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多角骨切除加桡侧腕屈肌悬吊治疗退行性第一腕掌关节炎 被引量:17
1
作者 沈其孝 陈振兵 +3 位作者 翁雨雄 陈燕花 李涛 刘娟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评价大多角骨切除加桡侧腕屈肌悬吊治疗退行性第一腕掌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大多角骨切除加桡侧腕屈肌悬吊术治疗退行性第一腕掌关节炎8例,按Krimmer腕关节评分法评价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患者自我功能评价表(DASH问卷调查表)... 目的评价大多角骨切除加桡侧腕屈肌悬吊治疗退行性第一腕掌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大多角骨切除加桡侧腕屈肌悬吊术治疗退行性第一腕掌关节炎8例,按Krimmer腕关节评分法评价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患者自我功能评价表(DASH问卷调查表)评价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善状况。结果术后随访8—26个月,平均15个月,包括手术前后腕掌关节疼痛程度、腕掌关节活动度、握力以及X线片检查。第一腕掌关节疼痛值术前为(5.6±2.2),术后为(1.6±1.0);拇指内收外展活动度术前为(32.0±10.0)°,术后为(58.0±13.0)°;拇指屈伸活动度术前为(20.0±11.0)°,术后为(43.0±13.0)°;握力术前为(16.5±3.9)kg,术后为(25.0±8.3)kg;捏力术前为(2.0±0.9)ks,术后为(3.2±1.3)ks。Krimmer评分值术前为(48.0±19.0)分,术后为(85.0±23.0)分;其中优5例,良2例,中1例。DASH值术前为(52.0±20.0)分,术后为(21.0±14.0)分,DASH调查表结果显示术后手部灵巧,动作恢复良好,但从事重体力劳动有部分功能受限。结论大多角骨切除加桡侧腕屈肌腱悬吊可减轻疼痛、改善第一腕掌关节功能,是治疗退行性第一腕掌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但从事重体力劳动时仍有部分功能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多角骨 治疗结果 腕掌关节 关节炎
原文传递
大多角骨切除对腕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勇 田惠元 +4 位作者 陈山林 田文 李忠哲 侯春梅 田光磊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6-258,共3页
目的 观察大多角骨切除术后腕关节影像学及临床检查结果的变化,明确该术式对腕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应用大多角骨切除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9例(21拇指).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和临床检查结... 目的 观察大多角骨切除术后腕关节影像学及临床检查结果的变化,明确该术式对腕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应用大多角骨切除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9例(21拇指).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和临床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指标包括:桡舟角、桡月角、舟月角、月头角及腕高比;临床检查指标包括:握力、指尖捏力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术前存在背侧插入段不稳定(dorsal intercalated segmentinstability,DISI)的病例亦进行影像学分析,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6~37个月,平均14.7个月.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术后舟月角较术前减小,但桡舟角、桡月角、月头角及腕高比术前与术后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术后握力和指尖捏力较术前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评分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出现DISI的比例为28.6%(6/21),术后DISI的比例为33.3% (7/21).术前存在DISI病例的影像学结果显示,术后月头角较术前减小,但桡舟角、桡月角、舟月角及腕高比术前与术后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影像学和临床观察指标显示,大多角骨切除术对腕关节稳定性均无显著影响.术前存在DISI的病例在大多角骨切除术后,腕关节不稳定也并无加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关节 大多角骨 第一腕掌关节炎
原文传递
外伤致大多角骨脱位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崔利宾 《临床骨科杂志》 2010年第3期246-247,共2页
关键词 大多角骨 脱位 腕损伤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大、小多角骨形态与血供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雅康 徐永清 +4 位作者 袁礼波 张旭林 许育健 罗浩天 魏明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三维立体建模观察大、小多角骨形态及血供模式,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腕标本12例,将明胶-氧化铅灌注液注入腕标本后行Micro-CT扫描,所得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大、小多角骨形态,记录滋养孔数目与位置,分析骨内血... 目的三维立体建模观察大、小多角骨形态及血供模式,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腕标本12例,将明胶-氧化铅灌注液注入腕标本后行Micro-CT扫描,所得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大、小多角骨形态,记录滋养孔数目与位置,分析骨内血管吻合及走行。结果(1)大多角骨有一定数目的滋养孔分布在3侧非关节面,桡侧(2.66±0.49)个,背侧(2.75±0.62)个,掌侧(2.33±0.65)个,3侧数目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骨内血管有数级分支且广泛吻合,约70%来自背侧,30%来自掌侧和桡侧;(2)小多角骨有一定数目的滋养孔分布在两侧非关节面,背侧(2.75±0.45)个,掌侧(2.42±0.51)个,两侧数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骨内血管亦有数级分支,但分支吻合不如大多角骨丰富,约70%来自背侧,30%来自掌侧。结论(1)大多角骨内外血供丰富,可能是大多角骨相较其他腕骨不易发生缺血性骨坏死的原因;(2)小多角骨外血供较为丰富,但骨内血管吻合少于大多角骨,这可能是小多角骨相对大多角骨更易发生非创伤性缺血性骨坏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 缺血性骨坏死 血管灌注 MIMICS
下载PDF
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第1腕掌关节炎 被引量:1
5
作者 蔡晓明 祝斌 +6 位作者 王科杰 黄耀鹏 胡瑞斌 周贤挺 王欣 章伟文 王晓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19-725,共7页
目的探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Eaton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12例原发性第1腕掌关节炎患者资料,均为女性患者,年... 目的探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Eaton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12例原发性第1腕掌关节炎患者资料,均为女性患者,年龄(55±2.8)岁(范围,48~61岁);左侧拇指3例,右侧拇指9例;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及Eaton分期,Ⅱ期8例,Ⅲ期4例。术后根据第1腕掌关节成形高度指数评价第1掌骨下沉率,评价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y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及握力、捏力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范围,6~17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1.2±1.0)分]较术前[(6.3±1.5)分]明显降低(t=13.4,P=0.0001),DASH评分[(26.2±9.6)分]较术前[(48.9±13.0)分]明显下降(t=5.7,P=0.0001),握力[(25.5±6.8)kg]较术前[(15.0±2.9)kg]明显增高(t=7.3,P=0.0001),捏力[(3.2±0.8)kg]较术前[(2.1±0.4)kg]增高(t=3.6,P=0.0045);以上指标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第1腕掌关节成形高度指数为0.299±0.022,与术前(0.306±0.021)和术后(0.313±0.0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37,P=0.276),表明术后第1掌骨无明显下沉趋势。术后2例患者出现切口红肿,有渗出液体,考虑为关节内手术局部血肿未能完全吸收,经多次换药后红肿消退。结论对于Eaton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采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保留近端关节面,同时联合腱球填塞治疗,能有效减少第1掌骨下沉率,改善及减轻第1腕掌关节功能和疼痛,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掌关节 大多角骨 骨关节炎
原文传递
人体腕骨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的研究
6
作者 殷兵 李升 +2 位作者 郭家良 王建朝 张英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人体腕骨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62岁男性、58岁男性、45岁女性),将右侧腕骨软组织剥离后,用慢速锯分别在舟骨、月骨、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切取厚3 mm的骨组织标本... 目的探讨人体腕骨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62岁男性、58岁男性、45岁女性),将右侧腕骨软组织剥离后,用慢速锯分别在舟骨、月骨、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切取厚3 mm的骨组织标本。舟骨选取舟骨结节、腰部内外侧和舟骨体部,月骨选取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选取外层皮质不同区域,应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试标本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f力加载50 s、维持12 s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硬度值测定,每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骨硬度值。观察不同骨骼间及骨骼内部不同区域的骨硬度值差异。结果3具标本中共取得舟骨、月骨、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标本切片18片,测量位点255个。腕骨不同骨骼骨硬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钩状骨(39.04±5.79)HV、头状骨(38.98±6.17)HV、舟骨(37.72±5.85)HV、大多角骨(35.89±4.75)HV、月骨(33.65±5.42)HV及小多角骨(31.82±5.54)HV,不同骨骼间总体骨硬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83,P<0.01)。舟骨、月骨内部不同区域骨硬度分布近似,舟骨结节、腰部外侧、腰部内侧和舟骨体部骨硬度分别为(37.07±5.77)、(37.51±6.39)、(40.00±5.64)、(36.31±5.47)HV,其中腰部内侧骨硬度最大,舟骨体部骨硬度最小,4部位间骨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9,P>0.05)。月骨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骨硬度分别为(33.57±3.61)、(34.58±6.04)、(35.47±5.24)、(30.97±5.88)HV,其中背侧骨硬度最大,远端骨硬度最小,4个部位间骨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40,P>0.05)。结论健康人腕骨不同骨骼间硬度各有不同,舟骨和月骨内部各部位骨硬度分布均匀一致。测量腕骨显微骨硬度值,了解其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腕骨微观生物力学性能,亦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骨 维氏硬度 显微硬度 舟骨 月骨 头状骨 钩骨 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