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东垣从脾胃论治五脏病遣方用药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2
1
作者 徐海荣 段永强 +6 位作者 梁玉杰 成映霞 杨晓轶 杜娟 巩子汉 朱立鸣 王燕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11-1014,共4页
金元医家李东垣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的理论,在其所著《脾胃论》中提出了"心之脾胃病""肺之脾胃病""肝之脾胃病""肾... 金元医家李东垣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的理论,在其所著《脾胃论》中提出了"心之脾胃病""肺之脾胃病""肝之脾胃病""肾之脾胃病"等五脏病的症状特点及其因机证治,通过分析李东垣治疗上述五脏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深入探讨脾胃与其余四脏生理病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脾胃论 五脏病
原文传递
《脾胃论》绪余 被引量:11
2
作者 吴深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11-915,共5页
通过对《脾胃论》甘温升散有余、寒凉清解不足之成因的分析,认为李杲所处多“饥苦劳役”的历史时期是其“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等核心理念形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改变,病因病机已发生显著变化,脾实日渐而“气涩血浊”,故浊毒内蕴已... 通过对《脾胃论》甘温升散有余、寒凉清解不足之成因的分析,认为李杲所处多“饥苦劳役”的历史时期是其“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等核心理念形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改变,病因病机已发生显著变化,脾实日渐而“气涩血浊”,故浊毒内蕴已成为当今脾胃病变之重要机制,如以辨病辨证相结合之思维方式认识和研究脾胃病变,可发现其内涵远较李杲时代“脾胃气虚”和“阴火”广泛。现代脾胃病是涉及多系统性疾病群,辨治理法亦当与时俱进,应甘温辛散与寒凉清解相济,探求李杲脾胃之旨,以演其学,助解“古方新病不相能”之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甘温升散 寒凉清解 阴火 浊毒内蕴
原文传递
基于《脾胃论》思想论治特应性皮炎 被引量:8
3
作者 金秋百 任飞鸿 +2 位作者 李佳琦 王若伊 宋坪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65-1170,共6页
李杲在《脾胃论》中论及脾土、心火、肺金的关系时提出脾土不足既可招致心火来乘,亦可导致肺金不足,将李杲之相关论述概括为土虚火来乘、土虚金亦虚。脾虚是特应性皮炎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在本病发生发展中,病机常由单一脾虚演变为脾肺不... 李杲在《脾胃论》中论及脾土、心火、肺金的关系时提出脾土不足既可招致心火来乘,亦可导致肺金不足,将李杲之相关论述概括为土虚火来乘、土虚金亦虚。脾虚是特应性皮炎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在本病发生发展中,病机常由单一脾虚演变为脾肺不足,表虚不固;土虚火乘,湿热为患。结合李杲对脾土、心火、肺金关系的认识及特应性皮炎的疾病特点,可采用甘温药如人参、甘草等,补土泻火,采用风药如柴胡、羌活等,升发阳气,宣畅气液,兼能胜湿,此为治本;采用性凉之药如黄连、黄芩等,以泻心火,若皮疹渗出或瘙痒明显,还可酌增凉药以折火势,此为治标。临证时需根据脾虚、肺虚、心火的轻重程度以斟酌甘温药、风药、寒凉药之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脾胃论 脾虚 李杲
原文传递
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论化疗后不良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子璇 姬佳琦 蒋士卿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9-423,427,共6页
化疗药物属于中医学“药毒”,其性峻猛,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损伤人体元气,脾胃功能首先受损。基于李杲“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观点,认为火与元气的平衡是维持机体物质能量代谢的保障。元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即为统领一... 化疗药物属于中医学“药毒”,其性峻猛,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损伤人体元气,脾胃功能首先受损。基于李杲“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观点,认为火与元气的平衡是维持机体物质能量代谢的保障。元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即为统领一身之气的“阳气”,脾胃功能受损,后天补充乏源,致使阳气不足,阴火亢盛,表现为化疗后机体的各种不良反应。以补益脾胃、升举阳气为治则,运用甘温除热的治法,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治疗化疗后机体出现的以火邪伤津耗气、阴虚火旺为主要证候特征的不良反应,缓解相关症状,既能保证化疗足量用药周期,同时还可以提高抗肿瘤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不良反应 元气 李杲 脾胃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