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8
1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彭京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5-825,共11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灾害事件增加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加强极端异常灾害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对提高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增强我国防灾减灾能力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有:旱灾、洪涝(暴雨)、台风、高温酷暑、寒潮低温冷...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灾害事件增加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加强极端异常灾害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对提高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增强我国防灾减灾能力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有:旱灾、洪涝(暴雨)、台风、高温酷暑、寒潮低温冷冻(雪灾、连阴雨、霜冻)、沙尘暴(大风)和风雹(冰雹、龙卷风)等。干旱和洪涝灾害分别占农作物总受灾面积的55%和27%,台风和冰雹占11%、其他占7%。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干旱、洪涝(暴雨)、台风灾害成因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做初步小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旱灾 洪涝 强台风 环流异常
下载PDF
台风暴雨落区研究综述 被引量:71
2
作者 陈联寿 孟智勇 丛春华 《海洋气象学报》 2017年第4期1-7,共7页
台风暴雨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雨强和降雨分布,后者即为暴雨的落区。影响台风暴雨落区的因子主要有3个:1)台风涡旋内部结构;2)台风周围环境大气影响;3)台风下垫面强迫作用。本文对这3类因子的作用和影响作了总结。台风暴雨可分为台风环流... 台风暴雨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雨强和降雨分布,后者即为暴雨的落区。影响台风暴雨落区的因子主要有3个:1)台风涡旋内部结构;2)台风周围环境大气影响;3)台风下垫面强迫作用。本文对这3类因子的作用和影响作了总结。台风暴雨可分为台风环流内的暴雨和台风环流之外的暴雨两大类。本文把台风环流内的暴雨概括为5个落区,包括眼壁暴雨、螺旋雨带暴雨、小涡暴雨、倒槽暴雨、切变暴雨。把台风环流之外的暴雨分为台前飑线暴雨、远距离暴雨和变性下游效应暴雨。地形可能会改变两类暴雨的强度和落区。本文对每一个落区的暴雨特点和形成机理作了总结,对台风暴雨业务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落区 台风环流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35
3
作者 潘静 李崇银 宋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9-1070,共12页
利用澳大利亚气象局的RMM-MJO(Real-time Multivariate MJO)指数,分析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简称MJ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调制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MJO活动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生成有比较明显调制作用。在MJO活跃期,对流中心位于赤... 利用澳大利亚气象局的RMM-MJO(Real-time Multivariate MJO)指数,分析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简称MJ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调制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MJO活动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生成有比较明显调制作用。在MJO活跃期,对流中心位于赤道东印度洋(即MJO第2、3位相)和对流中心越过海洋性大陆来到西太平洋地区(即MJO第5、6位相)时台风生成的个数比例为2∶1。本文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场进行了多种气象要素的合成分析,在MJO的不同位相,西太平洋地区的动力因子分布形势有很明显不同。在第2、3位相,各种因子均呈现出抑制西太平洋地区对流及台风发展的态势;而在第5、6位相则明显有促进对流发生发展,为台风生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的大尺度环流动力场。这说明MJO在不断东移的过程中,将改变大气环流形势,最终影响了台风的生成和发展。接着,我们从积云对流这个联系台风和MJO的重要因子出发,研究了不同MJO位相时凝结加热的水平和垂直分布,以及与台风环流、水汽通量的配置情况。结果表明在MJO不同位相,热源分布明显不同,而这种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不同分布特征必然反映潜热释放和有效位能向有效动能转换的差异,再与水汽的辐合辐散相配合,就从台风获得的能量角度揭示了大气MJO调节台风的生成和发展,造成不同位相时台风生成有根本差别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 调制作用 西北太平洋台风 大气环流场 凝结加热
下载PDF
超强台风“威马逊”(1409)强度和降水特征及其近海急剧加强原因 被引量:34
4
作者 郑艳 蔡亲波 +1 位作者 程守长 李勋 《暴雨灾害》 2014年第4期333-341,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海南省中尺度自动站资料、海口多普勒雷达产品、FY系列卫星云图和NEC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1409)在海南岛登陆前后其强度和降水特征及其近海急剧加强的...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海南省中尺度自动站资料、海口多普勒雷达产品、FY系列卫星云图和NEC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1409)在海南岛登陆前后其强度和降水特征及其近海急剧加强的原因。结果表明:"威马逊"登陆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时强度维持或略有减弱,登陆前其中心附近极大风速超过74 m·s-1,最低海平面气压899.2 h Pa,为1949年建国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台风;"威马逊"从7月18日10时到当日15时登陆文昌前的5 h内,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增大了5 m·s-1,最低气压下降了20 h Pa,其超强台风量级从18日11时开始维持时间达17 h;"威马逊"眼壁回波造成的海南北部地区强降水具有降水效率高、对流发展不够强盛的混合性降水特征,而其螺旋雨带"列车效应"造成的海南西部地区极值降水则具有典型的对流性降水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低空急流、西风槽和南亚高压是"威马逊"近海持续加强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弱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和适宜的海面温度、深厚的暖涡是"威马逊"近海急剧加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台风 威马逊 暴雨 环流特征 暖涡
下载PDF
登陆台风Rananim(0414)环流内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英 陈联寿 +1 位作者 钱传海 杨家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0-651,共12页
0414号台风Rananim不仅在中国沿海引起暴雨灾害,还在中国内陆产生了强烈降水,导致严重的洪水和地质灾害。基于地面、探空和卫星观测资料、NCEP 1°×1°分析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区域谱模式同化资料(20 km×20 km格距),... 0414号台风Rananim不仅在中国沿海引起暴雨灾害,还在中国内陆产生了强烈降水,导致严重的洪水和地质灾害。基于地面、探空和卫星观测资料、NCEP 1°×1°分析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区域谱模式同化资料(20 km×20 km格距),对台风Rananim内陆强降水过程中环流内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纬度冷空气自对流层中低层侵入台风环流,与台风偏东风暖湿气流相遇,激发了中尺度辐合线在其西北象限的生成。(2)这条中尺度辐合线存在于700 hPa以下低层,具有指向冷空气的斜升气流,并形成辐合线上的垂直环流圈。β-中尺度对流云团群在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形成发展,最后并入台风残涡云团,生消过程约12 h。(3)中尺度辐合线上对流不稳定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共同存在,为强对流运动提供有利环境。湿斜压性增强是中尺度辐合线斜升气流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产生的主要原因。(4)中尺度辐合线与台风环流相互作用的诊断表明,中尺度辐合线从台风低层获得动能和垂直涡度而发展,而其发展又为台风环流提供动能和高层正涡度,减缓了台风衰减。中尺度辐合线不仅直接产生暴雨对流云团,还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维持,造成内陆持续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中尺度辐合线 对流和对称不稳定 相互作用
下载PDF
冷空气入侵台风“灿鸿”引发的东北暴雨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王承伟 齐铎 +4 位作者 徐玥 张礼宝 胡中明 周莹 王庆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57-1266,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与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在朝鲜半岛登陆北上9号台风"灿鸿"导致东北东部出现较大范围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由减弱变性的台风环流与中高纬度弱冷槽结合发展产生,冷空气从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与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在朝鲜半岛登陆北上9号台风"灿鸿"导致东北东部出现较大范围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由减弱变性的台风环流与中高纬度弱冷槽结合发展产生,冷空气从低层进入变性台风北部,在地面上表现为中高纬低压减弱合并到变性台风中,使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较慢,且北部有所加强,因此在其北部出现较大范围的暴雨、大暴雨;变性台风北侧的低层冷暖平流交汇,导致该区域出现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较强的上升运动,是本次降水的动力因子;冷空气从低层进入台风环流,低层为冷平流,高层为暖平流,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因此本次降水过程中对流较弱,以连续性降水为主;本次暴雨水汽来源分为两部分:台风本身携带的大量水汽和日本海的水汽输送,二者为本次暴雨提供充沛的水汽条件;另外,地形在动力作用和水汽输送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环流 冷空气 暴雨 地形
下载PDF
0509号台风暴雨过程分析与暴雨灾害评估 被引量:17
7
作者 盛永 陈艳秋 +1 位作者 廖国进 黄阁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年第6期29-33,共5页
针对2005年8月8~10日辽宁区域性台风暴雨过程,以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台风、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相互作用的结果,较好的水汽条件是产生台风暴雨的重要条件之一,低空急流是水汽输... 针对2005年8月8~10日辽宁区域性台风暴雨过程,以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台风、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相互作用的结果,较好的水汽条件是产生台风暴雨的重要条件之一,低空急流是水汽输送的通道,也是台风暴雨的明显特征之一;结合单站气压连续变化以及云系变化判断“麦莎”登陆时间地点;应用基于概率分析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对暴雨灾害进行评估,评估表明暴雨过程为三级暴雨灾害,属中度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环流形势 自动站资料 暴雨灾害评估
下载PDF
“8·23-24”上海远距离台风大暴雨影响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曹晓岗 王慧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84-1196,共13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物理量场资料、雷达资料、云图资料以及主要业务模式预报资料等,对2015年8月23和24日上海地区大暴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这是一次远距离台风与北方扩散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大暴雨过程。1515号...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物理量场资料、雷达资料、云图资料以及主要业务模式预报资料等,对2015年8月23和24日上海地区大暴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这是一次远距离台风与北方扩散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大暴雨过程。1515号台风天鹅北侧外围的偏东风急流为强降水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北方扩散南下冷空气与台风北侧外围的东风急流汇合使得辐合抬升得到加强;各业务模式的检验表明,由于无法精确预报台风的位置、台风外围的偏东风气流影响的强度和地区以及冷空气强度等,大部分业务模式无论是降水落区、强度及最强降水时段预报均存在较大的误差。在模式预报有误差的情况下,要重视实时资料应用,及时做出短时暴雨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台风 大暴雨 环流背景 水汽热力条件 模式预报分析 台风天鹅
下载PDF
远距离台风影响下的陕西大暴雨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明 高维英 +1 位作者 杜继稳 侯建忠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4-523,共10页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陕西发生的3次与台风有关的大暴雨天气,从环流背景、动力、热力、水汽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结果表明:3次过程中国大陆中东部存在高压系统,使西风槽或高原槽进入河套移动缓慢;台风主要作用是外...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陕西发生的3次与台风有关的大暴雨天气,从环流背景、动力、热力、水汽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结果表明:3次过程中国大陆中东部存在高压系统,使西风槽或高原槽进入河套移动缓慢;台风主要作用是外围东风气流为河套输送大量水汽或使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大暴雨位于850 hPa锋生中心或锋生轴线附近;高空急流轴的走向对大暴雨落区有重要作用;在地面锋区上中β尺度"Ω"系统能量比轴的暖湿气流端易激发中尺度对流云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台风 环流背景 水汽条件 陕西
原文传递
近年影响桂林的台风暴雨动力热力特征及日本数值预报产品检验 被引量:14
10
作者 薛荣康 《广西气象》 2005年第2期9-13,共5页
对近年造成桂林台风暴雨的大中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作了分析,着重对比分析了尤特和黄蜂台风暴雨的热力、动力特征,对比结果表明:高空槽云系与台风倒槽云系叠加造成的暴雨远比单纯的台风环流造成的暴雨严重,说明中低纬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能... 对近年造成桂林台风暴雨的大中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作了分析,着重对比分析了尤特和黄蜂台风暴雨的热力、动力特征,对比结果表明:高空槽云系与台风倒槽云系叠加造成的暴雨远比单纯的台风环流造成的暴雨严重,说明中低纬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能造成暴雨的增幅。同时检验了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对台风暴雨预报能力,结果表明: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对台风环流本身造成暴雨有较好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环流背景 热力动力特征 暴雨增幅 数值产品
下载PDF
南海台风生成前48h环流特征及热力与动力条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高拴柱 张胜军 +1 位作者 吕心艳 魏凤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2-288,共17页
利用1979—2019年4—11月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和静止卫星红外云图资料,筛选出189例南海台风,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分析南海台风生成前48 h至生成时刻的天气环流和动力、... 利用1979—2019年4—11月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和静止卫星红外云图资料,筛选出189例南海台风,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分析南海台风生成前48 h至生成时刻的天气环流和动力、热力条件。结果表明:南海台风生成于热带洋面大范围的高海表温度、高水汽含量和高不稳定层结区,其生成前的主要环境背景环流是赤道辐合带、西南季风或东风波等;台风生成前扰动中心常常处于其北侧风切变小而南侧风切变大的过渡带中,少数扰动中心倾向于风切变小值中心附近,风切变与扰动的发展之间无显著相关;扰动中心一般与垂直涡度中心重合,垂直涡度中心是表征扰动自身强弱的物理量,但垂直涡度自身的大小与未来扰动发展趋势关系不明显,而Okubo-Weiss(OW)指数则对于扰动的发展以及扰动位置确定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在扰动发展过程中,扰动中心附近存在一个贯穿整个对流层的位涡柱,低层扰动部分与位涡柱中的中低层位涡相互作用,有利于扰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台风 台风生成 环流特征
下载PDF
一次槽后“湿”对流风暴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勇 张科翔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7-254,共8页
对2002年8月5日发生在陕西境内一次槽后'湿'对流风暴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槽后冷平流是这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850 hPa能量锋区和高能区提供了能量和强位势不稳定区;南海'北冕'台风和高原东侧副热带... 对2002年8月5日发生在陕西境内一次槽后'湿'对流风暴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槽后冷平流是这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850 hPa能量锋区和高能区提供了能量和强位势不稳定区;南海'北冕'台风和高原东侧副热带高压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中、低空水汽通量超常;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地面中尺度涡旋发展、合并及扩散是次级环流部分上升支演变过程的具体反映;产生强对流风暴的块状回波强度为45~55 dBz,高度为12~14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后 “湿”对流风暴 台风 次级环流 中尺度涡旋
下载PDF
台风“洛克”远距离引发陕西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武麦凤 王桂梅 +2 位作者 曹玲玲 张丽娟 王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97-1304,共8页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9月17-18日台风"洛克"引发陕西中南部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导系统,主要表现在:(1)台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碍了西...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9月17-18日台风"洛克"引发陕西中南部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导系统,主要表现在:(1)台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碍了西风带系统的东移,使陕西中南部长时间处于槽前较强的西南暖湿气流中,为形成大范围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2)远距离台风激发了大气扰动,它向中国大陆方向传播的过程中与中纬度低值系统相遇并相互作用,使青藏高原东部到陕西南部的气压梯度增强,风速增大,诱发了低空急流的形成,高低空急流耦合,又激发了次级环流的形成,为形成暴雨提供了水汽、能量和足够的动力抬升条件;(3)地面锋面是强降雨的触发机制,台风通过扰动传输到中国大陆的暖湿空气与冷空气相遇产生锋生,降雨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高低空急流 次级环流 水汽通道
下载PDF
一次暴雨过程受不同系统影响的动力热力场结构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任丽 关铭 +1 位作者 李有缘 王深义 《气象科技》 2019年第6期959-968,共10页
本文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0.25°×0.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出现在东北地区北部受不同系统影响的连续2d暴雨过程的热力和动力场结构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24日为暖锋锋生暴雨,暴雨范... 本文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0.25°×0.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出现在东北地区北部受不同系统影响的连续2d暴雨过程的热力和动力场结构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24日为暖锋锋生暴雨,暴雨范围大;25日为台风暴雨,暴雨出现在台风移动路径上,为狭长带状。暴雨是由MCS活动造成的,每次短时强降水均与TBB低值中心相对应,台风倒槽内的MCS强度比暖锋云系内的MCS弱,但是降水强度却更大。台风安比携带大量暖湿空气,其东侧的低空急流向北输送热量和水汽,水汽辐合集中在边界层内,台风暴雨的水汽辐合强度比暖锋暴雨更强烈,所造成的雨强更大。暖锋暴雨期间,小兴安岭迎风坡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明显;高层强辐散及地形辐合抬升作用对暴雨有较大贡献。台风暴雨期间,低空辐合,特别是水汽辐合作用对暴雨有较大贡献;辐合区位于台风倒槽附近,倒槽表现为冷锋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暖锋 倒槽 次级环流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下载PDF
相似路径台风“杰拉华”和“海葵”降水差异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云辉 万明 +2 位作者 吴凡 唐春燕 钱学成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4年第4期18-23,共6页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杰拉华"(2000)和"海葵"(2012)两个路径相似但造成的降水有明显差异的台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登陆后台风环流维持的时间和强度是造成两次不...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杰拉华"(2000)和"海葵"(2012)两个路径相似但造成的降水有明显差异的台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登陆后台风环流维持的时间和强度是造成两次不同降水的主要原因,台风登陆后减弱快,维持时间短,则降水弱;反之,则降水强。台风登陆前及登陆时相对副热带高压位置是否孤立等环流背景决定了台风维持时间及降水强度。台风与海上季风气流连接,低层环流强使其南侧偏南气流强盛,移速慢、上升运动强均对降水有重要贡献。台风降水与海上水汽通道是否阻断有重要关系,且与其南边界、西边界水汽输入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北边界水汽对于降水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环流背景 水汽输送 差异
下载PDF
台风“海葵”(2012)造成的景德镇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芳 陈翔翔 +1 位作者 郭达烽 支树林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3年第3期35-42,共8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2年8月8—10日"海葵"台风引发的景德镇地区特大暴雨过程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北方高压脊阻挡,台风低压在安徽省南部地区长时间停滞,导致景德镇地区出现持续性的强降水。强降...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2年8月8—10日"海葵"台风引发的景德镇地区特大暴雨过程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北方高压脊阻挡,台风低压在安徽省南部地区长时间停滞,导致景德镇地区出现持续性的强降水。强降水发生期间,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升运动深厚而强盛。台风登陆后在向西偏北方向行进的过程中,中心西侧有弱冷空气补充,大气层结由对流稳定变为对流不稳定,景德镇地区的强降水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对应两次暴雨极值的出现,景德镇地区高、低空的动力、热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均有利于降水的加强。向西南开口的"簸箕"地形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的抬升,从而导致此次台风暴雨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低压环流 物理量 地形
下载PDF
台风登陆后非对称降水的非地转湿Q矢量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亚洲 梅华 +1 位作者 邓文彬 杨爱玲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0-717,共8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热带降水测量卫星资料,采用改进后考虑非绝热加热的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0907"号热带风暴"天鹅"登陆后非对称降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台风登陆后雨带出现断裂,降水呈现明显非对称性特...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热带降水测量卫星资料,采用改进后考虑非绝热加热的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0907"号热带风暴"天鹅"登陆后非对称降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台风登陆后雨带出现断裂,降水呈现明显非对称性特征,强降水主要位于第二象限;(2)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分布较好描述了台风登陆后降水的非对称性,与降水的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主要位于湿Q矢量散度梯度的大值区;(3)沿台风移动方向上,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辐散交替分布构成雨区内的垂直环流结构,其中倾斜上升支的非对称结构,造成了降水的非对称性;(4)经过台风中心存在纬向的次级环流,对降水起抑制作用,其东西向的不对称结构有利于降水的非对称性发展;(5)非绝热加热项有利于加强降水的非对称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非对称降水 非地转湿Q矢量 垂直环流 次级环流
下载PDF
浙江沿海台风阵风系数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胡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1-849,共9页
利用2004—2015年影响浙江海岛的台风及沿海气象站资料,分析台风阵风系数与平均风速、台风强度、测站高度、岛屿位置、台风与测站之间距离、台风象限和月份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平均风速较小时阵风系数的均值和波动幅度较大。在相... 利用2004—2015年影响浙江海岛的台风及沿海气象站资料,分析台风阵风系数与平均风速、台风强度、测站高度、岛屿位置、台风与测站之间距离、台风象限和月份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平均风速较小时阵风系数的均值和波动幅度较大。在相同风速情况下,台风中心强度较强时的阵风系数会大些且其变化幅度随高度增大;而台风强度较弱时的阵风系数随高度变化不明显。最大阵风系数一般出现在台风与测站距离为150~250 km的区域内。台风第一和第四象限不仅其影响风力明显比第二和第三象限的强,且阵风系数变化幅度也较大。近海岸岛屿测站的阵风系数比远海岸岛屿测站要大。9月阵风系数波动范围比7—8月的小。从台风的自身环流来看,中低层的高度场、垂直速度场和湿度场等因子与阵风系数相关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阵风系数 因子 沿海 环流
下载PDF
Analysi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August 1 to 5, 2023
19
作者 Songyang Wa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4年第5期176-187,共12页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multiple weather systems and their interaction mechanisms that caused the severe rainfall event in Northeast China in early August 2023.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multiple weather systems and their interaction mechanisms that caused the severe rainfall event in Northeast China in early August 2023.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mid-to-high latitudes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two troughs and two ridges” structure, with Northeast China located precisely in the peripheral reg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its marginal airflows. Additionally, the residual circulation of Typhoon “Doksuri” interacting with the subtropical high and upper-level trough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ainfall intensity and duration in the region. In particular, the continuous and powerful transport of the southwest jet provided the necessary moisture and unstable conditions for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vective systems. The rainfall event resulted in nearly 40,000 people affected and crop damage covering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4000 hectares, demonstrating the severity of extreme weather. The study emphasizes that strengthening 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s, as well as formulating and improving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s, are crucial for reducing potential disaster losses caused by heavy rainfall. Future research can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among weather systems, limitations of data sources,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ong-term trends of heavy rainfall event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Precipitation Eurasian circulation typhoon Doksuri Water Vapor Transport Regional Heavy Rainfall Mechanism
下载PDF
相似台风“纳沙”和“海鸥”在雷州半岛产生的降雨差异及其可能机制研究
20
作者 吴德平 张琼雄 +2 位作者 钟谢非 涂石飞 宋清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7-410,共14页
利用常规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雷达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两个相似路径台风“纳沙”(1117)和“海鸥”(1415)在广东雷州半岛(LP)产生的降雨特征差异及可能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沙”过程降雨量和最大降雨... 利用常规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雷达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两个相似路径台风“纳沙”(1117)和“海鸥”(1415)在广东雷州半岛(LP)产生的降雨特征差异及可能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沙”过程降雨量和最大降雨量分别是“海鸥”的1.5倍和2.4倍,其中“纳沙”过程降雨量分台风环流降雨和台风槽降雨两个阶段,而“海鸥”仅有台风环流降雨。这主要因为“纳沙”登陆后,南亚高压和副热带高压断裂为东、西两部分环流,LP地区高空维持强辐散,低空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汇合为偏南风急流,同时锋区引导冷空气从850 hPa以下入侵到“纳沙”台风槽内,斜压效应加剧对流发生,并且在其台风环流影响减弱后,LP地区低层辐合再次加强,进而形成降雨产生的有利条件,促使台风槽降雨增强。而“海鸥”台风登陆后,受南亚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主体加强南压影响,且在台风环流减弱后,LP地区低层迅速由辐合转为辐散,下沉气流抑制对流发展,从而导致台风槽降雨难以形成。此外,还发现LP地形对台风降雨中心落区有一定影响,降雨中心易出现在LP三个高峰南侧迎风坡。结果对于影响LP的台风降雨预报与诊断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州半岛 相似台风 降雨差异 影响机制 台风环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