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西克尔基性麻粒岩捕虏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田伟 魏春景 +1 位作者 陈咪咪 张贵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73-583,共11页
在塔里木西部新生代碧玄岩中新发现了基性麻粒岩捕虏体。其原生矿物组合为Cpx+Opx+Pl(An=30~50)+Sp+Ilm+Tim,次生矿物组合为Ol+Pl(An>50)+alkaline feldspar+glass。原生矿物组合的温度和压力分别为1005~1059℃和0.6~1.1GPa;次生... 在塔里木西部新生代碧玄岩中新发现了基性麻粒岩捕虏体。其原生矿物组合为Cpx+Opx+Pl(An=30~50)+Sp+Ilm+Tim,次生矿物组合为Ol+Pl(An>50)+alkaline feldspar+glass。原生矿物组合的温度和压力分别为1005~1059℃和0.6~1.1GPa;次生矿物组合形成于近等温减压过程和固相线上熔融以及之后的近地表快速冷却。这些麻粒岩捕虏体代表了早期底侵到塔里木板块下地壳的幔源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克尔 塔里木 麻粒岩捕虏体 超高温(UHT)变质作用 底侵
下载PDF
江西会昌盆地晚白垩世站塘高钠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10
2
作者 蔡志勇 熊小林 孙三才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5-369,共15页
江西会昌盆地晚白垩世喷发的站塘安山岩,其形成与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和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这些岩石是高Na(6.59%~8.46%Na2O)、高Al的奥长花岗质岩石,具有与埃达克岩相似的高Sr和Ba、低Y和HREE、高Sr/Y和La/Yb比等特点。与埃达... 江西会昌盆地晚白垩世喷发的站塘安山岩,其形成与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和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这些岩石是高Na(6.59%~8.46%Na2O)、高Al的奥长花岗质岩石,具有与埃达克岩相似的高Sr和Ba、低Y和HREE、高Sr/Y和La/Yb比等特点。与埃达克岩相比,它们的Na2O较高而CaO较低,其εNd(t)值-2.3~-3.8和87Sr/86Sr初始比值0.707~0.708也与具大洋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埃达克岩有明显区别。这些化学的和同位素特征,表明它们并非消减板片部分熔融的产物。站塘埃达克质岩浆可能源自底侵玄武质下地壳,其异常的高Na和低Ca特点反映其源岩成分的特殊性。因其成分与由实验产生的富碱玄武岩部分熔融体组成相当,因此,我们认为站塘高钠安山质岩浆可能是富碱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钠安山岩 埃达克岩 富碱玄武岩熔融 底侵作用 江西
下载PDF
顶装焦炉装煤孔底座的改进
3
作者 介清涛 张化强 +1 位作者 宋全建 韩矿 《煤化工》 CAS 2011年第6期29-30,共2页
针对原顶装焦炉装煤孔底座存在的使用寿命短、更换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提出了装煤孔底座的改进措施:通过改进装煤孔底座的外形和材质,来延长备件的使用寿命,提高备件的性价比,节省备件费用;同时装煤孔底座外形的改变可方便更换,降低了劳... 针对原顶装焦炉装煤孔底座存在的使用寿命短、更换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提出了装煤孔底座的改进措施:通过改进装煤孔底座的外形和材质,来延长备件的使用寿命,提高备件的性价比,节省备件费用;同时装煤孔底座外形的改变可方便更换,降低了劳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炉 装煤孔底座 材质 形状更换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及地壳生长 被引量:467
4
作者 莫宣学 罗照华 +5 位作者 邓晋福 喻学惠 刘成东 谌宏伟 袁万明 刘云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3-414,共12页
东昆仑造山带是青藏高原内可与冈底斯相媲美的又一条巨型构造岩浆岩带。该带内的花岗岩形成可以划分为4个时段,分别与4个造山旋回相对应:前寒武纪(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新生代。其中,以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东昆仑造山带是青藏高原内可与冈底斯相媲美的又一条巨型构造岩浆岩带。该带内的花岗岩形成可以划分为4个时段,分别与4个造山旋回相对应:前寒武纪(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新生代。其中,以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或称华力西—印支旋回)、特别是三叠纪的花岗岩最为发育。东昆仑造山带基底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其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事件序列与北祁连造山带可以对比,属祁连—东昆仑加里东造山系统的一部分。到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东昆仑卷入古特提斯构造体制,属于古特提斯造山系统的北缘。华力西—印支是一个完整的造山旋回,与西南"三江"古特提斯的演化历史相似。昆南缝合带是当时中国南北大陆的主要构造分界线。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使东昆仑造山带又卷入了青藏大陆碰撞造山系统,但对东昆仑的影响是一种远程效应。东昆仑造山带大陆地壳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但在显生宙还有新生地壳(juvenilecrust)产生,与兴蒙、冈底斯、安第斯等造山带相似。东昆仑花岗岩带中丰富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与壳-幔源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以及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成份(87Sr/Sr初始值多数小于0.710;εNd(t)值变化于-9.2和+3.6之间),说明86地幔物质的注入及其与地壳物质的混合,对显生宙地壳的形成演化起着重要作用,是显生宙东昆仑地壳生长的重要方式。根据花岗质寄主岩、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MME)及底侵辉长岩的锆石SHRIMPU-Pb定年,东昆仑造山带在显生宙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底侵作用与岩浆混合作用,一次在早-中泥盆世(394~403Ma),另一次在中三叠世(239~242Ma),分别相当于加里东旋回、华力西-印支旋回的俯冲结束/碰撞开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花岗岩 底侵作用 岩浆混合作用 地壳生长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 被引量:238
5
作者 邵济安 张履桥 牟保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39-346,共8页
概括地介绍了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重点讨论了晚中生代火山岩、深成岩的岩石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存在一套板内拉张环境下的A 型花岗岩,火山岩为一套钾质粗面质岩石,大多数花岗岩和火山岩具有低的N(87Sr)/ N(... 概括地介绍了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重点讨论了晚中生代火山岩、深成岩的岩石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存在一套板内拉张环境下的A 型花岗岩,火山岩为一套钾质粗面质岩石,大多数花岗岩和火山岩具有低的N(87Sr)/ N(86Sr) 值(0704 ~0708) 和正的ε(Nd ,t) (1 ~4) 值,据此认为这是底侵作用形成的一套壳 幔混熔岩浆的产物,结合岩浆喷发与侵位过程中的伸展构造分析,认为这是大陆内部伸展造山的重要证据。此外,笔者还在该区发现早中生代的一套幔源镁铁质堆晶岩和侵入岩、早 中侏罗世及早白垩世的基性岩墙群、早白垩世(130 ~120 Ma) 超基性的角闪岩、玻基橄辉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由此可以证明,大兴安岭晚中生代的花岗岩 火山岩活动只是伸展背景下的岩浆演化的一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 伸展造山 底侵作用 岩浆作用 大兴安岭
下载PDF
东昆仑印支晚期幔源岩浆活动 被引量:206
6
作者 罗照华 柯珊 +2 位作者 曹永清 邓晋福 谌宏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92-297,共6页
东昆仑造山带印支晚期广泛发育一期幔源岩浆活动,其代表性岩石类型为角闪辉长岩、煌斑岩和辉绿岩。石灰沟外滩岩体是这类岩体中最大的一个,40Ar/39Ar同位素定年结果为220Ma左右,具有明显的结晶分异特征。根据地质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 东昆仑造山带印支晚期广泛发育一期幔源岩浆活动,其代表性岩石类型为角闪辉长岩、煌斑岩和辉绿岩。石灰沟外滩岩体是这类岩体中最大的一个,40Ar/39Ar同位素定年结果为220Ma左右,具有明显的结晶分异特征。根据地质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岩浆起源于深度大于90km的上地幔源区,富含挥发分(H2O)的条件使橄榄石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更趋稳定,辉石和尖晶石组分更多地进入岩浆,从而制约了岩浆中高Cr低Ni的特点。幔源岩浆的广泛出现是该区软流圈-岩石圈系统对特提斯洋闭合的响应,是在加厚陆壳的底部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幔源岩浆活动 辉长岩 岩石圈 底侵作用
下载PDF
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的熔融:来自安徽沙溪adakite质富钠石英闪长玢岩的证据 被引量:175
7
作者 王强 赵振华 +1 位作者 熊小林 许继锋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3-362,共10页
沙溪石英闪长玢岩具有高Al2O3、Sr、Sr/Y、La/Yb,低Y、YbSr正异常,Eu弱负异常—正异常,表现出与adakite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庐枞火山盆地双庙组粗面玄武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和NdSr同位素组成类似。研究表明:(1)沙溪侵入岩不是由俯... 沙溪石英闪长玢岩具有高Al2O3、Sr、Sr/Y、La/Yb,低Y、YbSr正异常,Eu弱负异常—正异常,表现出与adakite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庐枞火山盆地双庙组粗面玄武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和NdSr同位素组成类似。研究表明:(1)沙溪侵入岩不是由俯冲的洋壳熔融形成,而是由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该玄武质下地壳的物质来源与双庙组玄武岩的来源相似,都为富集地幔;(2)燕山晚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存在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地壳发生垂向增生,沙溪地区地壳厚度曾大于40km,但白垩纪至现在,沙溪地区地壳明显减薄;(3)沙溪铜(金)矿床不是与大洋板片俯冲有关的斑岩铜(金)矿床,而可能是与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熔融有关的斑岩铜(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kite岩 底侵作用 地壳增生 地壳减薄 橄榄安粗岩 钕-锶同位素 安徽 玄武质下地壳 火成岩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机制 被引量:138
8
作者 刘和甫 梁慧社 +3 位作者 李晓清 殷进垠 朱德丰 刘立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伸展构造系包括由松辽盆地、华北盆地和江汉盆地等构成的裂陷盆地 ,以及由大兴安岭、太行山及雪峰山等构成的伸展山岭。从大陆裂解和伸展构造动力学来看 ,主要存在底侵作用、对流作用和拆层作用 3种机制。因此裂陷盆...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伸展构造系包括由松辽盆地、华北盆地和江汉盆地等构成的裂陷盆地 ,以及由大兴安岭、太行山及雪峰山等构成的伸展山岭。从大陆裂解和伸展构造动力学来看 ,主要存在底侵作用、对流作用和拆层作用 3种机制。因此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关系主要是深部壳幔作用在浅层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 伸展山岭 底侵作用 对流作用 耦合机制
下载PDF
关于东天山花岗岩与陆壳垂向增生的若干认识 被引量:138
9
作者 顾连兴 张遵忠 +5 位作者 吴昌志 王银喜 唐俊华 汪传胜 郗爱华 郑远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03-1120,共18页
东天山海西期主碰撞以后形成的花岗岩可分为三个阶段:挤压-伸展转折阶段(310~285Ma)、碰撞后伸展阶段(285~250Ma)和板内阶段(250~208Ma)。这三个阶段在岩石圈厚度、等温线形态和动力学状态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阶段花岗岩岩体形... 东天山海西期主碰撞以后形成的花岗岩可分为三个阶段:挤压-伸展转折阶段(310~285Ma)、碰撞后伸展阶段(285~250Ma)和板内阶段(250~208Ma)。这三个阶段在岩石圈厚度、等温线形态和动力学状态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阶段花岗岩岩体形态、岩石组合、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差异。除了底侵以外,幔源岩浆的内侵可以造成地壳不同层次岩石的部分熔融,也是花岗质岩浆生成的重要机制和地壳垂向增生的重要方式。东天山的片麻状花岗岩有一部分是变质交代成因的,这类花岗岩的形成与碰撞后幔源岩浆的底侵和内侵有关。变质峰期后韧性剪切带中构造细粒化的岩石是形成片麻状花岗岩的最有利部位。虽然这类花岗岩多数定位于地壳较深层次,但在内侵热量的影响下也可以定位于较浅层次。康古尔韧性剪切带的形成除了构造动力作用以外,还与地壳垂向增生,尤其是内侵有着密切联系,是构造动力、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流体运移等复杂反馈的结果。博格达造山带碰撞前和碰撞后岩浆岩均具有正的ε_(Nd)(t)值,表明该造山带地幔早在碰撞前就已亏损,而碰撞后的地幔则继承了碰撞前地幔的亏损特征。东天山在印支期有一次重要的地壳垂向增生事件,其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与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和随后的碰撞密切有关,因此是东天山从中亚构造体制向特提斯体制转换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后花岗岩 板内岩浆活动 韧性剪切带 陆壳增生 底侵 内侵 天山
下载PDF
中生代大兴安岭的隆起——一种可能的陆内造山机制 被引量:100
10
作者 邵济安 张履桥 +1 位作者 肖庆辉 李晓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89-794,共6页
本文将大兴安岭中生代地表地质演化,与地壳、上地幔、软流圈不同深部的构造特征结合起来,反演大兴安岭的演化过程:从早中生代底侵作用开始,经过晚中生代的大量壳幔混合岩浆侵位-喷发,大兴安岭完成了造山第一阶段的陆壳增生过程,早白垩... 本文将大兴安岭中生代地表地质演化,与地壳、上地幔、软流圈不同深部的构造特征结合起来,反演大兴安岭的演化过程:从早中生代底侵作用开始,经过晚中生代的大量壳幔混合岩浆侵位-喷发,大兴安岭完成了造山第一阶段的陆壳增生过程,早白垩世伴随大兴安岭的快速隆升和两侧盆地的沉降,形成了盆-岭构造,完成了造山第二阶段的隆升过程。作者通过大兴安岭的这一独具特色的造山作用,提出陆内造山的一种可能的机制,即伸展造山,同时对陆内造山区别板缘造山的复杂性提出了初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中生代 底侵作用 盆-岭构造 伸展造山
下载PDF
底侵作用(underplating)及其壳—幔演化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83
11
作者 金振民 高山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共7页
上地幔物质加入大陆地壳底部过程(底侵作用),在大陆地壳生长、改造和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大陆垂向增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底侵作用会引起大陆下地壳成分、波速结构、同位素组成和热结构的明显变化。
关键词 底侵作用 壳--幔边界 下地壳 大陆裂谷 波速结构 同位素组成热结构
下载PDF
Postcollisional mantle-derived magmatism, underplat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basement of the Junggar Basin 被引量:78
12
作者 韩宝福 何国琦 王式洸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9年第2期113-119,共7页
The late Paleozoic postcollisional granitoids, mafic-ultramafic complexes, and volcanic rocks are extensive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 Junggar Basin; they a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positive εNd(t) values, implying... The late Paleozoic postcollisional granitoids, mafic-ultramafic complexes, and volcanic rocks are extensive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 Junggar Basin; they a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positive εNd(t) values, implying that the magmas were mantle-derived and contaminated with crustal materials to some extents. The emplacement of mantle-derived magmas and their differentiates in the upper crust is the expression of deep geological processes at shallow level, while much more mantle-derived magmas were underplated in the lower crust and the region near the crust-mantle boundary, being component part of basement of the Junggar Basin. The postcollisional mafic-ultramafic complexes would not be generated by re-melting of residual oceanic crust, which was considered as the basement of the Junggar Basin, unless very high degrees of partial melting occurred. Even if old continental crust had been present before collision, it would have been strongly modified by the mantle-derived magma underplating. This interpretation is compatible with the existing geophysic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pleted mantle postcollisional magmatism underplATING BASEMENT Junggar Basin
原文传递
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花岗岩类的源岩:地壳生长的时代和方式 被引量:80
13
作者 刘伟 潘小菲 +1 位作者 谢烈文 李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41-460,共20页
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的5个典型花岗岩体,在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对5个岩体的继承锆石/前锆石和岩浆锆石进行了系统的SHRIMP U-Pb年龄测定和LA-MC-ICPMS Hf同位素组成测定,试图阐明林西花岗岩... 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的5个典型花岗岩体,在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对5个岩体的继承锆石/前锆石和岩浆锆石进行了系统的SHRIMP U-Pb年龄测定和LA-MC-ICPMS Hf同位素组成测定,试图阐明林西花岗岩源岩的组成和性质。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大部分林西花岗岩侵位于早白垩世(135~125Ma),它们的源岩的年龄为~146Ma。一部分花岗岩类是在早三叠世(241Ma)和晚侏罗世末(146Ma)侵位的,它们的源岩的年龄分别是263Ma和165Ma。测定了100个锆石^(206)Pb/^(238)U年龄,都年轻于300Ma,反映在下地壳源区不存在前寒武纪岩石。做了175个锆石Hf同位素组成测定,均给出高正值ε_(Hf)(t),说明源岩具有初生地壳的性质。在相同的ε_(Nd)(t)值下,林西花岗岩的锆石ε_(Hf)(t)值显著高于地球阵列和夏威夷洋岛玄武岩,这种ε_(Hf)~ε_(Nd)脱耦性指示源岩中含有远洋沉积物即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的组分。^(206)Ph/^(238)U年龄t=263~165Ma的锆石的ε_(Hf)(t)值构成近乎平行于亏损地幔Hf同位素演化线的趋势列,说明源岩基本为俯冲洋壳镁铁-超镁铁岩。t=146~125Ma的锆石的ε_(Hf)(t)值大幅度降低;同时,从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发生了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地幔上隆和岩浆底侵以及俯冲洋壳的折返,是造成下地壳源岩组成急剧变化和热梯度上升的原因。以底侵镁铁质岩石为主、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次的源岩的熔融,产生了马鞍子、夜来改和龙头山2花岗岩(岩套2)。林西镇南西的小城子岩体的源岩则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主,并含一定量的底侵镁铁质岩石。5个岩体的岩浆锆石的^(176)Hf/^(177)Hf值系统低于继承锆石/前锆石者,t=146~125Ma的锆石从中心到边缘^(176)Hf/^(177)Hf值呈现降低的趋势或者系统的变化。上述特征反映从源岩的初始熔融直到最终产生花岗岩浆的全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生长 来自初生岩石的继承锆石/前锆石 洋壳 俯冲增生杂岩 底侵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下地壳物质与花岗岩成因探索 被引量:63
14
作者 徐夕生 周新民 +1 位作者 S.Y.O'Reilly 唐红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7-223,共7页
在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玄武质岩石中陆续找到了来自下地壳的辉长岩质麻粒岩/辉长岩深源捕掳体。本文着重研究了沿海地区广东麒麟新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辉长岩质麻粒岩捕掳体,并与内陆湖南道县早中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辉长岩、... 在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玄武质岩石中陆续找到了来自下地壳的辉长岩质麻粒岩/辉长岩深源捕掳体。本文着重研究了沿海地区广东麒麟新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辉长岩质麻粒岩捕掳体,并与内陆湖南道县早中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辉长岩、花岗片麻岩捕掳体作了比较。研究表明,辉长岩质麻粒岩是底侵作用形成的基性岩浆底垫于下地壳,并经变质作用的产物。底侵作用是重要的壳-幔作用过程,也是中国东南大陆边缘陆壳演化的重要过程。Sm-Nd同位素定年显示,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底侵作用物质在地壳底部的结晶年龄约为112.3±17.8Ma,属晚中生代时期。此外,底侵作用在不同大地构造域的发育程度是不一致的,底侵作用发育强弱的标志是基性火山岩是否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捕掳体 同位素年龄 地壳物质 花岗岩
下载PDF
壳幔作用与花岗岩成因——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例 被引量:63
15
作者 徐夕生 周新民 王德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40-250,共11页
笔者在近年来的中国东南沿海花岗岩成因研究中,注意到下地壳之下的岩石圈地幔与下地壳之间必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认识到壳幔作用的重要形式是发生于壳幔接口的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它涉及地幔对地壳在“成分”和“热”两方面的贡... 笔者在近年来的中国东南沿海花岗岩成因研究中,注意到下地壳之下的岩石圈地幔与下地壳之间必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认识到壳幔作用的重要形式是发生于壳幔接口的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它涉及地幔对地壳在“成分”和“热”两方面的贡献。研究表明,本区底侵作用十分发育,是中国东南大陆边缘陆壳演化的重要过程。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早期形成的花岗岩多为 S型花岗岩,它们主要是板块强烈挤压作用导致地壳增厚,陆壳重熔形成的岩石。而且这期大规模花岗岩浆活动是与弧后拉张、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作用直接有关,早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对大陆裂解起了诱导作用。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缝合带的年龄为100 ~110 Ma ,可能代表了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由“挤压地壳增厚○陆壳重熔”向“拉张岩石圈减薄双峰式岩浆作用”机制的转变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侵作用 花岗岩 岩石成因 壳幔作用 东南沿海
下载PDF
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的中酸性火成岩(或埃达克质岩)与Cu、Au成矿作用 被引量:64
16
作者 王强 许继峰 赵振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61-572,共12页
文中概述了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的中酸性火成岩(或埃达克质岩)的研究历史、现状和意义,列出了扬子地块东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北部与铜金成矿有关的同类岩石的一些特征,重点分析了当前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的中酸性火成岩(或埃达克质岩)的... 文中概述了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的中酸性火成岩(或埃达克质岩)的研究历史、现状和意义,列出了扬子地块东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北部与铜金成矿有关的同类岩石的一些特征,重点分析了当前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的中酸性火成岩(或埃达克质岩)的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的中酸性火成岩(或埃达克质岩)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可能与俯冲、拆沉、底侵、板片窗或地幔交代等深部过程有关),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Cu、Au成矿意义。俯冲洋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及其成矿作用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但是来自大陆内部的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的中酸性火成岩的成因、岩石组合及其成矿作用是否类似于俯冲洋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还需要深入的研究。一些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的中酸性火成岩(或埃达克质岩)的所表现出的高钾特征很可能与高压(>1 GPa)条件下的熔融或源岩的高钾有关。文中提出了一个有别于俯冲洋壳熔融+埃达克岩+Cu、Au成矿的新工作模型——拆沉洋壳或下地壳熔融+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的中酸性火成岩(或埃达克质岩)+Cu、Au成矿。拆沉洋壳或下地壳熔融形成熔体的Fe_2O_3对地幔的交代(氧化)作用可能是Cu、Au从地幔迁出并最终成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增厚下地壳环境中流体的作用也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Cu、Au成矿 拆沉 底侵 地幔交代(氧化)作用 高钾 扬子地块 青藏高原 新疆
下载PDF
大别山燕山期亏损重稀土元素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65
17
作者 王强 许继锋 +3 位作者 赵振华 王人镜 邱家骧 包志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51-564,共14页
本文通过岩石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对大别山(主要是张家咀地区)燕山期的花岗岩类进行了分类和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大别山燕山期存在两类花岗岩,一类为重稀土元素(HREE)和Y强烈亏损(Sr/Y≥40.0,La/Yb≥40.0,Yb≤1.90μg/g,Y≤18.0μg/g,S... 本文通过岩石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对大别山(主要是张家咀地区)燕山期的花岗岩类进行了分类和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大别山燕山期存在两类花岗岩,一类为重稀土元素(HREE)和Y强烈亏损(Sr/Y≥40.0,La/Yb≥40.0,Yb≤1.90μg/g,Y≤18.0μg/g,Sr≥400μg/g,Rb/Sr≤0.20,Rb/Ba≤0.08)的花岗岩,另一类为重稀土元素(HREE)和Y亏损不明显(Sr/Y<40.0,La/Yb<40.0,Rb/Sr>0.20,Rb/Ba>0.08)花岗岩(包括A型和一些I型花岗岩)。重稀土元素(HREE)和Y强烈亏损的花岗岩存在两个亚类,一类富钠,与埃达克质岩石类似;另一类主要富钾,与富钾的高Ba-Sr的花岗岩类似。(2)大别山燕山期HREE和Y强烈亏损的花岗岩由增厚(>40km)的下地壳物质熔融形成,其热源可能是同期底侵的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浆。这些花岗岩的形成可能诱导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高Ba-Sr花岗岩类 底侵作用 拆沉作用 成因 大别山 亏损重稀土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南带辉长岩及其所反映的壳幔作用信息 被引量:66
18
作者 董国臣 莫宣学 +3 位作者 赵志丹 朱弟成 宋云涛 王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3-210,共8页
在巨型冈底斯岩浆岩带南端产出有一个辉长岩带,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平行共生。辉长岩带中以辉长岩为主,与冈底斯花岗质岩石空间上呈渐变过渡接触关系,表现为接触带附近岩石成分的规律变化,并出现暗色微粒包体。本文在项目组多年来对冈... 在巨型冈底斯岩浆岩带南端产出有一个辉长岩带,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平行共生。辉长岩带中以辉长岩为主,与冈底斯花岗质岩石空间上呈渐变过渡接触关系,表现为接触带附近岩石成分的规律变化,并出现暗色微粒包体。本文在项目组多年来对冈底斯岩浆岩带研究的基础上,对拉萨曲水县城—日喀则一带的辉长岩类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观测,选择了典型露头系统采集了样品,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和研究表明该辉长岩类的SiO_2 49%~55%、Mg~#49~66,近于原始基性岩浆,REE曲线平缓右倾,无明显负Eu异常,表明未发生明显的岩浆分异作用,其^(87)Sr/^(86)Sr比值变化在0.7036~07051、^(143)Nd/^(144)Nd为0.5128~0.5131,且ε_(Nd)为2.34~6.87,其^(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17.9095,15.4986和38.0176。这些特征都表明该辉长岩属于PREMA源区物质局部熔融而成,并在上侵就位过程中受到壳源物质影响。已有SHRIMP锆石U-Pb年龄表明该辉长岩类形成于40~53Ma,与曲水岩体岩浆混合时代一致。因此可以推断印度-欧亚陆陆碰撞过程中,随着俯冲板片的折返断离,具有亏损特征的普通幔源物质在始新世局部熔融,其熔浆底侵、上升,不同程度地与壳源花岗质岩浆混合,形成冈底斯辉长岩带,其成因与大陆碰撞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超基性岩带 底侵作用 幔源岩浆 冈底斯 西藏
下载PDF
辽西中侏罗世高Sr低Y型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8
19
作者 李伍平 李献华 路凤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3-532,共10页
通过对辽西阜新地区中侏罗世蓝旗组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燕山地区存在着中侏罗世高Sr低Y型火山岩。这些高Sr低Y型火山岩为高铝高钠低镁(Al2O3>15%,Na2O≥3.37%,MgO≤1.33%,Mg#≤0.35)的安山岩-英安岩,高Sr(≥541μg/g)低Y、... 通过对辽西阜新地区中侏罗世蓝旗组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燕山地区存在着中侏罗世高Sr低Y型火山岩。这些高Sr低Y型火山岩为高铝高钠低镁(Al2O3>15%,Na2O≥3.37%,MgO≤1.33%,Mg#≤0.35)的安山岩-英安岩,高Sr(≥541μg/g)低Y、Yb(Y≤19μg/g,Yb≤1.35μg/g)含量及高Sr/Y(≥40)比值,强烈的稀土元素分馏((La/Yb)N>17,(No/Yb)N>1.2)),Eu异常不明显(0.82~0.96),高场强元素(如Nb、Ta)相对亏损。这些特征与太古代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岩套相似。我们认为这些火山岩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其形成可能与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辽西中侏罗世蓝旗组高Sr低Y型火山岩对探讨燕山造山带岩浆起源及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Sr低Y型火山岩 下地壳 底侵作用 蓝旗组 中侏罗世 燕山造山带 辽宁
下载PDF
辽吉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成因及对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61
20
作者 郝德峰 李三忠 +3 位作者 赵国春 孙敏 韩宗珠 赵广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09-1416,共8页
条痕状角闪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类是辽吉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的主要类型.这两类花岗岩在成因、构造环境上一直存在争议,这使得研究者对该区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不明确.本文着重研究了这两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条痕状二长花岗岩以角... 条痕状角闪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类是辽吉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的主要类型.这两类花岗岩在成因、构造环境上一直存在争议,这使得研究者对该区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不明确.本文着重研究了这两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条痕状二长花岗岩以角闪石、磁铁矿等暗色矿物组成的条痕状构造为野外主要识别特征,具有弱负铕异常(Eu/Eu*=0.47~0.65);tDM变化范围为2.40~2.82 Ga;最新的测年资料表明它形成于2.175Ga左右.斑状花岗岩类以巨斑状和环斑状构造为主要识别特征,样品弱负铕异常(Eu/Eu*=0.30~0.86);tDM变化范围为2.42~2.57 Ga;最新的测年资料表明它形成于1.875Ga左右.统计的N(tDM)-t图解分析表明,胶辽地块古元古代深部地质过程经历了两幕岩浆底板垫托作用,底侵时代的峰值分别为2.5~2.4Ga和2.2Ga左右.利用εNd(t)-t图解,结合Pearce构造图解综合分析,本文认为晚期底侵加热作用导致了以早期底侵体和太古代老地壳为主的物源的熔融,并在裂谷背景下侵位形成角闪二长花岗岩(A型花岗岩),而斑状花岗岩类则是之后的造山运动进入后造山构造体制转换期时就位的.两幕底侵以及后期的造山运动构成了本地区在古元古代的主要构造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花岗岩 构造环境 底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