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羟基喹啉铝光电性质的Ab initio和DFT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苏忠民 程红 +4 位作者 高洪泽 孙世玲 初蓓 王荣顺 王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1416-1421,共6页
利用 ab initio HF和密度泛函理论 B3L YP等方法 ,对金属有机配合物 8-羟基喹啉铝 (Al Q3)进行几何结构优化 ,探索分子内部电子跃迁的机理 .结果表明 ,电子从基态跃迁到低激发态时主要为π-π* 跃迁 ;电荷从含氧的苯酚环转移至含氮的吡... 利用 ab initio HF和密度泛函理论 B3L YP等方法 ,对金属有机配合物 8-羟基喹啉铝 (Al Q3)进行几何结构优化 ,探索分子内部电子跃迁的机理 .结果表明 ,电子从基态跃迁到低激发态时主要为π-π* 跃迁 ;电荷从含氧的苯酚环转移至含氮的吡啶环上 ,包括两环之间 C→ C转移和 O→ N转移 ,与金属离子关系不大 .考虑到配体对发光性质的贡献 ,进一步设计了 3种 Al Q3的衍生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铝 ab INITIO DFT 电子跃迁机理
下载PDF
含8-羟基喹啉铝配合物的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9
2
作者 梅群波 杜乃婴 吕满庚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2113-2117,F011,共6页
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和含有 8 羟基喹啉的单体共聚合成模板聚合物 ,再与二配体的 8 羟基喹啉铝配合物(AlQ2 )配位 ,实现了 8 羟基喹啉铝配合物的高分子化 ,获得了一种高分子量金属配合物发光聚合物 ,并利用元素分析 ,FTIR ,UV ,PL... 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和含有 8 羟基喹啉的单体共聚合成模板聚合物 ,再与二配体的 8 羟基喹啉铝配合物(AlQ2 )配位 ,实现了 8 羟基喹啉铝配合物的高分子化 ,获得了一种高分子量金属配合物发光聚合物 ,并利用元素分析 ,FTIR ,UV ,PL光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 铝配合物 高分子聚合物 合成 甲基丙烯酸甲酯 电致发光材料
下载PDF
利用亮度波形证明固态阴极射线发光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明 陈晓红 +4 位作者 徐征 滕枫 衣立新 高德文 郭立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556-1559,共4页
制备了3种结构的器件:A:ITO/SiO2/Alq3/Al,B:ITO/Alq3/SiO2/Al,C:ITO/SiO2/Alq3/SiO2/Al。对于器件A和B,在正向偏压(ITO接正极)下才能观察到发光;而对于器件C,在正向和反向偏压下都可以观察到发光。随着电压升高,器件B和C产生的蓝色发... 制备了3种结构的器件:A:ITO/SiO2/Alq3/Al,B:ITO/Alq3/SiO2/Al,C:ITO/SiO2/Alq3/SiO2/Al。对于器件A和B,在正向偏压(ITO接正极)下才能观察到发光;而对于器件C,在正向和反向偏压下都可以观察到发光。随着电压升高,器件B和C产生的蓝色发光相对绿光逐渐增强。这主要是由于SiO2中的加速电子碰撞激发Alq3发光层产生热电子,并与空穴形成电子空穴对,复合产生蓝光;而对于器件A,在反向偏压下被热电子碰撞激发出的空穴与正向偏压下从Al电极进入的电子复合形成激子,产生绿色发光。这些结构的器件发光不但可来源于电子与积累的空穴复合,而且也来自固态阴极射线发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阴极射线发光 热电子 电子空穴对 有机无机异质结 八羟基喹啉铝
下载PDF
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AlQ厚度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季兴桥 黎威智 +2 位作者 钟志有 王涛 蒋亚东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 2005年第4期26-28,共3页
采用真空蒸发法制备了双层结构(ITO/NPB(15nm)/AlQ(x)/Mg:Ag)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测试分析了8-羟基喹啉铝(AlQ)厚度对OLED的B-V、J-V和η-V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Q厚度对OLED器件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当AlQ厚度在40nm时器件的发光... 采用真空蒸发法制备了双层结构(ITO/NPB(15nm)/AlQ(x)/Mg:Ag)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测试分析了8-羟基喹啉铝(AlQ)厚度对OLED的B-V、J-V和η-V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Q厚度对OLED器件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当AlQ厚度在40nm时器件的发光亮度、发光效率以及稳定性都是最佳,但是当厚度变化时对光谱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铝 OLED 厚度优化
下载PDF
8-羟基喹啉铝晶体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杰 刘国营 +1 位作者 邓家春 吴波英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51-53,69,共4页
报道了制备较高纯度有机电致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铝(Alq3)及其微晶的方法;通过X射线衍射谱(XRD)、红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分析,对Alq3微晶的结构和特性进行了表征。XRD证实了微晶主要成份为α-Alq3,并含有少量... 报道了制备较高纯度有机电致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铝(Alq3)及其微晶的方法;通过X射线衍射谱(XRD)、红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分析,对Alq3微晶的结构和特性进行了表征。XRD证实了微晶主要成份为α-Alq3,并含有少量δ-Alq3;红外吸收光谱显示,Al-N键的伸缩振动模式对应谱峰407 cm-1,418 cm-1处,Al-O键的伸缩振动模式对应谱峰523 cm-1,542 cm-1,548 cm-1处,说明晶体中N、O分别与Al3+发生了配位,标定了微晶中喹啉环的存在;荧光光谱检测得到Alq3微晶在固态、(氯仿)溶液中的荧光发射谱峰分别位于500 nm、512 nm处;通过SEM观测了Alq3微晶的形貌,分析得到Alq3晶粒呈现六方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铝 制备 结晶 表征
下载PDF
复合阴极缓冲层Alq_3∶CsF对CuPc/C_(60)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赵焕斌 孙钦军 +3 位作者 周淼 高利岩 郝玉英 史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1-335,共5页
通过Alq_3∶CsF复合阴极缓冲层来优化CuPc/C_(60)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当Alq_3∶CsF厚度为5nm,CsF的掺杂比例为4%时,加入复合阴极缓冲层器件较Alq_3阴极缓冲层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提高了49%,到达0.76%,并且在室温、大气的条件下... 通过Alq_3∶CsF复合阴极缓冲层来优化CuPc/C_(60)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当Alq_3∶CsF厚度为5nm,CsF的掺杂比例为4%时,加入复合阴极缓冲层器件较Alq_3阴极缓冲层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提高了49%,到达0.76%,并且在室温、大气的条件下,器件的稳定性也得到了保持,与未加阴极缓冲层的器件相比,半衰期提高了6倍,达到9.8h。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外量子效率和单载流子传输器件等研究了器件效率改善的主要原因是掺入CsF后,调节界面能级,改善了Alq_3的电子传输特性,提高了器件的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比较分析复合阴极缓冲层器件于空气中放置不同的时间的电流电压曲线,表明Alq_3∶CsF可以保持Alq_3的良好稳定性,可以很好地阻挡氧气与水分的扩散,提高器件的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太阳能电池 氟化铯(CsF) 喹啉铝(Alq_3) 阴极缓冲层
下载PDF
Instability Origin and Improvement Scheme of Facial Alq3 for Blue OLED Application
7
作者 DU Jiaren WANG Moran +3 位作者 CHEN Nianke XIE Shengyi YU Hongmei WU Qi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423-427,共5页
Degradation phenomenon and poor stability of tris(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Ⅲ)(Alq3)-bas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the origin of inst... Degradation phenomenon and poor stability of tris(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Ⅲ)(Alq3)-bas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the origin of instability of the facial Alq3-based blue luminescent OLEDs with the help of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humidity seriously affects the luminescence stability of Alq3-based OLEDs. H20 molecules in envi- ronment can be firmly bound to the oxygen atoms of the facial Alq3, which then act as starting points for further de- gradation of Alq3. Moreover,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facial Alq3 and different cathode metal layers were investigated to explain the experiment phenomenon. A design guideline for diminishing the strong attraction from oxygen atoms can be proposed to protect Alq3 and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materials applied in OL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 Facial tris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Ⅲ)(Alq3) First-principle calculation Degradation mechan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