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erspective view on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continental collision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被引量:147
1
作者 ZHENG YongFe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20期3081-3104,共24页
The study of continental deep-subduc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forefront and core subjects to advance the plate tectonics theor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in China crops out the largest l... The study of continental deep-subduc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forefront and core subjects to advance the plate tectonics theor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in China crops out the largest lithotectonic unit containing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world. Much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s most enigmatic processes in continental deep-subduction zones has been deduced from various records in the Dabie-Sulu rocks. By taking these rocks as the natural laboratory, earth scientists have made seminal contributions to understanding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continental collision. This paper outlines twelve aspects of outstanding progress, includ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UHP metamorphic rocks, timing of the UHP metamorphism, timescale of the UHP metamorphism, the protolith nature of deeply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 subduction erosion and crustal detachment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the possible depths of continental subduction, fluid activity in the continental deep-subduction zone, partial melting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element mobility in continental deep-subduction zone, recycling of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 geodynamic mechanism of postcollisional magmatism, and lithospheric architecture of collision orogen. Some intriguing questions and directions are also proposed for future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岩石圈 地壳 超高压变质作用 切向压缩力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北缘都兰地区榴辉岩中透长石+石英包裹体: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60
2
作者 宋述光 杨经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0-185,共6页
近年来在祁连地体与柴达木地块之间大柴旦—都兰北一线确定出一条榴辉岩带。在此带东端都兰北部地区野马滩一带榴辉岩中,我们发现产在石榴子石内部由透长石和多晶石英(柯石英假像)构成的包裹体。包裹体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周围的放射状裂... 近年来在祁连地体与柴达木地块之间大柴旦—都兰北一线确定出一条榴辉岩带。在此带东端都兰北部地区野马滩一带榴辉岩中,我们发现产在石榴子石内部由透长石和多晶石英(柯石英假像)构成的包裹体。包裹体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周围的放射状裂纹反映早期超高压变质相特征,据此,推测柴达木盆地北缘榴辉岩带可能是一形成深度超过80km的超高压变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透长石 多晶石英包裹体 超高压变质作用 柴达木盆地 变质岩 柯石英
下载PDF
Continental subduction channel processes: Plate interface interaction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被引量:56
3
作者 ZHENG YongFei ZHAO ZiFu CHEN YiX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35期4371-4377,共7页
The study of subduction-zone processes is a key to development of the plate tectonic theory.Plate interface interaction is a basic mechanism for the mass and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Earth’s surface and interior.By de... The study of subduction-zone processes is a key to development of the plate tectonic theory.Plate interface interaction is a basic mechanism for the mass and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Earth’s surface and interior.By developing the subduction channel model into continental collision orogens,insights are provided into tectonic processes during continental subduction and its products.The continental crust,composed of felsic to mafic rocks,is detached at different depths from subducting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and then migrates into continental subduction channel.Part of the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wedge,composed of peridotite,is offscrapped from its bottom.The crustal and mantle fragments of different sizes are transported downwards and upwards inside subduction channels by the corner flow,resulting in varying extents of metamorphism,with heterogeneous deformation and local anatexis.All these metamorphic rocks can be viewed as tectonic melanges due to mechanical mixing of crust-and mantle-derived rocks in the subduction channels,resulting in different types of metamorphic rocks now exposed in the same orogens.Th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n the continental subduction channel is realized by reaction of the overlying ancient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wedge peridotite with aqueous fluid and hydrous melt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subducted continental basement granite and cover sediment.The nature of premetamorphic protoliths dictates the type of collisional orogens,the size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terranes and the duration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俯冲 碰撞过程 界面 中板 大陆碰撞造山带 大陆岩石圈 板块构造理论 壳幔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米超高压变质岩岩相学特征与变质变形史 被引量:44
4
作者 游振东 苏尚国 +1 位作者 梁凤华 张泽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3-52,共10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为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生面,加深了对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认识。从100-2000米获得的岩心的岩石学观察,得知主要岩石类型有:(1)榴辉岩及石榴辉石岩;(2)榴辉岩质片麻岩;(3)石榴橄榄岩;(4)黑云(角闪)...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为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生面,加深了对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认识。从100-2000米获得的岩心的岩石学观察,得知主要岩石类型有:(1)榴辉岩及石榴辉石岩;(2)榴辉岩质片麻岩;(3)石榴橄榄岩;(4)黑云(角闪)二长片麻岩和(5)碎裂岩等。榴辉岩可分幔源和壳源两类,壳源榴辉岩在钻孔中分布较广,上部最为集中;幔源榴辉岩,包括石榴辉石岩,在空间上与超镁铁岩有密切共生关系。榴辉岩质的片麻岩是一种中酸性的超高压岩石,与壳源的榴辉岩共生,显微镜下可以追索出它们之间的结构演化关系。石榴橄榄岩以石榴单辉橄榄岩为主,是俯冲带上部地幔楔加入于俯冲板片变质而成。石榴橄榄岩中的石榴子石富镁,单斜辉石为绿辉石并常含钛斜硅镁石,说明其经过超高压变质的过程。从变质岩石的组合,面理和线理产状的差异,地震反射面和构造角砾岩带的发育,发现以1600米为界,可大致分为2个岩片。上部岩片中多金红石榴辉岩而且出现频率很高,下部岩片中多为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出现频率较低。由于隆升进入中下地壳,超高压变质岩普遍发生退变质。榴辉岩的早期退变质成为具后成合晶结构的石榴角闪岩,榴辉岩质片麻岩退变质形成绿帘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变质条件为角闪岩相,它可以部分熔融或受到钾交代作用而转变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超高压变质 榴辉岩质片麻岩 陆壳部分熔融 壳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榴辉岩的分布与变质温压条件 被引量:30
5
作者 刘贻灿 徐树桐 +4 位作者 李曙光 陈冠宝 江来利 周存亭 吴维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5-395,T005,共12页
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的榴辉岩主要有两种产状,一是产于变形较强(面理化)的橄榄岩中,另一种是产于片麻岩中。其中,绿辉石中硬玉端元组分大多为Jd=20mol%~52mol%。产于橄榄岩和片麻岩中榴辉岩的石榴子石成分分别相当于Colema... 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的榴辉岩主要有两种产状,一是产于变形较强(面理化)的橄榄岩中,另一种是产于片麻岩中。其中,绿辉石中硬玉端元组分大多为Jd=20mol%~52mol%。产于橄榄岩和片麻岩中榴辉岩的石榴子石成分分别相当于Coleman的B型和C型榴辉岩。石榴子石成分特征及钠质单斜辉石中石英针状出溶体的出现表明,本区榴辉岩早期可能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且至少经历了3个变质阶段,即:①榴辉岩相峰期变质阶段,主要矿物共生组合为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蓝晶石+石英(或柯石英假象?),p≥2.5GPa、t=595~874℃;②高压麻粒岩相变质阶段,主要矿物共生组合为石榴子石+透辉石+紫苏辉石+钛铁矿+尖晶石+斜长石等,p=1.1~1.37GPa、t=817~909℃;③角闪岩相变质阶段,主要矿物共生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磁铁矿等,p=0.5~0.6GPa、t=500~600℃。该区榴辉岩独特的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表明榴辉岩在折返初期并未能上升到中上地壳,而处于下地壳,它与南部超高压变质岩有不同的p-t演化史,即在榴辉岩相峰期变质之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或稍升温减压)和降温减压变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变质温压条件 超高压变质作用 镁铁-超镁质岩带 大别山 角闪岩 石榴子石
下载PDF
南苏鲁造山带根部的物质组成及变质作用 被引量:28
6
作者 张泽明 许志琴 +4 位作者 刘福来 孟繁聪 杨天南 李天福 殷秀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09-616,共8页
在南苏鲁地区,大陆造山带根部主要由5种不同化学成分的岩石类型组成,分别以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片麻岩、石英岩和大理岩为代表。它们的原岩是古老的花岗质侵入岩、表壳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并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正变质的... 在南苏鲁地区,大陆造山带根部主要由5种不同化学成分的岩石类型组成,分别以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片麻岩、石英岩和大理岩为代表。它们的原岩是古老的花岗质侵入岩、表壳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并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正变质的花岗质片麻岩是超高压变质带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了花岗质和奥长花岗质岩石组合,不同于典型的TTG岩系。变质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很可能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除幔源石榴石橄榄岩以外,其他各种岩石都具有可变的、但均低于正常变质岩的氧同位素值,表明其原岩曾在地壳浅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水-岩交换作用,并在整个超高压变质过程中保持其米级尺度的不均匀性。新的温、压计算结果表明,石榴石橄榄岩的形成条件可能是1100~1200℃和6.5~8.0GPa,地热梯度等于或小于5℃/km,即以前认为变质作用不可能达到的“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造山带根部 超高压变质作用 物质组成 pT条件 南苏鲁地区
下载PDF
Developing the plate tectonics from oceanic subduction to continental collision 被引量:25
7
作者 ZHENG YongFei YE Kai ZHANG LiFe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5期2549-2555,共7页
The studies of continental deep subduction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have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lid earth science in China, but also provided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advance the plate te... The studies of continental deep subduction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have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lid earth science in China, but also provided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advance the plate tectonics theory. In view of the nature of subducted crust, two types of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have been respectively recognized in nature. On one hand, the crustal subduction occurs due to underflow of either oceanic crust (Pacific type) or continental crust (Alpine type).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proceeds by arc-continent collision (Himalaya-Tibet type) or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Dabie-Sulu type). The key issues in the future stud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are the chemical changes and differential exhumation in continental deep subduction zones, and the temporal-spatial transition from oceanic subduction to continental sub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俯冲 发展中国家 大陆碰撞 大洋地壳 大陆深俯冲带 超高压变质作用 固体地球科学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榴辉岩类岩石退变质过程——对超高压变质地体隆升的启示 被引量:20
8
作者 游振东 苏尚国 +1 位作者 梁凤华 张泽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1-388,共8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实施,揭示了深俯冲陆壳的三维结构。超高压变质岩的岩相学详细观察,发现榴辉岩类岩石占0-2000米岩心的60%。大多数榴辉岩的原岩具有长期居留地壳的历史,但是分布在607-783米附近的石榴单斜辉石岩,在成因上与石榴橄榄...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实施,揭示了深俯冲陆壳的三维结构。超高压变质岩的岩相学详细观察,发现榴辉岩类岩石占0-2000米岩心的60%。大多数榴辉岩的原岩具有长期居留地壳的历史,但是分布在607-783米附近的石榴单斜辉石岩,在成因上与石榴橄榄岩关系密切。从矿物成分,岩石化学特征上看他们构成超镁铁-镁铁质的岩浆杂岩,是俯冲过程中,地幔物质加入于深俯冲的岩片并一起遭受超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质的片麻岩,部分相当于所谓的副片麻岩,在主孔也占一定的地位。实际是中酸性成分的火成岩超高压变质的产物。花岗质片麻岩有多种类型,根据其中所夹的角闪黑云片岩残留体看来大部分应属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选择性部分熔融的产物。榴辉岩类的变质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M1约230-240Ma)是超高压变质的峰期,其证据是石榴石、绿辉石、金红石中均发现柯石英的微粒包裹物,石榴橄榄岩中的钛斜硅镁石是其超高压变质历史的见证。第二阶段(M2,226-219Ma)早期退变质阶段,超高压变质岩退变为高压榴辉岩相和角闪岩相岩石,冠状体和后成合晶的生长是此阶段的标志,这些特征性结构反应了岩石的不平衡和再平衡的历史,说明了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快速隆升。后来(219-180Ma)超高压变质地体长期处于中下地壳,在流体影响下,榴辉岩质片麻岩退变成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及绿帘黑云(角闪)片麻岩,他们经选择性部分熔融或经超临界流体的K交代作用转变为黑云角闪二长片麻岩(即所谓正片麻岩)。其中多含有铈褐帘石,成分环带明显,La/Ce=0.42-0.72,且边沿均有绿帘石的边,代表后期叠加的绿帘钠长角闪岩相退变质。第三阶段(M3:170-180Ma)以糜棱岩和构造角砾岩的出现为特征,代表与二次隆升的脆韧性脆性变形的过渡,这些构造岩的基质普遍发育绿泥石、阳起石和方解石,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演化 超高压变质 绝热隆升 退变质作用 大陆动力学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下载PDF
Eclogites in the interior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geodynam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20
9
作者 ZHANG KaiJun1,2 & TANG XianChun2,3 1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 3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5期2556-2567,共12页
Eclogites have been recently reported in the interior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cluding in the central Qiangtang metamorphic belt, in the Basu metamorphic massif of the eastern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and at Song... Eclogites have been recently reported in the interior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cluding in the central Qiangtang metamorphic belt, in the Basu metamorphic massif of the eastern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and at Songdo and Pengco in the eastern Lhasa terrane. Some typical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phic phenomena, e.g., garnet exsolution from clinopyroxene, were documented in the Basu and Pengco eclogites. The UHP metamorphism in the interior of the Tibetan Plateau marked by these eclogites generally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Mesozoic. Along with exhumation of these eclogites, (post-) collision-related magmatism extensively occurred around the central Qiangtang belt, the eastern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and the eastern Lhasa terrane. The occurrence of these Early Mesozoic ec-logites manifests an out-of-sequence evolution of the Tethys, and they could be a product of diachro-nous collision between the eastern Qiangtang terrane and the irregular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united western Qiangtang-Lhasa plate, along the linked eastern Bangong-Nujiang-central Qiangtang zone. The collision-related magmatic rocks could have been originated from lithospheric thickening, melting, or detachment due to the collision. The presence of UHP metamorphic rocks in central Qiangtang and Basu implies likely continental deep-subduction, and the denudation of these two metamorphic zones could have served as the source of the Triassic turbidites in the Songpan-Garzê complex and the Ju-rassic turbidites in the western Bangong-Nujiang zone, respectively. However, studies of the eclogites in the interior of the Tibetan Plateau just began, and many principal aspects still remain to be explored, such as their distributions, typical lithologies and minerals, temperature-pressure conditions, timing of formation and exhumation, protoliths and tectonic setting,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Tethys and large-scale basins in Tib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意义 青藏高原 榴辉岩
原文传递
区域变质作用中的流体 被引量:15
10
作者 游振东 钟增球 周汉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57-164,共8页
区域变质条件下流体的流动有 4种标志 :( 1)细脉 ;( 2 )岩石学 ;( 3 )稳定同位素 ;( 4 )常量元素的交代作用。不同级别的区域变质作用中 ,流体影响着岩石的变质反应和变形 ;在高级变质的情况下甚至有熔体出现。在超高压变质条件下 ,流... 区域变质条件下流体的流动有 4种标志 :( 1)细脉 ;( 2 )岩石学 ;( 3 )稳定同位素 ;( 4 )常量元素的交代作用。不同级别的区域变质作用中 ,流体影响着岩石的变质反应和变形 ;在高级变质的情况下甚至有熔体出现。在超高压变质条件下 ,流体量比地壳范围区域变质要少得多 ,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资料可知 ,流体的演化有明显的阶段性 ,局部曾发现熔融包裹体。水流体的介入 ,引起岩石的退变质和元素地球化学变异 ,是超高压变质岩抬升、进入中下地壳的产物。新近的实验岩石学成果说明 ,多硅白云母、角闪石等含羟基的矿物 ,在俯冲达 10 0km以下依然稳定 ,而一些花岗岩体系在超高压的条件下产生的超临界流体 ,乃是花岗岩、片麻岩只能部分保留超高压矿物组合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流体 超高压变质 超临界流体 细脉 岩石学 稳定同位素 交代作用
下载PDF
南苏鲁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中橄榄石的“C”类组构及其形成条件探讨 被引量:15
11
作者 许志琴 陈晶 +5 位作者 王勤 曾令森 杨经绥 陈方远 李天福 梁凤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9-397,共9页
上地幔地震的各向异性主要归因于橄榄石的优选方位,不同的橄榄石优选方位模式可以作为上地幔不同动力学作用的指示剂。不同应力和含水量条件下的高温变形实验已经确定出五类橄榄石组构模式(“A”型、“B”型、“C”型、“D”型和“E”型... 上地幔地震的各向异性主要归因于橄榄石的优选方位,不同的橄榄石优选方位模式可以作为上地幔不同动力学作用的指示剂。不同应力和含水量条件下的高温变形实验已经确定出五类橄榄石组构模式(“A”型、“B”型、“C”型、“D”型和“E”型)。本文运用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对来自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的橄榄石进行了优选方位测定,不同变形程度的橄榄石均显示了[100]轴近垂直于面理和[001]轴近平行于线理的特征,为“C”类组构模式,可见组构类型与变形程度没有关系,并且橄榄石组构所显示的NW向SE的剪切指向,与围岩-正、副片麻岩中形成于折返过程的石英优选方位所显示的SE向NW的剪切指向完全不同,说明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中橄榄石的“C”类组构是折返前形成的。结合橄榄石结构水的测量和已有的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形成的温压条件,推测该组构形成于含水俯冲带中,认为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的原岩来自于高含水的上部地幔楔碎块,与俯冲的陆壳物质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并最终折返至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 优选方位 俯冲带 超高压变质作用 苏鲁地区
下载PDF
南大别山碧溪岭榴辉岩加里东期Ar-Ar年代学信息 被引量:16
12
作者 邱华宁 J.R.Wijbrans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7-427,共11页
笔者曾尝试把热液矿床流体包裹体Ar-Ar定年技术应用于碧溪岭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石榴子石流体包裹体定年研究,并获得了石榴子石流体包裹体Ar-Ar等时线年龄~450Ma。为了探索这个年龄信息的地质意义,继续开展了更广泛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 笔者曾尝试把热液矿床流体包裹体Ar-Ar定年技术应用于碧溪岭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石榴子石流体包裹体定年研究,并获得了石榴子石流体包裹体Ar-Ar等时线年龄~450Ma。为了探索这个年龄信息的地质意义,继续开展了更广泛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加里东期年龄信息也记录于碧溪岭其他榴辉岩露头的石榴子石流体包裹体中,它们的Ar-Ar年龄谱和等时线非常相似;而碧溪岭榴辉岩体中的花岗片麻岩之角闪石和黑云母的Ar-Ar年龄谱平坦,其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75±18)Ma和(273±4)Ma,明显早于当前主流学术观点的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240~220Ma。这些Ar-Ar年龄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大别-苏鲁地区超高压变质作用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R法 榴辉岩 石榴子石 流体包裹体 超高压变质作用 碧溪岭 大别山
下载PDF
大陆碰撞造山带的两类橄榄岩——以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为例 被引量:15
13
作者 宋述光 张立飞 +1 位作者 牛耀龄 张贵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论述了大陆俯冲碰撞带中地幔橄榄岩的基本特征和成岩类型,并重点讨论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不同性质的橄榄岩及其成因。根据岩石学特征,我们确定柴北缘超高压带中发育有两种类型的橄榄岩:(1)石榴橄榄岩,岩石类型包括石榴二辉橄榄岩、石... 论述了大陆俯冲碰撞带中地幔橄榄岩的基本特征和成岩类型,并重点讨论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不同性质的橄榄岩及其成因。根据岩石学特征,我们确定柴北缘超高压带中发育有两种类型的橄榄岩:(1)石榴橄榄岩,岩石类型包括石榴二辉橄榄岩、石榴方辉橄榄岩、纯橄岩和石榴辉石岩,是大陆型俯冲带的标志性岩石。金刚石包裹体、石榴石和橄榄石的出溶结构、温压计算等均反映其来源深度大于200km。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橄榄岩的原岩是岛弧环境下高镁岩浆在地幔环境下堆晶的产物。(2)大洋蛇绿岩型地幔橄榄岩,与变质的堆晶杂岩(包括石榴辉石岩、蓝晶石榴辉岩)和具有大洋玄武岩特征的榴辉岩构成典型的蛇绿岩剖面,代表大洋岩石圈残片。这两类橄榄岩的确定对了解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性质和构造演化过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岩 大陆俯冲碰撞带 超高压变质 柴北缘
下载PDF
21世纪最初十年变质岩石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魏春景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5-427,共13页
21世纪以来变质岩石学发展迅猛。对大型俯冲带和造山带综合数值模拟研究,所得到的变质作用p-T-t与以往一维热模拟结果很不相同;利用内部一致性热力学数据库,进行变质相平衡的定量研究,改变了人们对变质反应和相平衡关系的理解,开辟了定... 21世纪以来变质岩石学发展迅猛。对大型俯冲带和造山带综合数值模拟研究,所得到的变质作用p-T-t与以往一维热模拟结果很不相同;利用内部一致性热力学数据库,进行变质相平衡的定量研究,改变了人们对变质反应和相平衡关系的理解,开辟了定量研究变质作用的新阶段;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更多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标志及地体,指示陆壳俯冲深度可能达300~350km,并对地壳岩石深俯冲的机理及变质作用演化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对麻粒岩尤其是高压和超高温麻粒岩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了麻粒岩相条件下的深熔作用与熔体演化机理,为认识早前寒武纪的板块作用与造山过程提供了新的窗口;利用多种方法对俯冲带变质流体的研究,为深刻认识俯冲带的岩浆作用及地幔演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P-T-T轨迹 变质相平衡 超高压变质作用 麻粒岩与超高温变质作用 变质流体
下载PDF
榴辉岩的两种变质演化轨迹和俯冲大陆地壳的差异折返——以柴北缘都兰超高压地体为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宋述光 Niu Yaoling 张立飞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5-525,共11页
都兰榴辉岩地体位于柴北缘—南阿尔金超高压变质带的东端,是唯一确定含柯石英的超高压变质地体,约700km,其特点是含有两个特征不同的变质亚带,并经历了不同的折返过程。柯石英假像和温压计算表明两带榴辉岩峰期变质的压力都在柯石英的... 都兰榴辉岩地体位于柴北缘—南阿尔金超高压变质带的东端,是唯一确定含柯石英的超高压变质地体,约700km,其特点是含有两个特征不同的变质亚带,并经历了不同的折返过程。柯石英假像和温压计算表明两带榴辉岩峰期变质的压力都在柯石英的稳定域(2.8~3.3GPa),但它们退化变质的p–T轨迹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北带榴辉岩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折返:早期从地幔深度快速折返到中部地壳层次,伴随岩石的等温降压,并发生角闪岩相退化变质;晚期抬升到地壳浅部。都兰南带榴辉岩折返过程中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的改造,高压麻粒岩阶段的p–T条件为p=1.9~2.0GPa,T=873~948℃,并进一步经历了角闪岩相退化变质,说明都兰南带榴辉岩折返速率较慢,发生了壳幔过渡带(或加厚的深部地壳)层次的强烈热松弛。这种热松弛发生在许多大陆俯冲带的超高压岩石的折返过程中,并且是榴辉岩发生深熔作用的主要机制。都兰两个变质带不同的变质演化轨迹反映了俯冲的大陆地壳具有差异折返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 p–T轨迹 差异折返 都兰 柴北缘
下载PDF
大陆俯冲过程中的流体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曙光 侯振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23-129,共7页
含水矿物矿物稳定性的实验研究和超高压岩石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大陆地壳在俯冲过程中 ,随着变质程度的升高和部分含水矿物的相继分解 ,会有流体释放出来。当俯冲深度接近5 0km ,俯冲陆壳岩石中大量低级变质含水矿物 (如绿泥石... 含水矿物矿物稳定性的实验研究和超高压岩石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大陆地壳在俯冲过程中 ,随着变质程度的升高和部分含水矿物的相继分解 ,会有流体释放出来。当俯冲深度接近5 0km ,俯冲陆壳岩石中大量低级变质含水矿物 (如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 )会脱水并从俯冲陆壳逸出形成流体流。这一流体流可溶解带走俯冲陆壳内已从云母类矿物逸出的放射成因Ar及部分U、Pb ,并导致w(U) /w(Pb)升高。这一阶段逸出的流体有可能交代、水化仰冲壳楔 ,为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同碰撞花岗岩或加速山根下地壳的榴辉岩化创造条件。在俯冲深度为 5 0~ 10 0km ,变镁铁质岩石中的角闪石相继分解并释放出H2 O。由于变镁铁质岩石在陆壳中所占比例较少 ,因此 ,这一阶段释放的水不能形成大规模的流体流 ,因而不能使体系内的过剩Ar大量散失 ,但足以形成局部循环 ,加速变镁铁质岩石及其互层或邻近围岩的榴辉岩化变质反应。在俯冲深度 >10 0km的超高压变质阶段 ,仅有少量的含水矿物分解 ,而多硅白云母仍保持稳定。这时俯冲陆壳内只可能有少量粒间水存在 ,从而导致俯冲陆壳与周围软流圈地幔不能发生充分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俯冲 流体 超高压变质作用 碰撞造山带 地幔 含水矿物
下载PDF
大别山榴辉岩带片麻岩的锆石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景波 叶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94-1100,共7页
我们对来自大别山榴辉岩带11个片麻岩样品的锆石进行了拉曼光谱研究,这些研究集中在1008和356cm^(-1)峰和它们的半高宽上。依据阴极发光(CL)图像特征,锆石可分为三种结构类型:(1)核边结构,由一个老的岩浆锆石核和一个变质边构成,也可由... 我们对来自大别山榴辉岩带11个片麻岩样品的锆石进行了拉曼光谱研究,这些研究集中在1008和356cm^(-1)峰和它们的半高宽上。依据阴极发光(CL)图像特征,锆石可分为三种结构类型:(1)核边结构,由一个老的岩浆锆石核和一个变质边构成,也可由两期变质锆石构成;(2)CL 不均匀强反差发光的锆石,这些锆石的一些部位明显发亮,这些发亮的部分是在早期岩浆锆石发育而来的;(3)CL 总体是均匀的或弱反差发光锆石。在 CL 图像的基础上,我们用拉曼扫描的方法分析了这3类不同结构的锆石。1008和356cm^(-1)峰显示了相同或相似的图像特征,而它们的半高宽图像有相同或相似的图像特征。峰和半高宽图像可以有一定差异。核边结构的和 CL 不均匀强反差发光的锆石的 CL 结构也反映在拉曼光谱的图像上,半高宽的图像更相似于锆石的 CL 图像。CL 总体是均匀的或弱反差发光锆石的拉曼光谱图像通常也是相对均匀的。11个样品锆石的1008cm^(-1)峰位值和它的半高宽落在放射破坏趋势上,我们认为早期继承的锆石在超高压变质过程中发生了完全退火和重结晶。一粒锆石拉曼光谱图像的结构反映的是不同的部分蜕晶化程度的差异,由于有相同的蜕晶化历史,这些部分的蜕晶化程度与这些部分的 U 和 Th 含量应该是正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拉曼光谱 片麻岩 超高压变质作用 大别山
下载PDF
北大别片麻岩的超高压变质证据——来自锆石提供的信息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贻灿 李曙光 +1 位作者 徐树桐 古晓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827-1832,共6页
本文对北大别片麻岩锆石中矿物包体及年代学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了北大别片麻岩的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据。结合阴极发光图像和同位素定年,片麻岩锆石中矿物包体组合至少可分出三期:(1)原岩岩浆矿物组合,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和磷灰石;(2... 本文对北大别片麻岩锆石中矿物包体及年代学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了北大别片麻岩的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据。结合阴极发光图像和同位素定年,片麻岩锆石中矿物包体组合至少可分出三期:(1)原岩岩浆矿物组合,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和磷灰石;(2)超高压变质矿物组合,即金刚石、石榴子石和金红石等;(3)麻粒岩相退变质矿物组合,如透辉石等。其中,金刚石和石榴子石主要以包体形式被包裹于透辉石中,而透辉石是北大别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形成的代表性矿物。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北大别片麻岩的峰期变质时代和麻粒岩相退变质时代分别为218±3Ma和199±10Ma。这些证明北大别片麻岩,如同其中的榴辉岩一样,经过了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作用 金刚石 锆石 片麻岩 北大别
下载PDF
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贻灿 徐树桐 +3 位作者 江来利 吴维平 苏文 陈冠宝 《安徽地质》 1999年第4期262-267,共6页
报道了大别山北部镁铁- 超镁铁质岩带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两种产状新鲜榴辉岩露头的发现、超高压变质线索及变质蛇绿岩的地球化学证据等。讨论了该带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 镁铁-超镁铁质岩带 大别山北部
下载PDF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的氦同位素组成及对其形成环境的制约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善芳 李延河 +2 位作者 丁悌平 伍宗华 古平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3-249,共7页
大别山地区榴辉岩全岩的3He/4 He值分布在0 .0 13×10 - 6 ~0 .76 0×10 - 6 之间,平均0 .2 0 0×10 - 6 ,榴辉岩中石榴子石单矿物的3He/4 He值与其全岩的3He/4 He值基本一致。在3He—4 He分布图上榴辉岩的氦同位素数据点... 大别山地区榴辉岩全岩的3He/4 He值分布在0 .0 13×10 - 6 ~0 .76 0×10 - 6 之间,平均0 .2 0 0×10 - 6 ,榴辉岩中石榴子石单矿物的3He/4 He值与其全岩的3He/4 He值基本一致。在3He—4 He分布图上榴辉岩的氦同位素数据点远离地幔氦的分布范围,而位于大气氦与地壳氦的过渡部位。采用真空压碎方法对榴辉岩中石榴子石和绿辉石的氦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也未找到地幔氦的明显踪迹。结合大别—苏鲁地区榴辉岩中极低的δ1 8O值、εNd(0 )值等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大别—苏鲁地区超高压变质榴辉岩可能是在地壳中形成的,并未曾俯冲至10 0多千米的地幔深度。榴辉岩的3He/4 He值与围岩类型密切相关,榴辉岩的δ1 8O值与围岩的δ1 8O值同步变化,以及含柯石英大理岩、片麻岩和硬玉石英岩等非基性超高压变质岩和脉状榴辉岩的发现,均证明榴辉岩与其围岩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过程,榴辉岩及其围岩在变质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位移,即榴辉岩是原地成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超高压变质榴辉岩 氦同位素 形成环境 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