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介素4降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造血干细胞分化潜能的维持能力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冬阳 卢艳 +1 位作者 岳影星 杨舟鑫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维持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UC-MSC与脐带血CD34^+造血干细胞按照造血支持能力常用的方案共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和IL-4组,IL-4处理组加入IL-4(20 ng/ml)培养14 d。收集细胞...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维持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UC-MSC与脐带血CD34^+造血干细胞按照造血支持能力常用的方案共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和IL-4组,IL-4处理组加入IL-4(20 ng/ml)培养14 d。收集细胞并计数,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CD34的细胞比例。取3×10~3个细胞,加入到半固体培养基,培养14 d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比较各种集落的形成,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中巨噬细胞和粒细胞表面特异性蛋白CD11b、CD14和CD15的表达。对两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加入IL-4后,共培养体系中细胞数量(1.31±0.05)×10~5个/孔与对照组(2.80±0.28)×10~5个/孔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P <0.05),并且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其中的CD34^+细胞比例也有降低。3×10~3个IL-4组得到的细胞形成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能力(9.33±1.53)个/孔较对照组(17.67±0.58)个/孔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4,P <0.001);形成粒-巨噬集落形成单位的能力(15.67±3.22)个/孔较对照组(29.33±4.04)个/孔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8,P <0.05);形成总集落单位的能力(39.33±9.07)个/孔较对照组(62.67±6.66)个/孔也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P <0.05)。IL-4组得到的细胞分化出的细胞总数(3.67±1.71)×10~5个/孔与对照组(9.50±3.13)×10~5个/孔相比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P <0.05),而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分化成的细胞中CD14^+细胞比例也下降。结论 IL-4可以降低UC-MSC对造血干细胞分化潜能的维持能力,提示在Ⅱ型辅助T细胞相关体液免疫疾病中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时,也需要兼顾机体造血相关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分化潜能 白细胞介素4
原文传递
基因转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构建组织工程脂肪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毅 唐军 李世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4期2501-2508,共8页
背景:目前国内外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的方法并不完善,虽然构建出了脂肪,但效果不理想。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的方法,观察携带重组人胰岛素基因慢病毒载体转染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复合后在Wistar大鼠体内构建组织... 背景:目前国内外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的方法并不完善,虽然构建出了脂肪,但效果不理想。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的方法,观察携带重组人胰岛素基因慢病毒载体转染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复合后在Wistar大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的能力。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将携带重组人胰岛素基因慢病毒载体以最适MOI=10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将转染组与未转染组(对照组)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丝素蛋白支架,移植于Wistar大鼠背部皮下。移植后12周取材,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定、组织形态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①油红O染色显示,两组移植物均呈阳性,证明移植物已在体内合成为脂肪组织,转染组脂肪样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两组移植物组织结构与正常脂肪组织相似,可见明显新生血管。转染组支架材料降解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少于对照组,新生血管数量也多于对照组。③扫描电镜观察提示,转染组移植物内脂肪样细胞聚集成团,其结构与正常脂肪组织相似;对照组脂肪样细胞散在分布于支架孔隙内。④提示胰岛素基因能明显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化,携带重组人胰岛素基因慢病毒载体转染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支架复合后,在Wistar大鼠体内能构建出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其结构类似正常脂肪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脐带脐血干细胞 组织工程脂肪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丝素蛋白 支架 胰岛素 基因转染 慢病毒载体 移植 WISTAR大鼠 体内实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干细胞图片文章
下载PDF
共培养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纤维环样细胞分化
3
作者 栾雅静 许海委 +1 位作者 徐宝山 杨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5-649,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共培养技术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向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细胞分化,并探讨共培养后HUCMSCs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变化。方法取正常足月新生儿脐带及新西兰白兔,分... 目的通过体外共培养技术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向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细胞分化,并探讨共培养后HUCMSCs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变化。方法取正常足月新生儿脐带及新西兰白兔,分别分离培养HUCMSCs和AF细胞。取第2代HUCMSCs和AF细胞,按1∶1比例利用Transwell 6孔培养板共培养。共培养2周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共培养组HUCMSCsⅠ型胶原、蛋白聚糖及SOX-9基因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等细胞基质的合成情况。结果对照组HUCMSCs形态多呈长梭形,共培养后HUCMSCs形态逐渐变为短梭形或多角形,并开始出现细胞突触,出现类AF的形态特征;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共培养HUCMSCs中Ⅰ型胶原、蛋白聚糖及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共培养HUCMSCs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Ⅰ型胶原蛋白胞质阳性,甲苯胺蓝染色显示蛋白聚糖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体外共培养技术可诱导HUCMSCs向类AF分化,有望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纤维环细胞 共培养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