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寨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机制 被引量:27
1
作者 徐则民 黄润秋 唐正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1-698,727-728,共10页
头寨滑坡方量约900×10^4m^3,其中400×10^4m^3滑离源区;后缘到堆积体前缘的斜长、水平投影及高差分别为3423m、3330m和763m,平均坡降13°。堆积体主要由玄武岩碎屑和粘土矿物组成,级配不连续,无分选,空间变化不显著。1.5... 头寨滑坡方量约900×10^4m^3,其中400×10^4m^3滑离源区;后缘到堆积体前缘的斜长、水平投影及高差分别为3423m、3330m和763m,平均坡降13°。堆积体主要由玄武岩碎屑和粘土矿物组成,级配不连续,无分选,空间变化不显著。1.5~5m的巨块石、20cm以下的碎块石—粉砂粒和以粘土矿物为主的层状硅酸盐分别占堆积物的10%、81%和9%。滑床基岩为无斑玄武岩,滑床纵断面从上向下由倾角分别为48°、38°和15°的三段组成,第一段为主滑带。该滑坡是介于典型岩滑和典型土滑之间的风化玄武岩滑坡,是岩体长期演化的结果。以杏仁状玄武岩薄层为基础发育的破劈理化层间错动带是主滑带雏形,而以侧向卸荷为基础的物理—化学耦合风化最终使其转变为松散的易滑介质。褶皱运动产生的构造裂隙与柱状节理的叠加使滑体玄武岩呈现碎裂—镶嵌结构,而沿结构面发生的化学风化形成的腐岩壳使岩体进一步转变为“石夹土”结构,加剧了坡体的时效变形。坡体滑出源区碰撞解体后,来自腐岩壳、具有润滑和密封功效的以粘土矿物为主的细粒组分弥漫于核心石之间,不仅使土石集合体呈现流体特性,而且还使其在进入地效区后能够暂时封闭其下方空气,实现其在气垫上的远程滑移。风化过程及其产物对滑坡的发生及滑体的高速远程滑移均起到了关键性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寨滑坡 玄武岩 岩体演化 化学风化
下载PDF
峨眉山玄武岩大规模灾难性崩滑事件的地质构造约束 被引量:14
2
作者 徐则民 黄润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4-236,共13页
滇东台褶带内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P3β)滑坡的规模、失稳方向及其灾难性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到了区内地质构造的严格约束。喜马拉雅运动使得包括P3β在内的地台盖层褶皱回返;赋存于单斜断块或褶皱翼部的P3β的倾斜状态为其顺层滑移奠... 滇东台褶带内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P3β)滑坡的规模、失稳方向及其灾难性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到了区内地质构造的严格约束。喜马拉雅运动使得包括P3β在内的地台盖层褶皱回返;赋存于单斜断块或褶皱翼部的P3β的倾斜状态为其顺层滑移奠定了基础。滇东台褶带构造线相对稀疏,P3β整体性较好,这对于其发生大规模失稳是重要的;控制P3β岩层产状的断裂和褶皱主要为北东向,这决定了其大规模失稳的主体方向只能为南东向或北西向。北东向构造线控制的不同级别河流下切所形成的同向线状空间为P3β顺层失稳提供了不同序次基准面。北东向干流的支流一般与其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它们的溯源侵蚀是P3β盖层剥离、P3β斜坡塑造、滑坡物质运移通道与堆积场所形成的直接贡献者。P3β滑坡的灾难性一方面与不同级别北东向干流及其北西向支流构成的网状负地形空间网络有关,同时还与P3β盖层建造特征有关。北东向干流河谷,尤其是其与支流汇合处多具较高的人口密度。北西向支流穿越的P3β盖层为一套易于风化成壤的陆相沉积岩系,不同支流之间的山地具有较高的土地开发程度或植被盖度。土(林)地及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地形条件等因素共同导致北西向支流沟谷也具较高的人口密度。这样,P3β潜在滑坡运移路径及主堆积区内均有密集的人口分布,而滑坡一旦发生,结果很可能就是灾难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玄武岩 头寨滑坡 烂泥沟滑坡 地质构造约束
下载PDF
头寨大型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堆积体的粒度组成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品 徐则民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45-752,共8页
以头寨滑坡为代表的峨眉山玄武岩质滑坡广泛发育为大型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危害巨大,而对此类滑坡的堆积体粒度组成还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为此,以头寨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滑坡堆积体分别进行现场筛分试验、淋滤块石粒度调查、巨石等... 以头寨滑坡为代表的峨眉山玄武岩质滑坡广泛发育为大型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危害巨大,而对此类滑坡的堆积体粒度组成还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为此,以头寨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滑坡堆积体分别进行现场筛分试验、淋滤块石粒度调查、巨石等效粒径调查和粘土取样分析,结合室内试验,对滑坡堆积体的粒度组成有了一个从大到小全方位的认识:滑坡堆积体自上而下粒径分布规律差别不大,主体分布在-6到-3之间;巨石比例不足1%,推断来自滑源区失稳岩体底部基岩;粘土所占比例更小,却对源岩体岩质劣化有重要的对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寨滑坡 堆积体 粒度分布 峨眉山玄武岩
下载PDF
头寨滑坡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反映的水-岩(土)相互作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志兵 申林方 徐则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6,123,共7页
文章以头寨滑坡为对象,分析滑坡岩土体的矿物组成和组构等特征,研究表明造成滑体玄武岩岩体性质劣化的风化过程是一种物理-化学耦合的水-岩(土)相互作用过程,在多尺度(微观、细观、宏观)岩(土)体的"石夹土"结构中得到体现,水... 文章以头寨滑坡为对象,分析滑坡岩土体的矿物组成和组构等特征,研究表明造成滑体玄武岩岩体性质劣化的风化过程是一种物理-化学耦合的水-岩(土)相互作用过程,在多尺度(微观、细观、宏观)岩(土)体的"石夹土"结构中得到体现,水岩作用产物主要有绿泥石、伊利石和蒙脱石等黏土矿物。采集滑坡体剪出口处的地下水样测试水化学组成,选取前四个主因子P_1、P_2、P_3和P_4(分别占总方差的39.9%,21.9%,16.7%和13.5%)分析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主因子P_1主要反映玄武岩原生矿物的溶蚀作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控制作用,主因子P_2反映岩(土)体孔隙中有柱状硫酸钙矿物的结晶析出,主因子P_3反映岩(土)体同地下水之间存在阳离子交换,主因子P_4反映岩(土)体水岩作用产物——Si O2矿物在地下水中溶解性与水溶液中CO_2含量的关系。地下水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能反映出滑坡地下水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寨滑坡 水-岩(土)相互作用 地下水化学性质 主成分分析 黏土矿物
下载PDF
头寨滑坡玄武岩腐岩的岩石化学和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志兵 徐则民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7-454,共8页
利用化学全分析、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等测试、观察手段,分析了头寨滑坡发生的岩体玄武岩及其腐岩玄武岩腐岩的岩石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化学全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玄武岩与核心石在除Fe外,其它组分无明显的改变;核心石在转变为腐岩过程中Si... 利用化学全分析、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等测试、观察手段,分析了头寨滑坡发生的岩体玄武岩及其腐岩玄武岩腐岩的岩石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化学全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玄武岩与核心石在除Fe外,其它组分无明显的改变;核心石在转变为腐岩过程中Si、Ca、Na、Mg等元素逐渐流失,Fe、Al等逐渐富集,同时烧失量LOI和化学蚀变指数CIA显著增加,硅铝比逐渐减少。薄片鉴定表明主要矿物化学风化作用顺序为玻璃质、辉石、斜长石,与造岩矿物风化稳定性序列一致,腐岩中主要的次生矿物为蒙皂石及绿泥石。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风化前锋形态曲折,风化前锋附近矿物呈现物理裂痕,沿着解理面更易出现,风化前锋两侧的岩石矿物形态差异显著。岩体的化学-物理耦合风化作用不仅表现在宏观尺度上,而且在细观-微观的尺度上更为明显。铁元素的价态变化存在于玄武岩腐岩形成的整个过程之中并导致岩石体积增大,从而产生物理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寨滑坡 玄武岩 腐岩壳 化学-物理耦合风化
下载PD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Emeishan basalt saprolite in vadose zones of Touzhai landslide source rockmass 被引量:1
6
作者 YANG Ji-qing XU Ze-min +4 位作者 ZHANG Rui CHEN Ji-pu REN Zhe LUO Rong-zhang ZHANG Xiu-shu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6期1174-1184,共11页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slope hazards, and to identify the key factors leading to instability of a slope, Emeishan basalt saprolite in vadose zones of the Touzhai landslide in Zhaotong, Yunnan, wa...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slope hazards, and to identify the key factors leading to instability of a slope, Emeishan basalt saprolite in vadose zones of the Touzhai landslide in Zhaotong, Yunnan, was studie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Emeishan basalt saprolite was examined using, amongst other techniques, field investigations,thin section analys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observations, chemical analysis, physical and water-physical property tests of rock masses. Field observ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weathered rock blocks were presented as a concentric layer structure in which an internal corestone was enveloped with several layers of external saprolized crust.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analysis identified that iron was the most sensitive element and that the weathering progress usually started with the oxidation of Fe2+ to Fe3+ in rock blocks. Alkaline elements such as Si, Ca, Mg, Na and K were also dissolved and Fe and Al were concentrated in saprolized crus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oss on ignition(LOI) als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E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athering intensity of thebasalt blocks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and the mineral morphology significantly differed on both sides of the weathering front. The saprolized crusts presented cellular microstructure features due to the generation of micropore and clay minerals. Thin sec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lagioclase was relatively more stable than pyroxene and chlorite during weathering. With a centripetal propagation of the weathering front, saprolized crusts became thicker and corestones became smaller; fresh Emeishan basalt blocks gradually turned into saprolized blocks. Due to the loose structure and low strength of saprolite, the quality of the Emeishan basalt mass significantly deteriorated, this being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factor which caused the Touzhai landslide to occ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dose zone Emeishan basal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aprolite Corestone touzhai landslide
下载PDF
云南头寨沟大型岩质高速滑坡碰撞模型试验 被引量:13
7
作者 赵晓彦 胡厚田 齐明柱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9-103,共5页
首次提出了滑坡岩体高速碰撞的模型实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了滑体碰撞解体后不同速度段岩体体积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加速块体所占比例基本上与滑体体积及碰撞速度无关,加速块体体积大约为碰撞前滑体总体积的20%,但个别块体获得的加... 首次提出了滑坡岩体高速碰撞的模型实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了滑体碰撞解体后不同速度段岩体体积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加速块体所占比例基本上与滑体体积及碰撞速度无关,加速块体体积大约为碰撞前滑体总体积的20%,但个别块体获得的加速效应与滑坡体积及碰撞速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运用实验成果,分析了头寨沟大型岩质高速滑坡形成远程高速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头寨沟 高速滑坡碰撞 模型实验 远程高速 岩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