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气旋生成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文龙 崔晓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7-346,共10页
热带气旋可以造成严重自然灾害。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热带气旋生成问题成为当前国际热带气旋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和难点。从热带气旋生成的环境条件、大尺度扰动源、重要物理机制和热带气旋生成期的定义等几个方面,较系统地回顾总结... 热带气旋可以造成严重自然灾害。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热带气旋生成问题成为当前国际热带气旋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和难点。从热带气旋生成的环境条件、大尺度扰动源、重要物理机制和热带气旋生成期的定义等几个方面,较系统地回顾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热带气旋生成相关研究的主要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关于热带气旋生成过程中多尺度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新成果,并提出当前亟需研究的一些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气象学 热带气旋生成 研究进展 多尺度相互作用
下载PDF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EFFICIENCY:MID-LEVEL VERSUS BOTTOM VORTEX 被引量:10
2
作者 葛旭阳 李天明 彭顺台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3年第3期197-213,共17页
Cloud resolving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model simulations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ropical cyclone(TC)genesis efficiency in an environment with a near bottom vortex(EBV)and an environment with a mid-level... Cloud resolving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model simulations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ropical cyclone(TC)genesis efficiency in an environment with a near bottom vortex(EBV)and an environment with a mid-level vortex(EMV).Sensitivity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genesis timing depends greatly on initial vorticity vertical profiles.The larger the initial column integrated absolute vorticity,the greater the genesis efficiency is.Given the same column integrated absolute vorticity,a bottom vortex has higher genesis efficiency than a mid-level vortex.A common feature among these experiments is the formation of a mid-level vorticity maximum prior to TC genesis irrespective where the initial vorticity maximum locates.Both the EMV and EBV scenarios share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1)a transition from non-organized cumulus-scale(~5 km)convective cells into an organized meso-vortex-scale(~50 to 100 km)system through upscale cascade processes,2)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arly saturated air column prior to a rapid drop of the central minimum pressure,and 3)a multiple convective-stratiform phase transition.A genesis efficiency index(GEI)is formulated tha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actors:initial column integrated absolute vorticity,vorticity at top of the boundary layer and vertically integrated relative humidity.The calculated GEI reflects well the simulated genesis efficiency and thus may be used to estimate how fast a tropical disturbance develops into a 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mid-level VORTEX near BOTTOM VORTEX genesis EFFICIENCY cyclogenesis time
下载PDF
夏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霍利微 郭品文 张福颖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5-63,共9页
利用1979—201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了夏季(6—10月)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热带北大... 利用1979—201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了夏季(6—10月)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同期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次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热带北大西洋海温的异常增暖可产生一对东—西向分布的偶极型低层异常环流,其中气旋性异常环流位于北大西洋/东太平洋地区,反气旋异常环流位于西北太平洋地区。该反气旋环流异常使得TC主要生成区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低层涡度正异常、中低层相对湿度负异常、中层下沉气流异常,这些动力/热力条件均不利于TC生成。此外,西北太平洋地区低层涡旋动能负异常,同时来自大尺度环流的涡旋动能的正压转换也受到抑制,不能为T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额外能量源。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北大西洋 海温异常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生成 动力条件 热力条件
下载PDF
对流层中层中尺度涡旋在台风榴莲(2001)生成中的作用--数值模拟及验证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文龙 王昂生 崔晓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97-1209,共13页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TC)的生成和季风槽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但以往这方面的实例数值模拟很少。为了进一步探讨由MCS对流强迫产生的对流层中层中尺度涡旋(MCV)在TC生成中的作用,作者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PS...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TC)的生成和季风槽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但以往这方面的实例数值模拟很少。为了进一步探讨由MCS对流强迫产生的对流层中层中尺度涡旋(MCV)在TC生成中的作用,作者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PSU/NCAR MM5对台风榴莲(2001)的生成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6km)数值模拟和比较验证。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榴莲的生成地点,其与MCS的相对位置关系与以往的观测研究结果一致;模拟的TC移动路径、强度变化与最优观测报告比较接近,准确反映了TC未来登陆地点,以及中心气压缓慢下降和迅速下降两个阶段;对云系演变的模拟,成功模拟出了TC初生时的涡旋云系和季风槽中MCS云系的分离现象,以及在TC登陆前达到成熟阶段时出现的台风眼和螺旋云带。此外,模式还成功模拟出中层MCV,它的水平尺度约200 km,位于800-400 hPa之间,具有暖心结构等,均与已有观测结果相近。模式初始场中包含有充分的MCS信息,是模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数值模拟 中尺度对流系统 对流层中层中尺度涡旋
下载PDF
台风榴莲(2001)生成初期中尺度涡旋合并过程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郭春蕊 张庆红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4,共14页
由于热带海洋上观测资料的稀缺和热带气旋系统本身发生、发展的复杂性,热带气旋生成机制研究领域至今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已有的观测和模拟研究证明,中尺度涡旋合并过程对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可能有触发作用,但尚未见到南海季风槽内热... 由于热带海洋上观测资料的稀缺和热带气旋系统本身发生、发展的复杂性,热带气旋生成机制研究领域至今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已有的观测和模拟研究证明,中尺度涡旋合并过程对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可能有触发作用,但尚未见到南海季风槽内热带气旋生成过程中中尺度涡旋合并现象的实例模拟研究。利用新一代中尺度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RF对南海热带气旋榴莲(2001)生成过程中的中尺度涡旋合并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4 km)数值模拟,并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利用模式输出结果重点分析两个中尺度涡旋合并过程中的主要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合并过程中系统中心附近涡度方程中各项涡度收支的演变情况,最后通过两个敏感性试验与控制试验结果的对比,初步探讨中尺度涡旋合并过程对于热带气旋榴莲生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南海季风槽中的新生中层中尺度涡旋V2,是榴莲生成过程中的主导涡旋,预先存在的东部低层的中尺度涡旋V1对于台风榴莲的生成则起到了辅助作用,两个不同高度的涡旋合并叠加促使涡度的辐合、辐散项率先在低层引起涡度的快速增长,随后垂直输送项在对流层中层对涡度的增长起主要作用。两个涡旋的最终合并,使热带气旋系统正绝对涡度在垂直方向上从低层到中层得以贯通,进而触发榴莲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榴莲(2001) 热带气旋生成 中尺度涡旋 涡旋合并
下载PDF
一种基于双重检验逐步回归的台风生成预报方法
6
作者 董林 吕心艳 +1 位作者 高拴柱 王皘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5-846,共12页
基于CMA台风最佳路径和ECMWF细网格确定性数值模式资料,计算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生成期间16种环境因子的值,选出7个显著性因子,采用双重检验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台风生成预报方程。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利用回归方法预报的风速值作为台... 基于CMA台风最佳路径和ECMWF细网格确定性数值模式资料,计算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生成期间16种环境因子的值,选出7个显著性因子,采用双重检验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台风生成预报方程。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利用回归方法预报的风速值作为台风生成判据,较直接使用模式预报的风速和气压作为台风生成判据的击中率更高。双重检验逐步回归的台风生成预报方法在2022年的台风预报业务中进行了试用,对2203号台风暹芭的生成预报检验结果显示,回归方法表现较好,可为预报员判别台风是否生成及生成时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生成 逐步回归 双重检验
下载PDF
基于星载微波亮温数据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预测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汪胜 杨晓峰 +2 位作者 马文韬 相坤生 胡蝶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8-207,共10页
从热带云团中识别有可能生成热带气旋的云团,对台风灾害的早期预警至关重要。基于星载微波辐射计亮温数据和决策树方法,开展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过程识别研究,构建了热带气旋生成预测模型。样本数据来自2005~2009年间每年5~10月台... 从热带云团中识别有可能生成热带气旋的云团,对台风灾害的早期预警至关重要。基于星载微波辐射计亮温数据和决策树方法,开展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过程识别研究,构建了热带气旋生成预测模型。样本数据来自2005~2009年间每年5~10月台风季获取的SSM/I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共包含326个热带气旋样本和2112个未生成气旋的热带扰动样本。基于该数据集计算得到了35个亮温特征参数,包括25个统计量参数和10个描述像元空间分布的景观格局参数。然后,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2007~2009年)和测试集(2005~2006年),在训练集上模型的总体精度为85.27%,热带气旋正确预报率为90.91%,错误预报率为20%;上述3项指标在测试集上的结果中分别为79.47%、80%和20.79%;表明利用微波亮温数据构建的热带气旋生成模型能有效预测热带气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SSM/I亮温 决策树方法 西北太平洋
原文传递
海温异常模之线性相互作用及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余锦华 张晨 +2 位作者 方珂 赵晓彤 孙磊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9-298,共10页
利用美国台风联合警报中心的best-track热带气旋信息数据集,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平衡反馈(EFA)以及广义平衡反馈分析(GEFA)方法,结合EOF,探讨海温异常模之线性作用及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TCGN)变化的影响。单个海盆SSTA模的EF... 利用美国台风联合警报中心的best-track热带气旋信息数据集,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平衡反馈(EFA)以及广义平衡反馈分析(GEFA)方法,结合EOF,探讨海温异常模之线性作用及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TCGN)变化的影响。单个海盆SSTA模的EFA结果显示,TCGN对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经向模(TP2)、北太平洋第二模(NP2)、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模(IOBM)、北大西洋第一模(NA1)及第二模态(NA2)的反馈响应显著。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TCGN变化与热带太平洋第一模(TP1)、IOBM、NA1有显著的统计关系。GEFA的结果显示,IOBM和NA1对TCGN变化的强迫作用通过0.1以上的显著性水平检验。GEFA与EFA的差异反映了TP2、NP2和NA2分别受其它海盆的影响明显;GEFA与多元回归结果的差异反映了TP1具有强的海气相互作用特征,表明GEFA能够鉴别出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西北太平洋 海表温度异常模态 线性相互作用
下载PDF
南海及毗邻海域热带气旋生成研究进展概述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勋 《气象科技进展》 2020年第4期83-92,共10页
南海及其毗邻海域是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重要生成源地,提前和精准预测TC生成,是进行TC路径、强度变化和风雨预报以及减轻TC危害的前提。回顾梳理了近年来有关于TC生成的环境要素、物理机制、主要天气环流形势的相关研究进展。初步分... 南海及其毗邻海域是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重要生成源地,提前和精准预测TC生成,是进行TC路径、强度变化和风雨预报以及减轻TC危害的前提。回顾梳理了近年来有关于TC生成的环境要素、物理机制、主要天气环流形势的相关研究进展。初步分析了TC初始扰动在有利环流背景条件下,菲律宾群岛地形动力作用对于南海及其毗邻海域TC生成的直接促进作用,并提出了一些与地形动力作用有关TC生成方面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研究进展 菲律宾群岛 地形动力作用
下载PDF
TROPICAL CYCLON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FORECASTING MODEL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10
作者 JAE-WON CHOI YUMI CHA 《Tropical Cyclone Research and Review》 2016年第1期23-31,共9页
A seasonal probability prediction model for tropical cyclone(TC)genesi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 c(5°-25°N,110°-180°E)was developed using a simple logistic regression method.The predictors used ... A seasonal probability prediction model for tropical cyclone(TC)genesi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 c(5°-25°N,110°-180°E)was developed using a simple logistic regression method.The predictors used in this model were total fi ve:850 h Pa relative vorticity,200-850 h Pa vertical wind shear,600 h Pa relative humidity,300 h Pa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Four predictors except for SST were obtained from differences of spatial-averaged value between May and January,and time average of Ni?o-3.4 index from February to April was used to consider the SST effects.As a result of prediction for the TC genesis from June to December during 1951 to 2007,years that the model forecasts are 21 years among the total 28 years when the observed TC genesis frequency was higher than normal year.The overall predictability was about 75%,and the model was also verifi ed statistically through cross validation analysis using a method of the hindc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PREDICTORS cross validation
原文传递
PDO不同位相期间MJO对南海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
11
作者 吴虹璇 凌征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60-67,共8页
【目的】探讨PDO不同位相期间MJO对南海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方法】基于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向外长波辐射和大气再分析资料,采用高斯滤波、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结果与结论】南海热带气旋在PDO正(负)位相期间生... 【目的】探讨PDO不同位相期间MJO对南海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方法】基于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向外长波辐射和大气再分析资料,采用高斯滤波、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结果与结论】南海热带气旋在PDO正(负)位相期间生成较多(少);PDO正位相期间,MJO对南海热带气旋的调制作用更强,热带气旋日生成率在MJO活跃位相和非活跃位相之比达5.60,远高于PDO负位相期间的2.59。在PDO正位相期间,MJO信号在南海北部更强,使得影响热带气旋生成的各动力因子在MJO活跃和非活跃位相的差异更大,从而导致在PDO正位相期间MJO对南海热带气旋生成的调制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O MJO 南海 热带气旋生成
下载PDF
ENSO发展年与衰减年夏季环境要素对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贡献 被引量:8
12
作者 杜新观 余锦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4-253,共10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再分析资料,分析了El Niño-South Oscillation(ENSO)发展年与衰减年西北太平洋(Western North Pacific,WNP)夏季(6—8...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再分析资料,分析了El Niño-South Oscillation(ENSO)发展年与衰减年西北太平洋(Western North Pacific,WNP)夏季(6—8月)总TC生成频数(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Frequency,TCGF)及其区域性特征,通过潜在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Index,GPI)定量诊断各环境要素对TCGF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TCGF总数异常在ENSO各位相并不显著,但其东南象限和西部的TCGF异常存在明显差异。在ENSO各位相,GPI异常的空间分布与TCGF异常的空间型相似。同一区域,各环境要素对TCGF异常的贡献不同,反映了ENSO不同位相影响TC生成变化的机理存在差异。WNP东南部(SEWNP)是对ENSO较敏感的区域,El Niño发展年,中东太平洋异常增暖激发的Rossby波西传导致SEWNP受异常正涡度环流控制,涡度对TCGF增加的贡献最大;El Niño衰减年,西北太平洋出现低层异常反气旋,其东侧异常东北气流将湿度相对较低的水汽输送至SEWNP,相对湿度降低导致TCGF显著减少。La Niña发展年,绝对涡度减小和垂直风切变增加对TCGF减少都有影响。WNP西部仅在La Niña衰减年出现TCGF显著负异常,低层绝对涡度减小的贡献最大,因为季风槽减弱,抑制了南海附近的TC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ENSO 环境要素 潜在生成指数
下载PDF
夏季风期间南海对流活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霍利微 郭品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逐日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分析了夏季风期间南海(105~120°E,5-20°N)对流活动的季节内振荡(ISO)特征及其对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及路径的影响,并采...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逐日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分析了夏季风期间南海(105~120°E,5-20°N)对流活动的季节内振荡(ISO)特征及其对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及路径的影响,并采用TC路径模式从大尺度环境场角度初步探讨了ISO对TC运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夏季风期间的南海对流活动存在活跃期、不活跃期交替更迭的ISO现象,与之对应的季风环流型存在显著差异:南海对流活跃(不活跃)表示南海夏季风活跃(不活跃),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强(弱)且向东伸展(向西撤退),副热带高压偏东(西),季风环流强(弱)。(2)南海夏季风活跃(不活跃)期,TC生成频数多(少)且生成位置偏西(东)。(3)针对西行进入135°E以西,25°N以南的这类西北太平洋TC(WNP-TC),在活跃期,多以偏西或西北路径直行进入南海;而不活跃期时,多转向北上不进入南海。(4)路径模式模拟结果显示:南海季风活跃(不活跃)时,大尺度环境场的引导作用有利于WNP-TC直行进入南海(转向北上,不进入南海)。同时,WNP-TC的生成位置越偏西越有利于WNP-TC进入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热带气旋生成和路径特征 南海对流活动 季节内振荡 季风槽 路径模式
下载PDF
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与印度洋海表温度梯度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方珂 余锦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1,共10页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变冷是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促使TC生成的进一步增加。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冷却在菲律宾以东激发出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在我国南海、菲律宾至东南沿岸激发出气旋性环流异常。前者在西北太平洋中部,后者在南海产生有利于TC生成的局地环境。1994年和2018年夏季热带中太平洋出现暖SSTA、印度洋为冷SSTA、北大西洋呈现负三极型式SSTA,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极端增多。近30年来,当出现热带中太平洋增暖和印度洋冷却时,北大西洋表现出比1989年以前更强的负三极型式SSTA,使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和北半球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梯度的线性相关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梯度 北大西洋三极型式海表温度异常
下载PDF
两类El Nio Modoki事件时西北太平洋秋季热带气旋生成地的差异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赛智 孟祥凤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5-260,共6页
以同年是否发生印度洋偶极子(IOD)正位相事件为标准,本文将El Nino Modoki事件分为纯El Nino Modoki事件(p-ENM)、El Nino Modoki与IOD同时发生的事件(ENM-IOD)两类。选取了1979~2012年间较为显著的两次p-ENM事件(2004;2009)... 以同年是否发生印度洋偶极子(IOD)正位相事件为标准,本文将El Nino Modoki事件分为纯El Nino Modoki事件(p-ENM)、El Nino Modoki与IOD同时发生的事件(ENM-IOD)两类。选取了1979~2012年间较为显著的两次p-ENM事件(2004;2009)和两次ENM-IOD事件(1991;1994),对比发现:同类事件西北太平洋秋季热带气旋生成地的分布类似,但相比p-ENM事件,ENM-IOD事件的热带气旋生成地明显偏东。p-ENM秋季,西北太平洋西风异常较弱且局限在165°E以西,范围较窄;而ENM-IOD秋季,西风异常强劲,并向东越过日界线。这使得ENM-IOD秋季季风槽东侧与p-ENM相比东伸20°。同时,p-ENM秋季垂直风切变相对ENM-IOD秋季而言强度小,大值区窄,前者条件下热带气旋在西侧生成的可能性相对要大。季风槽位置和垂直风切变分布的差异,使得ENM-IOD秋季热带气旋生成地较p-ENM秋季明显偏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no Modoki 印度洋偶极子 热带气旋生成地 西北太平洋
原文传递
IMPACT OF CONVECTIO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ON TROPICAL CYCLONE MOTION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SUMMER MONSOON 被引量:2
16
作者 霍利微 郭品文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7年第1期58-67,共10页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105-120°E, 5-20°N) convection a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genesis and track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tropical cyclones(TCs) were explored...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105-120°E, 5-20°N) convection a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genesis and track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tropical cyclones(TCs) were explored, based on the daily average of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OLR data and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best-track data from 1979 to 2008. The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s of ISO on TC move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large-scale circulation were discussed by a trajectory model. It was found as follows.(1) During the SCS summer monsoon, the SCS convection exhibits the ISO features with active phases alternating with inactive phases.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pattern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uring these two phases. When the SCS convection is active(inactive), the SCS-WNP monsoon trough stretches eastward(retreats westward) due to the activity(inactivity) of SCS monsoon, and the WNP subtropical high retreats eastward(stretches westward), which enhances(suppresses) the monsoon circulation.(2) The amount of TC genesis in the active phase is much more than that in the inactive phase. A majority of TCs form west of 135 °E during the active phases but east of 135 °E in the inactive phases.(3) The TCs entering the area west of 135 °E and south of 25 °N would move straight into the SCS in the active phase, or recurve northward in the inactive phase.(4)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ering flow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e(inactive)phases is in favor of straight-moving(recurving) TCs. Meanwhile, the impacts of the locations of TC gene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 track cannot be ignored. TCs that occurred father westward are more likely to move straight into the SC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and track climatological statistics South China Sea convection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monsoon trough trajectory model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五类主要大尺度环流型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伟灿 张小雨 +1 位作者 赵海坤 沈新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9,共10页
利用Yoshida and Ishikawa(2013)提出的一套客观分类方法对1979—2013年夏季(5—10月)共796个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前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型,主要包括了季风切变线型(monsoon Shear Line,SL)、季风涡旋区(monsoon G... 利用Yoshida and Ishikawa(2013)提出的一套客观分类方法对1979—2013年夏季(5—10月)共796个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前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型,主要包括了季风切变线型(monsoon Shear Line,SL)、季风涡旋区(monsoon Gyre,GY)、季风辐合区(monsoon Confluence Region,CR)、东风波(Easterly Wave,EW)和热带气旋生成诱发的罗斯贝波扰动(Preexisting Tropical Cyclone,PTC)五大类大尺度环流型,其中SL、CR、GY与季风环流型紧密相关联。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热带气旋生成与季风槽环流有关,并分析了五类环流型扰动下TC生成的位置及强度特征。基于分型结果可知,PTC环流型的异常增强和季风槽环流型的异常减弱是导致TC异常增加和异常减少的主要因素。并初步给出了可能的物理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异常 西北太平洋 大尺度环流型
下载PDF
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对海温异常响应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晓彤 余锦华 +2 位作者 廖桉桦 顾人颖 闻丹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8-218,共11页
利用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NHC)的Best Track Data(HURDAT2)数据和美国国家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运用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研究多个海盆主要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对北大西洋... 利用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NHC)的Best Track Data(HURDAT2)数据和美国国家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运用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研究多个海盆主要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对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TCGN)气候变率的强迫作用。(1)北大西洋TCGN的气候变率对北大西洋三极型模态(NA1)和太平洋mega-ENSO式模态(P1)具有显著的响应,对应的响应振幅分别为0.45和-0.28,即当NA1(P1)的时间系数增加(减小)1个标准差时,北大西洋TCGN将增加0.45(0.28)个。(2)TCGN对NA1、P1的气候变率、年代际变率有显著响应,但对年际变率响应不显著。(3)北大西洋TCGN在1995年前后发生异常变化,从平均8个增加到12.6个,NA1、P1对1995年后的TCGN异常增加的贡献分别为27%、45%。(4)NA1对北大西洋TC环境场的强迫中心多集中在20°N附近,而P1的多位于20°N以南以及墨西哥湾地区,为TC生成提供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GEFA SSTA
下载PDF
海表温度差异对1998及2016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方珂 余锦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基于1970—2016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HAM4模式,研究了各海盆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1998和2016年这两个超级厄尔尼诺衰减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及大尺度环流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大... 基于1970—2016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HAM4模式,研究了各海盆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1998和2016年这两个超级厄尔尼诺衰减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及大尺度环流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在1998与2016年几乎相反的SSTA型态是导致TC生成频数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热带和北太平洋SSTA在1998与2016年均分别在珠江三角洲和日本以南形成气旋性环流。1998年8月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SSTA产生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响应强于太平洋SSTA产生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使西北太平洋受异常反气旋控制,减少TC的生成。2016年在三个大洋SSTA共同作用下,西北太平洋受异常气旋控制导致TC生成频数偏多。太平洋经向SSTA模在北半球副热带强迫出东西反向的跷跷板形势,在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产生的响应与实际变化相反,因此太平洋经向模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没有正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TCGN) 数值模式 海表温度异常(SSTA)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THE DEVELOPING AND DECAYING PHASES OF TWO TYPES OF EL NIO
20
作者 钟佩瑄 李天明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5年第1期14-22,共9页
During the developing phase of central Pacific El Nio(CPEN), more frequent TC genesis over the northwest quadrant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is attributed to the horizontal shift of environmental vorticity fi... During the developing phase of central Pacific El Nio(CPEN), more frequent TC genesis over the northwest quadrant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is attributed to the horizontal shift of environmental vorticity field.Such a northwestward shift resembles the La Nia composite, even though factors that cause the shift differ(in the La Nia case the relative humidity effect is crucial). Greater reduction of TC frequency over WNP happened during the decaying phase of eastern Pacific El Nio(EPEN) than CPEN,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anomalous Philippine Sea anticyclone strength. The TC genesis exhibits an upward(downward) trend over the northern(southern) part of the WNP,which is linked to SST and associated circulation changes through local and remot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western North Pacific two types of El Ni觡o growing and decaying phases gene-sis trend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