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42篇文章
< 1 2 2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效果及不良事件预防 被引量:92
1
作者 李小花 王堃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5-7,11,共4页
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护理及不良事件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150例,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2组... 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护理及不良事件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150例,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2组分别以各自的方式护理6个月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评价2组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记录患者心脏不良事件(顽固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的发生率。结果 2组护理前SDS和SAS评分、心绞痛发生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得分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生频率、持续时间显著降低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以缓解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心绞痛症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良事件
下载PDF
葛根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3
2
作者 赵志明 杨晓英 +1 位作者 张永珍 肖正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2-284,共3页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UA)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观察葛根素组 (2 1例 )、对照组 (1 8例 )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 ,硝酸甘油用量 ,静息心电图 ,血压 ,心率及心肌耗氧量的变化。结果 :葛根素组在减少心绞痛发...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UA)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观察葛根素组 (2 1例 )、对照组 (1 8例 )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 ,硝酸甘油用量 ,静息心电图 ,血压 ,心率及心肌耗氧量的变化。结果 :葛根素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 ,降低硝酸甘油用量 ,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心肌耗氧量也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葛根素治疗UA效果肯定 ,副作用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肌耗氧量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及中药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46
3
作者 刘红旭 邓新荣 +3 位作者 金玫 金敬善 黄丽娟 夏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585-587,共3页
观察8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水平及中药益气活血法治疗的影响。结果:血浆ET水平与健康人比较未见明... 观察8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水平及中药益气活血法治疗的影响。结果:血浆ET水平与健康人比较未见明显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比较亦未见显著差异(P>0.05)。用或不用硝酸盐类抗心绞痛药患者血浆NO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人水平(P<0.02~0.0l);经治疗获显效的患者血浆NO水平有所上升,接近健康人水平(P>0.05)。提示NO在UA中起着重要作用;硝酸盐类抗心绞痛药物至少部分地依赖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益气活血法的疗效机理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NO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内皮素 不稳定性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分析 被引量:44
4
作者 罗静 王明生 +3 位作者 杨新春 刘群 王磊 李乾坤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1-23,共3页
摘要目的:观察因冠心病心绞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分析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PCI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方法:人选2013年3月~6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行PCI术的患... 摘要目的:观察因冠心病心绞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分析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PCI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方法:人选2013年3月~6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行PCI术的患者103例,根据病情分为UA组及SA组。其中UA58例,SA45例。2组患者在糖尿病、PCI支架置人个数方面无显著差异。PCI术前24h口服300mg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PCI术后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术后24h测定血栓弹力图,分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UA组的血小板抑制率:氯吡格雷(66.41±17.24)%,阿司匹林(79.36±14.61)%;SA组血小板抑制率:氯吡格雷(74.65±16.24)%,阿司匹林(84.71±11.44)%。UA组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均低于SA组(P〈0.05)。结论:PCI术围手术期,UA患者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低于SA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支架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形态学特点及其意义 被引量:32
5
作者 刘海波 高润霖 +5 位作者 陈在嘉 姚康宝 陈纪林 杨跃进 乔树宾 徐义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分析一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造影II型斑块的发生率、主动脉根部及冠状静脉窦(CS)血浆凝血烷B2(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a。(6-酮-PGF1a)含量的变化。方法:42例患者... 目的:分析一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造影II型斑块的发生率、主动脉根部及冠状静脉窦(CS)血浆凝血烷B2(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a。(6-酮-PGF1a)含量的变化。方法:42例患者(冠心病29例,非冠心病13例)纳为受试对象。对冠心病患者[稳定性心绞痛(SA)9例,UA20例]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的形态学分析。对所有受试对象,同时采集升主动脉根部(AO)及CS血进行血浆TXB2及6-酮-PGF1a的测定(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UA患者II型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A者(60%对11.1%,P<0.05);II型斑块患者血浆TXB2CS/AO比值明显大于其它斑块者及非冠心病患者(P<0.01,即使在UA患者中结果亦相似)。结论:UA患者II型斑块的发生率高;UA患者的发病与斑块局部血小板激活和(或)血栓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凝血e烷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2
6
作者 董静 陈韵岱 +4 位作者 刘红旭 陈劲松 周迎 王晶 田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109-1112,共4页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00例接受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丹红组和常规组各50例,两组均在PCI术前l~3天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丹红组...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00例接受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丹红组和常规组各50例,两组均在PCI术前l~3天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丹红组同时接受丹红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两组术后继续应用4~6天(围手术期共应用7天)。于给药前后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PCI术前及术后第2天分别检测血流介导肱动脉舒张功能(FMD)。结果丹红组给药后SOD较给药前升高,MDA、vwF、sICAM-1降低(P〈0.05);常规组给药后SOD较给药前降低,MDA、vWF、sICAM-1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FDM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常规组亦明显低于丹红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改善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丹红注射液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内皮功能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愈心痛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雷燕 陈可冀 +3 位作者 柯元南 葛崇华 陈朋明 徐亚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580-584,共5页
本研究观察了益气活血方药愈心痛胶囊配合常规西药治疗3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1)愈心痛组在总的临床疗效方面和在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心绞痛分级改善、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以及平均起效时间上均明... 本研究观察了益气活血方药愈心痛胶囊配合常规西药治疗3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1)愈心痛组在总的临床疗效方面和在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心绞痛分级改善、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以及平均起效时间上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和74.2%,P<0.05);同时,患者的自觉症状和血瘀征象也明显好转。(2)实验室检测表明,UA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及血浆内皮素(ET)、丙二醛(MDA)和α-颗粒膜蛋白(GMP-140)浓度显著增高,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提示UA患者存在严重的内皮功能损伤,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较高及抗脂质过氧化能力下降。给予愈心痛治疗2周后,血中CEC数量及ET、MDA和GMP-140含量均显著降低,而SOD、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1~0,001),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0.01)。提示愈心痛胶囊与抗心绞痛西药有协同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拮抗ET,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等途径来达到治疗UA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 心绞痛 愈心痛胶囊
下载PDF
三七总皂甙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1
8
作者 汪坚敏 王俏 朱健 《临床中老年保健》 2002年第3期183-184,共2页
目的 观察三七总皂甙 (血塞通 )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两组 ,分别予以血塞通和异舒吉 (二硝酸异山梨酯 )治疗 2周。结果 血塞通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增... 目的 观察三七总皂甙 (血塞通 )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两组 ,分别予以血塞通和异舒吉 (二硝酸异山梨酯 )治疗 2周。结果 血塞通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增加 ,血清内皮素水平明显下降 ,与异舒吉组比较 ,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血塞通有效缓解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症状与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扩血管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内皮功能 三七总皂甙
下载PDF
大柴胡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Ghrelin和Obestatin的表达及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39
9
作者 陈维 孟宪萌 +1 位作者 关乐 王凤荣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9-174,共6页
目的:考察大柴胡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治疗靶点,预测其对心绞痛治疗作用的通路。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共计110例,均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一科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患者,将入选的患者按照入院先后... 目的:考察大柴胡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治疗靶点,预测其对心绞痛治疗作用的通路。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共计110例,均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一科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患者,将入选的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排序,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分别采用基础西药加大柴胡汤(治疗组)及基础西药(对照组)进行治疗。通过对纳入本研究患者的胃饥饿素(Ghrelin)及肥胖抑制素(Obestatin)表达水平及肠道菌构成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基础治疗配合大柴胡汤,UA患者的总有效率大幅提高(P〈0.05);结果提示,大柴胡汤可以明显的改善UA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进一步对患者的Ghrelin,Obestatin表达情况进行测定发现,大柴胡汤治疗组对UA患者Ghrelin的上升和Obestatin的下调均起到了加速的作用;肠道菌群构成的结果提示,大柴胡汤可使UA患者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两种细菌的构成会发生了变化。结论:大柴胡汤可以显著的影响UA患者的血清Ghrelin,Obestatin表达,可调节UA患者的肠道菌群,并增加患者有益菌的种类与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胃饥饿素 肥胖抑制素 高通量测序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7
10
作者 蔡洪滨 姚朱华 高仪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00-502,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方法将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复方丹参滴丸组(33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每次270mg,每日2次,口服。氯吡格雷片组(35例)给予氯吡格雷片每...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方法将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复方丹参滴丸组(33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每次270mg,每日2次,口服。氯吡格雷片组(35例)给予氯吡格雷片每次75mg,每日1次,口服。联合治疗组(34例)给予前两种治疗方案联合治疗。各组均治疗3周后观察患者的症状疗效及心电图疗效,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栓素B2(TXB2)。结果复方丹参滴丸组、氯吡格雷片组、联合治疗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9%、91.4%、94.1%,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1.8%、85.7%、88.2%,各组症状及心电图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TXB2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和TXB2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片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明显优于单用复方丹参滴丸或氯吡格雷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复方丹参滴丸 氯吡格雷 血小板 血栓素B2
原文传递
优质护理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辅助干预效果观察 被引量:37
11
作者 郑容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辅助干预效果。方法收集本院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是否接受优质护理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施优质护理,比较2组患者心绞痛相关临床指标、依...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辅助干预效果。方法收集本院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是否接受优质护理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施优质护理,比较2组患者心绞痛相关临床指标、依从性情况与满意度等。结果实验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与镇痛剂使用次数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实施后依从性评分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辅助干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 低分子肝素 临床指标 依从性 满意度
下载PDF
美托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及对CRP、BN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7
12
作者 李军朋 高爱红 +1 位作者 刘积伦 何亚军 《疑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5月于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住院治疗的UAP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5月于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住院治疗的UAP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9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吸氧、心电监护,应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凝胶、硝酸异山梨酯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美托洛尔片,初始剂量每次12.5 mg口服,2次/d,直至25 m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片20 mg/次,1次/d,睡前顿服。2组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肌酶谱、血脂、CRP、BNP水平、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3%vs.84.7%,χ^2=6.993,P〈0.05)。2组患者LDH、CK-MB、血脂、CRP、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能显著降低CRP、BN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托洛尔 不稳定型心绞痛 超敏C-反应蛋白 脑型钠尿肽
下载PDF
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比较 被引量:34
13
作者 房溶娟 裘宇芳 +2 位作者 朱敏 袁敏 沙振球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97-199,共3页
目的:比较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为低分子量肝素组63例,用低分子量肝素注射液0.4~0.6mL(0.1mL相当于1025UAXa),腹壁sc,q12h,10d为... 目的:比较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为低分子量肝素组63例,用低分子量肝素注射液0.4~0.6mL(0.1mL相当于1025UAXa),腹壁sc,q12h,10d为一个疗程。肝素组60例,用肝素50mg,大腿前外侧或腹壁sc,bid,15d为一个疗程。结果:低分子量肝素组与肝素组心绞痛的复发率和隐匿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5%∶43%和32%∶48%,组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心肌梗死:前组1例;后组3例(死亡1例)。前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后组出血性瘀斑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量 肝素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下载PDF
复方丹皮酚滴丸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6
14
作者 王显 胡大一 +3 位作者 沙鸥 王承龙 赵怀兵 杨巨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5-398,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丹皮酚滴丸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炎症介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不稳定心绞痛患者90例,按信封抽取法随机分为常规治... 目的观察复方丹皮酚滴丸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炎症介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不稳定心绞痛患者90例,按信封抽取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复方丹皮酚滴丸组(丹皮酚组)和通心络组,每组各30例。3组均给予相应药物治疗2周。观察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改善率,同时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CRP、IL-6、TNF-α及MCP-1水平。结果丹皮酚组患者心绞痛缓解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通心络组(76.7%)和常规组(73.3%)(P<0.05,P<0.01),3组间心电图的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皮酚组治疗后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及炎症介质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低于常规组和通心络组(均P<0.05)。常规组和通心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皮酚滴丸在缓解不稳定心绞痛症状、降低炎症介质水平等方面疗效优于通心络胶囊及西医常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心绞痛 炎症介质 复方丹皮酚滴丸
下载PDF
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6
15
作者 庞洲 查赣 许尔凤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200 mg/d,静脉...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200 mg/d,静脉滴注,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95%。治疗后两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NO与E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O明显升高,ET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有效地改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酚酸盐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液流变学 内皮功能
下载PDF
疏血通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后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活化功能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6
16
作者 张彩红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92-996,共5页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活化功能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在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PCI术的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活化功能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在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PCI术的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活化及心肌损伤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χ2=6.530,P=0.038<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红细胞电泳时间(EET)、全血黏度(ηb)、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PAg T)、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人溶血磷脂酸(LPA)、活化血小板糖基化复合物(PAC-1)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血小板α颗粒表面膜糖蛋白(CD62P)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心肌肌钙蛋白(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较治疗前升高,而观察组的c Tn I、CK-MB及h-FABP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以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提高血小板活化功能,保护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血通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液流变学 血小板活化功能 心肌损伤 PCI
下载PDF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2
17
作者 杨俊娟 祖凌云 +1 位作者 孟磊 高炜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2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乳胶比浊法测定50例拟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行冠脉造影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并与其年龄、性别、血脂水平、有无高血压、...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乳胶比浊法测定50例拟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行冠脉造影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并与其年龄、性别、血脂水平、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既往心梗史、冠心病家族史及冠脉病变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有高血压患者其CRP水平较非高血压患者高3mg/ml(4.87±3.82)mg/ml vs.(1.81±2.17)mg/ml,P=0.003 8<0.2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高血压影响CRP水平P=0.0049(<0.15)。CRP水平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2622,P=0.0658(<0.2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仍有意义P=0.0819(<0.15)。冠心病者 CRP水平高于冠脉正常者(4.84±4.03)mg/ml vs.1.63±1.23)mg/ml,P=0.027(<0.05)。三支病变者CRP水平高于单支病变(7.56±4.23)mg/ml vs.(3.16±3.17)mg/ml,P=0.024(<0.05)。结论CRP水平与高血压、年龄及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密切相关,且与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疾病 不稳定心绞痛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炎症反应物及纤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18
作者 王津文 史卫国 毕建亭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8期673-675,共3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浆炎症反应物及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140例UA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7例)和丹红治疗组(73例),另设正常对照组50名。丹红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疗程...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浆炎症反应物及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140例UA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7例)和丹红治疗组(73例),另设正常对照组50名。丹红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疗程为3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结束时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浓度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丹红注射液治疗3周后,CRP,IL-6,FIB,DD,PAI-1水平下降(P<0.05或P<0.01),t-PA活性升高(P<0.01)。治疗前UA病人的CRP与IL-6,PAI-1,DD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t-PA呈负相关(P<0.01)。丹红治疗组治疗后CRP与IL-6,PAI-1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t-PA呈负相关(P<0.05)。结论UA病人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可能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提高纤溶活性,稳定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C-反应蛋白 内皮纤溶活性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评价他汀类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前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观察 被引量:32
19
作者 薛强 曹雯丽 +6 位作者 饶莉 杨静 张巧月 付乐 肖辉 任彩丽 邢静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38-444,共7页
目的:探究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前后冠状动脉(冠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214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冠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50%~70%... 目的:探究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前后冠状动脉(冠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214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冠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50%~70%狭窄组和>70%狭窄组。50%~70%狭窄组进一步进行IVUS检查提示存在破裂斑块,随机分成强化他汀组和常规他汀组;>70%冠脉狭窄组进一步行经皮动脉介入(PCI)治疗,同样随机分为强化他汀组和常规他汀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6及9个月的血脂水平、血管体积、管腔体积、斑块体积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强化他汀组与常规他汀组治疗后3、6、9个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白细胞介素因子6(IL-6)的表达均显著降低,且强化他汀组较常规他汀组降低更显著(均P<0.05)。50%~70%狭窄组和>70%狭窄组中,强化他汀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他汀组(均P<0.05);强化他汀组治疗后6、9个月时血管体积均明显低于常规他汀组(均P<0.05);强化他汀组与常规他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强化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改善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IVUS检测能有效评价他汀类药物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斑块
原文传递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8
20
作者 沈彬 吴宗贵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4-236,共3页
目的 评估超敏C反应蛋白 (hs CR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 112例UA患者 (UA组 )入院时及出院时、80例正常对照者 (C组 )入院时血清hs CRP水平 ,并按危险度高低将UA患者分为BraunwaldⅠ、... 目的 评估超敏C反应蛋白 (hs CR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 112例UA患者 (UA组 )入院时及出院时、80例正常对照者 (C组 )入院时血清hs CRP水平 ,并按危险度高低将UA患者分为BraunwaldⅠ、Ⅱ、Ⅲ级 ,观察相应hs CRP水平及治疗后各级患者hs CRP变化情况 ,随访 6个月 ,观察治疗后有不同hs CRP变化趋势的患者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UA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的hs CRP水平分别为 (7.96± 2 .31)及 (7.0 6± 2 .0 5 )mg/L ,均显著高于C组的(1.14± 1.0 2 )mg/L(P <0 .0 1) ;随危险度增加 ,BraunwaldⅠ、Ⅱ、Ⅲ级患者的hs CRP相应增高 ,分别为 (3.84± 2 .15 )、(8.2 3± 2 .4 6 )和 (11.18± 4 .39)mg/L ,出院时分别降至 (3.6 6± 2 .6 1)、(7.33± 3.16 )和 (9.2 4±4 .14 )mg/L ;出院时hs CRP下降明显 (≥ 0 .5mg/L) 76例 ,下降不明显 36例 ,6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7.1%、38.9% ,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UA患者hs CRP水平明显增高 ,并随危险度分级增加而增加。抗炎治疗效果不佳、hs CRP水平无明显下降的患者 6个月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超敏C反应蛋白 测定 HS-CR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