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类作物穗器官的光合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1
作者 王志敏 张英华 +1 位作者 张永平 吴永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36-139,共4页
由于麦类作物穗器官的光合作用在整株物质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籽粒产量具有重要贡献,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当前小麦高产和超高产探索中,穗茎非叶器官的光合优质。穗光合表现出明显的C4型或者C3~C4中间型特征,能够将籽粒呼吸释放的CO2重... 由于麦类作物穗器官的光合作用在整株物质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籽粒产量具有重要贡献,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当前小麦高产和超高产探索中,穗茎非叶器官的光合优质。穗光合表现出明显的C4型或者C3~C4中间型特征,能够将籽粒呼吸释放的CO2重新固定,对干旱高温的忍耐性明显强于叶片。本文从穗光合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穗光合组织结构和光合特性等方面综述了麦类作物穗器官光合性能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在小麦超高产实践中发挥非叶器官光合优势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性能 麦类作物 器官 超高产 籽粒产量 小麦 光合特性 组织结构 优势 物质生产
下载PDF
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在麦类作物耐盐性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2
作者 黄有总 张国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14-116,共3页
在介绍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在麦类作物耐盐性鉴定上应用的有关研究结果。通过分析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发芽率、产量等农艺指标及脯氨酸、细胞膜稳定性等生理指标的相关关系,指出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 在介绍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在麦类作物耐盐性鉴定上应用的有关研究结果。通过分析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发芽率、产量等农艺指标及脯氨酸、细胞膜稳定性等生理指标的相关关系,指出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作为麦类作物耐盐品种筛选的指标,并就该技术的优点及其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耐盐 叶绿素荧光 鉴定
下载PDF
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林小虎 李兴锋 +2 位作者 王黎明 陆文辉 王洪刚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6-132,共7页
以八倍体小滨麦、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为实验材料对影响麦类作物体细胞GISH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无杂质影响的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 以八倍体小滨麦、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为实验材料对影响麦类作物体细胞GISH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无杂质影响的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基础;探针DNA浓度与封阻DNA浓度的比例及杂交后洗脱条件的控制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关键。此外,还对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染色体丢失、外源染色体无杂交信号、杂交信号的强弱、杂交信号过多(杂交背景重)或过少、噪音信号及杂交污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或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基因组原位杂交 体细胞 DNA浓度 八倍体小滨麦 八倍体小黑麦 八倍体小偃麦 双体异附加系 杂交信号 理想实验 中间偃麦草 染色体制片 染色体丢失 外源染色体 GISH 实验材料 细胞分裂 研究结果 杂质影响 洗脱条件
下载PDF
TILLING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麦类作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锋 徐艳花 +4 位作者 董中东 许海霞 程西永 詹克慧 崔党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8-182,共5页
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等位变异创制和突变体快速鉴定技术,其实质是将传统的化学诱变方法和突变的高效筛选有效结合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其技术原理是将传... 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等位变异创制和突变体快速鉴定技术,其实质是将传统的化学诱变方法和突变的高效筛选有效结合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其技术原理是将传统的酶切技术与PCR技术相结合后采用红外双色荧光系统进行结果鉴定,从而筛选出相应的突变体。传统的TILLING技术主要用于筛选由人工诱导产生的突变体。Ecotilling技术由TILL-ING技术延伸而来,主要用于鉴定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突变体,其与传统的TILLING技术的区别主要为构建DNA池时略有差异。随着该项技术在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中的成功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其用于基因组较大的植物之中。本文对近年来TILLING技术在麦类作物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突变体库中的突变频率发现,经EMS处理的小麦等麦类作物突变体库中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因此相信,TILLING技术将会作为一种常规手段在麦类作物尤其是普通小麦改良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TILLING Ecotilling
下载PDF
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在麦类作物育种上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4
5
作者 黄碧光 刘思衡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74-78,共5页
外源DNA导入是改良作物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概述了该技术在麦类作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对外源DNA的导入途径、导入效果、导入验证和产生变异的机理等方面作了分析。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转基因育种 外源DNA导入 直接导入 应用
下载PDF
短柄草与麦类作物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周江鸿 赵素珍 漆小泉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1-426,共6页
麦类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其遗传改良对于保障世界粮食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获得麦类作物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信息是作物遗传育种学家解析种质资源高产及抗逆机理,并准确选择目标性状、实现分子设计育种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二穗... 麦类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其遗传改良对于保障世界粮食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获得麦类作物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信息是作物遗传育种学家解析种质资源高产及抗逆机理,并准确选择目标性状、实现分子设计育种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um)是早熟禾亚科中唯一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植物。以二穗短柄草为模式植物,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获得早熟禾亚科中基因组庞大而复杂的麦类作物的相关信息,必将加速麦类作物的遗传改良进程。本文重点介绍近十年来短柄草在麦类作物比较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穗短柄草 麦类作物 模式植物 比较基因组学
原文传递
硒酸钠对不同麦类作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梁勇 陈月星 +4 位作者 赵丽那 阮景军 程剑平 赵钢 严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11-1515,共5页
【目的】本文探究硒对不同麦类谷胱甘肽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在高硒(施30 g/hm2硒酸钠)和低硒(不施硒)条件下,不同麦类作物分蘖期第二片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分析硒酸钠与GSH-Px活性两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目的】本文探究硒对不同麦类谷胱甘肽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在高硒(施30 g/hm2硒酸钠)和低硒(不施硒)条件下,不同麦类作物分蘖期第二片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分析硒酸钠与GSH-Px活性两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麦类GSH-Px活性在高硒环境显著高于低硒环境;不同麦类GSH-Px活性对硒敏感度不同。【结论】这为进一步研究麦类硒摄取的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硒酸钠
下载PDF
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群体的生产性能评述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新军 吕润海 梁卫理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8期146-149,共4页
同种作物不同品种混作由于表现出比单作在产量及其稳定性、抗病性、品质等方面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内外已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尤以对麦类作物研究较多。回顾了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作的研究成果,评述了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群体的生... 同种作物不同品种混作由于表现出比单作在产量及其稳定性、抗病性、品质等方面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内外已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尤以对麦类作物研究较多。回顾了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作的研究成果,评述了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群体的生产性能,并对产生各种效应的机理进行了总结,最后对麦类作物混作的应用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品种 混合群体 产量 抗病 品质 稳产
下载PDF
麦类作物籽粒硬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安江红 张文静 +2 位作者 赵瑛琳 韩冰 南金生 《北方农业学报》 2020年第4期40-47,共8页
麦类作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籽粒硬度关系到加工品质及食用品质,也关系到企业效益和农民增收。文章综述了麦类作物籽粒硬度检测方法、籽粒硬度与籽粒成分的关系、籽粒硬度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籽粒硬度基因与品质性状的关联性的... 麦类作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籽粒硬度关系到加工品质及食用品质,也关系到企业效益和农民增收。文章综述了麦类作物籽粒硬度检测方法、籽粒硬度与籽粒成分的关系、籽粒硬度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籽粒硬度基因与品质性状的关联性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旨在为麦类作物遗传育种和品质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籽粒硬度 分子机制 遗传育种 品质改良
下载PDF
青海互助县金禅口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倩倩 王忠信(发掘/摄影) +4 位作者 刘林(发掘/绘图) 梁官锦(发掘) 何雄彪(发掘) 蒋广权(发掘) 贾鸿键(摄影)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1,F0002,共19页
2012年7月至9月,为探索麦类作物和外来畜养动物的传播途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加定镇加塘村的金禅口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揭露齐家文化时期房址5座、灰坑15个、墓葬1座和陶窑2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铜... 2012年7月至9月,为探索麦类作物和外来畜养动物的传播途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加定镇加塘村的金禅口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揭露齐家文化时期房址5座、灰坑15个、墓葬1座和陶窑2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铜器、木器等200多件及大量动、植物遗存。本文对其中的典型遗存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与邻近地区的同类文化遗存进行比照,本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典型器型与其存在许多相似之处。选取炭化植物种子10个样品,小麦、大麦、粟和黍,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碳十四实验室进行测年,数据结果的年代范围在2200~1750BC。综合考虑基本上反映了金禅口遗址齐家文化聚落的绝对年代。遗址中出土的众多细石器和大量动物骨骼反映了发达的畜牧业和狩猎经济。而通过对遗址中采集的土样轻浮物进行鉴定,显示碳化农作物种子10163粒,占出土碳化植物种子总数的90.4%,表明采集业是当时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但农业仍是主要的生计方式。由此可见,金禅口遗址所处的自然环境决定了齐家文化时期先民的生业模式复杂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互助县 金禅口遗址 齐家文化 麦类作物
原文传递
麦类作物萌发素及其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沙沙 舒文涛 +1 位作者 陈军营 陈新建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2-246,共5页
对萌发素的发现、作用、晶体结构、催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萌发素 萌发素类蛋白
下载PDF
离子对色谱-ELSD检测麦类中植酸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袁建 王艳 +3 位作者 范哲 李倩 何荣 鞠兴荣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8-133,共6页
建立了应用离子对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IPC-ELSD)麦类作物中植酸含量的方法,并结合电喷雾质谱(ESI-MS)分析鉴定了各组分。色谱条件:C18色谱柱(5μm,4.6 mm×150 mm);流动相:甲醇-水(体积比60∶40,含0.4%正戊胺,甲酸调节p H... 建立了应用离子对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IPC-ELSD)麦类作物中植酸含量的方法,并结合电喷雾质谱(ESI-MS)分析鉴定了各组分。色谱条件:C18色谱柱(5μm,4.6 mm×150 mm);流动相:甲醇-水(体积比60∶40,含0.4%正戊胺,甲酸调节p H为4.5);流速1.0 m L/min;柱温35℃。结果表明,植酸含量在0.25-5.0 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1),检测限为40μg/m L,平均回收率为90.44%,相对标准偏差为3.13%。该方法快速、准确,适用于麦类中植酸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对色谱 蒸发光散射检测 麦类 植酸
下载PDF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n Triticeae Crops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义文 徐龙源 +1 位作者 李振声 贾旭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5期505-508,共4页
Wheat, triticale, tritordeum, barley, oat and ry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rops in human consumptions and industry in the world.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lies a new source of improving Triticeae crops. In the past... Wheat, triticale, tritordeum, barley, oat and ry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rops in human consumptions and industry in the world.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lies a new source of improving Triticeae crops. In the past decade, transformation of wheat crops has considerably progressed. Many transgenic plants of Triticeae crops with various genes were produced via nricroprojectile bombardment,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PEG-uptake DNA technique, electroporation, microinjection, injection inflorescence and silicone carbide. Integ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ransgenes, inheritance and varia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 have been studied. Technical improvements of genetic transformation for wheat crops will be extensively useful in commerce and benefit significantly to human being in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ticeae crops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s transgenic plant gene expression and variation
下载PDF
基因组时代-麦类基因组学研究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3
14
作者 葸玮 郝晨阳 +4 位作者 李甜 刘云川 焦成智 王化俊 张学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29-942,共14页
麦类作物主要包括普通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及小黑麦等物种,伴随着人类文明超过一万年,作为主粮以及能源物质,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主要麦类作物就尤为重要。麦类作物普遍具有复杂庞大的参考基... 麦类作物主要包括普通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及小黑麦等物种,伴随着人类文明超过一万年,作为主粮以及能源物质,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主要麦类作物就尤为重要。麦类作物普遍具有复杂庞大的参考基因组(序列大小大于5.1G,80%的重复序列),相比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来说,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相对滞后。但是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测序成本的大大降低,国内外麦类作物的研究迈入了基因组学的全新时代,推动了分子细胞学、群体遗传学、表观基因组学、泛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人们对于麦类作物的基因组变异和遗传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为研究麦类作物的起源与演变、品种改良以及优异等位变异、结构变异和优良性状基因的克隆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就近些年来基因组学时代主要麦类作物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概述,结合国际前沿动态,对本领域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热点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基因组时代 泛基因组 后基因组
下载PDF
3种小麦作物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怡辰 王坤 +3 位作者 王汝茜 张云洁 李集临 张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6期72-76,共5页
为了研究彩色小麦色素合成中相关酶的性质及其基因,对已在NCBI上注册的普通小麦、蓝粒小麦、天蓝偃麦草的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4-reductase,DFR)核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研究3种作物二氢黄酮醇4-... 为了研究彩色小麦色素合成中相关酶的性质及其基因,对已在NCBI上注册的普通小麦、蓝粒小麦、天蓝偃麦草的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4-reductase,DFR)核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研究3种作物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的酶学特性,对其组成成分、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跨膜结构、分子进化、蛋白质二级结构和结构域进行预测和推断。结果表明,3种作物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长度均约为1.0 kb,编码354个氨基酸,三者氨基酸同源性很高。在蛋白质的其他预测中,发现三者均为酸性稳定亲水性蛋白,没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自由卷曲为主,在进化树中可以看出蓝粒小麦与普通小麦亲缘关系较近。通过分析发现,小麦类作物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有着相同的特性,进化比较保守。为进一步研究其他特殊的小麦类作物相关酶及其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 小麦 蓝粒小麦 麦类作物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植物基因组CNV研究进展及其对麦类作物相关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胜利 李东方 赵新亮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55-1362,共8页
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是作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遗传变异,与作物的适应性、抗逆性等许多重要农艺性状相关。本文主要就CNV的发生机制、研究方法,尤其是植物中CNV与表型、CNV与植物适应性进化、CNV与重要农艺性状... 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是作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遗传变异,与作物的适应性、抗逆性等许多重要农艺性状相关。本文主要就CNV的发生机制、研究方法,尤其是植物中CNV与表型、CNV与植物适应性进化、CNV与重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就植物CNV的研究对麦类作物相关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麦类作物开展CNV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 拷贝数变异 麦类作物
下载PDF
麦类作物抗锈病和白粉病抑制现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军海 陈万权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6期48-51,58,共5页
发掘利用栽培种和野生近缘种中新的抗病基因,是麦类作物锈病和白粉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但在此过程中经常遇到抗病性抑制现象,即新抗病基因转移后抗病性不能或不能充分表达。对抑制基因的表达规律,及抗病性抑制现象的存在原因和研究前景... 发掘利用栽培种和野生近缘种中新的抗病基因,是麦类作物锈病和白粉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但在此过程中经常遇到抗病性抑制现象,即新抗病基因转移后抗病性不能或不能充分表达。对抑制基因的表达规律,及抗病性抑制现象的存在原因和研究前景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锈病 白粉病 抗病基因 抑制因子 抑制基因
下载PDF
重要麦类作物表达序列标签(EST)计划研究进展
18
作者 高兰英 马庆 张增艳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6-79,共4页
EST是指作为基因表达标签的一段长度150~500bp的cDNA序列。EST计划旨通过大规模对随机挑取的cDNA克隆测序,获得、研究大批EST,进而研究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分化、遗传变异、衰老死亡等系列生命过程。本文综述了重要麦类作物EST计划的... EST是指作为基因表达标签的一段长度150~500bp的cDNA序列。EST计划旨通过大规模对随机挑取的cDNA克隆测序,获得、研究大批EST,进而研究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分化、遗传变异、衰老死亡等系列生命过程。本文综述了重要麦类作物EST计划的研究进展,包括发展EST分子标记、构建遗传学图谱、分离与鉴定新基因、比较基因组学以及基因表达研究等,并对EST计划在麦类作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表达序列标签 农作物基因资源
下载PDF
麦类作物落粒控制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9
作者 赵永亮 李美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2-278,共7页
作物驯化在人类从狩猎和采摘的原始生活状态到农耕文明的演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落粒性的丧失是作物驯化的首要性状。麦类作物是最早被驯化的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大麦、小麦及其近缘物种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对麦类作物落粒控... 作物驯化在人类从狩猎和采摘的原始生活状态到农耕文明的演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落粒性的丧失是作物驯化的首要性状。麦类作物是最早被驯化的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大麦、小麦及其近缘物种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对麦类作物落粒控制系统驯化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就麦类作物脆轴性与作物驯化、大麦脆穗基因与驯化模式、小麦脆穗基因的同源性和多态性、脆穗基因在禾本科作物基因组中的排列方式以及影响麦类作物脆穗形成的其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麦类作物脆穗基因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脆穗基因 驯化
下载PDF
一种室内智能麦类作物苗期病害鉴定棚
20
作者 吕永军 李顺成 +5 位作者 邹少奎 韩玉林 王丽娜 黄峰 李楠楠 张倩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年第6期118-119,共2页
为了解决麦类作物苗期田间病害鉴定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室内智能麦类作物苗期病害鉴定棚。该鉴定棚通过微电脑自动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接种病原菌后作物发病充分,鉴定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且... 为了解决麦类作物苗期田间病害鉴定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室内智能麦类作物苗期病害鉴定棚。该鉴定棚通过微电脑自动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接种病原菌后作物发病充分,鉴定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且装置坚固耐用,适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苗期病害 鉴定 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