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8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古隆起的成因机制与构造类型 被引量:123
1
作者 何登发 周新源 +2 位作者 杨海军 管树巍 张朝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7-221,共15页
古隆起是克拉通盆地的重要构造单元。由于盆地边界条件与深部构造背景的变化,古隆起的形成与发育表现为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借助于地震反射剖面与钻探资料,可以刻画不同地质时期古隆起的分布、形态、结构与构造样式,剖析古隆起的成因机... 古隆起是克拉通盆地的重要构造单元。由于盆地边界条件与深部构造背景的变化,古隆起的形成与发育表现为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借助于地震反射剖面与钻探资料,可以刻画不同地质时期古隆起的分布、形态、结构与构造样式,剖析古隆起的成因机制。文中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对古生代克拉通内古隆起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点进行描述,结合周缘大地构造背景的演变,剖析了古隆起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将克拉通内古隆起划分为稳定型、活动型、残余型与消亡型4种基本类型。由于运动体制的变革,古隆起经历了形成发育、叠加改造、调整定型与最终埋藏的动力学演变,具有多层叠加的地质结构,并发育断裂带、背斜带、地层剥蚀尖灭带等一系列构造带。古隆起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单元,古隆起的动力学演化历史决定了隆起富集油气的关键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 古隆起 成因机制 构造类型 动力学演化 油气聚集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发展类型及演化趋势 被引量:82
2
作者 杜德斌 段德忠 《上海城市规划》 2015年第1期76-81,共6页
首先基于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评选出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对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揭示,其次依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创新热图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路径和类型进行了阐述,发现区位是影响全球科... 首先基于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评选出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对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揭示,其次依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创新热图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路径和类型进行了阐述,发现区位是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后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转移和演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指出在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加速向亚太板块转移的趋势下,亚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更具备孕育科技创新中心所需的资源丰度和市场深度,且随着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功能,以科技创新推动全球城市发展将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空间格局 发展类型 演化趋势
下载PDF
中国野生大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价值 被引量:76
3
作者 王平盛 虞富莲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5-108,134,共5页
野生大茶树是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最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初级茶树种质资源。本文就野生大茶树在中国的分布区域、类型、特征特性、在研究茶树演化分类及种质创新中的作用和大茶树的保护作了阐述和展望。
关键词 中国 野生大茶树 地理分布 多样性 利用价值
下载PDF
佛冈铝质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及其形成环境初探 被引量:55
4
作者 包志伟 赵振华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3年第1期52-61,共10页
对广东佛冈岩体的初步研究表明 ,这一以往一直被认为是典型S型花岗岩的大岩基 ,其主体 (燕山第三期 )应为铝质A型花岗岩。岩石富SiO2 [W(SiO2 )为 69 2 1 %~ 77 72 % ]、准铝质 (A/NKC =0 97~ 1 0 6)。FeO /MgO比值较高 (平均 1 0 ... 对广东佛冈岩体的初步研究表明 ,这一以往一直被认为是典型S型花岗岩的大岩基 ,其主体 (燕山第三期 )应为铝质A型花岗岩。岩石富SiO2 [W(SiO2 )为 69 2 1 %~ 77 72 % ]、准铝质 (A/NKC =0 97~ 1 0 6)。FeO /MgO比值较高 (平均 1 0 6) ,高于S型和I型花岗岩。在微量元素组成上 ,岩体明显亏损Sr、Ba、Ti、P、Eu,富Ga和高场强元素Nb,Ta,Zr等 ,与我国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和世界典型A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分布型式相似。全岩Rb Sr等时线年龄为 1 5 8± 1 7Ma,(87Sr/86 Sr) i为 0 71 5 6。钕模式年龄为 1 2 8~ 1 64Ga。一般认为A型花岗岩来源于I型花岗岩或大量抽提了S型花岗岩物质后的地壳源区 ,本研究表明 ,佛冈岩体可能直接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但不排除有地幔物质的加入。佛冈铝质A型花岗岩 南昆山A型花岗岩 恶鸡脑碱性正长岩这一造山后至非造山的构造岩浆组合的确定 ,揭示了区内乃至整个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碰撞造山运动的结束和大规模的拉张伸展运动应始于晚侏罗世 ,至白垩纪造山带山根构造完全消失、拉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广东 地球化学 RB-SR等时线年龄 地幔 拉张-伸展作用
下载PDF
成矿系统及其演化——初步实践到理论思考 被引量:36
5
作者 翟裕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3-339,共7页
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空域中 ,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过程 ,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 ,它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 .依据多年矿床研究的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 ,考虑当前矿床学研究的总... 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空域中 ,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过程 ,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 ,它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 .依据多年矿床研究的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 ,考虑当前矿床学研究的总体趋势 ,提出成矿系统研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以系统观与历史观相结合 ,提出“成矿系统演化论” ,认为它是成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又从中国大地构造与地质成矿特征出发 ,指出成矿系统演化研究对认识中国成矿规律的重要性 .建立了成矿系统的框架结构 ,突出表现了边界成矿、转换成矿、耦合成矿的普遍意义 ;提出成矿产物包括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两个方面 ,以及重视矿床形成后的变化和保存 .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统 结构 类型 演化 系统分析
下载PDF
绿洲的发生类型及时空演变 被引量:38
6
作者 张林源 王乃昂 施祺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5年第3期32-43,共12页
本文阐述了对绿洲定义的理解,并就绿洲的发生类型、形成机制、时空变迁及开发建设转化条件诸方面较详细的发表了见解。
关键词 绿洲 发生类型 形成 时空演变
下载PDF
柴达木侏罗纪盆地性质及其演化特征 被引量:37
7
作者 曾联波 金之钧 +3 位作者 张明利 汤良杰 由福报 雷兵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8-292,共5页
根据侏罗纪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史的综合分析 ,柴达木盆地侏罗纪经历了两期不同盆地性质的发育和叠加 ,中侏罗世末期的中燕山运动是盆地性质的转变期。早中侏罗世盆地为南北向伸展构造环境下的断陷型盆地 ,主要表现为系列小型... 根据侏罗纪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史的综合分析 ,柴达木盆地侏罗纪经历了两期不同盆地性质的发育和叠加 ,中侏罗世末期的中燕山运动是盆地性质的转变期。早中侏罗世盆地为南北向伸展构造环境下的断陷型盆地 ,主要表现为系列小型断陷盆地群 ,分布在祁连山南侧和阿尔金南缘断裂带附近 ;晚侏罗世 (至白垩纪 )为南北向挤压构造环境下的挤压型坳陷盆地 ,受南祁连山前冲断构造体系控制 ,其沉积范围明显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侏罗纪 盆地性质 盆地原型 演化特征 燕山运动 挤压构造
下载PDF
川东北及川东区天然气成因类型探讨 被引量:37
8
作者 刘光祥 陶静源 +1 位作者 潘文蕾 吕俊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12-516,共5页
通过对川东北、川东区11口钻井天然气组分及其烷烃碳同位素的研究表明,两区天然气成因类型明显有别,川东北天然气为过成熟裂解混源气,其中,Ⅱ—Ⅲ1类型母质烃源岩的贡献可能大于Ⅰ1—Ⅰ2类型母质烃源岩的贡献;川东区建南气田长兴、飞三... 通过对川东北、川东区11口钻井天然气组分及其烷烃碳同位素的研究表明,两区天然气成因类型明显有别,川东北天然气为过成熟裂解混源气,其中,Ⅱ—Ⅲ1类型母质烃源岩的贡献可能大于Ⅰ1—Ⅰ2类型母质烃源岩的贡献;川东区建南气田长兴、飞三、嘉一产层天然气多属Ⅰ1—Ⅰ2类型母质烃源岩过成熟裂解混源气;个别天然气表现为煤型气与油型气的混源气,腐泥型有机质的贡献可能大于腐殖型有机质的贡献;石炭系产层天然气可能为志留系所生原油的二次裂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成因 类型 碳同位素 川东北区 川东区
下载PDF
徐宿地区推覆构造 被引量:35
9
作者 舒良树 吴俊奇 刘道忠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4期638-647,共10页
以当代构造地质学的新理论A型俯冲陆内变形为指导,运用台阶状逆断层、断层相关褶皱和构造运动学的研究新办法,通过对徐州-宿州地区(简称徐宿区)大、中、小各种构造尺度的调查,获得了该区构造格架,变形样式和演化的新认识,提出... 以当代构造地质学的新理论A型俯冲陆内变形为指导,运用台阶状逆断层、断层相关褶皱和构造运动学的研究新办法,通过对徐州-宿州地区(简称徐宿区)大、中、小各种构造尺度的调查,获得了该区构造格架,变形样式和演化的新认识,提出了台阶状逆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是华北板块东南缘前陆盆地断裂与褶皱变形的最基本表现形式的观点.通过对研究区大型推覆构造的空间分布、构造样式、时序演化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分析,查明了主拆离面上盘的8个次级滑动层系,发现了推覆构造的平而分带、垂向分层性质,确定了推覆变形的运动方向和定位时间,是一种发生在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从东南向西北方向的盖层推覆作用,属薄皮构造、最后,对徐宿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俯冲 逆断层 褶皱 弧形构造 推覆构造
下载PDF
贺兰山西麓典型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演变规律 被引量:39
10
作者 姜凌 李佩成 郭建青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85-290,共6页
针对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而出现的绿洲水文生态问题,以贺兰山西麓具有典型特征的内蒙古腰坝绿洲为研究对象,分开采期、非开采期对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Piper三线图示法,全面系统地研... 针对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而出现的绿洲水文生态问题,以贺兰山西麓具有典型特征的内蒙古腰坝绿洲为研究对象,分开采期、非开采期对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Piper三线图示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地下水水化学的时空变异特征与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季节变化对潜水和承压水水化学类型空间变异性影响较小,潜水水文化学性质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承压水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少;②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换和人为混合是控制研究区潜水水质演变的主要水文化学过程;③潜水子系统总溶解固体较高,水化学类型变化也较复杂,主要从HCO3.SO4.Cl-Na.Mg.Ca型向Cl.SO4.HCO3-Mg.Na、Cl.SO4-Na.Mg型演化。承压水水化学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以低矿化度的HCO3-Na.Mg.Ca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绿洲 地下水 水化学类型 时空变异 演变规律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正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29
11
作者 胡望水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0-24,共5页
所谓正反转构造是指早期深层为负向变形,晚期浅层反转为正向变形的一种叠合构造。松辽盆地北部目前发现26个正反转构造,组合成4个反转构造带,均呈北东或北北东向。按其与早期正断层的成因关系,可划分为断层控制型与非断层控制型... 所谓正反转构造是指早期深层为负向变形,晚期浅层反转为正向变形的一种叠合构造。松辽盆地北部目前发现26个正反转构造,组合成4个反转构造带,均呈北东或北北东向。按其与早期正断层的成因关系,可划分为断层控制型与非断层控制型两大类。这些正反转构造自晚侏罗世以来,均经历了拉张裂陷→坳陷沉降→构造反转的三个发展阶段。构造演化的结果,纵向上正反转构造的幅度均小于拉张期的构造幅度;横向上由于反转期的挤压应力来于东部,正反转构造带的褶皱强度有由东向西减弱的规律。区内正反转构造具有面积较大、圈闭完整、直覆于凹陷之上的特征,十分有利于油气聚集与保存。根据烃源条件比较认为,区内长春岭、克山-大庆反转构造带是寻找油气田最有利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构造类型 构造演化 油气聚集
下载PDF
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32
12
作者 和钟铧 刘招君 +1 位作者 郭巍 董清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3-339,共7页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其剖面结构、构造样式、沉积特征、基底沉降、古地温等表明中生代盆地的性质应为挤压环境下经过多次幕式逆冲形成的、与祁连造山带有关的叠置前陆盆地 ,经历了早侏罗世的破裂前陆...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其剖面结构、构造样式、沉积特征、基底沉降、古地温等表明中生代盆地的性质应为挤压环境下经过多次幕式逆冲形成的、与祁连造山带有关的叠置前陆盆地 ,经历了早侏罗世的破裂前陆盆地和中侏罗世之后的类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柴北缘中生代沉积充填由构造层序Ⅰ (早侏罗世 )、构造层序Ⅱ (中侏罗世 )和构造层序Ⅲ (晚侏罗世 )三个完整的构造层序构成 ,由粗到细多个沉积旋回代表了逆冲加载过程中由活动期到平静期的转化过程。随着逆冲活动的加强和频率加快 ,构造层序Ⅳ (白垩纪 )只经历逆冲活动期 ,是不完整的构造层序 ,发育补偿和过补偿沉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类型 构造层序 逆冲活动 中生代 前陆盆地 沉积旋回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中下游地下水化学及其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13
作者 朱海勇 陈永金 +1 位作者 刘加珍 高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共11页
通过对塔里木河中下游14个断面57眼地下水监测井样品离子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了塔里木河中下游地下水化学成分特点、水化学类型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中下游各断面地下水pH值变化不大,矿化度和各离子差异明显,地下水水样以Na+、Cl... 通过对塔里木河中下游14个断面57眼地下水监测井样品离子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了塔里木河中下游地下水化学成分特点、水化学类型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中下游各断面地下水pH值变化不大,矿化度和各离子差异明显,地下水水样以Na+、Cl-占绝对优势;矿化度较低的断面其离子浓度变化较小,反之,矿化度高的断面其离子浓度变化幅度较大;从塔里木河中游沙吉利克断面至铁依孜断面地下水化学类型由以Cl-SO4-Na、Cl-Na-Mg和Cl-SO4-Na-Mg型水为主,逐渐过渡为以Cl-SO4-Na-Mg和Cl-Na型水为主,在下游阿克敦断面至考干断面地下水化学类型由以Cl-SO4-Na-Mg、Cl-Na-Mg型水为主过渡为以Cl-Na、Cl-HCO3-Na和Cl-Na-Mg为主;时间上,2006年中游断面沿河道地下水化学类型由Cl-SO4-HCO3-Na型过渡为Cl-SO4-Na-Mg型再到Cl-Na型水,而2010年则由Cl-SO4-Na型过渡为Cl-SO4-Na-Mg型再到Cl-Na型水,在下游,2006年沿河道地下水化学类型由Cl-SO4-Na型过渡为Cl-SO4-Na-Mg型再到Cl-Na(Mg)型水,2010年则由Cl-SO4-Na-Mg型直接过渡为Cl-Na-Mg型和Cl-Na型水。塔里木河中下游水样化学组成均落在Gibbs提出的Boomerang Envelope模型上翼,暗示研究区水样化学组成受到蒸发/结晶作用影响。另外,土地利用变化、灌溉、施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水化学类型 地下水 演化 塔里木河中下游
下载PDF
徐深1井火山岩、砾岩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王成 邵红梅 洪淑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5期1-4,共4页
徐深Ⅰ井营城子组及其以下地层钻遇了4层大段火山岩和砾岩,获得了产能和产气深度上的新突破。通过偏光显微镜、图像、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阴极发光、X-荧光光谱、核磁和CT等分析方法,结合录井、测井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该井火山岩和砾岩... 徐深Ⅰ井营城子组及其以下地层钻遇了4层大段火山岩和砾岩,获得了产能和产气深度上的新突破。通过偏光显微镜、图像、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阴极发光、X-荧光光谱、核磁和CT等分析方法,结合录井、测井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该井火山岩和砾岩产气层的岩性、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孔隙成因及演化、裂缝类型、成因及分布等,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砾岩孔隙类型以次生的裂缝和溶孔为主;晶屑凝灰岩孔隙为风化淋滤作用形成的长石溶孔;集块岩主要孔隙类型为炸裂缝和基质内气孔,孔隙和裂缝明显受后期成岩作用的改造。储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该井获得产能突破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砾岩 孔隙类型 裂缝 成因 演化 充填 风化淋滤
下载PDF
南海新生代沉积基底性质和盆地类型 被引量:30
15
作者 谢锦龙 余和中 +2 位作者 唐良民 傅瑾君 武金云 《海相油气地质》 2010年第4期35-47,共13页
根据新的重磁、地震及钻井资料,结合大地构造性质和新生代主要构造变形特征,将南海新生代沉积盆地基底划分为三个基底区,即北部古生界断陷基底区、西部中—古生界走滑拉分基底区以及南部复杂基底区。北部基底区以古生界变质基底为主,同... 根据新的重磁、地震及钻井资料,结合大地构造性质和新生代主要构造变形特征,将南海新生代沉积盆地基底划分为三个基底区,即北部古生界断陷基底区、西部中—古生界走滑拉分基底区以及南部复杂基底区。北部基底区以古生界变质基底为主,同时含有中生界残留断陷,它由北部湾断陷基底区、珠江口中—古生界断陷基底区以及西沙古生界断陷基底区三个次级区构成;西部基底区以走滑伸展为特征,分为莺歌海古生界、中建南中生界以及万安中生界等三个次级走滑拉分基底区;南部基底区较复杂,划分为曾母新生代早期褶皱基底区和南沙中—古生界复杂基底区。这八个次级基底区之间主要以俯冲—碰撞缝合带、蛇绿岩带、深海放射虫沉积岩带、洋中脊火成岩带以及深大走滑转换断裂带等分隔,各自有着不同的演化历史,控制了南海新生代多种类型次级沉积盆地的地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沉积 基底性质 盆地类型 构造演化 前新生代 南海
下载PDF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绅士化演化过程与机制解析--以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7
16
作者 谭华云 周国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69-887,共19页
乡村绅士化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背景下乡村转型与振兴的新型路径。基于对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乡村绅士化现象的历时性田野调查,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析乡村绅士化演化的过程、类型与机制。研究表明:在巴马盘阳河流域乡村人类行动者与非人... 乡村绅士化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背景下乡村转型与振兴的新型路径。基于对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乡村绅士化现象的历时性田野调查,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析乡村绅士化演化的过程、类型与机制。研究表明:在巴马盘阳河流域乡村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草根”行动者与机构行动者共同缔结的行动者网络的转换过程中,伴随关键行动者从“候鸟人”先锋、屯社精英向地方政府、投资开发商的更替,乡村绅士化路径从“草根”绅士化向机构绅士化演替,乡村产业从接待“候鸟人”、发展旅游转向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绅士化类型从单一的舒适移民绅士化向舒适移民、旅游和地产共构的“一地多类”绅士化演化。关键行动者更替及其功能角色转换、绅士化路径变迁和主导产业更替与融合发展、宏观乡村发展制度与地域自然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于乡村绅士化的阶段演替与类型共生。行动者网络理论与方法利于呈现乡村绅士化的阶段演替脉络与共生演化特征,并揭示乡村绅士演化的一般机制与地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绅士化 演化过程 演化类型 演化机制 行动者网络 盘阳河流域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成藏特征 被引量:28
17
作者 宋传春 贺伦俊 +2 位作者 马立群 任海宁 朱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6-138,共3页
钻探表明,车排子凸起具有多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和多油质品位等“三多”成藏特征。通过地层沉积、构造演化和油源对比分析,认为“三多”成藏特征与构造格架的分割、沉积旋回和成藏期次的控制和多向油源充注密切相关,并且由于车排子凸... 钻探表明,车排子凸起具有多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和多油质品位等“三多”成藏特征。通过地层沉积、构造演化和油源对比分析,认为“三多”成藏特征与构造格架的分割、沉积旋回和成藏期次的控制和多向油源充注密切相关,并且由于车排子凸起南部南偏东方向古山脊的存在和北部东南方向古山梁的发育,形成了南部古近-新近系浅层以稀油聚集、晚期成藏为主,北部侏罗系-石炭系以后期改造、稠油分布的成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 含油层系 油藏类型 油质品位 沉积旋回 构造演化 油源
下载PDF
包裹体类型和成分特征在油气运移研究和油气储层评价中的应用——以赤水气田为例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杨惠民 《海相油气地质》 1997年第3期16-21,共6页
包裹体类型和成分的不同,反映了油气的不同演化程度和不同运移期次。赤水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储层中有各种盐水包裹体和烃类包裹体。论述了不同世代胶结物中包裹体的类型特征和成分特征,及它们的划分标志。依据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测... 包裹体类型和成分的不同,反映了油气的不同演化程度和不同运移期次。赤水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储层中有各种盐水包裹体和烃类包裹体。论述了不同世代胶结物中包裹体的类型特征和成分特征,及它们的划分标志。依据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测定数据,得出常规的包裹体中“甲烷基本浓度”,以及本次提出的甲烷/总有机组分含量比值和烷烃/总有机组分含量比值,并由此分析油气运移特征和进行储层评价。分析认为,在同一块岩样中,若存在两种以上明显的不同演化程度、不同有机组分的多种类型包裹体,则说明本区具有两次以上的油气运移。有利的油气储集层段应有较多的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烃包裹体,尤其应有反映油气最终演化的有机组分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 类型 成分 油握运移 烃类演化 储集层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开合旋回 被引量:25
19
作者 汤良杰 张一伟 +1 位作者 金之钧 贾承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4-260,共7页
塔里木、柴达木显生宙盆地演化经历了3个开合旋回,即震旦纪—中泥盆世(Z—D2)开合旋回、晚泥盆世—三叠纪(D3—T)开合旋回和侏罗纪—第四纪(J—Q)构造旋回,可能与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在不同阶段伸展张裂、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有关。塔里... 塔里木、柴达木显生宙盆地演化经历了3个开合旋回,即震旦纪—中泥盆世(Z—D2)开合旋回、晚泥盆世—三叠纪(D3—T)开合旋回和侏罗纪—第四纪(J—Q)构造旋回,可能与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在不同阶段伸展张裂、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有关。塔里木、柴达木显生宙盆地演化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演化阶段:震旦纪—早奥陶世为克拉通内裂陷盆地阶段,中奥陶世—中泥盆世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阶段熏晚泥盆世—早二叠世为弧后裂陷盆地阶段,晚二叠世—三叠纪为弧后前陆盆地阶段熏侏罗纪—古近纪为前陆盆地阶段,新近纪—第四纪在塔里木前陆盆地性质明显,而在柴达木则表现为强烈挤压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合旋回 板块构造 盆地类型 构造演化 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南海盆地演化及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被引量:26
20
作者 刘宝明 夏斌 +1 位作者 金庆焕 李勤 《海相油气地质》 2003年第1期10-16,共7页
南海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后期,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较多发现。南海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安第斯型边缘—弧后裂谷—大西洋型海底扩张等一系列转变,形成了众多规模不等、类型各异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这些盆地可划分为拉张... 南海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后期,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较多发现。南海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安第斯型边缘—弧后裂谷—大西洋型海底扩张等一系列转变,形成了众多规模不等、类型各异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这些盆地可划分为拉张型、聚敛型、走滑型三大类,且可细分为陆缘张裂型、裂离陆块型、弧前型、周缘前陆型、走滑—拉分型以及残留洋壳型等6种类型,不同的构造演化背景和盆地类型,碳酸盐岩的建隆及其生物礁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地震相特征也有一定差异。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在中中新统—上中新统中及上始新统上部,储层分布范围广,发育有台地边缘礁、塔礁、块礁、点礁、环礁等多种类型,以铸模灰岩、颗粒状白云岩的油气储集性能较好。碳酸盐岩的形成和分布受大地构造演化的影响和控制。以越东—廷贾断裂为界,其北部海域发育晚始新世—早中新世(早期)和中—晚中新世(晚期)两期碳酸盐岩和生物礁;而其南部海域仅发育晚期碳酸盐岩。在南海,至今尚未发现有单纯的典型碳酸盐岩构成油气源岩的,绝大多数是与所伴生的生物礁一起组成储集层,所发现的碳酸盐岩及其生物礁(滩)型油气田,普遍具有较好的物性。在南海北部盆地和东南巴拉望盆地中是油气兼有,而在南海南部以产天然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盆地演化 盆地类型 构造演化 碳酸盐岩 储集层 油气勘探 新生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