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案同判”:并非虚构的法治神话 被引量:79
1
作者 孙海波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157,195,196,共19页
"同案同判"构成了现代法治的基础,同时也是司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实现"同案同判"一直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案例指导制度的确立也正是围绕这一点而进行的。然而,在最高司法机关大力推进案例指导制度建... "同案同判"构成了现代法治的基础,同时也是司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实现"同案同判"一直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案例指导制度的确立也正是围绕这一点而进行的。然而,在最高司法机关大力推进案例指导制度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质疑这一司法理想的声音,其中一种典型的主张认为"同案同判"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法治神话"。纵观各种怀疑论的观点,可以发现其问题在于对"同案同判"的本质以及内在原理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同案同判"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对裁判者提出了义务性的要求,这一要求的实现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保障。通过重构"同案同判"运行赖以为基的方法论体系,可以从根本上破除那种将其视作法治神话的错误的命题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案同判 法治神话 形式正义 差异化判决 案例指导制度
原文传递
类似案件应类似审判吗? 被引量:26
2
作者 孙海波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8-156,共19页
类推是现代法律思维的基本特性,司法审判活动本质上也建立在一种独特的范例式推理或类型化思维的基础之上。类似案件类似审判并非是施加于裁判者的道德要求,而是一项不得随意放弃的法律义务。基于提高司法裁判的可预测性和确定性、保护... 类推是现代法律思维的基本特性,司法审判活动本质上也建立在一种独特的范例式推理或类型化思维的基础之上。类似案件类似审判并非是施加于裁判者的道德要求,而是一项不得随意放弃的法律义务。基于提高司法裁判的可预测性和确定性、保护人们的信赖利益、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等后果性理由,可以确证类似案件类似审判对于司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仅此尚不足以支撑将其当作是司法的构成性义务的"强主张",需要从道义论的角度对该命题作更为根本性的辩护。先例就应遵守的制度性事实、类似情况类似处理的形式正义原则以及司法裁判的融贯性,要求裁判者不得随意放弃参照既往先例案件进行裁判的义务。正确认识类似案件类似审判这一司法要求的地位和性质,对于推进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健康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似案件类似审判 形式正义 融贯性 司法的本质 构成性义务
原文传递
新型支付方式下网络侵财犯罪性质认定的新思路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宪权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54,共8页
新型支付平台功能多样化导致司法人员对网络侵财行为性质识别不清,新型支付过程中参与主体多元化导致刑民关系混淆。新型支付方式下网络侵财犯罪的司法认定应当关注"行为"本身,并且应当实现"同案同判"。新型支付平... 新型支付平台功能多样化导致司法人员对网络侵财行为性质识别不清,新型支付过程中参与主体多元化导致刑民关系混淆。新型支付方式下网络侵财犯罪的司法认定应当关注"行为"本身,并且应当实现"同案同判"。新型支付平台可以"被骗"具有技术、理论和法律基础。新型支付平台从事的是金融业务,包括信用卡支付业务和小额贷款业务。新型支付方式下网络侵财犯罪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也侵犯了金融管理秩序。如果行为人利用新型支付平台的支付功能实施侵财行为,应当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如果行为人利用新型支付平台的贷款功能实施侵财行为,应当认定为贷款诈骗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支付 网络侵财 同案同判 信用卡诈骗 贷款诈骗
原文传递
案例指导制度:“人民群众”都关心些什么?——关于指导性案例的问与答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作翔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共10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案例指导"由原来的仅为司法机关的司法改革举措上升为执政党"支持司法"的指导方针。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案例指导"由原来的仅为司法机关的司法改革举措上升为执政党"支持司法"的指导方针。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二·五改革纲要",提出了"案例指导制度"的司法改革任务;2010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2015年4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发布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实施细则》,对案例指导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自2011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一批指导性案例始,至2017年1月3日,共发布了十五批77个指导性案例。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基本问题。本文以作者在中国几所大学法学院以《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最新进展及其问题》为主题演讲后教师和学生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以及作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线索,对这些问题作了整理、修订和归类。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校法学院教师和学生对案例指导制度和指导性案例的关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指导制度 指导性案例 判例法 司法解释 案例识别 同案同判
原文传递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大数据司法路径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燃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1-75,共15页
"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作为司法工作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前,作为司法信息化的核心,大数据司法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路径,而诉讼... "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作为司法工作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前,作为司法信息化的核心,大数据司法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路径,而诉讼制度改革则为大数据司法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原理层面,大数据量化、大数据画像等思维与诉讼改革的关键点相契合;价值层面,大数据司法有效推进司法效率、司法公正等改革目标的实现;机制层面,大数据同案推送、大数据量刑、大数据统一证据标准等是促进改革的具体路径。同时,大数据的技术特征对自由裁量权、司法透明及罪刑法定等法律原则带来挑战。巧妙运用技术和法律的双重优势,可有效协调技术与法律的冲突,确保诉讼制度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司法改革 大数据司法 大数据量刑 同案同判
下载PDF
“同案同判”的性质及其证立理据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知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122,共12页
"同案同判"立足具体的个案审理与评价,致力于在复杂案件场合对司法裁量权予以限制和规范。就理由-规则的内容联系来看,从"同案"到"同判"的推论正当性必然立基于一个作为前提的一般规则。可普遍化规则为&q... "同案同判"立足具体的个案审理与评价,致力于在复杂案件场合对司法裁量权予以限制和规范。就理由-规则的内容联系来看,从"同案"到"同判"的推论正当性必然立基于一个作为前提的一般规则。可普遍化规则为"同案同判"命题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其在普遍实践论辩中的固有地位使之成为支持"同案同判"的一般根据。司法的公共判断属性使法官应以"同案同判"为必不可少的裁判准则,由此保障司法结论的形成不能基于个人偏好,也不能是缺乏正当理由的任意决定。"同案同判"也是司法之所以为司法的组织要素或结构依据,已然规定在司法运行及其个案裁判推理的程序之中。无论是作为司法公共判断的约束性规则,还是作为司法活动自身的构成性规则,"同案同判"都成为法官应当履行的司法义务。"同案同判"成为司法义务并非法律义务,而是一种与司法职能特性和法官行动密切相关的特殊道德义务,是法官职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案同判 可普遍化规则 公共判断 依法裁判 法官职业伦理
原文传递
从依据到理由——迈向一种实质性的同案同判观 被引量:9
7
作者 朱振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44,69,157,共11页
作为司法活动的一项基本要求,同案同判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一是作为司法政策的同案同判;二是作为推理方式的同案同判。后一种具有概念上的独立价值,而不是仅成为司法政策的一种通俗表述。指导性案例在司法体制中的定位,既表明参照... 作为司法活动的一项基本要求,同案同判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一是作为司法政策的同案同判;二是作为推理方式的同案同判。后一种具有概念上的独立价值,而不是仅成为司法政策的一种通俗表述。指导性案例在司法体制中的定位,既表明参照指导性案例是一项法律义务,又表明参照的内容可以是前案说理中体现的抽象法律理由。指导性案例本身的复杂性也提供了对同案同判原则进行更为抽象化理论建构的可能性,即从作为理由之治的司法裁判过程出发,实质性理由既是判断类案的依据,也构成待决案件裁判的核心理由。实质性的同案同判观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能深化我们对平等原则的理解,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助于引导指导性案例的更广泛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案同判 平等 理由
下载PDF
论同案同判作为司法裁判的核心--一个基于系统论的描述 被引量:7
8
作者 钟浩南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1-220,共20页
目前,关于同案同判和依法裁判的性质和地位之争源于人们对司法裁判性质的认知分歧,因此,需要通过一套关于司法裁判的描述性理论来化解此争论。传统的法律方法论对类比的界定过于狭隘,故低估了类比在司法裁判中的地位。系统论从功能上将... 目前,关于同案同判和依法裁判的性质和地位之争源于人们对司法裁判性质的认知分歧,因此,需要通过一套关于司法裁判的描述性理论来化解此争论。传统的法律方法论对类比的界定过于狭隘,故低估了类比在司法裁判中的地位。系统论从功能上将类比界定为一种系统回忆机制,该机制使得系统对结构的重复使用成为可能。被如此界定的类比充当着法律适用的核心机制,所有涵摄实质上都是通过类比的机制进行的。相比于涵摄,类比更具基础性地位,这使得同案同判相比于依法裁判,更能准确地反映司法裁判深层的运作机制。一种基于依法裁判来解释同案同判的方案因错误地将涵摄和类比割裂开来,故不仅无法解释同案同判,还对司法裁判造成曲解。同案同判凭借其反身性的自我适用,成功地对法律规则的普遍约束力和依法裁判作出解释,并提供了一种以司法为中心的依法裁判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裁判 同案同判 依法裁判 类比 系统论
原文传递
“同案同判”蕴含着“遵循先例”么?——一对易于混淆的概念及其澄清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凌皞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55,157,共12页
字面或严格意义上的“同案同判”是有关法律规范性判断必然性的模态命题。法官必须在事实相同的多个案件中作出相同判决构成这个模态命题的正面部分,而当法官在事实相同的多个案件中作出不同判决时,这个命题的反面部分认定这些判决中必... 字面或严格意义上的“同案同判”是有关法律规范性判断必然性的模态命题。法官必须在事实相同的多个案件中作出相同判决构成这个模态命题的正面部分,而当法官在事实相同的多个案件中作出不同判决时,这个命题的反面部分认定这些判决中必然蕴涵错误。如此理解的“同案同判”意味着案件事实属性和法律属性或案件事实属性和司法判决之间的随附关系,它无关正义、平等等实质价值,中立于任何裁判理论,甚至无关理性或合理性的最低要求。在制定法背景下,同案同判要求只是“依法正确判决”的附带现象,在概念上并不包含“遵循先例”,也无法合乎逻辑地推论出“遵循先例”的要求。“遵循先例”必须依赖法治、平等等实质道德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案同判 遵循先例 随附性 法治
下载PDF
有组织的分散:我国同案同判的结构特征与理论反思
10
作者 陈越瓯 《法制与社会发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4-174,共21页
同案同判既是一个规范性问题,也是一个经验性问题。针对股东知情权纠纷裁判的实证研究显示,在最高人民法院就特定法律问题表达的裁判观点具有模糊性的情况下,我国的同案同判呈现出“有组织的分散”这一结构特征。所谓“分散”,是指同案... 同案同判既是一个规范性问题,也是一个经验性问题。针对股东知情权纠纷裁判的实证研究显示,在最高人民法院就特定法律问题表达的裁判观点具有模糊性的情况下,我国的同案同判呈现出“有组织的分散”这一结构特征。所谓“分散”,是指同案同判的实现情况取决于形塑各级法院互动关系的具体情境,难以用地域、法院层级等单一因素统一衡量。司法实践中存在“择上而从”“择众而从”和“基于个案”这三种在形式上基于省域划分的同案同判模式,并在省域之内形成以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为节点的地方法院裁判观点层级化分布态势。所谓“有组织”,是指分散分布不是无序分布,最高人民法院仍然能够通过一定方式对地方法院的裁判观点实现宽泛的原则性把控。揭示我国同案同判的这一结构特征对于反思我国同案同判的价值理念等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案同判 统一法律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 股东知情权 类案检索
原文传递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困境与优化进路 被引量:3
11
作者 钱宁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45-52,共8页
案例指导制度是我国司法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受制于罪刑法定原则的限制,囿于我国浩繁的司法解释体例,刑事案例指导制度自产生起便存在诸多理论争议和实践困境,加之刑事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尚未定论,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参照现状不容乐... 案例指导制度是我国司法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受制于罪刑法定原则的限制,囿于我国浩繁的司法解释体例,刑事案例指导制度自产生起便存在诸多理论争议和实践困境,加之刑事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尚未定论,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参照现状不容乐观。从法理基础和价值功能来讲,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的存在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结合当前法治状况,刑事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宜解读为事实上的拘束力。要发挥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的应有作用,当对其从案例遴选机制、自身文书质量、类型体系建设和援引奖惩机制四方面予以优化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指导制度 刑事指导性案例 司法统一 同案同判
下载PDF
同案不同判的类型化分析及大数据对策--河南法院“类案指引”系统的现状及革新进路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社军 孙亚轩 《经贸法律评论》 2022年第2期145-158,共14页
如何实现同案同判是常常被忽略的一个独立问题,它并不等价于对何谓同案或同案同判是否为司法原则的探讨,也难以通过针对不同判现象的“微观管理”解决。如河南法院“类案指引”系统等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办案系统是一种解决此问题的... 如何实现同案同判是常常被忽略的一个独立问题,它并不等价于对何谓同案或同案同判是否为司法原则的探讨,也难以通过针对不同判现象的“微观管理”解决。如河南法院“类案指引”系统等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办案系统是一种解决此问题的整体方案,但需要在现实应用、理想实现两个层面不断升级迭代,理论上的类型化在此过程中当有裨益。以不同判的成因为切入点,根据某一不同判的成因是否内生于司法的理想模型当中,不同判现象可以分为“系统性不同判”与“偶然性不同判”。针对两类不同判现象,司法者将在革新后的同案推送、不同判预警、基于法官画像的裁量评价机制工具辅助下,给出不同的处理方案,以期同案同判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案同判 大数据 类案检索 类型化研究
下载PDF
论法律预期性的限度——制度修辞视角的阐述
13
作者 张洪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6-65,158,共11页
预期性是法治的一项重要德性,但充分的预期既不可能也不可欲。预期的适度性要求法理论必须回答预期性价值与法律究竟如何关联。传统法理论中法律与预期性主要存在两种结构性关联,即法现实主义者将预测作为法律界定性特征的“强预测”与... 预期性是法治的一项重要德性,但充分的预期既不可能也不可欲。预期的适度性要求法理论必须回答预期性价值与法律究竟如何关联。传统法理论中法律与预期性主要存在两种结构性关联,即法现实主义者将预测作为法律界定性特征的“强预测”与自然法学者将预期作为法律的一项构成性条件的“弱构成”,对法律预期性价值的阐述,既非充分也不令人满意。从制度修辞视角看,法律的预期性价值并非旨在保护个人自治,而是创造使交互性主体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得以可能的制度性条件。只有满足权威性、争辩性与有效假定性等要求,预期性价值在法律上才能得到最佳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期性 制度修辞 同案同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