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工具信息化“合一论”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芒 张华阳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1,共6页
“教育信息化”作为通用概念已然流行,但人们尚未认真审视其概念内涵与现实意义,进而也就忽视了教育能否、为何、如何信息化等关键问题。因此,通过认真审视“教育”与“信息化”的名词关联,才能发现教育不可信息化,而教育工具信息化还... “教育信息化”作为通用概念已然流行,但人们尚未认真审视其概念内涵与现实意义,进而也就忽视了教育能否、为何、如何信息化等关键问题。因此,通过认真审视“教育”与“信息化”的名词关联,才能发现教育不可信息化,而教育工具信息化还情有可原。教育工具信息化的实施还需从“道”“人”“关系”“发展”等四个合而不同的层面体悟其中的道术合一、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新故合一。唯有如此,才能在信息化不断发展而产生丰富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实践进程中认识教育形态的变化,发现无论信息化多么“强大”,都无法改变教育的本质,信息化永远是人的“在手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术合一 知行合一 天人合一 新故合一
下载PDF
像而有灵:关羽图像演变
2
作者 周兴涛 张振敏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3-69,共7页
三国至五代时期的关羽图像存而不详;宋金元为其多元的滥觞期;明清则是文武并存的人、神、帝繁荣景象。图像是神存身之所,世人认为关羽图像能自我完善保护,有御敌、治病、除恶、帮助科举功名、举子、避水火灾祸、驱邪等功能;以广像、重... 三国至五代时期的关羽图像存而不详;宋金元为其多元的滥觞期;明清则是文武并存的人、神、帝繁荣景象。图像是神存身之所,世人认为关羽图像能自我完善保护,有御敌、治病、除恶、帮助科举功名、举子、避水火灾祸、驱邪等功能;以广像、重饰等行为,示其虔诚。关羽图像是造神运动和世俗化过程交互缠绕的结果,经历了由人而神而圣再回复到人的过程,是儒、释、道三教和民间信仰相互排斥、吸收和交融的产物;神之灵否与像之优劣及信徒虔诚度成正比;关羽图像分文人画和世俗画,二者共同构成关羽画像的丰富繁荣;其流变是各种艺术交互影响的过程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羽图像 灵应 关羽信仰 三教合一
下载PDF
镇安故地壮族巫、麽、道斋醮仪式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桂秋 侬兵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18,共12页
镇安故地即今广西靖西、德保、那坡三县全境和天等县的向都、把荷、都康、上映,大新县的下雷、硕龙、土湖等乡镇,史称镇安府。自古为壮族聚居地,操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民间信仰巫、麽、道并存,法事仪式通力合作。2006年秋,靖西县湖... 镇安故地即今广西靖西、德保、那坡三县全境和天等县的向都、把荷、都康、上映,大新县的下雷、硕龙、土湖等乡镇,史称镇安府。自古为壮族聚居地,操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民间信仰巫、麽、道并存,法事仪式通力合作。2006年秋,靖西县湖润镇新灵村新桥屯和多吉村多留屯两地分别举行的斋醮仪式充分展示了巫、麽、道合一的独特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安故地 壮族斋醮 巫麽道合一 考察
下载PDF
从晚明文学思潮看《金瓶梅》儒释道三教合一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召妍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61-65,共5页
晚明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本思想。在此大背景之下,《金瓶梅》持儒家伦理观为主要创作思想,秉持忠孝悌道;借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来布局篇章、安排人物命运及情节架构。儒释道三教在小说中... 晚明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本思想。在此大背景之下,《金瓶梅》持儒家伦理观为主要创作思想,秉持忠孝悌道;借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来布局篇章、安排人物命运及情节架构。儒释道三教在小说中是糅合并存、而非割裂独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文学思潮 儒释道三教合一 《金瓶梅》
下载PDF
Unity of Opposites -- The Taoist "Sameness in Difference" Philosophy of the Unity of Black and White
5
作者 Jiang Xia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54-258,共5页
Unity and opposite are the two basic attributes of contradiction and the basic law of the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And the Taoist color view of"black and white"directly reflects such a law of unity of opposi... Unity and opposite are the two basic attributes of contradiction and the basic law of the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And the Taoist color view of"black and white"directly reflects such a law of unity of opposit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ies of opposites—black and white,uncovering the interdependent,inter-infiltrating and inter- conversional relationship of changes in temperature,movement and lightness,false and true and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of black and white.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unity and opposite,trying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smology,view of life and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of Taoism from the two opposite colors— black and wh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立统一 哲学内涵 唯物辩证法 道教 温度变化 宇宙学 ING 人生观
下载PDF
善卷传说与《桃花源记》
6
作者 曹旅宁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79-82,共4页
桃花源为武陵名胜,《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据当地蛮族避乱入山的传说及当时民众逃亡入山的现实所写成。善卷传说迟至中唐以后才与武陵结合起来,其出现可能与《桃花源记》有一定关联。而《桃花源记》与中古时期南方开发下的民族融合及道教... 桃花源为武陵名胜,《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据当地蛮族避乱入山的传说及当时民众逃亡入山的现实所写成。善卷传说迟至中唐以后才与武陵结合起来,其出现可能与《桃花源记》有一定关联。而《桃花源记》与中古时期南方开发下的民族融合及道教流行的背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善卷传说 民族融合 道教传播 樊子盖
下载PDF
宋代士大夫信仰体验及其心路历程
7
作者 张培锋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52-63,共12页
宋代士大夫宗教信仰者可分为布衣型、士绅型和官僚型三类,其信仰呈现出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典型形态。三教信仰在一个人一生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宗教信仰亦即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形式,是一种典型的"弥漫性宗教&qu... 宋代士大夫宗教信仰者可分为布衣型、士绅型和官僚型三类,其信仰呈现出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典型形态。三教信仰在一个人一生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宗教信仰亦即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形式,是一种典型的"弥漫性宗教"信仰而非"制度性宗教"信仰,注重内心的体验而非外在的宗教形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而非排斥性。儒道佛三教,绝不是三种不同的宗教,而是同一种信仰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士大夫 宗教信仰 儒道佛三教融合 弥漫性宗教 制度性宗教
下载PDF
《抱朴子内篇》理论体系的建构及其道儒思想的会通 被引量:4
8
作者 邓辉 龙泽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2,共9页
"道""玄""一"均为《抱朴子内篇》的核心概念。葛洪以"一"为桥梁,沟通进而统一"道"与"玄"的"一贯道玄"理论构架,并以此会通道儒思想,构筑了一个兼综道儒的神仙... "道""玄""一"均为《抱朴子内篇》的核心概念。葛洪以"一"为桥梁,沟通进而统一"道"与"玄"的"一贯道玄"理论构架,并以此会通道儒思想,构筑了一个兼综道儒的神仙道教哲学体系。据此,葛洪提出了新的道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洪 《抱朴子内篇》 “一贯道玄” 道儒关系
下载PDF
《淮南子》与《管子》林业思想同异论 被引量:2
9
作者 高旭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75,共7页
《淮南子》与《管子》都蕴含丰富深刻的林业思想,二者在理论上既存在共识之处,也有着各自的特点。《淮南子》与《管子》都体现出"爱林""护林""植林""用林"等思想内容,对山林资源与人类社会发... 《淮南子》与《管子》都蕴含丰富深刻的林业思想,二者在理论上既存在共识之处,也有着各自的特点。《淮南子》与《管子》都体现出"爱林""护林""植林""用林"等思想内容,对山林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联进行了多方面的阐发。作为不同时代与地域文化的代表著作,《淮南子》在林业思想上注重包括森林在内的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的整体和谐,更能突出道家自然主义的精神内涵;《管子》则受齐法家和轻重派的影响,重视对山林资源国家化的有效管理以及市场化的开发利用,也更能体现功利主义的现实诉求。《管子》对《淮南子》林业思想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含的天时、地利与人力有机统一的"三才"理论得到后者的积极历史承继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管子》 “三才”理论 道家 自然主义 功利主义 林业思想
原文传递
On “Qi” in Kungfu Panda 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hilosophy
10
作者 周渊博 《海外英语》 2019年第3期184-188,共5页
Kungfu Panda produced by America is quite famous in China and many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on i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n fact, "Qi"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 of Chinese philosophy which determine the succ... Kungfu Panda produced by America is quite famous in China and many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on i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n fact, "Qi"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 of Chinese philosophy which determine the success of Panda. However, the present researches about kungfu hardly pay enough attention on how "Qi" works.Therefore, the paper, by introducing and discussing the concept of "Qi",discusses the role of reflective ways for "Qi" to show special China kungfu.This paper provides opportunity for foreigners to learn China ancient culture about "Taoism". The purpose of thepaper explain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Q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Inter-culture taoism CULTURE awareness PHILOSOPHY of“Qi”
下载PDF
儒道佛之间:三国至清末历代朝廷处理三教关系的模式·特征·经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3,共9页
三国至清末历代朝廷在道、政、教的三元结构下,形成了以政为主、以教为用的政教关系模式,帝王对三教总体上处于主动、主宰的地位。历代朝廷在处理三教关系时逐渐形成了三教并用、以儒为主、道佛辅助的三教关系基本模式。在三教关系的演... 三国至清末历代朝廷在道、政、教的三元结构下,形成了以政为主、以教为用的政教关系模式,帝王对三教总体上处于主动、主宰的地位。历代朝廷在处理三教关系时逐渐形成了三教并用、以儒为主、道佛辅助的三教关系基本模式。在三教关系的演变过程中,以儒家人文理性为底色,使道佛二教也打上了人文烙印,形成了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主体色调。历代帝王处理三教关系,大都懂得先确立儒家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也运用多样化的调节手段,促进三教会通融合而不是排斥冲突,实现了从三教融合到三教合一,体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这可以为今日中国政教关系以及处理复杂宗教问题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佛 政教关系 三教关系 人文理性 三教合一
原文传递
“以老解庄”及其学术价值探微 被引量:2
12
作者 华云刚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71,共9页
司马迁将庄子与老子同传,并认为《庄子》“要本归于老子”,《汉书·艺文志》将老庄并列为道家。这种学术渊源上的归纳与评判传统,启发了后世学者自觉地引用《老子》以解读《庄子》,遂产生“以老解庄”的阐释现象。自西晋郭象肇其端... 司马迁将庄子与老子同传,并认为《庄子》“要本归于老子”,《汉书·艺文志》将老庄并列为道家。这种学术渊源上的归纳与评判传统,启发了后世学者自觉地引用《老子》以解读《庄子》,遂产生“以老解庄”的阐释现象。自西晋郭象肇其端,此后成玄英、褚伯秀、陆西星、释德清、陈继儒、焦竑、王夫之、马其昶等学者皆踵武之,形成蔚为壮观的学术潮流。“以老解庄”的阐释现象既与时代背景与学术风气有关,又自有其思想渊源与哲学基础。但有些学者对老庄之间的关系过度阐释,甚至将《庄子》视为《老子》的注疏,则又误入歧途,遮蔽了《庄子》的真义。“以老解庄”对于解读“三教合一”的思潮、探究《庄子》的儒学化进程、反思古代庄子学史以及剖析《庄子》本义等方面贡献良多。学界应该尊重文化思想的多元发展,秉承平等的沟通交流精神,进而考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以老解庄” 《老子》之注疏 “三教合一”
原文传递
明代道教世俗化成因初探
13
作者 耿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34-37,共4页
明代道教世俗化是道教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宗教转型,其成因一方面源自于道教自身发展的逻辑,这可以归结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的通俗化以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源自于道教特别是正一道,因其"益人伦,厚风俗&qu... 明代道教世俗化是道教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宗教转型,其成因一方面源自于道教自身发展的逻辑,这可以归结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的通俗化以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源自于道教特别是正一道,因其"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政治功效而受到明代统治者的推崇,继而渗透于世俗的道德伦理生活中。与此同时,正一道自身作出的变革,特别是天师张宇初对道教规范和思想两方面的建设与提升,实际上使道教更好地适应了世俗化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道教 正一道 世俗化
下载PDF
元初文人“科举累人”观辨析
14
作者 赵彬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87-95,共9页
元朝初期科举久未施行,文人在有距离的旁观中对于科举的兴废进行理性反思。他们从文学发展、经学传播、理学研习、铨选制度的得失以及个人身心健康等方面探讨科举的流弊,明确提出“科举累人”说。深入分析“科举累人”观念可以见出:一... 元朝初期科举久未施行,文人在有距离的旁观中对于科举的兴废进行理性反思。他们从文学发展、经学传播、理学研习、铨选制度的得失以及个人身心健康等方面探讨科举的流弊,明确提出“科举累人”说。深入分析“科举累人”观念可以见出:一方面元初文人也看到科举的优点,体认到其存在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之并非完全否定;另一方面,“科举累人”观却能够一定程度上摆脱宋元易代之际文人自身政治归属的影响,反映出当时文人主张文统与道统合流的发展愿景。从本质上说,元初文人的这一愿景与自中唐以来逐渐形成并最终占据主流地位的“文道合一”的文艺思潮是相契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初期 文人 “科举累人”观 文道合一
下载PDF
从道教天人合一看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15
作者 于耀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07年第10期94-95,共2页
阐述了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论述了道教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道教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规定、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学意义;指出道教在"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的指导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 阐述了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论述了道教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道教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规定、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学意义;指出道教在"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的指导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的深刻论述及制定的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值得现代人加以关注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道教 生态环境保护
下载PDF
从袁枚《子不语》看明清小说中的“佛道合一”现象
16
作者 李莉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16期190-192,共3页
袁枚的《子不语》收集了各种怪力乱神的故事,其中多有涉及僧道之作。这些故事中出现了僧道混居、僧道身份轻松互换、僧道教义趋同等特征,从中折射出从汉代以来已见端倪的佛道合一现象,在佛道自身世俗化、统治者提倡和老百姓诉求等原因之... 袁枚的《子不语》收集了各种怪力乱神的故事,其中多有涉及僧道之作。这些故事中出现了僧道混居、僧道身份轻松互换、僧道教义趋同等特征,从中折射出从汉代以来已见端倪的佛道合一现象,在佛道自身世俗化、统治者提倡和老百姓诉求等原因之下,佛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化,这一现象在明清其他小说中也多有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不语》 佛道合一 世俗化 界限 模糊
下载PDF
钱穆“性道合一”思想初探
17
作者 姚楠 《学术探索》 2019年第3期9-14,共6页
钱穆先生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质和中心思想定义为"性道合一"。"性道合一"达成的关键在于:明确了"德"的核心地位,形成"天-性-德-道-天"的生成路径,道德是连接"性"与"道"的... 钱穆先生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质和中心思想定义为"性道合一"。"性道合一"达成的关键在于:明确了"德"的核心地位,形成"天-性-德-道-天"的生成路径,道德是连接"性"与"道"的中枢。"性道合一"思想明确了人性的形上根据和来源,阐释了道德的形成方法,揭示了中国文化崇德向善的特质,并最终指向中国文化理想之"天人合一"境界,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了解中国文化之"性道合一"思想,对当今社会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性道合一” 道德 中国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