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金保哲 张新中 +1 位作者 周文科 周国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1-444,共4页
目的为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以利于术中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辨认和保护。方法模拟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对15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详细观察与本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并进行测量和拍照。结... 目的为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以利于术中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辨认和保护。方法模拟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对15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详细观察与本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并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在胼胝体中部两侧纵纹之间的沟槽内有一标志中线的细小动脉;以分别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中央沟上端之前5cm和7cm的两点(P5/P7)为参照,得到的相关测量值的均数如下:(1)P5/P7至扣带沟的距离分别为29.26mm、30.43mm;(2)胼胝体下缘和穹隆间的距离分别为7.53mm、9.88mm;(3)胼胝体的高度分别为7.18mm、7.78mm;(4)前连合和室间孔的距离为5.04mm。结论经胼胝体入路应限定在P5-室间孔和P7-室间孔两连线之间的范围内;胼胝体中部两侧纵纹之间沟槽内的小动脉可作为切开胼胝体的标记;熟悉上述数据资料有助于术中保护运动区、胼胝体膝、穹隆连合、前连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胼胝体.穹隆问入路 显微解剖 第三脑室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李聪慧 李建华 +1 位作者 张金峰 任国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为神经内镜下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病变提供相关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手术显微镜及神经内镜下对25例国人尸头模拟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并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冠矢点下方胼胝体厚度(7.22±0.32)mm,冠矢点前2cm... 目的:为神经内镜下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病变提供相关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手术显微镜及神经内镜下对25例国人尸头模拟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并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冠矢点下方胼胝体厚度(7.22±0.32)mm,冠矢点前2cm下方穹隆至胼胝体下缘(8.65±1.64)mm,出现透明隔间腔19例(76%),6例中间块缺如(24%)。神经内镜经穹隆间进入第三脑室,脉络丛、前后连合、漏斗隐窝、中间块、中脑导水管开口等是第三脑室的重要"路标"。结论:神经内镜下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有利于第三脑室和松果体区术野暴露,减少手术损伤,从而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的解剖和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三脑室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 显微解剖
下载PDF
穹窿的显微解剖及其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光旭 万伟庆 +2 位作者 王玉海 何建青 冯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66-1270,共5页
目的 探讨穹窿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特点,为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处理第三脑室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在15具(30侧)经彩色乳胶灌注血管的成人尸头上模拟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镜下对穹窿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和测量,... 目的 探讨穹窿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特点,为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处理第三脑室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在15具(30侧)经彩色乳胶灌注血管的成人尸头上模拟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镜下对穹窿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通过50例正常成人(平均年龄为36岁)的正中矢状位头颅MRI,观察穹窿嵌入胼胝体的相对关系.结果 (1)穹窿起自颞角底部海马回的脑室面,止于乳头体,在侧脑室壁内侧围绕丘脑呈“C”型;穹窿共分为四部分,各部位均伴随重要的神经、血管走行;(2)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中:胼胝体切口后缘距穹窿嵌入胼胝体处的距离为16.26 (11.72~22.04) mm,途经透明隔的高度为13.58(12.46~14.16) mm,途径穹窿的厚度为3.14(2.86~4.06) mm,室间孔的横径为3.22(1.86 ~4.62) mm;(3)穹窿嵌入胼胝体的相对位置:前交叉型占28%,标准型占58%,后交叉型占14%.结论 穹窿的解剖结构复杂、形态多变,与第三脑室及其周围结构关系密切.明确穹窿的显微解剖特点并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对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时正确处理穹窿及相关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窿 显微解剖 第三脑室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
原文传递
第三脑室手术入路临床应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金保哲 赵洪洋 +2 位作者 张新中 周文科 周国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86-689,共4页
目的 比较几种常用的第三脑室手术入路临床应用效果,探讨切除第三脑室肿瘤适宜的手术入路.方法 采用经额叶皮质-侧脑室入路、经终板入路、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35例(前期组);采用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21例... 目的 比较几种常用的第三脑室手术入路临床应用效果,探讨切除第三脑室肿瘤适宜的手术入路.方法 采用经额叶皮质-侧脑室入路、经终板入路、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35例(前期组);采用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21例(后期组),两组均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观察比较手术效果.结果 前期组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13例;后期组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2例.两组全切除和次全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前期组.结论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路径直接,术野暴露清楚,较易切除肿瘤,术后并发症少,是切除位于第三脑室中、后部肿瘤可选择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脑室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 经终板入路 幕下小脑上入路
原文传递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儿童下丘脑星形细胞瘤
5
作者 邸飞 马振宇 +1 位作者 甲戈 罗世祺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2050-2052,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下丘脑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并对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儿童下丘脑星形细胞瘤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采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对42例儿童下丘脑星形细胞瘤行手术切除,术后进行放疗。并对以上病例进行随访及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儿童下丘脑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并对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儿童下丘脑星形细胞瘤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采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对42例儿童下丘脑星形细胞瘤行手术切除,术后进行放疗。并对以上病例进行随访及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和下丘脑损害。42例患者均伴有脑积水,手术入路采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近全切除17例和大部分切除25例,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均行术后放疗。随访29例,其中25例能正常生活和学习,4例生活能自理。结论儿童原发于下丘脑的星形细胞瘤同原发于其他部位的视交叉下丘脑星形细胞瘤相比其临床表现及神经放射学检查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是切除此类肿瘤主要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不要求全切肿瘤,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下丘脑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 儿童
原文传递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的解剖学及临床研究
6
作者 金保哲 张新中 +1 位作者 周国胜 周文科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50-352,360,共4页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5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上模拟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熟悉并获得该入路的解剖学特征.并临床应用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21例。结果以分别位于大脑半球...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5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上模拟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熟悉并获得该入路的解剖学特征.并临床应用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21例。结果以分别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中央沟上端之前5cm和7cm的两点(P5/P7)为参照,在P5-室间孔和P7.室间孔两连线上得到的相关测量值分别有:(1)半球间裂的深度(38.46mm、37.62mm);(2)胼胝体的高度(7.18mm、7.78mm);(3)透明隔的高度(7.53mm、9.88mm);(4)穹隆的厚度(4.72mm、5.16mm)。临床显微镜下手术全切除肿瘤11例,近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2例。结论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应限定在P5-室间孔和P7-室间孔两连线之间的范围内;熟悉相关显微解剖学知识有助于术中保护运动区、胼胝体膝、穹隆连合、前连合。该入路术野暴露清楚,较易全切肿瘤,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 解剖学 局部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切除下丘脑错构瘤术后血电解质紊乱 被引量:3
7
作者 姚红新 罗世祺 +2 位作者 马振宇 张玉琪 甲戈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4-496,共3页
目的总结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切除下丘脑错构瘤术后电解质紊乱的规律和治疗经验。方法分析2001年11月至2008年5月37例病人术后经过。结果37例患者有8例术后电解质正常,19例初始异常表现为低钠低氯,10例表现为高钠高氯。29... 目的总结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切除下丘脑错构瘤术后电解质紊乱的规律和治疗经验。方法分析2001年11月至2008年5月37例病人术后经过。结果37例患者有8例术后电解质正常,19例初始异常表现为低钠低氯,10例表现为高钠高氯。29例术后电解质紊乱患者出院时1例血钠略低,8例高钠高氯,20例完全正常。结论术后24h血浆钠氯离子表现最重要,低钠低氯在术后急性期对病人损害最大,血浆钠氯离子可随时发生剧烈变化,2周后病人电解质大多趋于稳定,表现为正常或高钠高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错构瘤 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 电解质紊乱
原文传递
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 被引量:7
8
作者 江晓春 徐善水 +4 位作者 潘先文 朱明峰 方兴根 邵雪菲 徐宗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年第2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6例,其中突入第三脑室颅咽管瘤2例,丘脑胶质瘤1例,下丘脑错构瘤1例,畸胎瘤1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1例。结果本组4例...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6例,其中突入第三脑室颅咽管瘤2例,丘脑胶质瘤1例,下丘脑错构瘤1例,畸胎瘤1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1例。结果本组4例肿瘤镜下全切,2例次全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多饮、多尿、电解质紊乱3例,中枢性高热1例,嗜睡2例,经处理后1~2周消失;1例上视不能,3月后恢复;硬膜下积液3例,3月后自行吸收。结论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按生理间隙进入,直视下操作,对周围重要结构损伤很小,可切除第三脑室前、中、后各部位肿瘤,肿瘤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脑室 胼胝体-穹隆间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肿瘤
下载PDF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 被引量:5
9
作者 赵兴利 韦博 +3 位作者 李朝晖 苗壮 索新 戚宪国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45-447,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经验。方法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24例,其中第三脑室前部肿瘤10例,中部12例,后部2例。结果肿瘤全切20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病理结果示:颅咽管瘤9例,胶...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经验。方法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24例,其中第三脑室前部肿瘤10例,中部12例,后部2例。结果肿瘤全切20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病理结果示:颅咽管瘤9例,胶样囊肿7例,星形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1例,畸胎瘤1例。术后并发症:近记忆力障碍6例,2个月内均有所恢复;短暂性尿崩5例,治疗1~2周后恢复;缄默症2例,1个月内恢复;脑积水4例,其中3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恢复良好,另1例术前昏迷者,术后意识状态无改善,放弃治疗。结论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前、中部肿瘤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肿瘤切除率高,病人术后合并症少、病死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肿瘤 第三脑室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切除三脑室肿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强 蒋栋毅 +4 位作者 陈寒春 万意 沈李奎 杨德宝 王之敏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301-303,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切除三脑室肿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三脑室肿瘤15例。肿瘤位于三脑室前部9例、三脑室中部3例、三脑室后部3例。1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脑积水。结果本组11例肿瘤...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切除三脑室肿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三脑室肿瘤15例。肿瘤位于三脑室前部9例、三脑室中部3例、三脑室后部3例。1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脑积水。结果本组11例肿瘤达到镜下全切,3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短期并发症包括尿崩症5例,颅内感染2例,经临床治疗后1~2周后病情好转。远期并发症包括一过性近期记忆力下降3例,1~3个月后症状均恢复正常。结论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能直视下切除第三脑室的肿瘤,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小,手术切除满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脑室 脑肿瘤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
下载PDF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露丘脑内侧区域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家军 伍益 +5 位作者 谭林琼 冯正健 黄戈 李智斌 丁晓 古机泳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485-487,共3页
目的研究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露丘脑内侧区域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0具4%甲醛液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该入路。取自右额部发际内马蹄形切口,直径约5 cm的骨窗,逐步显露至丘脑内侧区域,显微... 目的研究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露丘脑内侧区域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0具4%甲醛液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该入路。取自右额部发际内马蹄形切口,直径约5 cm的骨窗,逐步显露至丘脑内侧区域,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纵行切开胼胝体15 mm,在室间孔后上方分离透明隔间隙、穹窿体中间缝,沿两侧大脑内静脉之间可以显露丘脑内侧区。结论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经透明隔间隙进入,对周围结构损伤小,入路直接、安全,是显露丘脑内侧区域的较好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 丘脑 显微解剖
下载PDF
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立华 徐如祥 +3 位作者 张丽 李文德 于斌 高进宝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2期89-97,共9页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三脑室内肿瘤的手术适应证、优缺点,并对相应的显微解剖要点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进行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收治的经显微手术切除三...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三脑室内肿瘤的手术适应证、优缺点,并对相应的显微解剖要点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进行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收治的经显微手术切除三脑室内肿瘤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讨论如何预防术中并发症和术后管理。结果肿瘤全切除者37例,全切除率88.1%,近全切除和大部分切除者5例,无死亡病例。术后近期并发症主要为一过性尿崩症(23例)、电解质紊乱(17例)、中枢性高热(11例),经处理后1~2周消失;前额硬膜下积气(7例)、额顶部硬膜下积液(3例),均经保守治疗后自行吸收消失;术后短期内记忆力下降、空间分辨力下降者3例,均于3个月内恢复。术后远期并发症有脑积水1例,术后3个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全组患者均随访3~64个月,全切除的37例,术后随访期间复查头颅MRI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未获全切除的5例术后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例肿瘤增大,接受再次伽玛刀治疗。结论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处理第三脑室肿瘤,创伤小,能提供清晰、宽广的术野。肿瘤全切除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少,是显微手术切除三脑室内肿瘤的理想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穹窿间入路 第三脑室 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内肿瘤患者穹窿结构的DTI研究
13
作者 朱晋 赵亚鹏 +4 位作者 张庆辉 罗斌 徐成伟 何乐 张玉琪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3-396,共4页
目的 探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内肿瘤对穹窿结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第三脑室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肿瘤.分别于术前,术后1、2... 目的 探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内肿瘤对穹窿结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第三脑室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肿瘤.分别于术前,术后1、2、3个月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分析穹窿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以及穹窿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行肿瘤全切除.术后1个月,3例患者穹窿的FA值稍有下降,1例ADC值稍有下降,4例穹窿长度缩短.至术后3个月,4例患者穹窿的ADC值,3例患者穹窿的FA值、长度呈现向术前状态恢复的趋势.结论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对第三脑室内肿瘤患者穹窿结构的影响不明显,且多可恢复.DTI功能分析可作为评估手术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第三脑室 弥散张量成像 穹窿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
原文传递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评估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儿童第三脑室内肿瘤术后海马相关脑功能的变化
14
作者 朱晋 赵亚鹏 +4 位作者 张庆辉 罗斌 徐成伟 何乐 张玉琪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0-514,共5页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评估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儿童第三脑室内肿瘤对海马相关脑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第三脑室内肿瘤患儿,共9例。术前,术后1、2...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评估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儿童第三脑室内肿瘤对海马相关脑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第三脑室内肿瘤患儿,共9例。术前,术后1、2、3个月行rs-fMRI扫描,比较手术前后局部一致性(ReHo)、低频振幅(ALFF)、分数低频振幅(fALFF)、默认脑网络(DMN)及以海马为感兴趣区(ROI)的全脑功能连接变化,评估手术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结果(1)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左侧额上回ReHo减弱,右侧枕中回、颞中回,左侧中央后回ReHo增强;术后2个月左侧颞上回及右侧中央前回ReHo较术后1个月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2个月各脑区ReHo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术后枕叶ALFF值降低,手术通路ALFF值增高(均P〈0.01);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状态(P〉0.05)。(3)与术前比较,术后额叶及枕叶fALFF值降低(均P〈0.01),术后3个月时恢复至术前状态(P〉0.05)。(4)术后1个月DMN中双侧额中回与其他脑区的联系增强,术后3个月向术前状态恢复。手术对海马与全脑的功能连接有一定影响。 结论经胼胝体-穹窿间手术对患儿脑区ReHo、ALFF及fALFF值产生的短期影响可随时间恢复至术前状态;手术未使患者DMN及海马相关脑区之间的联系中断,手术的影响可恢复至术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脑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海马 儿童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胼胝体-穹窿间入路
原文传递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下丘脑错构瘤手术的护理配合
15
作者 张辰 陈秋艳 王爱丽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总结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下丘脑错构瘤的手术护理经验,以提高手术配合质量,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下丘脑错构瘤手术的护理配合情况,包括术前准备、体位管理、综合保暖措施以... 目的:总结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下丘脑错构瘤的手术护理经验,以提高手术配合质量,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下丘脑错构瘤手术的护理配合情况,包括术前准备、体位管理、综合保暖措施以及术中配合等。结果4例患儿经过手术治疗后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术后均未发生颅内感染,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由于肿瘤生长的位置特殊,全部切除者3例,大部切除者1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心理护理及干预、正确的体位摆放、合理的术中综合保温措施以及娴熟的手术配合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构瘤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 显微手术 手术护理配合
原文传递
三脑室区肿瘤手术入路及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3
16
作者 金保哲 张新中 《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6年第3期90-93,共4页
三脑室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根据病变部位有适用于前部病变的经额叶皮质入路、经胼胝体前部入路、经终板入路,主要适用于中部病变的脉络丛下入路、经脉络裂入路和脉络裂下经中央帆入路,主要适用于后部病变的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幕下小脑上入... 三脑室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根据病变部位有适用于前部病变的经额叶皮质入路、经胼胝体前部入路、经终板入路,主要适用于中部病变的脉络丛下入路、经脉络裂入路和脉络裂下经中央帆入路,主要适用于后部病变的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幕下小脑上入路、经胼胝体后部入路及经侧脑室三角区入路。解剖和临床研究表明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到达三脑室最近、术后并发症少。掌握该入路路径中扣带回、胼周动脉、胼胝体、穹隆、前连合等重要神经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知识,有利于术前手术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脑室 手术入路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 显微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