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几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被引量:68
1
作者 张立峰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6,共16页
讨论了关于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且值得深入研究的几个课题方向,包括夹杂物三维形貌的检测、复合脱氧的热力学、钢液的钙处理、非金属夹杂物变形能力和其熔点与成分的关系、精炼渣对夹杂物的调控能力特别是渣碱度对... 讨论了关于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且值得深入研究的几个课题方向,包括夹杂物三维形貌的检测、复合脱氧的热力学、钢液的钙处理、非金属夹杂物变形能力和其熔点与成分的关系、精炼渣对夹杂物的调控能力特别是渣碱度对夹杂物成分和数量的影响、合金和辅料质量对夹杂物成分的影响、连铸过程浸入式水口结瘤的机理、耐火材料和钢液的反应机理、夹杂物尺寸和成分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以及和宏观流场的耦合研究等。以上这些方面都是这一领域必须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内容。在以后的5~10年内解决这些问题并能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将是解决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属夹杂物 三维形貌 复合脱氧 钙处理 变形能力 精炼渣 碱度 合金和辅料 水口结瘤 耐火材料 动力学 宏观流场
原文传递
早期针灸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影响 被引量:56
2
作者 何昕 舒丹 《陕西中医》 2019年第6期799-802,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运动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运动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7.5%,研究组为9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评分为(34.9±3.9)分,研究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评分为(43.2±4.1)分,研究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44.9±4.9)分,研究组为(63.6±4.5)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肌力评分(2.7±0.8)分,研究组(27.2±8.9)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5.6±12.2)分,研究组为(71.6±13.5)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为(6.55±1.67)分,研究组为(3.37±1.44)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针灸治疗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增强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早期 针灸 偏瘫 肢体运动能力 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金刚石表面处理的应用和发展 被引量:33
3
作者 高涛 彭伟 姚春燕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2004年第3期6-9,共4页
通过对金刚石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来改善金刚石磨具的加工特性 ,进而达到提高其加工效率和使用寿命 ,是上世纪 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人们研究和探索了各种不同的表面处理材料和加工工艺 ,并逐渐开始关注金刚石表面处理过程... 通过对金刚石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来改善金刚石磨具的加工特性 ,进而达到提高其加工效率和使用寿命 ,是上世纪 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人们研究和探索了各种不同的表面处理材料和加工工艺 ,并逐渐开始关注金刚石表面处理过程的机理研究和处理前后的性能改变。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综述了该领域在使用材料到镀覆工艺的应用和发展情况 ,并介绍了一些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表面处理 结合性能
下载PDF
Volumetric-modulated arc therapy vs c-IMRT in esophageal cancer:A treatment planning comparison 被引量:35
4
作者 Li Yin Hao Wu +8 位作者 Jian Gong Jian-Hao Geng Fan Jiang An-Hui Shi Rong Yu Yong-Heng Li Shu-Kui Han Bo Xu Guang-Ying Zh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7期5266-5275,共10页
AIM: To compare the volumetric-modulated arc ther- apy (VMAT) plans with conventional sliding window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c-IMRT) plans in esophageal cancer (EC). METHODS: Twenty patients with EC ... AIM: To compare the volumetric-modulated arc ther- apy (VMAT) plans with conventional sliding window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c-IMRT) plans in esophageal cancer (EC). METHODS: Twenty patients with EC were selected, including 5 cases located in the cervical, the upper, the middle and the lower thorax, respectively. Five plans were generated with the eclipse planning sys- tem: three using c-IMRT with 5 fields (5F), 7 fields (7F) and 9 fields (gF), and two using VMAT with a single arc (1A) and double arcs (2A). The treatment plans were designed to deliver a dose of 60 Gy to the 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 with the same constrains in a 2.0 Gy daily fraction, 5 d a week. Plans were normal- ized to 95% of the PTV that received 100% of the pre- scribed dose. We examined the dose-volume histogram parameters of PTV and the organs at risk (OAR) such as lungs, spinal cord and heart. Monitor units (MU) and normal tissue complication probability (NTCP) of OAR were also reported. RESULTS: Both c-IMRT and VMAT plans resulted in abundant dose coverage of PTV for EC of different Io- cations. The dose conformity to PTV was improved as the number of field in c-IMRT or rotating arc in VMAT was increased. The doses to PTV and OAR in VMAT plan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in comparison with c-IMRT plans, with the following exceptions: in cervical and upper thoracic EC, the conformity index (CI) was higher in VMAT (1A 0.78 and 2A 0.8) than in c-IMRT (5F 0.62, 7F 0.66 and 9F 0.73) and homogeneity was slightly better in c-IMRT (7F 1.09 and 9F 1.07) than in VMAT (1A 1,1 and 2A 1.09), Lung V30 was lower in VMAT (1A 12.52 and 2A 12.29) than in c-IMRT (7F 14.35 and 9F 14.81). The humeral head dos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VMAT as against c-IMR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horacic EC, CI in VMAT (1A 0.76 and 2A 0.74) was higher than in c-IMRT (5F 0.63 Gy and 7F 0.67 Gy), and homogeneity was almost similar between VMAT and c-IM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ophageal cancer treatment planning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radiotherapy Normal tissue complication prob-ability
下载PDF
Ability of Bacillus mucilaginosus GY03 Strain to Adsorb Chromium Ions 被引量:24
5
作者 CHENYe LIANB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25-231,共7页
A research with Bacillus mucilaginosus cultured in nitrogen-free medium for forming a flocculant material to adsorb Cr+6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H, volume, treatment time, and chromium (VI... A research with Bacillus mucilaginosus cultured in nitrogen-free medium for forming a flocculant material to adsorb Cr+6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H, volume, treatment time, and chromium (VI) concentrations on chromium (VI) adsorption by microbial flocculant (MBF), which was produced from the B. mucilaginosus GY03 stra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BF had outstanding flocculation on chromium (VI).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 oneway experiment and actual wastewater treatment conditions,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btained by using orthogonal experiments, for chromium (VI) adsorption by MBF were: Cr6+ solution pH of 9, flocculant material volume of 15 mL, treatment time of 12 h and chromium ion concentration of 30 mg L-1.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BF produced from GY03 could be used in the chromium-contain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Meanwhile, after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BF polysaccharides, it was found that MBF was mainly composed of glycoprotein. Analysis on constituents of monosaccharide showed that polysaccharides of B. mucilaginosus were composed of rhamnose, glucose etc. Thus, because it was applied over a wide range of pH, in small amounts and had a rapid flocculation speed the flocculant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had a vast field of application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mucilaginosus chromium-contain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flocculating ability microbial floccu-lant
下载PDF
针法、耳穴贴压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高艳雯 奚广军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针法、耳穴贴压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加用针法、耳穴... 目的探讨针法、耳穴贴压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加用针法、耳穴贴压联合治疗。对比临床效果,于治疗前后进行Mc Gill疼痛、HAMA焦虑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能力评分及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监测血清细胞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同型半胱氨酸(Hcy)、P物质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2%相比对照组的73.5%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Mc Gill、焦虑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患者(P<0.05);而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GRP水平均显著升高,Hcy、P物质水平则均有下降,但是治疗组患者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结论针法、耳穴贴压联合康复训练能通过调控血清中CGRP、Hcy、P物质水平来减轻肩手综合征患者肩手关节痛感,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针刺 耳穴贴压 作用机制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行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开展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其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邓春友 谢智恒 +2 位作者 张俊玲 曾淑媛 利友琼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13期125-128,共4页
目的 探讨行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开展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其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全部患者都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 目的 探讨行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开展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其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全部患者都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两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抑郁、焦虑情况。另使用我院自制的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调查表进行生活规律、定期复查、遵医服药、戒烟戒酒、运动锻炼、合理饮食等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SDS、SA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6个月时定期复查、遵医服药、规律运动等自我管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12个月时生活规律、定期复查、遵医服药、规律运动、合理饮食等自我管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行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能够对治疗起到促进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冠心病 自我管理教育 管理能力 影响
下载PDF
实体化创伤中心建设提升严重创伤救治能力 被引量:18
8
作者 肖仁举 王忠安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5期399-400,F0003,共3页
为明确实体化创伤中心建设对提升严重创伤救治能力的作用,笔者以兴义市创伤中心实体化建设后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从院内多学科团队建设及核心能力维护、创伤救治流程优化、创伤时间节点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介绍,为实体化创伤中... 为明确实体化创伤中心建设对提升严重创伤救治能力的作用,笔者以兴义市创伤中心实体化建设后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从院内多学科团队建设及核心能力维护、创伤救治流程优化、创伤时间节点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介绍,为实体化创伤中心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中心 救治能力 实体化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与传统护理在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邹惠祥 杨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与比较集束化护理与传统护理在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肺炎患儿按家属是否接受集束化护理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加施集束化护理,比较2组患儿临床总体辅助治疗效果、依从率、并发症、相关临... 目的探讨与比较集束化护理与传统护理在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肺炎患儿按家属是否接受集束化护理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加施集束化护理,比较2组患儿临床总体辅助治疗效果、依从率、并发症、相关临床指标、家属护理能力与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儿总有效率与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退热时间、止咳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X线片正常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肺炎知识、预防意识、排痰技能、疾病监测、药物管理与预防复发评分组间比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肺炎患儿治疗中辅助效果较好,并可提高家属护理能力与满意度,具有借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肺炎 治疗效果 护理能力 满意度
下载PDF
天然和热处理大豆蛋白稳定乳液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金梅 夏宁 +1 位作者 杨娟 杨晓泉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20,共5页
热处理(901、20℃)修饰的大豆分离蛋白用于制备水包油(O/W)乳液,并对天然和热处理蛋白乳液的粒径、微结构、絮凝率和分层稳定性进行表征。热处理蛋白的水力学半径随蛋白浓度和加热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证实了可溶性聚集体的产生。乳液粒径... 热处理(901、20℃)修饰的大豆分离蛋白用于制备水包油(O/W)乳液,并对天然和热处理蛋白乳液的粒径、微结构、絮凝率和分层稳定性进行表征。热处理蛋白的水力学半径随蛋白浓度和加热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证实了可溶性聚集体的产生。乳液粒径和分层稳定性受离子强度、聚集体粒径影响。低离子强度下(0 mmol/L),与天然蛋白相比,热处理蛋白乳液粒径较大,20 d放置后未发生分层。离子强度的增加(100mmol/L)导致天然蛋白乳液粒径明显增大;而热处理蛋白乳液则表现出较高耐盐性,体现在更小的粒径、絮凝率和分层指数。与90℃热处理相比1,20℃热处理减小了乳液液滴的粒径和絮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热处理 蛋白聚集 乳化活性 乳液稳定性
下载PDF
热处理对鱼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及腥味物质结合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徐永霞 王瑞 +3 位作者 李学鹏 赵洪雷 仪淑敏 励建荣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1-138,共8页
为了阐明热处理对鱼肌原纤维蛋白与腥味物质结合作用的影响,选取4种典型鱼腥味物质,建立肌原纤维蛋白-腥味物质相互作用体系。采用紫外、荧光和拉曼光谱结合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鱼糜一段式加热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及其与... 为了阐明热处理对鱼肌原纤维蛋白与腥味物质结合作用的影响,选取4种典型鱼腥味物质,建立肌原纤维蛋白-腥味物质相互作用体系。采用紫外、荧光和拉曼光谱结合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鱼糜一段式加热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及其与腥味物质结合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肌原纤维蛋白溶液的浊度、表面疏水性、总巯基含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P<0.05),蛋白质内源荧光强度逐渐降低。加热时间在0~5 min范围内,α-螺旋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β-折叠和β-转角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当加热时间超过5 min后,α-螺旋含量又逐渐升高,β-折叠降低。热处理对醛类物质与肌原纤维蛋白的结合能力影响显著。在加热初期,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展开,对醛类物质的结合能力显著增强(P<0.05),其中对己醛、庚醛和壬醛的结合能力均在加热5 min时达到最大值,对辛醛的结合能力在2 min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结合能力显著减弱(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原纤维蛋白 腥味物质 热处理 蛋白构象 结合能力
下载PDF
低温SBR工艺活性污泥代谢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尹军 李瑞 +2 位作者 张振庭 王建辉 王小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4,共6页
在(7±1)℃条件下,从污染物的去除效能、生物活性、污泥特性等方面,研究了低温SBR系统中活性污泥的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低温SBR系统在好氧阶段前40min能够将96%的COD去除,整个运行周期活性污泥对COD的代谢状况良好;由于低温的影响,... 在(7±1)℃条件下,从污染物的去除效能、生物活性、污泥特性等方面,研究了低温SBR系统中活性污泥的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低温SBR系统在好氧阶段前40min能够将96%的COD去除,整个运行周期活性污泥对COD的代谢状况良好;由于低温的影响,活性污泥硝化反应过程受到抑制,反硝化过程无法正常进行;低温不是影响SBR反应器中聚磷菌P代谢过程的关键因素,在低温条件下聚磷菌对P的摄取、释放代谢状况良好;活性污泥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和碘硝基四氮唑(INT)电子传递体系(ETS)活性呈现出周期性变化规律,TTC和INT-ETS活性能够有效表征整个运行过程活性污泥的代谢特性;稳定运行的低温SBR系统活性污泥表现出良好的沉降性,MLSS、MLVSS、以及MLVSS/MLSS都高于常温SBR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低温SBR 活性污泥 代谢特性 生物活性 沉降性
下载PDF
4种桑葚花色苷的超声提取及其抗氧化能力比较 被引量:13
13
作者 牛天羽 刘洪章 刘树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8-195,202,共9页
【目的】超声提取黑果桑、白果桑、野生蒙桑和栽培蒙桑桑葚花色苷,分析比较其花色苷含量及抗氧化能力,为吉林地区花色苷含量高、抗氧化能力强的桑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桑葚冻干粉为试样,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确... 【目的】超声提取黑果桑、白果桑、野生蒙桑和栽培蒙桑桑葚花色苷,分析比较其花色苷含量及抗氧化能力,为吉林地区花色苷含量高、抗氧化能力强的桑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桑葚冻干粉为试样,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4种桑葚花色苷的最佳超声提取条件;采用AB-8大孔树脂对花色苷进行纯化,测定4种桑葚花色苷的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并与同等质量浓度的VC进行比较。【结果】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桑葚花色苷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液为体积分数60%的酸化甲醇,超声温度41℃,超声时间39min,料(g)液(mL)比1∶53。栽培蒙桑、野生蒙桑、黑果桑和白果桑桑葚的花色苷含量分别为11.815,11.166,9.179和0.189mg/g,在花色苷质量浓度为0.1~2.0mg/mL时,其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0.100~0.666,0.100~0.500,0.115~0.615和0.029~0.441,还原能力分别为0.028~0.453,0.031~1.102,0.023~0.676和0.013~0.392,弱于相同质量浓度VC的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结论】4种桑葚中,栽培蒙桑的花色苷含量最高,氧清除能力最强,有进一步培育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葚 花色苷 超声提取 抗氧化能力 桑种选育
下载PDF
无症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翟晓东 马永杰 +5 位作者 王淳秀 于嘉兴 向思诗 王军 李桂林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21-627,共7页
目的分析无症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s)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体检发现的无症状UIAs(56个动脉瘤)患者,... 目的分析无症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s)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体检发现的无症状UIAs(56个动脉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8±9)个月。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问卷评价患者的HRQoL水平,分析UIAs患者SF-36结果和影响因素。结果44例UIAs患者在SF-36量表的躯体疼痛、生理功能和精神健康评分低于中国普通人群常模(75±15、82±15、71±14分比83±20、88±17、79±15分,t值分别为2.89、2.14、3.34,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睡眠时间<6 h与≥6 h的心理健康总分(MCS)分值分别为63±18、79±14分(t=-2.41),病程≤3个月与>3个月的MCS分值分别为76±15、89±7分(t=-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睡眠时间<6 h与≥6 h的生理健康总分(PCS)分值分别为63±22、77±17分(t=-2.11),病程≤3个月与>3个月的PCS分值分别为73±17、90±5分(t=-2.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3个月为PCS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2.23~27.42,P=0.02),每天睡眠时间<6 h为MCS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44~28.92,P=0.03)。经过(28±9)个月的恢复期后,12.5%(4/32)的患者未恢复治疗前的正常工作中。结论经介入治疗的无症状UIAs患者术后HRQoL水平在SF-36的多个维度低于普通人群。病程少于3个月和每日睡眠不足6 h分别为PCS和MC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血管内介入治疗 工作能力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性及处置 被引量:8
15
作者 马光辉 《灾害学》 CSCD 2008年第B09期36-39,共4页
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特性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其对人类的危害。指出了如何提高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性 处置能力
下载PDF
不同保守治疗方法对输卵管妊娠后受孕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斌 史佃云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39-1441,共3页
目的:评价输卵管妊娠不同保守治疗方法治疗后的生育能力。方法:选择2000年4月~2004年6月间在我院住院有生育要求的输卵管妊娠212例,其中15例行期待疗法,65例行药物保守治疗,92例行剖腹输卵管保守性手术,40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修补术。... 目的:评价输卵管妊娠不同保守治疗方法治疗后的生育能力。方法:选择2000年4月~2004年6月间在我院住院有生育要求的输卵管妊娠212例,其中15例行期待疗法,65例行药物保守治疗,92例行剖腹输卵管保守性手术,40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修补术。比较四组1年内及1年后的宫内妊娠率及再次输卵管妊娠率、继发不孕率。所有病例随诊2~4年。结果:1年内保守性手术组尤其是腔镜组术后妊娠率高,未增加重复异位妊娠率,且腔镜组受孕快。1年后四组各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异位妊娠发病率正在逐渐增加,早期诊断的提高增加了保留输卵管功能的机会,使保守性手术及药物治疗更多用于临床。治疗方法存在多样性,保守性手术尤其是腔镜手术对提高妇女的生育力起了一个重大作用,对于希望早日怀孕的妇女有不可取代的优势,而对于有生育要求但短期不想受孕的妇女应根据病情及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妊娠 保守性治疗 生育功能
下载PDF
有氧运动对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及心功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毛兵兵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分析有氧运动对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30例,依据患者耐受情况,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5例,对照组行基础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有氧运动训练,... 目的分析有氧运动对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30例,依据患者耐受情况,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5例,对照组行基础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有氧运动训练,对两组患者指脉氧、血压、呼吸和心率进行动态监测,统计学处理相关数据,对其差异性进一步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摄氧量峰值、新陈代谢当量最大值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体重、腰围及体质量指数(BMI)指标显著减少,试验组患者接受有氧运动后体重、腰围和BMI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顺应性提高得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Fugl一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之后,两组评分均有明显提高,试验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氧运动治疗可使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能力及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基础治疗 有氧运动 运动能力 心功能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the triazole-fused pyrimidine derivatives as highly potent and reversible inhibitors of histone 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1(LSD1/KDM1A) 被引量:8
18
作者 Zhonghua Li Lina Ding +13 位作者 Zhongrui Li Zhizheng Wang Fengzhi Suo Dandan Shen Taoqian Zhao Xudong Sun Junwei Wang Ying Liu Liying Ma Bing Zhao Pengfei Geng Bin Yu Yichao Zheng Hongmin Liu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794-808,共15页
Histone 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modulator in post-translational process in epigenetics. Dysregulation of LSD1 has been implic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cancers. ... Histone 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modulator in post-translational process in epigenetics. Dysregulation of LSD1 has been implic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cancers. Herein, 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the hit compound 8 a(IC50=3.93 μmol/L) and further medicinal chemistry efforts, leading to the generation of compound 15 u(IC50=49 nmol/L, and Ki= 16 nmol/L), which inhibited LSD1 reversibly and competitively with H3 K4 me2, and was selective to LSD1 over MAO-A/B. Docking studies were performed to rationalize the potency ofcompound 15 u. Compound 15 u also showed strong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against four leukemia cell lines(OCL-AML3, K562, THP-1 and U937) as well as the lymphoma cell line Raji with the IC50 values of 1.79, 1.30, 0.45, 1.22 and 1.40 μmol/L, respectively. In THP-1 cell line, 15 u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colony formation and caused remarkable morphological changes. Compound 15 u induced expression of CD86 and CD11 b in THP-1 cells, confirming its cellular activity and ability of inducing differentiation.The findings further indicate that targeting LSD1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AML treatment, the triazolefused pyrimidine derivatives are new scaffol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SD1/KDM1 A inhibi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genetic regulation HISTONE DEMETHYLASE LSD1 Pyrimidine-triazole Mercapto HETEROCYCLES ANTIPROLIFERATIVE ability AML treatment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SARs)
原文传递
探究提高水电站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冬生 虎勇 +3 位作者 刘广斌 李金明 付晓宇 杨浩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9-73,共5页
针对电力生产事故具有易突发、暂态过程短、发展速度快、对人机威胁大、处理困难等问题,从运行人员事故处理能力、电站技术管理水平和应急管理水平三方面提出了培养水电站运行人员事故处置能力的若干方式,探讨了提高水电站技术管理水平... 针对电力生产事故具有易突发、暂态过程短、发展速度快、对人机威胁大、处理困难等问题,从运行人员事故处理能力、电站技术管理水平和应急管理水平三方面提出了培养水电站运行人员事故处置能力的若干方式,探讨了提高水电站技术管理水平、应急管理水平的途径,从而达到减少事故及损失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运行人员 事故应急 处置能力
下载PDF
表面改性对织物湿传递性能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丽英 张渭源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7-90,共4页
将实验用织物进行了亲水性和拒水性整理 ,使用织物微气候仪 ,利用汽态湿传递和液态湿传递方法研究了织物热湿传递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无论经过亲水性整理或拒水性整理 ,织物的水汽湿传递性能均无明显变化 ,而织物液态湿传递性能却发生... 将实验用织物进行了亲水性和拒水性整理 ,使用织物微气候仪 ,利用汽态湿传递和液态湿传递方法研究了织物热湿传递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无论经过亲水性整理或拒水性整理 ,织物的水汽湿传递性能均无明显变化 ,而织物液态湿传递性能却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织物液态湿传递过程中 ,影响其传递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织物的毛细吸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性整理 拒水性整理 织物 湿传递性能 毛细吸水效应 表面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