信道容量和中断概率的理论计算公式,并采用高斯-厄米正交... 推导了不稳定分层海洋湍流下厄米-高斯光束闪烁指数的理论公式,以及考虑海洋湍流和瞄准误差综合影响下UWOC系统信道系数的概率分布函数,进一步推导了系统主要性能参数即误码率、信道容量和中断概率的理论计算公式,并采用高斯-厄米正交积分近似方法求得3个性能参数的闭合表达式,仿真分析了不稳定分层和稳定分层湍流情况下,光束模数、传输距离、海洋湍流参数和瞄准误差对系统的平均误码率、平均信道容量和中断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稳定分层,不稳定分层的系统计算误差更小;当盐度波动占主导时,系统性能更好;随着均方温度耗散率增大、湍流动能耗散率减小、瞄准误差增大,系统信道容量减小,中断概率增大。本研究结果可为厄米-高斯光在水下光通信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光学 厄米-高斯光束 不稳定分层 海洋湍流 水下光通信
原文传递
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长卫 李向荣 +4 位作者 邓永盛 刘新玲 张锋 李庆和 马正凯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7年第5期781-785,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病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更与炎症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是一种典型的炎症急性相反应蛋白,其血浆水平的高低可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状态及稳定程度。目前,把血浆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冠脉综...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病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更与炎症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是一种典型的炎症急性相反应蛋白,其血浆水平的高低可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状态及稳定程度。目前,把血浆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判定指标的临床价值已逐渐得到认同,但最新研究发现,新蝶呤和脑利钠肽等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评估可能较C反应蛋白更为特异而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急性冠脉综合征 炎症 不稳定斑块 危险分层 预后
下载PDF
2012年韶关典型“龙舟水”成因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永婷 王文星 +1 位作者 郑勇 张录青 《广东气象》 2013年第6期11-16,共6页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2年韶关地区"龙舟水"前后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中高纬维持稳定的"两脊一槽"大气环流形势,有利引导冷空气与华南沿海暖湿空气交汇;中低层冷暖切变、低...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2年韶关地区"龙舟水"前后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中高纬维持稳定的"两脊一槽"大气环流形势,有利引导冷空气与华南沿海暖湿空气交汇;中低层冷暖切变、低涡高低空急流耦合、边界层辐合渐近线为暴雨触发机制;过程的水汽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辐合主要在华南;暴雨是在大气层结不稳定的条件下,但是一定要有触发机制把气层的不稳定能量释放出来转化成上升气块的动能,才能造成持续性暴雨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龙舟水 环流形势 高低空急流 水汽 层结不稳定 韶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