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恋父、审父、弑父的宿命纠缠——李安电影文本的一种症候阅读 被引量:4
1
作者 袁萍 齐林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8-132,共5页
李安的电影除早期的《荫凉湖畔》(1982)及《分界线》(1984)外,其余的10部影片,无论是最初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后来的《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等,无不宿命般交织着一种恋父、审... 李安的电影除早期的《荫凉湖畔》(1982)及《分界线》(1984)外,其余的10部影片,无论是最初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后来的《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等,无不宿命般交织着一种恋父、审父、弑父的复杂症候,有的作品以恋父为主,有的又以弑父为主,或以审父为主。且恋中有审,弑中有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 电影文本 症候阅读 恋父 审父 弑父
下载PDF
“审父”意识中人类生存平衡的构建——重探《白鹿原》的生命自觉与文化自觉
2
作者 赵书豪 卢兆旭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5-82,共8页
中国现当代小说,由20世纪初对人的发现,对传统文化决绝反叛的人的文学;到新时期的精神空档,无根一代的寻根小说;到极力逃离,非理性审视的先锋小说;再到理性“审父”的《白鹿原》,对人的发现及对个体生存平衡的构建是现当代文学史无法规... 中国现当代小说,由20世纪初对人的发现,对传统文化决绝反叛的人的文学;到新时期的精神空档,无根一代的寻根小说;到极力逃离,非理性审视的先锋小说;再到理性“审父”的《白鹿原》,对人的发现及对个体生存平衡的构建是现当代文学史无法规避的两大主题。与“寻根”“先锋”文学视点不同,《白鹿原》文本在对宗法文化的审度与批判中,兼有宗法文化里温情脉脉的一束光亮,使得其以理性的、整体的、发展的视点客观冷静地审视“父”的羁绊与“子”的叛离。父子关系裂变背后是传统宗法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承继与剥离,即人类生存平衡构建中的“文化自觉”与“生命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审父” 生存平衡 文化自觉 生命自觉
下载PDF
论骆以军小说中的审父书写--从《西夏旅馆》出发
3
作者 奚炜轩 《宜春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70-76,共7页
作为台湾外省第二代移民作家,骆以军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故事搭建了一个又一个瑰丽的文学景观。审父书写始终是骆以军故事的源头与核心。有别于朱天心等前辈作家,在其代表作《西夏旅馆》中,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台湾社会历史中君父同构的问题,... 作为台湾外省第二代移民作家,骆以军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故事搭建了一个又一个瑰丽的文学景观。审父书写始终是骆以军故事的源头与核心。有别于朱天心等前辈作家,在其代表作《西夏旅馆》中,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台湾社会历史中君父同构的问题,借父亲形象来实现个人的政治书写,并调动不同历史时空的经验以再现父子经验的互动,由弑父走向寻父,最终实现与父辈情感上的、非政治性的和解,在台湾文学艺苑中开辟出独属于自己的审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以军 台湾文学 审父 《西夏旅馆》
下载PDF
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文化“审父”心理分析
4
作者 李遇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13,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并不具备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发生的条件。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审父意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集中崛起,由此带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文学中强烈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但在20世纪50-70年代文学语境...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并不具备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发生的条件。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审父意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集中崛起,由此带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文学中强烈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但在20世纪50-70年代文学语境中,这种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受到主流话语权力的压抑,仅作为残存的文化审父情结蛰伏于当时中国作家群体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在当时主流文学的父子冲突叙事话语中,要么不具备现代性文化意蕴,要么其中隐含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被主流话语所置换、消解或遮蔽。而在"百花"文学和"地下"文学的父子冲突叙事中,却集中表现了接受过五四启蒙精神影响的中国当代作家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或情结,虽然尚未构成大潮,但已然为新时期文学中审父潮流的出现埋下了历史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文学 文化审父意识 父子冲突叙事 心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