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经翻译与汉语四字格的发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孙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0-125,共6页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四字句的选用,促成了汉语四字格独特的2+2节奏倾向的形成;再次,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最后,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佛经翻译 四字格 双音化 构词法
下载PDF
宋辽金时期翻译制度初探 被引量:5
2
作者 乌云格日勒 宝玉柱 《语言与翻译》 2010年第4期54-56,共3页
宋朝时期,佛教和译经事业继续得到发展。当时特别设立了译经院,并制定一些规章。译经院为佛教事业成规模地培养本土译师,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对佛经翻译、刊印,佛经目录编撰和佛经训诂学的发展都有贡献。辽代设国史院、翰林院,撰写国史... 宋朝时期,佛教和译经事业继续得到发展。当时特别设立了译经院,并制定一些规章。译经院为佛教事业成规模地培养本土译师,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对佛经翻译、刊印,佛经目录编撰和佛经训诂学的发展都有贡献。辽代设国史院、翰林院,撰写国史、起居注、实录,还翻译不少汉文典籍和文学作品。金代以科举取士,其中女直学是女真官僚和译官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辽代 金代 佛教 翻译 译经
下载PDF
从佛经翻译史反思翻译标准的界定 被引量:4
3
作者 郭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29-133,共5页
佛经汉译不仅促进了宗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也带动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在经历了最早的"弃文存质,保存经义"的直译法,"曲得圣义,辞旨文雅"的意译法,到晋代僧人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qu... 佛经汉译不仅促进了宗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也带动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在经历了最早的"弃文存质,保存经义"的直译法,"曲得圣义,辞旨文雅"的意译法,到晋代僧人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及姚秦时代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依实出华,除繁去重"的译经原则,直至玄奘的"五不翻"原则,直译、意译翻译标准此消彼长的钟摆式历史发展渐趋平衡。近代严复提出"信、达、雅"之后,各家各派的争论无一不是对翻译标准中"信"的本质的追问与重构,无一不是在重蹈佛经汉译史上"质直"与"文饰"、"直译"与"意译"周期性两极摆动的覆辙,始终在寻求形式、内容与意象、风格的平衡点。从翻译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翻译标准应该是历时流动、俱时而言的,具有时代性、多样性、实用性与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翻译标准 直译 意译
下载PDF
佛经翻译与清末民初翻译活动比较初探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冬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12期12-16,共5页
在我国历史上的几次翻译高潮中,古代的佛经翻译和近代清末民初的翻译活动是规模比较大的两次,也是我国传统译论发展过程中最有影响的两个时期,在我国翻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这两次翻译活动的主体、客体、产生的译论、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的几次翻译高潮中,古代的佛经翻译和近代清末民初的翻译活动是规模比较大的两次,也是我国传统译论发展过程中最有影响的两个时期,在我国翻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这两次翻译活动的主体、客体、产生的译论、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对其共性与个性有更充分的了解,进而对我国传统译论进行一番梳理,也有助于现代译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清末民初翻译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浅谈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 被引量:2
5
作者 龙璐 《怀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2X期101-102,共2页
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国佛经翻译和古代《圣经》翻译的历史,总结了两者发展的共同规律并对其中的直译现象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宗教翻译中直译现象占主导地位的本质并阐明了直译法在古代欧洲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 直译 意译 佛经翻译 圣经翻译
下载PDF
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廖湘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139-141,共3页
佛教传入和佛经汉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伴随着佛学的传入,我国出现了大量的佛学翻译工作,大批以梵文为主的佛学经典被翻译成汉语。佛经翻译极大的丰富了我国语言文字,给汉语言文学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扩大... 佛教传入和佛经汉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伴随着佛学的传入,我国出现了大量的佛学翻译工作,大批以梵文为主的佛学经典被翻译成汉语。佛经翻译极大的丰富了我国语言文字,给汉语言文学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扩大了汉语的词汇量,促进了汉语反切、四声、字母、等韵学的产生和发展,对汉语词汇、语音和语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翻译 语言 影响
下载PDF
论中国翻译史中的大规模“合译”传统
7
作者 陈议 鲜玥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翻译在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合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合译"占据了翻译史的重要一隅。以佛经翻译、《毛泽东选集》英译、马恩列斯著作中译为例,找出不同时代采取合译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翻译在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合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合译"占据了翻译史的重要一隅。以佛经翻译、《毛泽东选集》英译、马恩列斯著作中译为例,找出不同时代采取合译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增进对翻译事业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译 佛经翻译 译场 《毛泽东选集》英译 马恩列斯著作英译
下载PDF
西藏佛教前弘期的佛经翻译及特点 被引量:3
8
作者 扎西卓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5-118,共4页
自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引进佛教至公元9世纪朗达玛灭佛之间的二百余年的时间,是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前一个阶段,史称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前弘期佛教在吐蕃王朝的支持下,通过大力培养翻译人才、进行文字改革,完成了后期形成的藏文... 自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引进佛教至公元9世纪朗达玛灭佛之间的二百余年的时间,是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前一个阶段,史称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前弘期佛教在吐蕃王朝的支持下,通过大力培养翻译人才、进行文字改革,完成了后期形成的藏文大藏经的主要科目及其经论翻译的基础,使得佛经翻译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弘期 佛经翻译 历史 特点
下载PDF
中国古代佛经译论发展之管窥:从支谦、道安至玄奘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小琼 高玉卉 《蚌埠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62-165,共4页
长期以来,中国翻译研究过于关注西方译论而忽视了本土传统研究,文章以史为纲,聚焦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由发端走向顶峰的代表性人物支谦、道安和玄奘的翻译理念,展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体系建塑的历程。支谦的"因循本旨"、道安的&qu... 长期以来,中国翻译研究过于关注西方译论而忽视了本土传统研究,文章以史为纲,聚焦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由发端走向顶峰的代表性人物支谦、道安和玄奘的翻译理念,展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体系建塑的历程。支谦的"因循本旨"、道安的"崇本而传"、玄奘的"苟不违本,斯善矣",均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思想一脉相承。支谦与道安尽管主张"求雅",但在实践中更注重"质",至玄奘,"文质"已不再截然对立,而是强调在过度直译与过分意译之间寻求平衡。基于近千年的翻译实践,中国古代佛经译论有其内在的发展脉络,为中国近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勒弗维尔对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史实存在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支谦 道安 玄奘
下载PDF
译经、讲经、俗讲与中国早期白话小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时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79,共11页
"变文"并非通行意义的"文学体裁"概念,而是一种"泛文体"概念,是在特殊历史情况下产生的作品类别称谓。按照通行的文学分类标准,敦煌藏经洞中保留下来的"叙事文学作品",包括历来被称为"变... "变文"并非通行意义的"文学体裁"概念,而是一种"泛文体"概念,是在特殊历史情况下产生的作品类别称谓。按照通行的文学分类标准,敦煌藏经洞中保留下来的"叙事文学作品",包括历来被称为"变文"的作品,有不少篇什实可被视为中国"早期白话小说"。通过对有关史实和文献的考察辨析,本文提出,佛教东传,特别是"译经"、"讲经"和"俗讲"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不仅在于题材内容、观念精神方面,而且对"白话小说"的语体及体制形式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译经 讲经 俗讲 转变 变文 中国早期白话小说
原文传递
佛经翻译影响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闫艳 《北方论丛》 2019年第4期37-45,共9页
佛经翻译与文学影响关系分为佛经翻译文学与佛经翻译影响文学两种。文章主要研究后者。从影响结果上来看,它又可分为民间文学影响与作家文学影响两种。民间文学影响有民间讲唱和民间道教文学。作家文学影响则有小说、散文、诗歌等三个... 佛经翻译与文学影响关系分为佛经翻译文学与佛经翻译影响文学两种。文章主要研究后者。从影响结果上来看,它又可分为民间文学影响与作家文学影响两种。民间文学影响有民间讲唱和民间道教文学。作家文学影响则有小说、散文、诗歌等三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影响文学 汉魏晋南北朝 民间文学 作家文学
下载PDF
佛经翻译中的读者观照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玲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3-136,共4页
读者,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制定翻译策略时充分考虑读者因素,就是基本的读者观照。这一问题实则早在我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中就有所体现。分析佛经翻译中所体现的读者观照,并就其对我国译学的深远影响进行系统梳理,将有助... 读者,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制定翻译策略时充分考虑读者因素,就是基本的读者观照。这一问题实则早在我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中就有所体现。分析佛经翻译中所体现的读者观照,并就其对我国译学的深远影响进行系统梳理,将有助于研究并挖掘我国传统译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观照 佛经翻译 翻译方法
下载PDF
汉译佛经中“为”的系词用法与语义复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姜南 吴福祥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6-235,共10页
"为"在上古时期已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系词,既可引出体词性成分、也可引出谓词性成分,充任判断谓语,只是谓词性成分在谓语的位置上必须指称化。中古以后,特别是在汉译佛经中,"为"因大量翻译原典梵语的be动词而发生功... "为"在上古时期已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系词,既可引出体词性成分、也可引出谓词性成分,充任判断谓语,只是谓词性成分在谓语的位置上必须指称化。中古以后,特别是在汉译佛经中,"为"因大量翻译原典梵语的be动词而发生功能扩展,不仅其后可带陈述性的谓词谓语,而且可以帮助构成被动态、疑问句和加强语气等,表现出鲜明完整的助动词属性,为其进一步向语气副词和选择连词演变奠定了重要的句法语义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词“为” 佛经翻译 语义复制 功能扩展
原文传递
翻译学视角下的《回向轮经》
14
作者 交巴草 《攀登(藏文版)》 2022年第2期144-153,共10页
汉藏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唐朝时期,汉藏之间进行了大量的典籍翻译活动,主要表现在汉语佛教经典翻译与禅宗讲授传播翻译。《回向轮经》正是这一时期由汉文翻译成藏文的重要典籍。结合敦煌文献与汉藏大藏经,可分析推断《... 汉藏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唐朝时期,汉藏之间进行了大量的典籍翻译活动,主要表现在汉语佛教经典翻译与禅宗讲授传播翻译。《回向轮经》正是这一时期由汉文翻译成藏文的重要典籍。结合敦煌文献与汉藏大藏经,可分析推断《回向轮经》的译者及翻译时间等问题,通过内容的比较,还可以确定此文献与《甘珠尔》中保存的《圣密意怛特罗大鬘菩萨大决定宣说中摩尼宝善巧宣说迴向王》系同一个文献,对汉藏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向轮经》 汉藏交流 汉藏翻译 佛典翻译
下载PDF
“原文至上”观在佛经翻译中的演变及其对典籍外译的启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天骥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77-82,共6页
典籍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对外文化传播活动,近年来政府已多次尝试对我国典籍进行大规模译介,以期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中国文化,然而译本在海外的接受度却差强人意。佛经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典籍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对外文化传播活动,近年来政府已多次尝试对我国典籍进行大规模译介,以期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中国文化,然而译本在海外的接受度却差强人意。佛经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佛经译者的翻译观从初期以"原文至上"为严格准绳,到后来以追求译本的文饰藻蔚为主导,直至繁盛期的"文质调和",最终使译文在接受度上取得较大成功。这种从"原文至上"到"文质调和"的演变能为当前典籍外译带来相关启示,给组织者在译者的选择及译者在翻译策略的运用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外译 佛经翻译 “原文至上” 演变
下载PDF
论佛教外来词的翻译方法
16
作者 朱明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7-20,共4页
大量佛经的翻译生成了很多汉语所没有的词汇。这些佛教汉语新词属于宽泛意义上的佛教外来词。它们的出现不仅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文化,扩充了汉语词汇。按照它们的得来方式,即翻译方法,可以将其分为:音译词... 大量佛经的翻译生成了很多汉语所没有的词汇。这些佛教汉语新词属于宽泛意义上的佛教外来词。它们的出现不仅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文化,扩充了汉语词汇。按照它们的得来方式,即翻译方法,可以将其分为:音译词,新造词,意译词,半音半意词。通过分析这些佛教外来词,它们融入汉语的成功给翻译外来词提供了有用的经验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译 音译 外来词 佛教汉语 佛经翻译
下载PDF
佛经翻译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嬗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久全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85-88,共4页
佛经翻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和跨时空的。它不仅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新文体、新词汇、新题材和新意境,而且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小说和戏曲的创作思想,为其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中国古代文学在与佛经翻译作品的接纳... 佛经翻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和跨时空的。它不仅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新文体、新词汇、新题材和新意境,而且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小说和戏曲的创作思想,为其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中国古代文学在与佛经翻译作品的接纳、吸收与结合中实现了嬗变。同时,佛经翻译这一历史文化事件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逐渐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中国古代文学 嬗变 文化交流
下载PDF
略论东汉洛阳的佛教及佛教造像问题——兼论中国古代金铜佛教造像的年代序列
18
作者 冉万里 《西部考古》 2022年第1期347-406,共60页
本文通过对东汉时期洛阳的佛经翻译、修建寺院、佛教造像等方面的论述,结合咸阳成任东汉晚期家族墓出土的金铜佛教造像,认为东汉时期的洛阳不仅是佛经翻译的中心,而且在佛教造像艺术、佛教寺院修建等方面都对全国各地起到了引领和范式... 本文通过对东汉时期洛阳的佛经翻译、修建寺院、佛教造像等方面的论述,结合咸阳成任东汉晚期家族墓出土的金铜佛教造像,认为东汉时期的洛阳不仅是佛经翻译的中心,而且在佛教造像艺术、佛教寺院修建等方面都对全国各地起到了引领和范式作用。同时认为,必须在大一统局面的前提下来看待长江流域发现的各种载体上的佛像,而不能局限于某个区域来看待这一现象,它们明显受到了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北方地区的影响,而这一影响与大一统局面、都城洛阳作为全国中心产生的辐射与影响作用,以及东汉时期的楚王英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洛阳 佛经翻译 佛教造像 白马寺 中原北方地区 长江流域
原文传递
中古时期沿丝绸之路入华佛教僧侣译经活动考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敏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4-180,共7页
3—6世纪,大量西域、中亚、印度佛教僧侣沿丝绸之路入华,他们沿途译经护法、传播佛教,形成一股潮流。丝绸之路是求法之路,"法"从"丝路"来;丝绸之路也是传法的路,经丝绸之路入华传法、译经、护法的高僧们"游历... 3—6世纪,大量西域、中亚、印度佛教僧侣沿丝绸之路入华,他们沿途译经护法、传播佛教,形成一股潮流。丝绸之路是求法之路,"法"从"丝路"来;丝绸之路也是传法的路,经丝绸之路入华传法、译经、护法的高僧们"游历诸国",沿途传译,驻留授经,对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佛教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佛教作为一股文化势力开始有力地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进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思想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佛教 僧侣 译经
下载PDF
汉译佛经中“上”的一种特殊使用
20
作者 于方圆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2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汉译佛经中存在“出/过+名词/代词+上”这一结构,主要对译梵语中从格与比较级构成的比较句,或是“超过”义动词带名词或代词作宾语的组合。“出……上”来自译者对梵语超过义动词“abhi-√bhū”的仿译,当“上”不出现时,“出”就单独... 汉译佛经中存在“出/过+名词/代词+上”这一结构,主要对译梵语中从格与比较级构成的比较句,或是“超过”义动词带名词或代词作宾语的组合。“出……上”来自译者对梵语超过义动词“abhi-√bhū”的仿译,当“上”不出现时,“出”就单独使用表示“超过”。“过……上”则是来自“出……上”的类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过 佛经翻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