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方中桂枝配伍应用规律探讨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静涛 曲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983-988,共6页
从用法用量、主治病症及配伍应用等3个方面,考察来源于《伤寒杂病论》的经方中桂枝的应用规律。提出:①含桂枝经方的主治病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疼痛",病位涉及腹、腰、心、咽等处,疼痛特点有大实痛、悬痛、掣痛、刺痛等。... 从用法用量、主治病症及配伍应用等3个方面,考察来源于《伤寒杂病论》的经方中桂枝的应用规律。提出:①含桂枝经方的主治病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疼痛",病位涉及腹、腰、心、咽等处,疼痛特点有大实痛、悬痛、掣痛、刺痛等。治疗疼痛常与芍药等量配伍,若疼痛剧烈则芍药加倍,伴见"虚羸"再配伍胶饴、大枣、甘草等甘缓补益之品;②含桂枝经方的主治病症中"悸"的病机与病位相关,"心(中)悸"的病机多为正气不足;"心下悸""脐下悸"的病机多为水气上冲,治疗时常配伍茯苓以降气散饮;③含桂枝经方的主治病症中"小便不利"的病位有在表在里之别,邪郁在表,可通过"发汗而解";病位在里、半表半里或表里皆有时,常配伍干姜、细辛、附子等辛温之药,通过调节气化功能而解;④桂枝-茯苓-白术为治疗三焦饮停的基本组合;⑤桂枝与麻黄比例不同则主治病位亦不同,麻黄的剂量大于桂枝时,主治病位偏表;桂枝的剂量大于麻黄,主治病位偏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 《伤寒杂病论》 经方 配伍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治癌优势原理与经方辨治肝癌临床运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周岱翰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19年第4期1-6,共6页
《伤寒杂病论》乃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其针对外感病及杂病的病因、症状、传变和治则辨证,将理法方药融汇一体,对中医肿瘤学科思想体系的奠定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方证统病是《伤寒杂病论》治癌... 《伤寒杂病论》乃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其针对外感病及杂病的病因、症状、传变和治则辨证,将理法方药融汇一体,对中医肿瘤学科思想体系的奠定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方证统病是《伤寒杂病论》治癌优势原理之所在。学习《伤寒杂病论》经旨,参悟经方用药法度,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等癌病中灵活应用,可达到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彰显中医的治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时空概念 辨证论治 方证统病 肝癌
下载PDF
经方中黄芩应用规律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楚妤 赵琰 屈会化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139-143,共5页
考据《伤寒杂病论》原文中配伍应用黄芩的25首经方及相关的37段条文,通过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应用3个方面,探讨经方中黄芩的应用规律。发现经方中黄芩的用量多为41.4 g,最大用量220.8 g,最小用量6.9 g。黄芩在经方中主治证候主要... 考据《伤寒杂病论》原文中配伍应用黄芩的25首经方及相关的37段条文,通过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应用3个方面,探讨经方中黄芩的应用规律。发现经方中黄芩的用量多为41.4 g,最大用量220.8 g,最小用量6.9 g。黄芩在经方中主治证候主要包括痞满、热、呕吐、烦、下利、出血等,治少阳病及其兼证、变证。黄芩性味苦寒,脾阳虚或中气不足者应慎用黄芩,或加以配伍使用。不同的病位与症状应用不同的配伍药物,常见的配伍药物有甘草、半夏、人参、芍药、黄连、干姜、柴胡等。黄芩与不同的药物配伍合成药对或角药,既可清少阳之火,散表里郁热,又可降逆止呕,燥湿消痞,还可入血分清血热,止血安胎。经方中黄芩的应用规律深刻体现了仲景的用药法度,探讨经方用药之法,可以使我们在临床中更好的应用黄芩,提高临证疗效,对应用和继承发展经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经方 《伤寒杂病论》 配伍规律 角药
下载PDF
从《脉经》看《金匮要略方论》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再良 叶进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39-41,共3页
《脉经》卷八、卷九保存了《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的大部分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两书中的相关内容 ,发现 :《金匮》中“脏腑经络先后病”及“五脏风寒积聚病”的许多内容在《脉经》中没有反映 ;《金匮》中的许多方证原文《脉经》... 《脉经》卷八、卷九保存了《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的大部分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两书中的相关内容 ,发现 :《金匮》中“脏腑经络先后病”及“五脏风寒积聚病”的许多内容在《脉经》中没有反映 ;《金匮》中的许多方证原文《脉经》未记载 ;妇人病的内容 ,《脉经》明显比《金匮》多 ;《脉经》原文有助于对《金匮》的理解。认为 :造成两书内容差异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性 ;《脉经》对《金匮》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杂病论》 中医学
下载PDF
汉末思想嬗变对《伤寒杂病论》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徐一慧 张维波 +3 位作者 黄涛 韩彬 王广军 王瑞红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67,共2页
汉末是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时期,有清通简要、得意忘言、务实求真等时代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神仙之风对医学的影响。从思想嬗变的角度,对中医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行文风格、方法原则、学术思想等诸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 汉末是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时期,有清通简要、得意忘言、务实求真等时代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神仙之风对医学的影响。从思想嬗变的角度,对中医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行文风格、方法原则、学术思想等诸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其时代背景研究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 思想嬗变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伤寒论》中沉脉临床意义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涛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33期10-11,共2页
目的:沉脉是临床中常见的脉象,而仲景对脉诊的运用颇为灵活,独具匠心,时至今日,仍为临床脉诊运用之典范,在辨证意义上也有很多特殊之处。故本论文期望通过整理《伤寒论》中该方面的条文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使仲景脉法能够更好的运... 目的:沉脉是临床中常见的脉象,而仲景对脉诊的运用颇为灵活,独具匠心,时至今日,仍为临床脉诊运用之典范,在辨证意义上也有很多特殊之处。故本论文期望通过整理《伤寒论》中该方面的条文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使仲景脉法能够更好的运用于临床。方法:本论文全面的整理了《伤寒论》中涉及沉脉的所有条文,并从生理性沉脉和病理性沉脉两个方面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沉脉主里证。并可分为里阳虚证、营血不足、痰饮病、水热互结、瘀血内结、里有积滞、邪热内扰七种证型。结论:仲景脉法博大精深,系统整理《伤寒论》中有关脉法的条文,必能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脉 伤寒论
下载PDF
张仲景对《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的应用与发挥 被引量:1
7
作者 方琼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年第4期10-11,共2页
《黄帝内经》是现存世的最早医学典籍,它总结了秦以前漫长时期中医学家们的医疗经验,但其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时间医学"的思想。张仲景的"六经欲解"其理论渊源出自《内经》,在继承《内经》时间医学基础上使其有了... 《黄帝内经》是现存世的最早医学典籍,它总结了秦以前漫长时期中医学家们的医疗经验,但其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时间医学"的思想。张仲景的"六经欲解"其理论渊源出自《内经》,在继承《内经》时间医学基础上使其有了长足的发展,他将《内经》时间医学理论用于指导临床,补充了《内经》注重择时针灸,而少因时药治的不足,对时间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 时间医学
下载PDF
仲景表证从三焦论治探析
8
作者 孔祥亮 何新慧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9期1895-1897,共3页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表里同病中表证辨治规律的梳理分析,发现在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证的特征呈现出以肺、脾、肾三脏为主的阶段性变化规律。结合"卫出三焦"的理论,提出"表证当从三焦论治"的观点。即肺为第一道防线...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表里同病中表证辨治规律的梳理分析,发现在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证的特征呈现出以肺、脾、肾三脏为主的阶段性变化规律。结合"卫出三焦"的理论,提出"表证当从三焦论治"的观点。即肺为第一道防线,用药须味辛发散之麻黄类,以助卫之宣通;脾为第二道防线,用药须甘温益中之桂枝类,以滋卫之化源;肾为第三道防线,用药须辛热助阳之附子类,以固卫之根本。不仅可以更确切的指导临床,也更为符合中医的整体辨证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卫出上焦 卫出中焦 卫出下焦 表证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中枳实及其类方对癌瘤治疗的启发
9
作者 纪丽芝 张琦璐 +3 位作者 陈薇伊 林森 梁嘉琦 蒋梅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0年第5期1-5,共5页
仲景使用枳实及其类方治疗脓毒、瘀血、气滞、水饮、停痰、燥屎诸结实之毒,形成了一定的用药规律。肿瘤具有瘀滞、痰凝、毒聚等结实壅盛的病理特征,和枳实去结实之毒的功用正好相对应,而枳实及含有枳实的经方在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已... 仲景使用枳实及其类方治疗脓毒、瘀血、气滞、水饮、停痰、燥屎诸结实之毒,形成了一定的用药规律。肿瘤具有瘀滞、痰凝、毒聚等结实壅盛的病理特征,和枳实去结实之毒的功用正好相对应,而枳实及含有枳实的经方在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本文从分析《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枳实用法用量出发,阐述枳实及其类方在癌瘤治疗中的作用特点,应借鉴经方中枳实的配伍药对、方剂组成,确定目标病种,灵活开展拆方研究和同类方剂对比研究,从而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肿瘤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枳实 用药特点 肿瘤
下载PDF
从药到方—《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方证辨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思毅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 CAS 2014年第8期504-506,共3页
小柴胡汤作为经方代表,是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方剂之一,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为历代医家所常用。通过《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文献记载,经文互参,对应比较,归纳分析组成小柴胡汤的7味药的功效,从而探讨张仲... 小柴胡汤作为经方代表,是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方剂之一,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为历代医家所常用。通过《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文献记载,经文互参,对应比较,归纳分析组成小柴胡汤的7味药的功效,从而探讨张仲景对7味药的应用规律和加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小柴胡汤 神农本草经 方证
下载PDF
《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之湿热兼表与瘀热在里证辨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窦一田 曹式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850-1851,共2页
辨析《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湿热兼表与瘀热在里的病机特点及药物配伍规律,阐述其理论内涵。
关键词 伤寒论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下载PDF
李振华辨治脾胃病上热下寒证经验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千千 刘南阳 +2 位作者 吴陈娟 刘平 李振华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3期31-34,共4页
介绍李振华教授辨治脾胃病上热下寒证的经验。认为上热下寒指机体阴阳失衡的一种状态,属于寒热错杂证的范畴。脾胃病多为中焦气机不畅所致,施治多以《伤寒杂病论》治则为基础,除寒温并用外,注重调理中焦气机,以达阴平阳秘之效。并举验案... 介绍李振华教授辨治脾胃病上热下寒证的经验。认为上热下寒指机体阴阳失衡的一种状态,属于寒热错杂证的范畴。脾胃病多为中焦气机不畅所致,施治多以《伤寒杂病论》治则为基础,除寒温并用外,注重调理中焦气机,以达阴平阳秘之效。并举验案2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病 上热下寒证 《伤寒杂病论》 气机 专家经验 李振华
下载PDF
葛根在《伤寒杂病论》中升津液作用辨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冀 潘明月 付强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1期35-38,共4页
葛根可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一般用于治疗邪气有外泄之机的外感病及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相应条文的分析,以病机作为入手点辨析葛根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认为张仲景在经方中应用葛根的主要目的为升津液。
关键词 葛根 升津液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香港中医师运用经方常用药物的剂量特点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青 徐大基 +2 位作者 陈丽名 马浔 傅延龄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3-446,共4页
通过对555首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探讨了《伤寒杂病论》方剂中出现频次排列在前50味的药物(Top50)在香港地区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平均用量。分析表明香港中医师使用频次排列前50味的... 通过对555首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探讨了《伤寒杂病论》方剂中出现频次排列在前50味的药物(Top50)在香港地区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平均用量。分析表明香港中医师使用频次排列前50味的药物有26味与Top50相同。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中超过58%药物的平均剂量在10-20g/d;70%的药物最小剂量在2~6g/d;90%的药物最大使用剂量≥15g/d;超过50%的药物剂量差值≥15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中医师 剂量 伤寒杂病论 经方 临床处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