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及对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单纯全...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及对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前锯肌平面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组(ST组)。S组和ST组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或胸横肌平面阻滞均于麻醉诱导前进行。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 QoR-15恢复质量评分,患者入室时(T0)、切皮前(T1)、切皮时(T2)、乳腺内侧手术操作时(T3)及拔管后5 min(T4)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评价拔管后30 min(T5)、术后2 h(T6)、4 h(T7)、8 h(T8)、12 h(T9)及24 h(T10)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比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S组和ST组术后24 h QoR-15总分、疼痛评分、生理舒适度评分、情绪状态评分高于G组,ST组术后24 h QoR-15总分、疼痛评分、生理舒适度评分高于S组(均P<0.05);ST组患者在T2、T3、T4时间点MAP及HR低于G组和S组(P<0.05);S组和ST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G组,其中ST组患者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S组(均P<0.05),丙泊酚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S组和ST组术后24 h内VAS评分均低于G组,其中在T6~T9时间点ST组低于S组(均P<0.05);S组和ST组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和头晕发生率低于G组(P<0.05),但S组与ST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前锯肌平面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的围术期镇痛效果较理想,可明显减少围术期镇痛药物用量,降低术后头晕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及对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前锯肌平面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组(ST组)。S组和ST组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或胸横肌平面阻滞均于麻醉诱导前进行。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 QoR-15恢复质量评分,患者入室时(T0)、切皮前(T1)、切皮时(T2)、乳腺内侧手术操作时(T3)及拔管后5 min(T4)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评价拔管后30 min(T5)、术后2 h(T6)、4 h(T7)、8 h(T8)、12 h(T9)及24 h(T10)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比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S组和ST组术后24 h QoR-15总分、疼痛评分、生理舒适度评分、情绪状态评分高于G组,ST组术后24 h QoR-15总分、疼痛评分、生理舒适度评分高于S组(均P<0.05);ST组患者在T2、T3、T4时间点MAP及HR低于G组和S组(P<0.05);S组和ST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G组,其中ST组患者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S组(均P<0.05),丙泊酚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S组和ST组术后24 h内VAS评分均低于G组,其中在T6~T9时间点ST组低于S组(均P<0.05);S组和ST组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和头晕发生率低于G组(P<0.05),但S组与ST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前锯肌平面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的围术期镇痛效果较理想,可明显减少围术期镇痛药物用量,降低术后头晕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