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油燃烧/快速淬熄/贫油燃烧(RQL)工作模式下驻涡燃烧室排放性能试验 被引量:23
1
作者 金义 何小民 蒋波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31-1036,共6页
针对使用液态燃料(航空煤油)的富油燃烧/快速淬熄/贫油燃烧(RQL)工作模式驻涡燃烧室排放性能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分析总结了驻涡区余气系数、进口空气流量和进口空气温度等参数影响RQL工作模式驻涡燃烧室排放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针对使用液态燃料(航空煤油)的富油燃烧/快速淬熄/贫油燃烧(RQL)工作模式驻涡燃烧室排放性能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分析总结了驻涡区余气系数、进口空气流量和进口空气温度等参数影响RQL工作模式驻涡燃烧室排放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驻涡区余气系数增大(α=0.61~1.53),CO和UHC(未燃碳氢化合物)体积分数升高,NOx体积分数降低;随着进口空气流量增大(Wa=0.4~0.6 kg/s),CO,UHC,NOx体积分数均升高;随着进口空气温度升高(283~473 K),CO和UHC体积分数降低,NOx体积分数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燃烧/快速淬熄/贫油燃烧(RQL) 驻涡燃烧室 液态燃料 排放性能 余气系数
原文传递
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试验 被引量:22
2
作者 何小民 许金生 苏俊卿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8-323,共6页
开展了空气进口温度、流量和余气系数影响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的试验研究,获得了燃烧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总压损失系数在3%~6%之间,流阻系数变化不大;点火和贫油熄火性能随流量变化很小,随进口温度的提高而改善,研究中最大点火... 开展了空气进口温度、流量和余气系数影响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的试验研究,获得了燃烧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总压损失系数在3%~6%之间,流阻系数变化不大;点火和贫油熄火性能随流量变化很小,随进口温度的提高而改善,研究中最大点火和贫熄余气系数分别为6.03和14.41;仅驻涡区供油时,燃烧效率在90%~95%之间,驻涡区和主流同时供油时,燃烧效率为84%~99.5%,并随余气系数和进口流量的变小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涡燃烧室 燃烧性能 试验研究
原文传递
Experimental Study on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an LPP/TVC 被引量:17
3
作者 JIN Yi HE Xiaomin +2 位作者 ZHANG Jingyu JIANG Bo WU Zejun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SCD 2012年第3期335-341,共7页
A key issue in the commercial aircraft engine design is environmental acceptability, and designers are continually challenged to reduce emissions. In this paper,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s performed to evaluate ... A key issue in the commercial aircraft engine design is environmental acceptability, and designers are continually challenged to reduce emissions. In this paper,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a liquid-fueled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 (TVC) under lean premixed prevaporized (LPP) mode. When operating as an LPP system, a TVC is fueled both in the cavities and in the main stream.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emission performance and the total ex- cess air ratio, the positions (4 positions) of the fuel injectors in the main stream, and the inlet temperature are obtain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volume concentrations of unburnt hydrocarbon (UHC) and NOv (NO, NOxusually grouped together as NOx)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otal excess air ratio from 1.5 to 3.0; the emission performance relies heavily on the position of the main stream injector, and the best perfomlance is achieved at Position 4 in the experiments, the increase of the inlet temperature impacts on the emission performance positively: the smallest volume concentrations of UHC and NO,. obtained in the experiment are 94×10^-6 and 2.3× 10 ^-6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validates the feasibility of low emissions for an LPP/TVC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V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pace propulsion system COMBUSTION lean premixed prevaporized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 liquid fuel emis-sion
原文传递
凹腔油气匹配对驻涡燃烧室点火性能影响试验 被引量:14
4
作者 邢菲 樊未军 +2 位作者 柳杨 孔昭健 杨茂林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2-416,421,共6页
针对一种以煤油为燃料的驻涡燃烧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前体油气匹配进行几种结构改变,探讨驻涡燃烧室头部油气匹配及后体气量变化时对其点火熄火的影响。对仅采用凹腔供油的驻涡燃烧室的贫油点火及贫油熄火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表明... 针对一种以煤油为燃料的驻涡燃烧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前体油气匹配进行几种结构改变,探讨驻涡燃烧室头部油气匹配及后体气量变化时对其点火熄火的影响。对仅采用凹腔供油的驻涡燃烧室的贫油点火及贫油熄火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表明,随后体气量增加,总的贫油点火油气比先下降后上升,绝大部分工况下,总的贫油点火油气比在0.04以下;贫熄总油气随主流气量的减小先增大后减小;各个方案熄火总油气比都在0.004以下;凹腔前体进气温度的提高有利于驻涡燃烧室的点火熄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涡燃烧室 凹腔前体改变 贫油点火 贫油熄火
下载PDF
采用蒸发管供油的驻涡燃烧室点火及贫油熄火特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孔昭健 樊未军 +2 位作者 易琪 刘玉英 杨茂林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32-1137,共6页
为了研究驻涡燃烧室拓宽燃烧边界的能力,设计了一种驻涡燃烧室实验件,并对其点火性能和贫油熄火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驻涡燃烧室采用汽化器和蒸发管的组合作为供油方式,以煤油为燃料,实验中改变燃烧室的进口条件,测试其点火极限和贫熄极... 为了研究驻涡燃烧室拓宽燃烧边界的能力,设计了一种驻涡燃烧室实验件,并对其点火性能和贫油熄火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驻涡燃烧室采用汽化器和蒸发管的组合作为供油方式,以煤油为燃料,实验中改变燃烧室的进口条件,测试其点火极限和贫熄极限.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蒸发管供油驻涡燃烧室具有良好的点火特性和贫油熄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驻涡燃烧室 点火 贫油熄火
下载PDF
驻涡燃烧室主流对凹腔涡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瑞明 刘玉英 +1 位作者 刘河霞 杨茂林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82-1487,共6页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对矩形模型驻涡燃烧室冷态流场进行了测试,分析了驻涡燃烧室主流速度及结构变化对凹腔内涡流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主流速度对凹腔内涡的大小、形状、涡心位置影响不大,旋涡强度及凹腔回流量随速度增大而增大....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对矩形模型驻涡燃烧室冷态流场进行了测试,分析了驻涡燃烧室主流速度及结构变化对凹腔内涡流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主流速度对凹腔内涡的大小、形状、涡心位置影响不大,旋涡强度及凹腔回流量随速度增大而增大.主流无稳定器时凹腔内涡心基本居中;主流加入稳定器后,凹腔中心剖面涡较大,涡心偏向后方,稳定器剖面涡较小,涡心偏向前方.实验结果为开展热态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涡燃烧室 凹腔 主流 粒子图像测速仪
原文传递
含导流片及钝体的驻涡燃烧室的结构优化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舟 曾卓雄 徐义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20-1026,共7页
为了研究含导流片及钝体的驻涡燃烧室的最优结构,通过改变不同的导流片及钝体的尺寸和位置,对燃烧室的燃烧湍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钝体长度以及导流片与进口壁面的距离对燃烧室性能影响较大,其值越大,燃烧效率越高,最高可达... 为了研究含导流片及钝体的驻涡燃烧室的最优结构,通过改变不同的导流片及钝体的尺寸和位置,对燃烧室的燃烧湍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钝体长度以及导流片与进口壁面的距离对燃烧室性能影响较大,其值越大,燃烧效率越高,最高可达到99.99%。在研究范围内,存在相对较优的钝体以及导流片结构,在该结构下,燃烧室的总压损失为6.66%,燃烧效率为99.79%。凹腔内形成稳定的双涡结构,钝体后方形成较好的回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流片 钝体 驻涡燃烧室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先进军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关键设计技术 被引量:8
8
作者 丁伟 于向财 唐岩辉 《航空科学技术》 2014年第4期1-6,共6页
随着未来先进军用航空发动机向着更高推重比、更低耗油率、更高机动性等方向发展,燃烧室则向着更高温升和热容方向发展,为燃烧室的燃烧稳定性、可靠性、耐久性的提高和寿命期成本的降低提出挑战。先进的燃烧组织技术和火焰筒冷却、结构... 随着未来先进军用航空发动机向着更高推重比、更低耗油率、更高机动性等方向发展,燃烧室则向着更高温升和热容方向发展,为燃烧室的燃烧稳定性、可靠性、耐久性的提高和寿命期成本的降低提出挑战。先进的燃烧组织技术和火焰筒冷却、结构技术是保证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燃烧室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的关键。目前主要的燃烧室关键技术包括驻涡燃烧组织技术,多斜孔气膜冷却火焰筒、浮动壁火焰筒、多孔层板冷却火焰筒等火焰筒冷却与结构技术。本文综述了这些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驻涡燃烧室 多斜孔气膜冷却 浮动壁火焰筒 多孔层板冷却
下载PDF
驻涡燃烧室后驻体喷射角度影响冷态数值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世青 钟兢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65-1072,共8页
为深入了解配置于后驻体某确定位置的喷射孔对驻涡燃烧室整体性能特别是对驻涡腔内及附近区域流动的影响,对喷射孔以不同角度向流场喷射气体时,对燃烧室内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发现驻涡腔内均形成双旋涡流动结构,驻涡腔上、下侧间相... 为深入了解配置于后驻体某确定位置的喷射孔对驻涡燃烧室整体性能特别是对驻涡腔内及附近区域流动的影响,对喷射孔以不同角度向流场喷射气体时,对燃烧室内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发现驻涡腔内均形成双旋涡流动结构,驻涡腔上、下侧间相互独立,形成有利于值班火焰的流动条件,且当后驻体喷孔以向内约为70°角向流场喷射时,驻涡腔内形成有旋涡的流场平均流速低,旋涡稳定性强,驻涡燃烧室整体流动阻力较低,从而给出设置后驻体最佳喷射角度范围为向内70°到向外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涡燃烧室 喷射角度 数值研究 冷态流场 后驻体 旋涡稳定性 流动速度
下载PDF
环形级间驻涡燃烧室壁温分布试验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荣春 樊未军 邢菲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38-1244,共7页
通过对环形驻涡燃烧室进行壁温分布试验研究,可以考察燃烧室的冷却和进气结构是否存在问题,为后续的燃烧室强度计算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各工况条件下燃烧室的壁温均未超过材料的上限值,燃烧室可以长期正常工作;燃烧室的最高壁温出现... 通过对环形驻涡燃烧室进行壁温分布试验研究,可以考察燃烧室的冷却和进气结构是否存在问题,为后续的燃烧室强度计算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各工况条件下燃烧室的壁温均未超过材料的上限值,燃烧室可以长期正常工作;燃烧室的最高壁温出现在凹腔前壁面下部或凹腔上壁面中部;燃烧室壁温受主流气量、凹腔进气量、供油量的影响较大,受蒸发管蒸发用气温度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涡燃烧室 冷却 壁温 凹腔
原文传递
涡轮级间单涡燃烧室壁温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荣春 樊未军 邢菲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12-1517,共6页
由于燃烧区和壁面的距离过近,驻涡燃烧室壁温过高的问题一直存在,影响其在实际发动机上的应用.对某涡轮级间驻涡燃烧室进行壁温分布试验研究,研究供油量、主流进气参数对壁温分布的影响,并考察燃烧室的冷却和进气结构是否合理.试验结果... 由于燃烧区和壁面的距离过近,驻涡燃烧室壁温过高的问题一直存在,影响其在实际发动机上的应用.对某涡轮级间驻涡燃烧室进行壁温分布试验研究,研究供油量、主流进气参数对壁温分布的影响,并考察燃烧室的冷却和进气结构是否合理.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件的最高壁温出现在凹腔后壁面;供油量和主流马赫数对试验件的壁温分布趋势影响较大,主流温度对壁温分布趋势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涡燃烧室 冷却 壁温 凹腔 进气参数
原文传递
驻涡燃烧室掺混孔对流量分配及燃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瑞明 刘玉英 +3 位作者 马文杰 张荣春 柳杨 杨茂林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8-495,共8页
数值模拟了三种不同掺混孔面积对二元模型驻涡燃烧室试验器流量分配的影响,并在进口马赫数约为0.3、进口温度约为540 K工况条件下,分别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它们的总压损失、贫熄边界和燃烧效率.研究表明:掺混孔面积对流量分... 数值模拟了三种不同掺混孔面积对二元模型驻涡燃烧室试验器流量分配的影响,并在进口马赫数约为0.3、进口温度约为540 K工况条件下,分别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它们的总压损失、贫熄边界和燃烧效率.研究表明:掺混孔面积对流量分配影响较大,在本试验条件下,掺混孔面积较大的驻涡燃烧室试验器的燃烧性能优于其余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涡燃烧室 掺混孔 流量分配 燃烧性能
原文传递
驻涡燃烧室驻涡区三维冷态流动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金义 何小民 +2 位作者 彭春梅 方杰 吴泽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2-279,共8页
驻涡燃烧室驻涡区内的流动是影响驻涡燃烧室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将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与试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确定了最佳的湍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方法深入研究了驻涡燃烧室驻涡区冷态流动特性。结果发现:通过在驻涡区前壁... 驻涡燃烧室驻涡区内的流动是影响驻涡燃烧室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将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与试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确定了最佳的湍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方法深入研究了驻涡燃烧室驻涡区冷态流动特性。结果发现:通过在驻涡区前壁进气缝中设置一定的矩形挡片可以在驻涡区一定范围内诱发以反向旋转的涡对形式存在的流向涡。对比研究了挡片阻塞比BR(挡片面积与前壁开缝面积之比)分别为0,0.2,0.4时驻涡区内的流动结构,分析了流向涡产生的原因。定量结果表明,当BR=0.2,0.4时,(1)流向涡涡量大小比BR=0时提高了将近100%,BR=0.2对应的流向涡涡量比BR=0.4对应的流向涡涡量略大;(2)在流向涡混合层内,流向涡涡量沿轴向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燃烧室总压损失约比BR=0时大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 驻涡燃烧室 驻涡区 冷态流场 数值研究
下载PDF
驻涡燃烧室发散冷却方案试验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荣春 樊未军 +2 位作者 宋双文 邢菲 孔祥雷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667-2675,共9页
设计了两种适用于驻涡燃烧室的发散冷却结构,发散孔的倾角分别为30°和150°,并通过试验研究了两种冷却结构在不同位置处,不同温比及吹风比条件下的冷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冷却结构均具有较高的绝热效率;两种结构的绝热效... 设计了两种适用于驻涡燃烧室的发散冷却结构,发散孔的倾角分别为30°和150°,并通过试验研究了两种冷却结构在不同位置处,不同温比及吹风比条件下的冷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冷却结构均具有较高的绝热效率;两种结构的绝热效率随主流温度或吹风比的变化规律相同;凹腔前壁面的绝热效率最高,后壁面的绝热效率最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倾角150°冷却结构的绝热效率高于倾角30°冷却结构的绝热效率;随着冷却气量的减小,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最后,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涡燃烧室 发散冷却 主流温度 吹风比 绝热效率
原文传递
驻涡燃烧室凹腔温度变化规律及气量分配 被引量:6
15
作者 汤彬 邢菲 +4 位作者 邹建锋 张帅 张荣春 宋玄进 樊未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2-187,共6页
通过对单双涡燃烧室进行热态试验研究,研究余气系数、进口气流参数对凹腔壁温分布的影响,并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对燃烧室及凹腔气流量进行计算,得到壁温分布规律,为燃烧室材料选择以及气量分配的后续优化做好铺垫。试验结果表明,单涡试验... 通过对单双涡燃烧室进行热态试验研究,研究余气系数、进口气流参数对凹腔壁温分布的影响,并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对燃烧室及凹腔气流量进行计算,得到壁温分布规律,为燃烧室材料选择以及气量分配的后续优化做好铺垫。试验结果表明,单涡试验件的最高壁温出现在凹腔后壁面;燃烧室余气系数变化改变了双涡试验件最高壁温的位置;数值模拟结果比较准确的得到了驻涡燃烧室的气流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涡燃烧室 余气系数 流量分配 壁温
下载PDF
新月形沙丘钝体对驻涡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分析
16
作者 刘应立 曾卓雄 郭开放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8,共9页
为了研究新月形沙丘钝体对驻涡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分别对钝体的迎风坡角度α、背风坡角度β和迎风坡最高点(丘顶)到入口面的距离L进行了模拟分析,获得了对燃烧室总压损失、燃烧效率和出口温度相差绝对值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新月形沙... 为了研究新月形沙丘钝体对驻涡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分别对钝体的迎风坡角度α、背风坡角度β和迎风坡最高点(丘顶)到入口面的距离L进行了模拟分析,获得了对燃烧室总压损失、燃烧效率和出口温度相差绝对值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新月形沙丘钝体可有效改善燃烧性能,增大α、β及L均可改善出口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对于新月形沙丘钝体,当结构参数为α=20°、β=70°和L=45 mm时,燃烧效率高,出口温度相差绝对值低,综合燃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形沙丘钝体 驻涡燃烧室 燃烧性能
原文传递
喷射孔径影响驻涡燃烧室性能冷态数值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世青 钟兢军 程平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7-111,共5页
驻涡燃烧室以优良的低流阻、高燃烧稳定及极低贫油极限等性能为国内外研究所瞩目。对配置于前驻体中心及后驻体外侧的喷射口以不同开口大小向流场喷射气体时对驻涡腔内部形成驻涡流场区及驻涡腔外部主流区的影响进行了冷态流场数值研究... 驻涡燃烧室以优良的低流阻、高燃烧稳定及极低贫油极限等性能为国内外研究所瞩目。对配置于前驻体中心及后驻体外侧的喷射口以不同开口大小向流场喷射气体时对驻涡腔内部形成驻涡流场区及驻涡腔外部主流区的影响进行了冷态流场数值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当前喷射孔配置位置情况下,前驻体喷射孔开口径为后驻体喷射开口径的3倍时,驻涡腔内形成有旋涡的流场平均流速低,驻涡稳定性好,并且驻涡燃烧室整体流动阻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涡燃烧室 喷射孔大小 数值研究 冷态
下载PDF
单旋流驻涡燃烧室流场结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8
作者 曾卓雄 张龙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96-902,共7页
为进一步发展低排放、高效燃烧技术,提出了带导流片的单旋流驻涡燃烧室。改变旋流通道轴向长度及旋流器内外径比,数值分析了其内部燃烧湍流流场。结果表明:旋流通道结构参数及旋流器内外径比对总压损失影响较小,而对燃烧效率影响较大。... 为进一步发展低排放、高效燃烧技术,提出了带导流片的单旋流驻涡燃烧室。改变旋流通道轴向长度及旋流器内外径比,数值分析了其内部燃烧湍流流场。结果表明:旋流通道结构参数及旋流器内外径比对总压损失影响较小,而对燃烧效率影响较大。在多种旋流通道结构参数匹配下均实现了低NO_x排放,最佳匹配结构参数为阻塞比BR=0.6,旋流通道长度与燃烧室长度比Z_s/L_c=0.093,旋流器外径R_o=16mm,内外径比R_i/R_o=0.888;当旋流器外径R_o较小或较大时,内外径比R_i/R_o对排放性能影响不大;当Ro适中时,R_i/R_o对排放性能影响很大,NO_x排放随R_i/R_o的增加呈指数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 驻涡燃烧室 燃烧室性能 NOX排放
下载PDF
双旋流驻涡燃烧室湍流燃烧流动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曾卓雄 薛锋 张龙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72-1578,共7页
提出了带导流片的双旋流驻涡燃烧室以进一步发展低排放、高效燃烧技术。改变旋流器的结构参数以及旋向,对双旋流驻涡燃烧室内部燃烧湍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增大旋流器内外径比对燃烧效率有一定影响,NO_x排放降低了约8%。旋... 提出了带导流片的双旋流驻涡燃烧室以进一步发展低排放、高效燃烧技术。改变旋流器的结构参数以及旋向,对双旋流驻涡燃烧室内部燃烧湍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增大旋流器内外径比对燃烧效率有一定影响,NO_x排放降低了约8%。旋流器中心间距对燃烧性能的影响不如内外径比的大。不同旋向下燃烧室均可获得良好的双涡结构,但反旋时下游火焰筒的高温度梯度场会对筒壁造成强烈热冲击,同旋时NO_x排放降低了约22%,因此同向旋转结构总体上要优于反向旋转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 驻涡燃烧室 燃烧室性能 NOX排放
下载PDF
Flow Field Measurements in the Cavity of a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 Using PIV 被引量:5
20
作者 Zhang Rongchun Fan Weijun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59-367,共9页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avity flow field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study of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 (TVC). Many of the previous flow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avity flow field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study of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 (TVC). Many of the previous flow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e cold condition instead of during combustion. This paper adopting PIV system and Lambda-2 vortex criterion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equivalent ratio in the cavity, air intake parameter in the cavity, mainstream air intake parameter and mainstream holder structure, on cavity flow field for a TVC using methane as the fuel.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showed that cold-condition flow field differed from the combustion flow field, in terms of either vortex core position or vortex structure. Mainstream air intake velocity and cavity air intake velocity affected the flow field structure. U-type and V-type mainstream holder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avity flow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 flow field PIV METHANE EXPERIM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