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李东垣从脾胃论治五脏病遣方用药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
42
1
作者
徐海荣
段永强
+6 位作者
梁玉杰
成映霞
杨晓轶
杜娟
巩子汉
朱立鸣
王燕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11-1014,共4页
金元医家李东垣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的理论,在其所著《脾胃论》中提出了"心之脾胃病""肺之脾胃病""肝之脾胃病""肾...
金元医家李东垣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的理论,在其所著《脾胃论》中提出了"心之脾胃病""肺之脾胃病""肝之脾胃病""肾之脾胃病"等五脏病的症状特点及其因机证治,通过分析李东垣治疗上述五脏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深入探讨脾胃与其余四脏生理病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脾胃论
五脏病
原文传递
《脾胃论》绪余
被引量:
11
2
作者
吴深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11-915,共5页
通过对《脾胃论》甘温升散有余、寒凉清解不足之成因的分析,认为李杲所处多“饥苦劳役”的历史时期是其“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等核心理念形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改变,病因病机已发生显著变化,脾实日渐而“气涩血浊”,故浊毒内蕴已...
通过对《脾胃论》甘温升散有余、寒凉清解不足之成因的分析,认为李杲所处多“饥苦劳役”的历史时期是其“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等核心理念形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改变,病因病机已发生显著变化,脾实日渐而“气涩血浊”,故浊毒内蕴已成为当今脾胃病变之重要机制,如以辨病辨证相结合之思维方式认识和研究脾胃病变,可发现其内涵远较李杲时代“脾胃气虚”和“阴火”广泛。现代脾胃病是涉及多系统性疾病群,辨治理法亦当与时俱进,应甘温辛散与寒凉清解相济,探求李杲脾胃之旨,以演其学,助解“古方新病不相能”之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甘温升散
寒凉清解
阴火
浊毒内蕴
原文传递
基于《脾胃论》思想论治特应性皮炎
被引量:
8
3
作者
金秋百
任飞鸿
+2 位作者
李佳琦
王若伊
宋坪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65-1170,共6页
李杲在《脾胃论》中论及脾土、心火、肺金的关系时提出脾土不足既可招致心火来乘,亦可导致肺金不足,将李杲之相关论述概括为土虚火来乘、土虚金亦虚。脾虚是特应性皮炎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在本病发生发展中,病机常由单一脾虚演变为脾肺不...
李杲在《脾胃论》中论及脾土、心火、肺金的关系时提出脾土不足既可招致心火来乘,亦可导致肺金不足,将李杲之相关论述概括为土虚火来乘、土虚金亦虚。脾虚是特应性皮炎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在本病发生发展中,病机常由单一脾虚演变为脾肺不足,表虚不固;土虚火乘,湿热为患。结合李杲对脾土、心火、肺金关系的认识及特应性皮炎的疾病特点,可采用甘温药如人参、甘草等,补土泻火,采用风药如柴胡、羌活等,升发阳气,宣畅气液,兼能胜湿,此为治本;采用性凉之药如黄连、黄芩等,以泻心火,若皮疹渗出或瘙痒明显,还可酌增凉药以折火势,此为治标。临证时需根据脾虚、肺虚、心火的轻重程度以斟酌甘温药、风药、寒凉药之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
脾胃论
》
脾虚
李杲
原文传递
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论化疗后不良反应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子璇
姬佳琦
蒋士卿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9-423,427,共6页
化疗药物属于中医学“药毒”,其性峻猛,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损伤人体元气,脾胃功能首先受损。基于李杲“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观点,认为火与元气的平衡是维持机体物质能量代谢的保障。元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即为统领一...
化疗药物属于中医学“药毒”,其性峻猛,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损伤人体元气,脾胃功能首先受损。基于李杲“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观点,认为火与元气的平衡是维持机体物质能量代谢的保障。元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即为统领一身之气的“阳气”,脾胃功能受损,后天补充乏源,致使阳气不足,阴火亢盛,表现为化疗后机体的各种不良反应。以补益脾胃、升举阳气为治则,运用甘温除热的治法,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治疗化疗后机体出现的以火邪伤津耗气、阴虚火旺为主要证候特征的不良反应,缓解相关症状,既能保证化疗足量用药周期,同时还可以提高抗肿瘤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不良反应
火
元气
李杲
《
脾胃论
》
原文传递
题名
李东垣从脾胃论治五脏病遣方用药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
42
1
作者
徐海荣
段永强
梁玉杰
成映霞
杨晓轶
杜娟
巩子汉
朱立鸣
王燕
机构
甘肃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11-1014,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60420)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010RJZA148)
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1006-05)
文摘
金元医家李东垣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的理论,在其所著《脾胃论》中提出了"心之脾胃病""肺之脾胃病""肝之脾胃病""肾之脾胃病"等五脏病的症状特点及其因机证治,通过分析李东垣治疗上述五脏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深入探讨脾胃与其余四脏生理病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关键词
李东垣
脾胃论
五脏病
Keywords
LI
Dongyuan
treatise
on
spleen
and
stomach
(
脾胃论
)
five-Zang
diseases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原文传递
题名
《脾胃论》绪余
被引量:
11
2
作者
吴深涛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11-915,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710)
文摘
通过对《脾胃论》甘温升散有余、寒凉清解不足之成因的分析,认为李杲所处多“饥苦劳役”的历史时期是其“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等核心理念形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改变,病因病机已发生显著变化,脾实日渐而“气涩血浊”,故浊毒内蕴已成为当今脾胃病变之重要机制,如以辨病辨证相结合之思维方式认识和研究脾胃病变,可发现其内涵远较李杲时代“脾胃气虚”和“阴火”广泛。现代脾胃病是涉及多系统性疾病群,辨治理法亦当与时俱进,应甘温辛散与寒凉清解相济,探求李杲脾胃之旨,以演其学,助解“古方新病不相能”之困。
关键词
脾胃论
甘温升散
寒凉清解
阴火
浊毒内蕴
Keywords
treatise
on
spleen
and
stomach
(《
脾胃论
》)
ascending
and
dispersive
by
sweet
and
warm
clearing
and
resolving
by
cold
and
cool
yin
fire
internal
retention
of
turbidity
toxin
分类号
R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脾胃论》思想论治特应性皮炎
被引量:
8
3
作者
金秋百
任飞鸿
李佳琦
王若伊
宋坪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65-1170,共6页
基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一带一路”合作专项(GH201910)。
文摘
李杲在《脾胃论》中论及脾土、心火、肺金的关系时提出脾土不足既可招致心火来乘,亦可导致肺金不足,将李杲之相关论述概括为土虚火来乘、土虚金亦虚。脾虚是特应性皮炎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在本病发生发展中,病机常由单一脾虚演变为脾肺不足,表虚不固;土虚火乘,湿热为患。结合李杲对脾土、心火、肺金关系的认识及特应性皮炎的疾病特点,可采用甘温药如人参、甘草等,补土泻火,采用风药如柴胡、羌活等,升发阳气,宣畅气液,兼能胜湿,此为治本;采用性凉之药如黄连、黄芩等,以泻心火,若皮疹渗出或瘙痒明显,还可酌增凉药以折火势,此为治标。临证时需根据脾虚、肺虚、心火的轻重程度以斟酌甘温药、风药、寒凉药之比例。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
脾胃论
》
脾虚
李杲
Keywords
atopic
dermatitis
treatise
o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
脾胃论
》)
spleen
insufficiency
LI
Gao
分类号
R27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论化疗后不良反应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子璇
姬佳琦
蒋士卿
机构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9-423,427,共6页
基金
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212102311125)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9ZYZD06)。
文摘
化疗药物属于中医学“药毒”,其性峻猛,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损伤人体元气,脾胃功能首先受损。基于李杲“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观点,认为火与元气的平衡是维持机体物质能量代谢的保障。元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即为统领一身之气的“阳气”,脾胃功能受损,后天补充乏源,致使阳气不足,阴火亢盛,表现为化疗后机体的各种不良反应。以补益脾胃、升举阳气为治则,运用甘温除热的治法,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治疗化疗后机体出现的以火邪伤津耗气、阴虚火旺为主要证候特征的不良反应,缓解相关症状,既能保证化疗足量用药周期,同时还可以提高抗肿瘤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化疗
不良反应
火
元气
李杲
《
脾胃论
》
Keywords
chemotherapy
adverse
reactions
fire
original
qi
LI
Gao
treatise
o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
脾胃论
》)
分类号
R273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李东垣从脾胃论治五脏病遣方用药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徐海荣
段永强
梁玉杰
成映霞
杨晓轶
杜娟
巩子汉
朱立鸣
王燕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
42
原文传递
2
《脾胃论》绪余
吴深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1
原文传递
3
基于《脾胃论》思想论治特应性皮炎
金秋百
任飞鸿
李佳琦
王若伊
宋坪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
8
原文传递
4
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论化疗后不良反应
王子璇
姬佳琦
蒋士卿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