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年广东一次罕见寒潮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晓芳 程正泉 姜丽萍 《气象科技》 2019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1月下旬广东罕见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和冷空气活动特征、动力和水汽条件,采用湿球温度讨论了降水相态和大气温度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环流形势...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1月下旬广东罕见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和冷空气活动特征、动力和水汽条件,采用湿球温度讨论了降水相态和大气温度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环流形势为横槽转竖型,横槽下摆引导强冷空气向南迅猛爆发,以及伴随着异常强的冷高压、锋区、冷温度中心和冷温度平流的冷空气主力南侵,是本次寒潮过程粤北和广东中南部温度陡降的主要原因;700hPa冷暖空气的辐合,以及700hPa西南气流从孟加拉湾输送水汽经中南半岛北部到北部湾至华南地区加强并辐合,是造成雨雪冰冻天气产生的重要动力和水汽条件;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动力和水汽条件配合下,降水相态的变化与暖层强度及湿球温度密切相关,暖层的明显减弱及暖层下方湿球温度低于0℃冷冻层的强度增强,导致降水相态由雨向雪、雨夹雪、霰等固态降水转变;在发生固态降水的平均时段内,粤北地区中低层湿球温度均低于0℃,无明显融化作用,产生纯雪或雨夹雪的可能性大;而位置偏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仍存在浅薄的暖层,因此主要出现雨夹雪或霰。当寒潮入侵涉及华南降水相态预报时,需要注重实况探空和模式预报探空的大气温湿垂直结构的分析,更应重视湿球温度的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雨雪冰冻 横槽 锋区 湿球温度 降水相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低渗天然气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洪 胡薇薇 +3 位作者 刘倩 石军太 史婵媛 宋兆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41-1548,共8页
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和油藏研究的核心内容.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低渗天然气储层非均质性严重,而储层流动单元分布是非均质性最直观体现.统计整理子洲气田一百多口井孔渗饱物性和储层数据,计算出流动带指数和储能系数,并据此给... 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和油藏研究的核心内容.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低渗天然气储层非均质性严重,而储层流动单元分布是非均质性最直观体现.统计整理子洲气田一百多口井孔渗饱物性和储层数据,计算出流动带指数和储能系数,并据此给出主要目的层山-2-3(山西组2段第3砂组)流动单元平面分布,显示出流动单元顺河道方向呈带状,垂直于河道方向分块的特征,研究其机理表明,河道砂体的不同及河道中心与河道边缘砂体物性差异形成的平面非均质性,是流动单元分带的主要原因,主流动单元带位于主河道轴心和心滩,由1类和2类流动单元构成,物性好,以线性渗流为主,产量高;副流动单元带位于河道周围天然堤、决口扇和废弃河道沉积,物性差,呈现以启动压力梯度为特征的非线性渗流特征,产量低,而不同期三角洲幕式前积河道和局部辫状河道心滩发育造成层间非均质性,是纵向储层分块主控因素.并进一步用动态资料初步验证了流动单元划分的正确性.该研究成果为低渗致密气田区域储层非均质性量化研究给出了一个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天然气 橫向分块 纵向分带 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 储层非均质性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Measurement of Transverse Tensile Interfacial Strength of REBCO-Coated Conductors 被引量:2
3
作者 Peifeng Gao Xin Geng +2 位作者 Houyuan Zhang Guian Man Xingzhe Wang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SCIE EI CSCD 2022年第1期40-50,共11页
We present a new test method for th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the transverse tensile interfacial strength of rare-earth barium copper oxide(REBCO)-coated conductor(CC)tapes to overcome heavy scattering of data tested u... We present a new test method for th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the transverse tensile interfacial strength of rare-earth barium copper oxide(REBCO)-coated conductor(CC)tapes to overcome heavy scattering of data tested using regular test methods.A new composite structure specimen is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by solidifying a standard epoxy resin tensile specimen us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ology,where a short REBCO CC tape is embedded.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test method is numerically validated through finite element(FE)calculation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lid delaminated strength is 2.19-2.51 MPa with the maximum relative error of 7.3%,indicating the elimination of significant scattering in the tested data.By analysing the morphology of the delaminated interfaces and energy-dispersive spectroscopy results,it is discovered that delamination primarily occur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REBCO superconducting layer and the buffer layer and that a small portion of the REBCO and buffer layers peels off.Further error analysis based on the FE method indicates that the tape is more likely to delaminate because of initial defects,whereas the adhesion at the edges of the CC tape due to the redundancy of the epoxy resin increases the resistance of the CC tape to delamination,resulting in a higher testing value than the real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BCO-coated conductor tapes Delamination strength transverse tension Experimental metho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Cohesive zone model
原文传递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detonation cell evolution in a channel with area-changing cross section 被引量:1
4
作者 DENG Bo HU ZongMin +1 位作者 TENG HongHui JIANG ZongLin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07年第6期797-808,共12页
The two-dimensional cellular detonation propagating in a channel with area-changing cross section was numerically simulated with the dispersion-controlled dissipative scheme and a detailed chemical reaction model. Eff... The two-dimensional cellular detonation propagating in a channel with area-changing cross section was numerically simulated with the dispersion-controlled dissipative scheme and a detailed chemical reaction model. Effects of the flow ex-pansion and compression on the cellular detonation cell were investigated to illus-tr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transverse wave development and the cellular detona-tion cell evolution. By examining gas composition variations behind the leading shock,the chemical reaction rate,the reaction zone length,and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two kinds of the abnormal detonation waves were identified. To explore their development mechanism,chemical reactions,reflected shocks and rarefac-tion waves were discussed,which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affect the cellular detonation in different 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tonation cells transverse waves detailed chemical reaction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Effect of Carbon Migration on Interface Fatigue Crack Growth Behavior in 9Cr/CrMoV Dissimilar Welded Joint 被引量:1
5
作者 Qi Wang Chendong Shao +2 位作者 Haichao Cui Yuan Gao Fenggui Lu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714-726,共13页
Fatigue crack growth(FCG)behavior of 9 Cr/CrMoV dissimilar welded joint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and different stress ratios was investigated.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region near the fusion line of 9 Cr where carbon-e... Fatigue crack growth(FCG)behavior of 9 Cr/CrMoV dissimilar welded joint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and different stress ratios was investigated.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region near the fusion line of 9 Cr where carbon-enriched zone(CEZ)and carbon-depleted zone(CDZ)formed due to carbon migration during the welding process.Hard and brittle tempered martensite dominated the stress ratio-insensitive FCG behavior in the coarse grain zone(CGZ)of 9 Cr-HAZ.For crack near the CGZ-CEZ interface,crack deflection through the CEZ and into the CDZ was observed,accompanied by an accelerating FCG rate.Compared with the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near the secondary crack in 9 Cr-CGZ,the 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 analysis showed less deformation and lower resistance in the direction toward the brittle CEZ,which resulted in the transverse deflection.In spite of the plastic feature in CDZ revealed by fracture morphology,the less carbides due to carbon migration led to lower strength and weaker FCG resistance property in this region.In conclusion,the plasticity deterioration in CEZ and strength loss in CDZ accounted for the FCG path deflection and FCG rate acceleration,respectively,which aggravated the worst FCG resistance property of 9 Cr-HAZ in the dissimilar welded joi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igue crack growth Dissimilar welded joint Carbon migration Crack transverse deflection Carbonenriched zone
原文传递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map expression of "abrupt" changes in lateral stratigraphic level near transverse zones in fold-thrust belts
6
作者 Sanghoon Kwon Gautam Mitra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2年第4期401-406,共6页
The map expression of "abrupt" changes in lateral stratigraphic level of a thrust faul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interpreted to be a result of the presence of (1) a lateral (or oblique) thrust-ramp, or (2) a fro... The map expression of "abrupt" changes in lateral stratigraphic level of a thrust faul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interpreted to be a result of the presence of (1) a lateral (or oblique) thrust-ramp, or (2) a frontal ramp with displacement gradient, and/or (3) a combination of these geometries. These geometries have been used to interpret the structures near transverse zones in fold-thrust belts (FTB). This contribution outline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that can result in the same map pattern by lateral variations in stratigraphy along the strike of a low angle thrust fault. We describe the natural example of the Leamington transverse zone, which marks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Pennsylvanian-Permian Oquirrh basin with genetically related latera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in the North American Sevier FTB. Thus, the observed map pattern at this zone is closely related to latera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along the strike of a horizontal fault. Even though the present-day erosional level shows the map pattern that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a lateral ramp, the observed structures along the Leamington zone most likely share the effects of the presence of a lateral (or oblique) ramp, latera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along the fault trace, and the displacement grad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 stratigraphic changes Fold-thrust belt transverse zone Frontal ramp Lateral ramp Displacement gradient
下载PDF
浅凹槽底壁横向燃料喷射对流动和燃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贾真 朴英 吴迪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7,共7页
模拟了高度30km,飞行马赫数6的超声速燃烧室流场和燃烧特性。通过对固定长度、不同深度的一组浅凹槽底壁燃料横向喷射的燃烧室的冷态与燃烧工况进行数值计算,并将其和传统壁面横向喷射方式进行比较,发现引入浅凹槽底壁喷射结构能有效减... 模拟了高度30km,飞行马赫数6的超声速燃烧室流场和燃烧特性。通过对固定长度、不同深度的一组浅凹槽底壁燃料横向喷射的燃烧室的冷态与燃烧工况进行数值计算,并将其和传统壁面横向喷射方式进行比较,发现引入浅凹槽底壁喷射结构能有效减弱流场的激波系强度,明显降低燃烧流场的总压损失;凹槽前壁面和喷流柱之间形成稳定的亚声速回流区,能够稳定火焰,这在较大深度凹槽会更明显。引入浅凹槽一定程度降低了横向射流穿透深度,这也导致燃烧效率相比传统壁面横向喷射结构有一定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槽 横向喷射 回流区 总压损失 推力增益 穿透深度
下载PDF
横向凹槽管道的减阻特性数值模拟研究(英文)
8
作者 段乐乐 宋思宇 +3 位作者 奚望 魏骁 李云波 郑卫刚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4-58,共5页
针对管道内横向凹槽减阻问题,采用标准κ-ε模型,通过数值仿真,计算比较了在10组管道内不同流速情况下的阻力,分析了速度和凹槽形状对减阻的影响。得到凹槽减阻机理:凹槽内的低速流体相当于一层水膜,可使高速流体不直接与管内壁接触,从... 针对管道内横向凹槽减阻问题,采用标准κ-ε模型,通过数值仿真,计算比较了在10组管道内不同流速情况下的阻力,分析了速度和凹槽形状对减阻的影响。得到凹槽减阻机理:凹槽内的低速流体相当于一层水膜,可使高速流体不直接与管内壁接触,从而减小摩擦阻力;同时凹槽内漩涡区越规则,局部阻力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凹槽 漩涡区 减阻特性 数值仿真 减阻机理
下载PDF
特厚板坯表面横裂纹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9
作者 敖翔 廖桑桑 付小龙 《河南冶金》 2019年第6期41-43,共3页
新钢公司特厚板坯连铸机投产后,表面横裂纹频发,严重影响产品的交货,通过研究钢种化学成分、铸机矫直温度、结晶器参数、二冷制度等参数对横裂纹的影响,分析了横裂纹形成的机理,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有效解决了特厚板坯的横裂纹问题。
关键词 横裂纹 二冷 脆性区
下载PDF
采用多波勘探提高采区地震能力
10
作者 勾精为 《中国煤田地质》 1998年第4期69-73,共5页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采区地震解决矿区地质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但离煤矿企业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作者认为采用多波勘探是提高采区地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介绍了多波勘探的优越性,并对其解决诸如岩性识别,孔隙度、压...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采区地震解决矿区地质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但离煤矿企业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作者认为采用多波勘探是提高采区地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介绍了多波勘探的优越性,并对其解决诸如岩性识别,孔隙度、压力和孔隙流体类型预测,圈定裂隙发育带并估算裂隙参数等地质问题的可行性及可靠性作了详细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 岩性 孔隙度 地震勘探 地震能力 采区
下载PDF
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71
11
作者 周建生 杨池银 +1 位作者 陈发景 陈昭年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25-433,共9页
讨论了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和成因。根据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对盆地构造几何学的研究,圈定了不同尺度的横向变换带,确定了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横向变换带是为了保持区域伸展应变调节构造变形的一种调节体系。这种伸展应变守恒是靠... 讨论了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和成因。根据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对盆地构造几何学的研究,圈定了不同尺度的横向变换带,确定了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横向变换带是为了保持区域伸展应变调节构造变形的一种调节体系。这种伸展应变守恒是靠三维空间上断层位移沿走向的变化实现的。横向变换带的构造样式为横向地垒状凸起和鼻状凸起或鼻状背斜,并具伸展性质的正断层。横向凸起与非叠复的和叠复的分段断层系伴生及发育在断层位移最小处等事实表明,横向凸起或横向鼻状背斜是由于分段断层系位移沿走向变化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变换带 鼻状凸起 石油地质 坳陷 断层
下载PDF
流域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2
作者 郗敏 刘红玉 吕宪国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6-573,共8页
湿地具有去除水中营养物质或污染物质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属性,在维护流域生态平衡和水环境稳定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提出了流域湿地是将流域中湿地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其水质净化功能。对国内外湿地净水功能的特殊属性、湿地系统各组分对污染... 湿地具有去除水中营养物质或污染物质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属性,在维护流域生态平衡和水环境稳定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提出了流域湿地是将流域中湿地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其水质净化功能。对国内外湿地净水功能的特殊属性、湿地系统各组分对污染物质的去除作用及湿地对污染物质的去除过程研究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在流域的尺度上,进行了流域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的环境因子、影响流域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的重要湿地类型和流域湿地整体水质净化功能的研究,总结了流域湿地水质净化功能。对流域湿地水质净化功能未来的研究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交错带 流域湿地 水质净化功能
下载PDF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横向调节带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孔冬艳 沈华 +1 位作者 刘景彦 尹微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4期690-695,共6页
束鹿凹陷是冀中坳陷西南部的一个典型的伸展单断凹陷,构造格局简单,存在北东向伸展断裂系统和北西向横向调节带。通过凹陷演化史以及钻井资料分析,探讨横向调节带形成机制和形成时期,提出Ⅰ级调节带形成于凹陷强烈伸展期,Ⅱ级调节带形... 束鹿凹陷是冀中坳陷西南部的一个典型的伸展单断凹陷,构造格局简单,存在北东向伸展断裂系统和北西向横向调节带。通过凹陷演化史以及钻井资料分析,探讨横向调节带形成机制和形成时期,提出Ⅰ级调节带形成于凹陷强烈伸展期,Ⅱ级调节带形成于凹陷弱伸展时期。研究认为,边界断裂不均匀伸展和基底古隆起控制Ⅰ级横向调节带的形成,岩性组合差异是Ⅱ级横向调节带形成的引发机制,控洼断层的侧列状交替发育是构造Ⅱ级横向调节带形成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调节带 构造单元划分 构造演化 束鹿凹陷
下载PDF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横向调节带对物源体系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0
14
作者 谢晓军 邓宏文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34-338,共5页
根据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横向调节带的发育规模和地质构造特征,将该横向调节带分为3个级次:一级横向调节带不仅控制着不同凹陷的结构,还控制着霸县凹陷内主体的物源方向;二级和三级横向调节带则主要控制着凹陷主体的物源方向和... 根据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横向调节带的发育规模和地质构造特征,将该横向调节带分为3个级次:一级横向调节带不仅控制着不同凹陷的结构,还控制着霸县凹陷内主体的物源方向;二级和三级横向调节带则主要控制着凹陷主体的物源方向和沉积体系的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县凹陷 横向调节带 物源体系 控制作用
下载PDF
连铸板坯表面横裂纹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 被引量:13
15
作者 牛山廷 张兴中 干勇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22,共4页
从第Ⅲ脆性区、振痕以及偏析3个方面分析探讨了连铸板坯表面横裂纹的形成机理,得出仅从第Ⅲ脆性区方面不足以解释裂纹的产生,还要考虑偏析以及引起应力集中的因素(如振痕、夹杂等)。在此基础上简要讨论总结了防止板坯横裂纹产生的措施:... 从第Ⅲ脆性区、振痕以及偏析3个方面分析探讨了连铸板坯表面横裂纹的形成机理,得出仅从第Ⅲ脆性区方面不足以解释裂纹的产生,还要考虑偏析以及引起应力集中的因素(如振痕、夹杂等)。在此基础上简要讨论总结了防止板坯横裂纹产生的措施:如铸坯矫直温度、晶界析出物、二冷区冷却速度和低C钢C%的控制;结晶器振幅、锥度和保护渣的改进,降低钢中S、P含量和提高Mn/S,降低结晶器弯月面的冷却速度和改善结晶器表面光洁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板坯 表面横裂纹 第Ⅲ脆性区 振痕 偏析
下载PDF
精冲钢连铸坯角部横裂纹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勇 杨树峰 +3 位作者 李京社 苏瑞先 杨静波 张福君 《连铸》 2022年第1期49-55,共7页
为了研究精冲钢角部横裂纹形成原因并制定相应控制措施,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二冷区连铸坯温度场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Gleeble 3500热模拟机测定了试验钢种在连铸条件下的断面收缩率。使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对角部横裂纹附近成分、微观... 为了研究精冲钢角部横裂纹形成原因并制定相应控制措施,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二冷区连铸坯温度场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Gleeble 3500热模拟机测定了试验钢种在连铸条件下的断面收缩率。使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对角部横裂纹附近成分、微观组织以及钢中夹杂物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连铸坯角部横裂纹形成是由于钢中大尺寸夹杂形成裂纹源,弯曲过程中连铸坯角部表面温度处于第Ⅲ脆性区710~765℃,裂纹进一步扩展形成角部横裂纹。针对裂纹产生原因提出延长软吹时间、控制过程温降、调整二冷水量等措施,有效降低连铸坯角部横裂纹产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角部横裂纹 直弧型连铸机 精冲钢 第Ⅲ脆性区
原文传递
万州长江三桥桥塔设计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刚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4-98,共5页
万州长江三桥为双塔混合梁斜拉桥,跨径布置为(4×57.5+730+4×57.5)m。桥塔采用具有欧式建筑风格的钻石塔型,既减小了水下基础规模,又与当地建筑相得益彰。桥塔由上、中、下塔柱和下横梁构成,南塔高248.12m,北塔高208.2m,两塔... 万州长江三桥为双塔混合梁斜拉桥,跨径布置为(4×57.5+730+4×57.5)m。桥塔采用具有欧式建筑风格的钻石塔型,既减小了水下基础规模,又与当地建筑相得益彰。桥塔由上、中、下塔柱和下横梁构成,南塔高248.12m,北塔高208.2m,两塔下横梁以上保持一致。由于地形的限制,南、北塔下塔柱高度相差悬殊,为充分考虑两塔刚度差的影响,直接在全桥总体模型中进行桥塔分析。采取3项措施(对下横梁进行分节段浇筑、优化下塔柱与下横梁截面及对下塔柱增设竖向预应力)有效解决了北塔下塔柱与下横梁形成的横向框架刚度过大的难题。采用横向框架杆系模型与节段细部实体模型结合的方法,确定了理想的索塔锚固区预应力布置形式。受力分析表明,桥塔各构件均满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桥塔 塔型 横向框架 索塔锚固区 结构设计 关键技术 有限元法
下载PDF
横行致密带—多层螺旋CT诊断胸腰椎屈曲压缩型骨折的重要征象 被引量:10
18
作者 钟永青 陈惠恩 +1 位作者 卓奕武 梁斌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的MPR重组图像中横行致密带在诊断胸腰椎屈曲压缩型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患者胸腰椎的MPR重组图像及21例1-12个月后复查的MPR重组图像的横行致密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屈曲压缩型骨折42例共累及60个椎...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的MPR重组图像中横行致密带在诊断胸腰椎屈曲压缩型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患者胸腰椎的MPR重组图像及21例1-12个月后复查的MPR重组图像的横行致密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屈曲压缩型骨折42例共累及60个椎体:横行致密带为唯一征象13个椎体;横行致密带并骨皮质皱折8个椎体;横行致密带、骨皮质皱折并骨折线12个椎体;横行致密带并骨折线25个椎体;无横行致密带的骨折2个椎体。21例34个椎体1-12月后复查见:致密带增厚、致密19个椎体,其中首次漏诊2个;致密带吸收碎裂、骨折线模糊14个椎体;致密带无变化1个椎体。结论横行致密带是多层螺旋CT诊断胸腰椎屈曲压缩型骨折的重要征象之一;在无明确外伤史或轻微屈曲压缩型骨折的早期诊断及鉴别新旧胸腰椎屈曲压缩型骨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为医疗纠纷及法医鉴定工作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屈曲压缩型骨折 多层螺旋CT MPR重组 横行致密带
下载PDF
湖南一次罕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红武 李振 +3 位作者 陈龙 尹忠海 徐靖宇 蔡瑾婕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年第2期18-26,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雷达资料等多源资料对2016年1月20-24日发生在湖南的一次低温、雨雪(暴雪)、冻雨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降雪过程分为3个阶段,雨雪...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雷达资料等多源资料对2016年1月20-24日发生在湖南的一次低温、雨雪(暴雪)、冻雨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降雪过程分为3个阶段,雨雪区域自北向南逐步推进,最低气温长沙站低至-6.6℃,破2008年记录,创21世纪以来最低值。(2)500 hPa中高纬度为倒"Ω"型,横槽深入巴尔喀什湖地区,在转竖的过程当中不断引导冷空气南下,是产生低温、雨雪、冻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地面冷高压中心最强达1090 hPa,锋区温度差超过25℃是造成最低气温破记录的主要原因。(3)高空南支有低槽分裂东移,中低层西南大风核上强烈的水汽辐合与横槽转竖带来的冷空气共同作用时,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水汽和凝结条件。(4)分析探空站的大气层结、地面气象要素与冰冻的关系表明,大气层结的逆温层、融化层,地面温度在0℃附近及以下是形成冰冻的关键因子。(5)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显示,不管是雨雪强的时段还是弱的时段,均表现为基本反射率因子回波边缘模糊不清,丝缕状纹理结构明显,径向速度图上的"牛眼"等特征。但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及径向速度图"牛眼"和零速度线位置、风场大小差别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 横槽转竖 最低气温 锋区 多普勒雷达特征
下载PDF
基于梁格法的预制箱梁横向刚度模拟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圣超 夏兴佳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3-76,共4页
为准确模拟预制箱梁空间梁格模型的横向刚度,以准兴重载高速公路魏家村中桥右幅桥为背景,研究预制箱梁空间梁格模型中虚梁形式对横向刚度的影响。该桥为4×20m预制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按交工静载试验满载加载,测试主梁的应变和挠度;采... 为准确模拟预制箱梁空间梁格模型的横向刚度,以准兴重载高速公路魏家村中桥右幅桥为背景,研究预制箱梁空间梁格模型中虚梁形式对横向刚度的影响。该桥为4×20m预制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按交工静载试验满载加载,测试主梁的应变和挠度;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3种虚梁形式的主梁空间梁格模型,计算设计荷载和试验荷载下主梁弯矩、最大正弯矩工况下主梁的应变和挠度以及相应校验系数,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空间梁格模型的横向刚度随虚梁刚域长度的增加、虚梁有效长度的减小而增大,且将虚梁自纵梁中心开始到纵梁腹板内侧边缘为止设置为梁端刚域时,空间梁格模型模拟的横向刚度与实际桥梁的横向刚度最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梁桥 预制箱梁 梁格法 横向刚度 虚梁 刚域长度 有效长度 静载试验 有限元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