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吐鲁番出土文献看高昌王国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国灿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共9页
本文用吐鲁番出土的大量高昌国文献,对正史中诸《高昌传》所记“兼用胡书”、“皆为胡语”、“俗事天神,兼信佛法”等作了分析和校正。指出这些记载不符合高昌王国实际,认为无论是语言文字、生活习俗,还是文化传承及宗教信仰,高昌王国... 本文用吐鲁番出土的大量高昌国文献,对正史中诸《高昌传》所记“兼用胡书”、“皆为胡语”、“俗事天神,兼信佛法”等作了分析和校正。指出这些记载不符合高昌王国实际,认为无论是语言文字、生活习俗,还是文化传承及宗教信仰,高昌王国都与中原内地具有一体性,她并非化外的异域,而是华夏之邦,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昌王国 吐鲁番 出土文献
下载PDF
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与先秦“小说”——略说清华简对先秦文学研究的价值 被引量:22
2
作者 黄德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86,168,共6页
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陆续公布以来,一批价值重大的先秦文献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新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公布的《诗经》佚篇和小说佚文,对先秦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论述清华简文学价值的同时,重点... 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陆续公布以来,一批价值重大的先秦文献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新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公布的《诗经》佚篇和小说佚文,对先秦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论述清华简文学价值的同时,重点分析了《赤鹄之集汤之屋》所具有的小说文体的特征,指出该篇佚文的发现有可能改写文学史家关于先秦无小说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清华竹简 先秦文学 古代小说
原文传递
近年发现于新疆和田的四件唐代汉文文书残页考释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吟屏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3-90,共8页
近年和田地区共发现五批唐代汉文文书残页 ,全部流散民间。其中第三批已为作者刊布考释。本文刊布、考释第四、五批文书 ,通过对文书的内容、文字、用语、职官等的考释 ,推断这批文书的时代为唐代 ,探讨了随军营妓、唐代棉花称花以及... 近年和田地区共发现五批唐代汉文文书残页 ,全部流散民间。其中第三批已为作者刊布考释。本文刊布、考释第四、五批文书 ,通过对文书的内容、文字、用语、职官等的考释 ,推断这批文书的时代为唐代 ,探讨了随军营妓、唐代棉花称花以及“秤”这一衡量单位的重量等问题。文书为唐代于阗史填补了“亻占镇”、“光 ( ?)里”、“神山馆”等镇、里、馆之名 ,同时又丰富了我们对唐朝在于阗的职官及军务活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出土文书 考释
下载PDF
从出土文书看唐代西州的屯田 被引量:8
4
作者 吴大旬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1-77,共7页
西州作为唐代前期经营西域的重心,唐政府曾在此进行过广泛的屯田,上自军州,下至镇戍与烽铺,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巩固边防、扩大农业生产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吐鲁番出土文书充分证明了这一史实。
关键词 出土文书 唐代 西州 屯田 吐鲁番
下载PDF
上博简(八)楚辞类作品与楚辞学的新认识——兼论出土文献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关系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民镇 《邯郸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39-51,58,共14页
近年来的出土文献为先秦两汉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上博简第八册的楚辞类作品便是其中代表。《李颂》歌咏的对象实际上是梧桐,《兰赋》表现了"幽兰"的意象,作者均是托物言志,表现作者所追求的道德理想。《有皇将起》... 近年来的出土文献为先秦两汉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上博简第八册的楚辞类作品便是其中代表。《李颂》歌咏的对象实际上是梧桐,《兰赋》表现了"幽兰"的意象,作者均是托物言志,表现作者所追求的道德理想。《有皇将起》与《鹠鷅》的关系尚难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这四篇文献展现了早期楚辞的面貌,为我们认识辞赋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楚辞 出土文献 中国古典文学
下载PDF
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虚词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玉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50,共5页
出土文献具有保持语言原貌、时代地域明确的优点,研究上古汉语虚词时,应以出土文献为基本语料,以传世文献为旁证,这样会在上古汉语虚词研究方面得出更为可靠的新结论。
关键词 出土文献 上古汉语 虚词研究
下载PDF
出土文献与古代政区地理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晏昌贵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9-123,共15页
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资料研究古代政区地理有着长远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加,对古代政区地理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从战国县制、秦郡和《汉书·地理志》等三个方面概述出土文献对政区地理研究的贡献,初步结论为:(1)战国县的生... 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资料研究古代政区地理有着长远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加,对古代政区地理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从战国县制、秦郡和《汉书·地理志》等三个方面概述出土文献对政区地理研究的贡献,初步结论为:(1)战国县的生成方式约有4种:三晋齐燕由县鄙之县到县邑之县再到郡县之县,秦商鞅变法"聚小乡邑聚为县",楚"灭国设县",以及诸侯国在新占领地区先由点线占领再到军事控制区最后形成行政化区域。(2)秦郡的设立有一个从12郡再到36郡的过程,秦始皇36郡并不包括秦国本土的内史地区,而仅限于山东六国故地。(3)《汉书·地理志》的郡县名目及数量当有可靠的官方档案来源,可以信据;附注的郡国沿革部分可信度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战国秦汉 古代政区地理
下载PDF
贾谊所见书蠡测 被引量:7
8
作者 跃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128,共8页
西汉初年贾谊提出的一系列重要主张,历史发展证明其中很多是非常正确的。值得注意的是:贾谊的这些思想和主张,有着怎样的学术来源。具体来说,当时贾谊所看到的都有哪些重要的著作?根据贾谊的学术背景、其作品的征引以及新近出土的文献,... 西汉初年贾谊提出的一系列重要主张,历史发展证明其中很多是非常正确的。值得注意的是:贾谊的这些思想和主张,有着怎样的学术来源。具体来说,当时贾谊所看到的都有哪些重要的著作?根据贾谊的学术背景、其作品的征引以及新近出土的文献,可以推论贾谊所见典籍的概况,为我们深入探讨其思想来源提供了基本的资料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儒家 道家 刑名 杂家 出土文献
下载PDF
出土文献与中古文学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胡可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5-179,共15页
文学史上的中古时期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利用新出土文献研究中古文学,有助于重新审视各个时段的文学背景、文学演变、文学主体以及文体形态,纠正长期以来文学史研究偏重线性梳理的缺失。首先,出土文献对于扭转区域文学史研究的薄... 文学史上的中古时期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利用新出土文献研究中古文学,有助于重新审视各个时段的文学背景、文学演变、文学主体以及文体形态,纠正长期以来文学史研究偏重线性梳理的缺失。首先,出土文献对于扭转区域文学史研究的薄弱局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出土文献可以发掘被历史掩埋的一些文学史现象;再次,出土文献对于文章学研究意义重大,尤其能够促进应用文为主的文体形态研究的深入。但因出土文献的发现具有偶然性和零星散乱的特点,故研究过程中应该与传世文献比照参证,在对出土文献文本复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社会文化学观照,以揭示文学生成与发展的原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北朝文学 中古文学 唐代文学 文学主体 文体形态 文学背景
下载PDF
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卫民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5-12,共8页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秦文化的研究受到一定的影响。考古发现的秦简牍、封泥、金文、陶文等,反映了秦社会方方面面,给秦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资料,极大地促进了秦文化的研究,使很多历史上难以说清的问题迎刃而解。
关键词 出土文献 秦文化 简牍 封泥 金文 陶文
下载PDF
谈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几个地名 被引量:7
11
作者 马孟龙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63,共7页
新近公布的肩水金关汉简记录有丰富的西汉行政区划信息。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对汉简所见赵国尉文、梁国載、魏郡鄃、魏郡厝、魏郡廪丘等地名以及相关西汉政区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指出赵国尉文县与尉文侯国有关,梁国載县为《汉书·地理... 新近公布的肩水金关汉简记录有丰富的西汉行政区划信息。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对汉简所见赵国尉文、梁国載、魏郡鄃、魏郡厝、魏郡廪丘等地名以及相关西汉政区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指出赵国尉文县与尉文侯国有关,梁国載县为《汉书·地理志》梁国甾县的早期书写形式,鄃、厝两县于武帝末年至元帝初年隶属魏郡管辖,而简文中的"魏郡廪丘"则为魏郡斥丘的误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水金关汉简 西汉政区 出土文献 西汉侯国地理分布
原文传递
出土医学文献中酒的应用试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宇轩 闫丽 +1 位作者 贾茜 张雷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19-223,共5页
[目的]探析出土医学文献中酒的应用,为现代中医临床运用酒提供借鉴。[方法]以《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周家台秦简医方》以及《天回医简》等出土文献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出土文献中酒的应用进行对比总结研究。[... [目的]探析出土医学文献中酒的应用,为现代中医临床运用酒提供借鉴。[方法]以《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周家台秦简医方》以及《天回医简》等出土文献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出土文献中酒的应用进行对比总结研究。[结果]出土医学文献中对酒的应用虽没有具体说明用酒的原因,但从同时期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可以进行综合分析。酒在先秦秦汉时期多为黄酒,使用方法多是以酒调服,酒煎剂和浸渍法,并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酒有“改变药性,直达病所”“温经通络,祛瘀止痛”“矫除臭味,增强药效”等功效。后世文献中对于酒的运用,在各个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皆是在秦汉时期酒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结论]酒在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的运用中存在巨大的潜力,但酒浸泡药物的时间、煎煮法等对药效的影响等方面均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五十二病方 武威汉代医简 天回医简 煎煮法
下载PDF
陇右金石简帛文献之“发现”与中华文化“丝绸之路传播”的学术建构
13
作者 韩高年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25-35,共11页
20世纪初以来,陇右地区丝绸之路沿线所发现的图像(彩陶、岩画等)和金石简帛,共同构成了一个数量众多、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背景下的文明起源、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的“资料库”。丝绸之路陇右段出土先唐文献的整理研... 20世纪初以来,陇右地区丝绸之路沿线所发现的图像(彩陶、岩画等)和金石简帛,共同构成了一个数量众多、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背景下的文明起源、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的“资料库”。丝绸之路陇右段出土先唐文献的整理研究与中华文化的丝绸之路传播建构,在20世纪以来大致经历了发现、整理、研究三个阶段,图像、器铭、简帛、石刻等四大类基础文献材料的整理引起了国际国内学界的重视,各类文献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初步建构了中华文化丝绸之路传播的文献体系。百余年来陇右出土先唐金石简帛文献的发现、整理与研究史,就是该区域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史。梳理其研究史成果,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右 出土文献 中华文化丝绸之路传播 学术建构
下载PDF
先秦盟誓的作用机制与中华文化认同——以两周金文盟、誓辞和侯马、温县盟书为中心
14
作者 董芬芬 程方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7-78,共12页
盟誓在先秦时期的军旅会盟、狱讼、政治任命、财产交易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对人心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从两周金文盟、誓辞和侯马、温县盟书来看,盟誓的文辞和书写、使用的过程都展现着神灵信仰对人心的驱策力;盟誓... 盟誓在先秦时期的军旅会盟、狱讼、政治任命、财产交易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对人心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从两周金文盟、誓辞和侯马、温县盟书来看,盟誓的文辞和书写、使用的过程都展现着神灵信仰对人心的驱策力;盟誓还强化了信义思想,作用于人内心的情感和道德,从而实现对行为的约束;盟誓还具有类法的威慑力,像法律一样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无论是用于誓审的誓辞,还是用于神判的盟辞,都承担着作为依据并产生效力的法律功能,是先秦从礼到法过渡时期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先秦盟誓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基本的仪式流程、文辞内容在后世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些反复使用的仪式和文辞,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构筑成一种文化记忆,深刻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沉淀为统一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使公正、信义、敬慎等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大大强化了中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盟誓 出土文献 文化记忆 中华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谈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几个地名(二)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孟龙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8-92,共5页
新近公布的肩水金关汉简记录有丰富的西汉行政区划信息。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对汉简所见魏郡揤裴、上党郡涅、淮阳郡赞、淮阳郡栗侯国等地名以及相关西汉文献、政区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指出魏郡揤裴、上党郡涅、淮阳郡赞可以校订今本《汉书... 新近公布的肩水金关汉简记录有丰富的西汉行政区划信息。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对汉简所见魏郡揤裴、上党郡涅、淮阳郡赞、淮阳郡栗侯国等地名以及相关西汉文献、政区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指出魏郡揤裴、上党郡涅、淮阳郡赞可以校订今本《汉书·地理志》的文字讹误及错乱。汉代"赞"字专用于沛郡酂县,"酂"专用于南阳郡酂县。汉初赞县属淮阳郡(国)。栗县汉初属梁国,武帝元朔年间削入淮阳郡,元康三年以后转属沛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水金关汉简 西汉政区 出土文献 《汉书·地理志》
原文传递
从出土医学文献看《黄帝内经》中的经脉系统
16
作者 何仙童 柳长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6,共5页
中医学元典《黄帝内经》自诞生以来,上下五千年,相关研究著作、论文可谓层出不穷,其作为后世经脉医学之祖,源远流长。然而经脉的起源与流派是多元化的,至今流传最广,成为权威学说的理论便是《灵枢·经脉》所形成的十二经脉系统“阴... 中医学元典《黄帝内经》自诞生以来,上下五千年,相关研究著作、论文可谓层出不穷,其作为后世经脉医学之祖,源远流长。然而经脉的起源与流派是多元化的,至今流传最广,成为权威学说的理论便是《灵枢·经脉》所形成的十二经脉系统“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而其他流派的经脉系统或因为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失传而埋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文章从出土医学文献的角度,结合传世的《黄帝内经》文本,试图梳理《黄帝内经》秦汉时期所蕴含的数种经脉系统,如阴脉阳脉系统、六脉系统、十脉系统、十一脉系统等,为经脉医学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经脉系统 出土文献 考证
原文传递
唐西州时期吐鲁番的桃树栽培——从出土文书及实物证据谈起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美莹 王龙 +1 位作者 党志豪 蒋洪恩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5-415,共11页
桃是中国重要的水果之一,经丝绸之路西传至古波斯。作为丝路重镇的吐鲁番地区,晋唐时期的桃树栽培是否存在却始终未能确定。《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曾出现“桃”字,学界对其释读说法不一,主要分为“无桃说”和“有桃说”两种观点。本文从... 桃是中国重要的水果之一,经丝绸之路西传至古波斯。作为丝路重镇的吐鲁番地区,晋唐时期的桃树栽培是否存在却始终未能确定。《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曾出现“桃”字,学界对其释读说法不一,主要分为“无桃说”和“有桃说”两种观点。本文从历史记载和实物证据两方面入手,结合《吐鲁番出土文书》及吐鲁番木尔吐克萨依戍堡出土的桃核遗存,通过文献梳理、年代测定和植物学鉴定等研究,认为至迟在唐西州时期,吐鲁番地区已经存在桃树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高昌 出土文书 木尔吐克萨依戍堡
下载PDF
东汉出土文献用字例释与相关问题研究
18
作者 吕志峰 张凯潞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26,共15页
出土文献用字能够真实反映当时用字和书写方面的习惯。东汉出土文献种类多样,有简牍、碑刻、砖文、买地券、镇墓文等,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用字调查和研究。由于异体、通假、形讹等多种用字现象的出现,东汉出土文献存在大量一字形记录多词... 出土文献用字能够真实反映当时用字和书写方面的习惯。东汉出土文献种类多样,有简牍、碑刻、砖文、买地券、镇墓文等,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用字调查和研究。由于异体、通假、形讹等多种用字现象的出现,东汉出土文献存在大量一字形记录多词和一词用多字形记录的现象。在调查和研究东汉出土文献用字情况时,要注意辨别释文用字的准确性,厘清字际关系,注意用字的共时性与历时性,还要注意用字的文献差异及其地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出土文献 用字 字词关系
原文传递
汉唐西北地区基层行政的帝制化
19
作者 刘再聪 魏铎 《古代文明(中英文)》 2024年第2期89-96,M0005,M0006,共10页
秦汉时期,中国完全进入帝制社会。帝制社会体现在很多方面,基层行政组织也不例外。近代以来,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西部等西北地区发现了大量秦汉至唐宋时期的文献资料。这些出土文书内容丰富,资料原始性强,其中大量有关县以下基层... 秦汉时期,中国完全进入帝制社会。帝制社会体现在很多方面,基层行政组织也不例外。近代以来,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西部等西北地区发现了大量秦汉至唐宋时期的文献资料。这些出土文书内容丰富,资料原始性强,其中大量有关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的记载,是研究秦汉以来乡、里、村、坊等基层行政制度实施与推行的珍贵史料,是西北地区逐步进入帝制社会曲折历程的历史见证。西汉武帝时期,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内地实施的乡里制也推行于河西走廊地区。十六国北朝时期,汉以来的以西乡、东乡、北乡、都乡等为代表的方位名乡制及里的建制在河西走廊地区以及吐鲁番地区得以沿袭和实施,地方行政体系排列顺序基本上是郡—县—乡—里。唐朝时期,内地基层行政制度推行于更向西的以羁縻州制为主的西域地区。与县以上体制多变比较,西域地区的基层行政体系更具有稳定性。总体而言,随着唐的基层行政制度在西域地区的全方位推行,西北地区最终完成了帝制社会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行政制度 帝制社会 出土文献
下载PDF
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麦类作物相关名实考辨与加工利用研究
20
作者 陈涛 乔秋颖 +1 位作者 帕丽旦木·沙丁 蒋洪恩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9,共11页
本文通过对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文书和陶器上与麦类作物加工产品相关名实的考辨,结合植物遗存等考古实物证据综合探讨了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麦类作物的加工与利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文书中多次出现的“[麦弋]”应为麦类作物的谷壳,而“[... 本文通过对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文书和陶器上与麦类作物加工产品相关名实的考辨,结合植物遗存等考古实物证据综合探讨了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麦类作物的加工与利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文书中多次出现的“[麦弋]”应为麦类作物的谷壳,而“[麦乍]”为大麦颖果磨碎后的产品,主要用作喂养大牲口的精饲料。“麦饭”虽然可以用来指代熟食,但吐鲁番和敦煌文书中的相关记载更可能表示的是脱壳后的大麦颖果。出土陶器上的墨书文字“[麦备]”则与“[麦少]”含义相同,都指的是麦类作物制成的细碎干粮。此外,研究发现晋唐时期吐鲁番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硙来磨制面粉,用罗来筛除麸皮,各种类型的饼等面食在其食物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地的麦类作物加工与利用水平与内地已相差无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唐时期 吐鲁番地区 出土文书 考古遗存 麦类作物 加工与利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