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被引量:34
1
作者 张佩 夏世文 +1 位作者 祝华平 彭斯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6期95-98,114,共5页
目的探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胎龄26~34周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早产儿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 目的探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胎龄26~34周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早产儿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组,20例)和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组,20例),LISA组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下经直接喉镜直视下向气管内置入5F胃管并缓慢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INSURE组采用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后行NCPAP,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呼吸机参数需求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LISA组患儿的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1例、心动过缓1例、呼吸暂停0例、生后72 h内机械通气1例,明显低于INSURE组的SpO2下降9例、心动过缓8例、呼吸暂停8例、生后72 h内机械通气7例;LISA组6 h后氧浓度下降比例为19%,高于INSURE组的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再次使用PS、死亡率、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颅内出血等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LISA是治疗RD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INSURE技术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