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腓骨髓内钉和切开复位腓骨钢板固定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的对比研究
1
作者 熊远飞 刘晖 +3 位作者 张剑平 徐维臻 张金辉 吴进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918-923,共6页
目的探讨腓骨髓内钉和切开复位腓骨钢板固定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22年1月—2022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中青年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18~60岁,... 目的探讨腓骨髓内钉和切开复位腓骨钢板固定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22年1月—2022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中青年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18~60岁,平均49.1岁。随机分为腓骨髓内钉组(26例)与切开复位钢板组(26例),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BMI、致伤原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腓骨髓内钉组术前等待时间(4.7±1.7)d显著少于切开复位钢板组(7.6±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腓骨髓内钉组的平均手术透视次数(7.9±1.4)次多于切开复位钢板组(4.8±1.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均获10~20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81.4±7.6)min vs.(75.5±6.3)min]、骨折愈合时间[(4.4±1.0)个月vs.(4.1±1.0)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84.8±16.3)分vs.(82.1±19.4)分]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切开复位钢板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5例,19.2%)和切口并发症发生率(4例,15.4%)均高于腓骨髓内钉组(3例,11.5%和1例,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和P=0.158)。切开复位钢板组术后12例(46.2%)取出内固定,明显多于腓骨髓内钉组的6例(23.1%),P=0.048。结论腓骨髓内钉与切开复位腓骨钢板固定均是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前者并发症更少,但术中透视次数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 腓骨髓内钉 切开复位内固定 功能评分 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克氏针固定在急性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损害控制”中的应用
2
作者 罗裕强 马滚韶 +1 位作者 徐勤 罗焕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67-271,278,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克氏针胫距跟临时固定在急性闭合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损害控制”应用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3月江门市中心医院运动医学与足踝外科采用经皮克氏针胫距跟临时固定技术进行“损害控制”的23例... 目的探讨经皮克氏针胫距跟临时固定在急性闭合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损害控制”应用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3月江门市中心医院运动医学与足踝外科采用经皮克氏针胫距跟临时固定技术进行“损害控制”的23例急性闭合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患者,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18~78岁,平均44.6岁。跌倒扭伤7例,运动伤5例,道路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4例。Tscherne分型Ⅰ级8例,Ⅱ级8例,Ⅲ级7例。C型臂X线机下手法复位,于足底经皮从远端向近端跨胫距跟关节纵向置入1枚2.5 mm及1枚2.0 mm克氏针。记录患者从Ⅰ期克氏针固定手术至Ⅱ期内固定手术的天数及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情况,术后12个月随访记录足踝结局评分(FAOS)。结果本组患者均未发生皮肤坏死、针道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Ⅱ期内固定等候天数为(9.5±2.5)d,术后12个月FAOS为(85.8±4.6)分。结论经皮克氏针胫距跟固定应用于急性闭合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并适宜推广的“损害控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损害控制 克氏针固定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式对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长法 《系统医学》 2021年第11期123-125,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效果。方法该文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该科诊断的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石膏外固定组48例为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52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踝关节...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效果。方法该文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该科诊断的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石膏外固定组48例为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52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踝关节的功能评定。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感染、软组织损伤、肌肉萎缩、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血栓。结果观察组疼痛、功能、对线评分分别为(35.32±2.34)分、(43.21±3.23)分、(9.01±0.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1.16±2.06)分、(31.23±1.23)分、(6.18±0.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1、24.12、27.96,P<0.05);观察组优27例,占51.92%,良18例,占34.62%,中6例,占11.53%,差1例,占1.92%,优良率为86.54%,对照组优20例,占41.67%,良11例,占21.54%,中10例,占20.83%,差7例,占14.58%,优良率为63.21%。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3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10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8,P=0.02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效果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治疗方式 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 效果
下载PDF
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后早期负重锻炼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延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9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后早期负重锻炼对功能恢复与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观察组早期行负重锻炼,对照组予以石膏固定...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后早期负重锻炼对功能恢复与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观察组早期行负重锻炼,对照组予以石膏固定6周之后允许患者负重。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术后8周,观察组踝关节周径差为(0.56±0.29)cm,低于对照组的(1.23±0.42)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90 0,P<0.01)。术后8周观察组踝关节Kofoed评分为(88.3±7.5)分,高于对照组的(76.9±6.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67 7,P<0.01)。结论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后早期负重锻炼能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加快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踝部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负重锻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