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浙地区抬梁和穿斗木构体系典型榫卯节点受力性能 被引量:27
1
作者 淳庆 吕伟 +1 位作者 王建国 潘建伍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针对江浙地区抬梁和穿斗木构体系中馒头榫、透榫、半榫及瓜柱柱脚直榫4种典型榫卯节点,通过试验研究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转角刚度、延性系数及耗能能力.结果表明:馒头榫、透榫、半榫节点的滞回曲线... 针对江浙地区抬梁和穿斗木构体系中馒头榫、透榫、半榫及瓜柱柱脚直榫4种典型榫卯节点,通过试验研究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转角刚度、延性系数及耗能能力.结果表明:馒头榫、透榫、半榫节点的滞回曲线均呈Z形,具有明显的捏拢特性,而瓜柱柱脚直榫节点的滞回曲线呈反S形,较不饱满;这4种榫卯试件均经历了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破坏阶段,耗能能力随着节点转角的增加而减小;在节点耗能能力上,按从优到劣排序分别为半榫、馒头榫、透榫、瓜柱柱脚直榫.研究结果可为抬梁和穿斗木构建筑的计算分析及保护修缮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木构建筑 抬梁体系 穿斗体系 榫卯节点 受力性能
下载PDF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透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淳庆 潘建伍 董运宏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2-869,共8页
为研究江南传统木构建筑中的主要榫卯节点——透榫的结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缩尺模型试验对该种榫卯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转角刚度进行了分析,综合考虑节点的接触非线性和木材的材料非线性,... 为研究江南传统木构建筑中的主要榫卯节点——透榫的结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缩尺模型试验对该种榫卯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转角刚度进行了分析,综合考虑节点的接触非线性和木材的材料非线性,采用ANSYS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其受力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种榫卯节点的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基本上都呈z形,具有明显的捏拢特性.该种榫卯试件均经历了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破坏阶段,其最终破坏形态均为榫头根部断裂破坏,极限转角为0.11~0.14rad;ANSYS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和试验结果较为吻合,通过理论分析获取了该种透榫节点的平面内(竖向)转角刚度Kv、平面外(水平)转角刚度‰和扭转刚度‰的相互关系,可近似归纳为2.5: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地区 传统木构建筑 透榫 受力性能 有限元
下载PDF
典型江南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分析方法 被引量:5
3
作者 淳庆 孟哲 +1 位作者 贾肖虎 金辉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1,共8页
以江南典型宋元木构建筑(宁波保国寺大殿)和江南典型明清木构建筑(甘熙故居津逮楼)为研究对象,基于能量方法,采用改变后结构整体应变能的单位体积改变率作为构件重要性的评价指标,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开发基于生死单元法和改变弹性模量... 以江南典型宋元木构建筑(宁波保国寺大殿)和江南典型明清木构建筑(甘熙故居津逮楼)为研究对象,基于能量方法,采用改变后结构整体应变能的单位体积改变率作为构件重要性的评价指标,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开发基于生死单元法和改变弹性模量法的构件重要性评价程序.通过对保国寺大殿和津逮楼的单榀框架和整体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构件重要性的计算分析,得到构件的重要性系数和重要性排序,并指出这两个典型构架体系的江南传统木构建筑的关键构件.结果表明:改变弹性模量法更适用于江南传统木构建筑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木构建筑 构件重要性 关键构件 生死单元法 改变弹性模量法
下载PDF
基于荷载修正的传统木构建筑构件重要性分析方法研究
4
作者 花全均 淳庆 +1 位作者 张承文 林怡婕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4,共12页
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对于整体结构状态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弄清楚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开发了一种基于荷载修正的传统木构建筑构件重要性评价程序,基于荷载工况修正与荷载重分布修正重构了荷载分布矩阵,基于荷载施加构件修... 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对于整体结构状态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弄清楚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开发了一种基于荷载修正的传统木构建筑构件重要性评价程序,基于荷载工况修正与荷载重分布修正重构了荷载分布矩阵,基于荷载施加构件修正改进了构件重要性计算方法。以典型传统木构建筑——保国寺大殿为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基于广义刚度评价了构件重要性,分析了各项修正对构件重要性的影响情况以及最终修正对构件重要性的结果变化率。结果表明:柱类构件的修正变化为-0.526%~2.192%;梁栿类构件的修正变化为-2.638%~50.598%;铺作类构件的修正变化为-12.763%~9.989%;槫类构件的修正变化为-7.586%~6.918%。保国寺大殿构件重要性排序:柱类>槫类>梁栿类>铺作类;修正后柱类、梁栿类重要性提高,铺作类、槫类重要性降低。可为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状态评估和预防性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木构建筑 构件重要性 改变弹性模量 荷载工况组合 荷载重分布
下载PDF
江浙地区早期传统木构建筑典型榫卯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吕伟 淳庆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56,共7页
对江浙地区早期传统木构建筑中常用的镊口鼓卯、双榫和单榫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获取该3种榫卯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转角刚度、延性系数及耗能能力。结果表明:3种... 对江浙地区早期传统木构建筑中常用的镊口鼓卯、双榫和单榫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获取该3种榫卯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转角刚度、延性系数及耗能能力。结果表明:3种榫卯节点的滞回曲线基本上都呈Z形,具有明显的捏拢特性。该3种榫卯试件均经历了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破坏阶段。对于极限转角、弹性刚度和延性系数而言:镊口鼓卯大于双榫,双榫大于单榫。耗能能力总体随着节点转角的增大而减小,镊口鼓卯的耗能能力大于双榫的耗能能力,双榫的耗能能力大于单榫的耗能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江浙地区早期传统木构建筑的计算分析及保护修缮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木构建筑 镊口鼓卯 双榫 单榫 榫卯节点 受力性能
原文传递
江南地区宋元时期传统木构铺作对结构整体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华一唯 淳庆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71,共12页
为了研究江南地区宋元时期传统木构建筑的抗连续倒塌性能,选择典型实例,通过三维扫描测绘建立实例及对应无铺作大殿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抽柱后结构的空间推覆分析,研究铺作在空间木构架连续倒塌时对结构传力路径及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 为了研究江南地区宋元时期传统木构建筑的抗连续倒塌性能,选择典型实例,通过三维扫描测绘建立实例及对应无铺作大殿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抽柱后结构的空间推覆分析,研究铺作在空间木构架连续倒塌时对结构传力路径及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江南地区宋元传统木构建筑,当某根柱突然失效时,周围的梁、枋、槫、阑额等横向构件可以提供多个方向的拉结,防止结构进一步倒塌;铺作的存在对结构整体抗连续倒塌性能有明显提升,铺作之间的横向构件在倒塌时联合周围构件形成“组合桁架”共同受力,提供了有效传力路径和整体性拉结,使得局部柱失效后结构的极限承载力相对于无铺作结构提升约30%~50%;檐柱和角柱的失效更容易引起木构的连续性倒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地区 传统木构 连续倒塌 受力机制 铺作
下载PDF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淳庆 潘建伍 韩宜丹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4-131,共8页
对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中常见的半榫节点受力性能进行了试验和理论研究.通过试验获取该种榫卯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转角刚度.结果表明:该种榫卯节点的滞回曲线基本上都呈Z形,具有明显的捏拢特性.... 对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中常见的半榫节点受力性能进行了试验和理论研究.通过试验获取该种榫卯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转角刚度.结果表明:该种榫卯节点的滞回曲线基本上都呈Z形,具有明显的捏拢特性.该种榫卯试件均经历了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破坏阶段.此外,综合考虑半榫节点的接触非线性和木材的材料非线性,采用ANSYS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其受力性能进行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较为吻合,通过分析,获取了半榫节点的平面内(竖向)转角刚度、平面外(水平)转角刚度和扭转刚度的相互关系,可近似归纳为1.4∶1.0∶1.1.研究结果可为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的计算分析及保护修缮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地区 传统木构建筑 半榫 受力性能 非线性有限元
下载PDF
浙江庆元东部匠派传统木构建筑的大木构件组织体系 被引量:1
8
作者 沈楠菲 张玉瑜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空间与构件命名体系是匠师认识与营造一栋建筑的前提。而传统木构建筑由大量木构件通过榫卯连接而成,因此工匠又建立了一套构件定位系统用以确定每个构件的位置,依此设计构件尺寸、榫卯做法,并在制作与组装时进行区分。文章通过对庆元... 空间与构件命名体系是匠师认识与营造一栋建筑的前提。而传统木构建筑由大量木构件通过榫卯连接而成,因此工匠又建立了一套构件定位系统用以确定每个构件的位置,依此设计构件尺寸、榫卯做法,并在制作与组装时进行区分。文章通过对庆元东部匠派营造现场的实地调研,总结了该匠派针对当地建筑特征形成的地域性的空间、构件命名体系与构件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构件定位 浙江庆元东部匠派 大木作营造技艺
下载PDF
南方地区古建筑木结构的整体性残损点指标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淳庆 潘建伍 董运宏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83,共8页
古建筑木结构的残损点指标是对古建筑木结构进行结构安全评估和加固修缮设计的重要指标,目前主要依据1992年制定的《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 50165—92)中的规定,为了对该规范中的构架整体性残损点指标进行验证和补充,本... 古建筑木结构的残损点指标是对古建筑木结构进行结构安全评估和加固修缮设计的重要指标,目前主要依据1992年制定的《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 50165—92)中的规定,为了对该规范中的构架整体性残损点指标进行验证和补充,本研究通过对南方地区传统的穿斗木构体系和抬梁木构体系的典型榫卯节点和构架的试验研究,得出两种木构体系结构的整体性关键残损点指标,并与GB 50165—92规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规范规定的抬梁式木构架和穿斗式木构架的局部倾斜残损点比试验结果小,规范值偏于安全。规范中规定的抬梁式木构架梁柱榫卯连接残损点略小于试验结果,规范值偏于安全;而规范中规定的穿斗式木构架梁柱榫卯连接残损点对于燕尾榫穿斗木构而言是安全的,但对于透榫穿斗木构而言,则是不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抬梁体系 穿斗体系 残损点
下载PDF
江南传统木构建筑模型修正方法研究——以津逮楼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淳庆 华一唯 +1 位作者 张承文 孟哲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63,共10页
为研究江南传统木构建筑围护结构对整体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并为该类型建筑的抗震和抗风计算提供依据,以典型江南传统木构建筑——甘熙故居津逮楼为例,采用有限元分析和结构动力特性测试的方法对该类型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模型修正方法... 为研究江南传统木构建筑围护结构对整体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并为该类型建筑的抗震和抗风计算提供依据,以典型江南传统木构建筑——甘熙故居津逮楼为例,采用有限元分析和结构动力特性测试的方法对该类型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模型修正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了不考虑围护结构效应的一种模型和考虑围护结构效应的3种修正模型,并进行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然后,采用结构动力测试分析系统对建筑进行现场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3种修正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不考虑围护结构效应,考虑围护结构效应后3种修正模型的前三阶自振频率明显提高,等效斜撑模型的提高幅度为220%~307%,等效斜撑+幕墙墙元模型的提高幅度为228%~345%,而整体简化模型的提高幅度为230%~295%,但第一阶振型和第二阶振型发生了明显改变.等效斜撑模型的计算结果最接近真实测试结果,误差在15%范围以内,是最优的修正模型.等效斜撑+幕墙墙元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误差基本在20%以内,是其次可接受的修正模型.而整体墙元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严重不符.对该类型传统木构建筑进行振动响应分析、风振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分析、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受力性能分析时,建议采用等效斜撑模型进行计算.当对该类型木构建筑进行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出现弹塑性变形时的结构分析,需考虑围护结构失效时,建议采用不考虑围护结构效应模型进行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传统木构建筑 模型修正 结构动力特性 津逮楼 围护结构
下载PDF
适用于中国南方木构建筑的FDS火灾模拟建模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兰震宇 李新建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2期237-238,共2页
文章介绍了适用于中国南方木构建筑的FDS火灾模拟建模方法,以期达到兼顾计算机模拟效率与可靠度的目的。以木结构承重构件的普遍尺寸确定了网格精度。文章分析已有的模拟门窗破碎与屋顶坍塌的方法的合理之处与不合理之处,通过结构计算... 文章介绍了适用于中国南方木构建筑的FDS火灾模拟建模方法,以期达到兼顾计算机模拟效率与可靠度的目的。以木结构承重构件的普遍尺寸确定了网格精度。文章分析已有的模拟门窗破碎与屋顶坍塌的方法的合理之处与不合理之处,通过结构计算与碳化速率计算得出屋面坍塌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木构建筑 火灾蔓延 FDS模拟 建模优化
下载PDF
传统砖木建筑功能与性能整体提升的实践初探——宜兴市周铁镇北河沿民宅更新设计 被引量:4
12
作者 鲍莉 金海波 《南方建筑》 2016年第3期16-20,共5页
以宜兴周铁镇北河沿民居改造设计为例,以建筑功能与性能整体提升为目标,从功能策划、空间重组、结构加固、热环境改善、能源资源再利用、光环境设计、风貌控制等方面出发,探索基于可持续性改造原则并结合地方材料与建造工艺的江南地区... 以宜兴周铁镇北河沿民居改造设计为例,以建筑功能与性能整体提升为目标,从功能策划、空间重组、结构加固、热环境改善、能源资源再利用、光环境设计、风貌控制等方面出发,探索基于可持续性改造原则并结合地方材料与建造工艺的江南地区传统砖木民居更新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砖木民居 功能提升 性能提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