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缺血犬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和跨壁复极离散度变化致心律失常机制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苏显明 王东琦 +3 位作者 于忠祥 陈前 刘艳 崔长琮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对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瞬时外向钾电流(Ito)、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变化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建立冠状小动脉灌注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和心电图同步记录技术,观察急性无灌流心...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对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瞬时外向钾电流(Ito)、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变化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建立冠状小动脉灌注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和心电图同步记录技术,观察急性无灌流心肌缺血对内、中、外3层心肌细胞Ito、动作电位时程(APD)、TDR和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早期犬左室内、中、外3层心肌细胞的Ito增大,APD缩短,均以外膜心肌细胞最明显,TDR增加,诱发早期后除极、R-on-T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时Ito增大,TDR增加,产生2相位折返,是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钾通道 跨壁复极离散度
原文传递
心电图Tp-Tec,QTc,Tp-Te/QT比值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30
2
作者 王静 高敏 郑安然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年第5期965-970,共6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Tp-Tec,QTc,Tp-Te/QT比值对AMI患者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86例AMI患者心电图,按急性期是否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分为... 目的:探讨心电图Tp-Tec,QTc,Tp-Te/QT比值对AMI患者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86例AMI患者心电图,按急性期是否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观察组,n=106)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对照组,n=80),测量所有患者病程在24h内的第1份(急性期)心电图及出院时(恢复期)心电图,对入组人群的Tp-Tec,QTc,Tp-Te/QT比值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恢复期Tp-Tec,QTc和Tp-Te/QT比值明显低于急性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急性期Tp-Tec,QTc和Tp-Te/QT比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期两组间心电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Tec,QTc和Tp-Te/QT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分别r=0.761,P=0.015;r=0.823,P=0.039;r=0.156,P<0.001)。ROC曲线分析Tp-Tec,QTc和Tp-Te/QT对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表明以Tp-Tec作为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最佳临界值为125.26ms,ROC曲线下面积为0.9218,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以QTc作为预测指标,最佳临界值为433.32ms,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1,诊断价值中等;以Tp-Te/QT比值作为预测指标,最佳临界值为0.29,ROC曲线下面积为0.9608,诊断价值最高。结论:Tp-Tec,QTc,Tp-Te/QT与AMI患者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存在明显正相关,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具有预测价值,同时Tp-Tec,QTc及Tp-Te/QT有助于评价AMI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Tp-Tec间期 Tp-Te/QT比值 跨壁复极离散度
下载PDF
稳心颗粒对家兔3层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孙小霞 周筠 +4 位作者 兰燕平 杨海涛 冯新正 王东琦 崔长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1-564,共4页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家兔左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探讨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家兔内层(Endo)、中层(M)和外层(Epi)心室肌细胞的Ito,观察稳心颗粒对家...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家兔左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探讨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家兔内层(Endo)、中层(M)和外层(Epi)心室肌细胞的Ito,观察稳心颗粒对家兔心室肌细胞Ito的影响。结果在测试电压+50 mV时,对照组Epi、M和Endo细胞的Ito分别为(4 235.7±953.2)pA(n=11)、(4 115.8±743.1)pA(n=11)和(2 730.2±524.6)pA(n=11),Endo细胞的Ito电流强度明显小于Epi和M细胞(P<0.01);稳心颗粒灌胃给药后家兔左心室肌Epi、M和Endo细胞的Ito电流强度分别为(4 806.4±1 381.8)pA(n=11)、(4 661.3±902.6)pA(n=11)和(4 072.9±1 234.9)pA(n=11),与对照组相比稳心颗粒可明显增加Endo细胞Ito的电流强度(P<0.01)。结论稳心颗粒增加Endo心室肌细胞Ito的电流强度,使心室的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减小,这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心颗粒 心室肌细胞 瞬时外向钾电流 跨壁复极离散度 抗心律失常 家兔
下载PDF
自主神经对急性缺血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徐大文 张存泰 +3 位作者 李泱 刘念 钟江华 王琳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5期285-288,共4页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犬急性缺血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犬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用单相动作电位 (MAP)记录技术 ,同步记录 12只开胸犬急性缺血的左心室游离壁心外膜心肌 (epicardium ,Epi)...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犬急性缺血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犬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用单相动作电位 (MAP)记录技术 ,同步记录 12只开胸犬急性缺血的左心室游离壁心外膜心肌 (epicardium ,Epi)、中层心肌 (midmyocardium ,Mid)和心内膜心肌 (endocardium ,Endo)的MAP。对自主神经刺激前和刺激过程中 ,3层心肌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和早期后除极 (earlyafterdepolarization ,EAD)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缺血 10min后 ,起搏周长为 10 0 0ms ,在未刺激自主神经的情况下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为 (5 5± 8)ms ;刺激交感神经的过程中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到 (86± 15 )ms (P <0 0 1) ;迷走神经刺激过程中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为 (5 3± 9)ms,与刺激前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5 5± 8)ms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交感神经刺激前 ,2只 (17% )犬的中层心肌出现EAD ;交感神经刺激过程中 ,7只 (5 8% )犬的中层心肌出现EAD (P <0 0 1)。结论  (1)交感神经刺激可增加缺血心肌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且易在中层心肌细胞诱发EAD ,两者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系统 急性心肌缺血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早期后除极
原文传递
胺碘酮应用后再使用伊布利特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情况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煜 徐涛 +2 位作者 廖德宁 王昊 张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研究胺碘酮与伊布利特联合应用对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5只,随机分配,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含伊布利特质量浓度2 mg/L正常台式液灌流、C组:含伊布利特质量浓度2 mg/L低钾低镁台式液灌流、D组:含伊... 目的:研究胺碘酮与伊布利特联合应用对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5只,随机分配,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含伊布利特质量浓度2 mg/L正常台式液灌流、C组:含伊布利特质量浓度2 mg/L低钾低镁台式液灌流、D组:含伊布利特质量浓度2 mg/L正常台式液灌流、E组:含伊布利特质量浓度2mg/L低钾低镁台式液灌流,每组7只.C组及D组实验前每日称量大白兔体质量,并根据体质量用电子天平称取质量分数50 mg/kg药粉,经灌胃针给予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实验时,每组大白兔均在麻醉后制作左室楔形心肌块,经左冠脉开口处灌流,记录内膜及外膜动作电位时程,计算出灌流前后跨壁复极离散(TDR)的改变,后给予程序刺激,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单独使用伊布利特心肌TDR升高为(50.42±4.2)ms,较对照组的(41.7±15.3)ms明显升高(P<0.05).单独使用胺碘酮心肌TDR则降低为(16.8±3.3)ms,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胺碘酮应用后再使用伊布利特心肌TDR改变为(27.22±5.1)ms,同样明显低于对照组TDR.而在低钾低镁环境下,单独使用伊布利特心肌TDR的升高则更为显著,达到(67.21±12.62)ms,而胺碘酮的降低心肌TDR的作用则与正常环境相同,为(16.8±3.3)ms.低钾低镁环境下胺碘酮应用后再使用伊布利特的心肌TDR为(32.21±5.2)ms,仍然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心肌TDR水平.在观察室性心动过速的实验过程中,口服胺碘酮后再应用伊布利特,无论是在正常台式液环境还是低钾低镁台式液环境下,均无室速的发生,与在低钾低镁情况下单独使用伊布利特组中5只发生室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口服胺碘酮后再使用伊布利特,可以减少依布利特单独使用时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胺碘酮 伊布利特 跨壁复极离散度 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
下载PDF
瑞芬太尼对兔心肌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艳秋 高鸿 +2 位作者 龙娟 李惠 张凯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兔心肌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2.5 k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 min后随机分为3组(n=6):正常对照组(C组)继续灌注37℃K-H液60 min;瑞...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兔心肌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2.5 k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 min后随机分为3组(n=6):正常对照组(C组)继续灌注37℃K-H液60 min;瑞芬太尼组( R组)灌注含12μg/L瑞芬太尼的K-H液60 min;瑞芬太尼+氨茶碱组( RA组)灌注含12μg/L瑞芬太尼+30 mg/L氨茶碱的K-H液60 min。记录平衡灌注15 min ( T0)、继续灌注15 min ( T1)、30 min ( T2)和60 min ( T3)时心率( HR)和左心室前壁3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 MAP),计算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的时程( MAPD90)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TDR)。记录早期后除极、延迟后除极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比较,R组T1~T3时HR减慢,MAPD90延长,TDR增大( P<0.05)。与C组和RA组比较,R组HR减慢时,MAPD90延长,TDR增大(P<0.05)。结论:瑞芬太尼减慢HR时,MAPD90延长,TDR增大,折返激动易于发生;氨茶碱增快HR,缩短MAPD90,从而使TDR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单相动作电位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下载PDF
小檗碱对急性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房辉 汪晖 李泱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4年第5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急性缺血心肌的作用。方法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 ,记录兔在急性缺血状态时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 (MAP)的改变及使用小檗碱后的变化。结果小檗碱组缺血时动作电位振幅 (MAPA)与对照组相比变化较小 ,2相平台未见完全消...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急性缺血心肌的作用。方法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 ,记录兔在急性缺血状态时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 (MAP)的改变及使用小檗碱后的变化。结果小檗碱组缺血时动作电位振幅 (MAPA)与对照组相比变化较小 ,2相平台未见完全消失 ,MAP形态未呈典型的三角形改变。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TDR)降低 (P <0 .0 5 )。早期后除极 (EAD)及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急性缺血心肌 保护作用 单相动作电位 改变 缺血性 早期后除极 消失 记录 形态
下载PDF
心电图Tp-Te间期、Tp-Te/QT比值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14
8
作者 曹蕊 李俊峡 +3 位作者 韩硕 曹雷 王谦 曹雪滨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年第3期366-368,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Tp-Te/QT比值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心电图、脑电图二室行24 h 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4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Tp-Te/QT比值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心电图、脑电图二室行24 h 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4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72例;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4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Tp-Te间期、QT间期,计算出Tp-Te间期、QTc间期及Tp-Te/QT比值,并对两组患者Tp-Te间期、QTc间期及Tp-Te/QT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e间期、Tp-Te/QT比值均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增加(P<0.001)。结论Tp-Te间期、Tp-Te/QT比值增加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TP-TE间期 Tp-Te/QT比值 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
下载PDF
胺碘酮、伊布利特序贯治疗新发持续性房颤及其对跨壁复极异质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俊桥 申红梅 +2 位作者 郭磊 杨贵宝 袁俊强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26-431,共6页
目的探讨胺碘酮、伊布利特序贯治疗新发持续性房颤(PAF)及其对跨壁复极异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新发PAF患者,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38例)和序贯组(38例)。伊布利特组患者应用伊布利特1 mg(或0.01 mg/kg)稀释后匀速注射10 min,如果失败... 目的探讨胺碘酮、伊布利特序贯治疗新发持续性房颤(PAF)及其对跨壁复极异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新发PAF患者,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38例)和序贯组(38例)。伊布利特组患者应用伊布利特1 mg(或0.01 mg/kg)稀释后匀速注射10 min,如果失败,相隔10 min后再以同样的剂量及方法二次给药;序贯组患者先用胺碘酮150 mg稀释后匀速注射10 min,如果失败,相隔10 min后再用伊布利特1 mg(或0.01 mg/kg)稀释后匀速注射10 min。比较两组患者二次用药后24 h内的房颤转复成功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检测用药前及用药结束即刻、用药后30 min、1 h、3 h、4 h QT间期和Tpeak-end/QT间期比值的变化。结果在第1次注药后,伊布利特的房颤转复成功率高于胺碘酮(P<0.05);二次注药合计,两组的房颤转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复成功患者中,序贯组伊布利特个体用药量显著小于伊布利特组(P<0.01);用药结束即刻及用药后30 min伊布利特组患者的Tpeak-end/QT均高于序贯组(均P<0.01);伊布利特组患者的Tpeak-end/QT于用药结束即刻开始显著升高(P<0.05),至用药后1 h恢复至用药前水平(P>0.05);序贯组患者的Tpeak-end/QT用药后各个时间点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布利特房颤转复率高于胺碘酮,但单用伊布利特后跨壁复极异质性(Tpeak-end/QT)增加;先用一次胺碘酮后再用一次伊布利特,与二次单用伊布利特相比,房颤转复成功率相当,跨壁复极异质性(Tpeak-end/QT)没有增加,并有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持续性 伊布利特 胺碘酮 跨壁复极异质性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药物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军奎 于忠祥 崔长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93-1096,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冠状动脉灌注的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同步记录左心室内膜、中层、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跨壁心电图,观察不同浓度D-Sotalol对动作电位时间(APD)、QT间期、跨壁... 目的探讨药物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冠状动脉灌注的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同步记录左心室内膜、中层、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跨壁心电图,观察不同浓度D-Sotalol对动作电位时间(APD)、QT间期、跨壁复极离散度(TDR)、早期后除极(EAD)及Tdp发生的影响。结果浓度为0~100μmol/L的D-Sotalol呈剂量依赖性地延长各层细胞APD,尤以中层细胞最为显著(P<0.05),因而增加TDR;D-Sotalol在中层细胞可诱发EAD,触发室性早博并形成跨壁折返导致Tdp。结论 D-Sotalol在中层细胞诱发EAD、R on T室性早博是其致Tdp的始动因子,在TDR增加的基础上形成跨室壁折返是Tdp得以维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壁复极离散度 早期后除极 尖端扭转型室速 D-Sotalol
下载PDF
步长稳心颗粒对心力衰竭兔心室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明鑫 权力 +6 位作者 连志明 张丹 王晞 王腾 胡萍 唐艳红 黄从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6期543-546,共4页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兔心室肌在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将32只日本大耳兔分为四组:假手术组、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心衰组、心衰稳心颗粒组。采用主动脉瓣返流联合腹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制作心衰模型,假手术稳心颗粒...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兔心室肌在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将32只日本大耳兔分为四组:假手术组、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心衰组、心衰稳心颗粒组。采用主动脉瓣返流联合腹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制作心衰模型,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和心衰稳心颗粒组用稳心颗粒干预,8周后开胸记录心室肌单向动作电位(MAP)及有效不应期(ERP),左室心尖三层心肌的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MAPD90)并计算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测量心室颤动阈值(VFT)。结果与心衰组比较,心衰稳心颗粒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增高(P均<0.05),而左室收缩末及舒张末内径、容积均缩小(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和心衰组的心室肌MAPD50、MAPD90、ERP延长(P均<0.05),但心衰组和心衰稳心颗粒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心衰稳心颗粒组比较,心衰组左室中层心肌细胞MAPD90明显延长(P<0.05),TDR明显增加(P<0.05);与心衰组比较,心衰稳心颗粒组的VFT明显升高(P<0.05)。结论稳心颗粒可能通过缩短TDR和提高VFT起到抗心衰时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并不能使心衰时已延长的MAPD和ERP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稳心颗粒 心力衰竭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室颤阈值
下载PDF
急性心肌缺血时瞬时外向钾电流和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及其计算机仿真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东琦 舒娟 +6 位作者 金印彬 苏显明 马奕 于忠祥 杨琳 严干新 崔长琮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时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瞬时外向钾电流(Ito)、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及其计算机仿真研究。方法建立冠状小动脉灌注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和心电图同步记录技术,观察急性无灌流心肌缺血...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时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瞬时外向钾电流(Ito)、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及其计算机仿真研究。方法建立冠状小动脉灌注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和心电图同步记录技术,观察急性无灌流心肌缺血对内中外三层心肌细胞Ito、动作电位时程(APD)、TDR和心律失常的影响,并结合急性心肌缺血Ito离子流和TDR的变化,应用修正Luo-Rody参数进行计算机仿真。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早期犬左室内中外三层心肌细胞的Ito离子流增大,APD缩短,均以心外膜层细胞最明显,TDR增加,诱发R-on-T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并经计算机仿真可以证实与临床一致的心电图特点。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时Ito离子流增大,TDR增加,产生2位相折返,是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重要机制,计算机仿真可以显示这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肌缺血 瞬时外向钾电流 跨壁复极离散度 心律失常 计算机仿真
下载PDF
当归补血汤联合可调钠曲线血液透析对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琳娜 郭存霞 陈小永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联合可调钠曲线血液透析对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患者透析低血压及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河南省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符合DCM诊断标准。观察全部8例患者12...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联合可调钠曲线血液透析对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患者透析低血压及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河南省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符合DCM诊断标准。观察全部8例患者12周血液透析,前4周以恒定钠浓度透析,中间4周以可调钠曲线透析,后4周当归补血汤联合可调钠曲线透析,观察每次透析时血压、脱水量、平均动脉压、透后血糖,每次透析结束时心电图检测Tp-Te和校正TDR(TDRc)。结果前、中、后4周透析前患者血压、每次透析脱水量和透后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后4周透析中患者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前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4周,患者在上机后1.5 h易于发生透析低血压反应,中、后4周透析中,在透析进行1.5 h后患者血压较前4周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后4周透析后患者Tp-Te、TDRc较前4周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后4周比较,上机后1.5 h平均动脉压较中4周明显升高,Tp-Te和TDRc较中4周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当归补血汤联合可调钠曲线透析能改善糖尿病患者透析低血压,减少Tp-Te和TDRc;联合应用效果强于单独可调钠曲线透析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心肌病 可调钠曲线血液透析 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 当归补血汤
下载PDF
缝隙连接Cx43在右美托咪定预防缺血-再灌注离体兔心复灌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凯强 高鸿 +3 位作者 刘军 刘艳秋 龙娟 李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9-373,共5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离体家兔心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后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及Cx43表达的影响,探讨Cx43在右美托咪定抑制IR损伤心肌复极不均一性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0.5)kg,成功制备Langen...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离体家兔心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后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及Cx43表达的影响,探讨Cx43在右美托咪定抑制IR损伤心肌复极不均一性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0.5)kg,成功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流15min后随机均分为三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C组):持续平衡灌注37℃K-H液150min;IR组:K-H液继续灌流15 min后停灌,注射4℃Thomas液10 ml/kg使心脏停搏60min,心脏周围用4℃Thomas液保护,30min半量复灌4℃Thomas液5ml/kg,60min时复灌K-H液;右美托咪定组(DEX组):于K-H液及Thomas液中加入右美托咪定25ng/ml,余同IR组。记录平衡灌流15min(T_0)、继续灌流15min(平衡30min,T_1)、复灌30min(平衡120min,T_2)、复灌60min(平衡150min,T_3)的HR及三层心肌(内膜、中膜、外膜)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并以此计算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观察心脏复灌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复跳时间,T_3时取左心室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左室心肌组织Cx43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DEX组复跳时间明显短于IR组(P<0.05);与T_0时比较,T_2、T_3时IR组、DEX组HR明显减慢,TDR明显增大(P<0.05);与IR组比较,T_1~T_3时DEX组HR明显减慢,T_2、T_3时DEX组TDR明显减小(P<0.05)。与C组比较,IR组、DEX组Cx43表达明显减少(P<0.05)且分布不均,且DEX组明显多于IR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抑制IR损伤后心肌复极不均一性,从而起到稳定IR损伤心肌心电传导,降低复灌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右美托咪定抑制缝隙连接失偶联、抑制Cx43表达减少及分布紊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缺血-再灌注损伤 离体心脏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缝隙连接Cx43
下载PDF
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正常犬和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犬模型在体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白融 卜军 +5 位作者 刘念 吕加高 周强 阮燕菲 牛惠燕 王琳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22-730,共9页
实验以正常犬和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犬(dilated cardiomyopathy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DCM-CHF)模型为对象、以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相关参数为指标,研究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双心室起搏(模拟临床上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方法)后的心肌电... 实验以正常犬和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犬(dilated cardiomyopathy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DCM-CHF)模型为对象、以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相关参数为指标,研究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双心室起搏(模拟临床上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方法)后的心肌电生理特性变化。实验以快速右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DCM-CHF犬模型;正常犬和DCM-CHF犬均经射频消融希氏束制备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模型;采用同步记录犬体表心电图和内膜下、中层、外膜下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s,MAP)的方法,测定不同部位起搏时的QT间期、Tpeak-Tend(Tp-Te)间期和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 duration,MAPD)、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ization,TDR)。结果显示:在正常犬,左室心外膜与双心室起搏后三层心肌的MAPD均延长,同时TDR增大(左室心外膜起搏47.16 ms、双心室起搏37.54 ms、右室心内膜起搏26.75 ms,P<0.001),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的变化与之平行;在DCM-CHF犬较正常犬已表现出中层心肌MAPD延长(276.30 ms vs 257.35 ms,P<0.0001)和TDR(33.8 ms vs 27.58 ms,P=0.002)增大的基础上,左室心外膜参与起搏后仍进一步使三层心肌的MAPD延长和TDR增大。研究结果提示,左室心外膜起搏和双心室起搏后使内膜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充血性心力衰竭 起搏 动作电位 跨室壁复极离散
下载PDF
兔肥厚左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被引量:7
16
作者 姚青海 崔长琮 +3 位作者 吴尚勤 孙姗 董其克 陈冬梅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讨肥厚左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方法制作压力超负荷兔模型,分别记录对照组、肥厚组心室肌内、外膜动作电位并同步记录跨室壁心电图,比较两组动作电位时限(APD90)、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和室性心律失... 目的探讨肥厚左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方法制作压力超负荷兔模型,分别记录对照组、肥厚组心室肌内、外膜动作电位并同步记录跨室壁心电图,比较两组动作电位时限(APD90)、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危险度评分。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肥厚组内、外膜APD90显著延长,以内膜层心肌更为明显;TDR显著增大(P<0.01);上述变化呈现显著慢频率依赖性;(2)肥厚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Tdp危险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动作电位时限延长、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基础上的早期后除极和跨室壁折返激动是肥厚心室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壁复极离散度 经冠状动脉灌注的心肌组织块 左心室肥厚 室性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缺血时肥厚左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及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被引量:8
17
作者 姚青海 王东琦 +4 位作者 崔长琮 马奕 吴尚勤 孙珊 董其克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过程中肥厚左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变化及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方法:分别记录肥厚及正常对照心室肌标本在模拟缺血过程中、不同刺激周长下内外膜动作电位及跨壁复极离散度变化;对比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析机制。结...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过程中肥厚左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变化及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方法:分别记录肥厚及正常对照心室肌标本在模拟缺血过程中、不同刺激周长下内外膜动作电位及跨壁复极离散度变化;对比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析机制。结果:①和对照组相比,肥厚组在缺血各个时段跨壁复极离散度均显著升高,且随缺血时间、刺激周长的延长逐步递增。②肥厚组在缺血过程中早后除极、延迟后除极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多次形成跨壁折返性心律失常。对照组虽有延迟后除极,但未能形成跨壁折返。结论:肥厚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存在缺血时间、刺激周长的双重依赖;在此基础上早后除极、延迟后除极诱发跨壁折返是缺血肥厚心室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室性 左心室肥厚 心肌缺血 跨壁复极离散度
原文传递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不同起搏模式对终末期心力衰竭心室复极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少卫 于波 马淑梅 《临床误诊误治》 2016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不同起搏模式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51例接受CRT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记录患者自主心律、右室心内膜起搏(RV-endo-P...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不同起搏模式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51例接受CRT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记录患者自主心律、右室心内膜起搏(RV-endo-P)、左室心外膜起搏(LV-epi-P)及优化后双室起搏(Bi V-P)心电图。测量QRS波时限,QT间期、Tp-e(T波顶点到T波结束)间期,并计算QTc间期(校正后QT间期)、QT离散度(QT-d)及Tp-e离散度。并将各起搏模式心电图数据与患者自主心律进行比较。结果 相对患者自主心律,LV-epi-P可显著延长患者QRS波时限、QTc间期及Tp-e间期,并增加QT-d及Tp-e离散度。QRS波时限平均延长23.31 ms(95%CI:16.64~29.98 ms,P〈0.01);QTc间期平均延长32.35 ms(95%CI:18.49~46.22 ms,P〈0.01);Tp-e间期平均延长21.98 ms(95%CI:13.09~30.87 ms,P〈0.01);QT-d平均增加27.96 ms(95%CI:19.14~36.78 ms,P〈0.01);Tp-e离散度平均增加26.06 ms(95%CI:18.35~33.77 ms,P〈0.01)。Bi V-P可明显缩短QRS波时限,RV-endo-P可显著延长QRS波时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i V-P及RV-endo-P虽有延长QTc间期及减小QT-d、Tp-e间期、Tp-e离散度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V-epi-P可使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具有潜在的心律失常事件发生风险。建议植入心脏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室复极 左室心外膜起搏 心脏起搏器 人工 跨壁复极离散度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家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心肌单相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凯强 高鸿 +3 位作者 刘军 刘艳秋 龙娟 李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家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心肌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电生理特性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0.5)kg,成功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家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心肌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电生理特性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家兔18只,体重(2.0±0.5)kg,成功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min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C组):持续平衡灌注37℃K-H液150min;缺血-再灌注组(IR组):K-H液继续灌注15min后停止,注射Thomas液(4℃,10 ml/kg)使心脏停搏60 min,心脏周围用低温(4℃)Thomas液保护,30min半量复灌Thomas液(4℃,5ml/kg),60min时复灌K-H液;右美托咪定组(DEX组):于K-H液及Thomas液中加入右美托咪定(25ng/ml),余同IR组。记录平衡灌注15min(T0)、继续灌注15min/平衡30min(T1)、复灌30min/平衡120min(T2)、复灌60min/平衡150min(T3)的HR及三层心肌[内膜(Endo)、中膜(Mid)、外膜(Epi)]单相动作电位振幅(monophonic action potential amplitude,MAPA),0相最大上升速率(Vmax),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onophonic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MAPD90)并计算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观察心脏复灌时心律失常、复跳时间,均不使用药物恢复心律。结果 DEX组心脏复跳时间(16.67±3.78)s明显短于IR组(46.33±7.29)s(P〈0.05);心脏复跳时IR组有6例发生心律失常,2min内有2例恢复正常节律;DEX组有2例发生心律失常,2min内有1例恢复正常节律。与T0时比较,T2、T3时IR组,T1-T3时DEX组HR明显减慢(P〈0.05);与T1时比较,T2、T3时DEX组HR明显减慢(P〈0.05);与T2时和C组比较,T3时DEX组HR明显减慢(P〈0.05);T1-T3时DEX组HR明显慢于IR组(P〈0.05)。与T0时比较,T1时DEX组Mid部位,T2、T3时DEX组Epi、Mid、Endo部位的MAPD90明显延长(P〈0.05)。与T1时比较,T3时DEX组Epi、Mid、Endo部位的MAPD90明显延长(P〈0.05);T3时DEX组Mid部位的MAPD90明显长于C组(P〈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缺血-再灌注损伤 离体心脏 单相动作电位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电生理学技术
下载PDF
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T波峰-末间期的改变 被引量:7
20
作者 房莉 张建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26-1628,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313例,依据超声心动图(UCG)测定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LVH组和非LVH(NLVH)组。比较LVH组和NLVH组TpTe间期、TpTec、Q...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313例,依据超声心动图(UCG)测定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LVH组和非LVH(NLVH)组。比较LVH组和NLVH组TpTe间期、TpTec、QT间期、QTc、QRS时限、LVMI、LVD、IVS、LVPW的改变及EH左室不同构型TpTe间期改变的特点。结果:(1)LVH组较NLVH组TpTe间期、TpTec、QTc、QRS时限延长(P<0.05~0.01),LVMI、LVD、IVS、LVPW增大(P<0.01),QT间期延长,但差别不显著(P>0.05);(2)TpTe间期值在不同左室构型间的改变为:离心型肥厚>向心性肥厚>向心性重构>正常组,后两组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TpTe间期可作为检测EH患者左心室肥厚靶器官损害及预测心脏事件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TpTe间期 左心室肥厚 QT间期 QRS时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