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 浓度升高对水稻根系分泌物的影响——总有机碳、甲酸和乙酸含量变化 被引量:58
1
作者 王大力 林伟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70-572,共3页
在大气 C O2 浓度升高条件下采用水培方法对水稻根系生长及根系分泌物进行了初步研究。 C O2 浓度倍增对水培水稻的根系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约为70% ,但是根冠比却有所降低。水稻根系单位干重总有机碳、乙酸以及甲酸的... 在大气 C O2 浓度升高条件下采用水培方法对水稻根系生长及根系分泌物进行了初步研究。 C O2 浓度倍增对水培水稻的根系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约为70% ,但是根冠比却有所降低。水稻根系单位干重总有机碳、乙酸以及甲酸的释放量在 C O2 浓度倍增条件下变化不明显,但是单株根系分泌物总量、乙酸以及甲酸的释放总量在 C O2 倍增处理下明显增加。推测水稻根系分泌物的增加是高浓度 C O2 下稻田 C H4 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系分泌物 CO_2倍增 总有机碳 乙酸 甲酸
下载PDF
灌溉模式对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69
2
作者 韩琳 张玉龙 +4 位作者 金烁 王娇 魏岩岩 崔宁 魏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25-1633,共9页
【目的】研究沟灌、渗灌、滴灌3种灌溉模式下,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方法】灌溉模式设沟灌、渗灌、滴灌3种,进行长达10年的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对长期定位灌溉试验保护地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 【目的】研究沟灌、渗灌、滴灌3种灌溉模式下,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方法】灌溉模式设沟灌、渗灌、滴灌3种,进行长达10年的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对长期定位灌溉试验保护地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分析其剖面分布特征。【结果】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均呈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分布趋势;但灌溉模式间差异明显,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10cm、80—100cm土层为沟灌>渗灌>滴灌,10—80cm土层为渗灌>沟灌>滴灌;在0—100cm剖面各层,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为沟灌>滴灌>渗灌,微生物量碳为滴灌>沟灌>渗灌。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在4.98%—12.87%和1.48%—2.82%之间,其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均为滴灌>沟灌>渗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沟灌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滴灌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渗灌相比较而言最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不仅总有机碳含量低且水溶性含量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不同灌溉模式 总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3
作者 周述琼 章骅 但德忠 《四川环境》 2006年第2期111-115,共5页
本文对总有机碳(TOC)测定的原理、常用的氧化方法、检测技术、TOC与COD的相关性等作了较全面的评述,并指出了TOC目前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关键词 总有机碳(toc) 干法氧化 湿法氧化 非色散红外检测器 水质监测
下载PDF
活性炭-纳滤膜工艺去除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可同化有机碳 被引量:19
4
作者 龙小庆 罗敏 王占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51-354,共4页
本文分别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活性炭 -纳滤膜工艺对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可同化有机碳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受其本身性质和有机物特性影响较大 ,去除能力有限 ;纳滤则可将水中总... 本文分别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活性炭 -纳滤膜工艺对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可同化有机碳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受其本身性质和有机物特性影响较大 ,去除能力有限 ;纳滤则可将水中总有机碳和可同化有机碳大都去除 ,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和生物稳定性。两者的组合是获得优质饮用水的有效处理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纳滤膜 总有机碳 可同化有机碳 饮用水
下载PDF
太湖竺山湾沉积物碳氮磷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30
5
作者 方家琪 祁闯 +4 位作者 张新厚 韩睿明 黄和笑 王卓森 王国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367-5374,共8页
为了揭示太湖竺山湾沉积物中碳、氮和磷的分布特征,本研究在太湖竺山湾设置3个断面(湖湾内,A断面;湖湾中部,B断面;开敞湖区,C断面) 10个采样点,采集沉积物柱状样,每2 cm间隔分层测定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碳(TOC)含量,以... 为了揭示太湖竺山湾沉积物中碳、氮和磷的分布特征,本研究在太湖竺山湾设置3个断面(湖湾内,A断面;湖湾中部,B断面;开敞湖区,C断面) 10个采样点,采集沉积物柱状样,每2 cm间隔分层测定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碳(TOC)含量,以揭示其水平分布和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上竺山湾表层沉积物呈现开敞湖区向湖湾富集的特征,湖湾内部碳、氮和磷含量显著高于开敞湖区(P <0. 01),其中湖湾内(A断面)表层沉积物TN、TP和TOC含量分别为1. 53、1. 55和11. 31 mg·g-1,而靠近开敞湖区(C断面)表层沉积物TN、TP和TOC含量仅为0. 75、0. 57和6. 70 mg·g-1.垂向分布特征表现为表层富集,3个断面TN、TP和TOC含量随着底泥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表层沉积物TN、TP和TOC含量分别是底层的2~3、2~5和2~3倍.整体而言,竺山湾沉积物TP含量均值为0. 93 mg·g-1,属于重度污染,而TN平均含量为1. 11 mg·g-1,属于轻度污染;有机氮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显示,竺山湾北部地区污染水平为重度污染区,有机污染相对较强,TP的污染指数(STP)处于1. 03~3. 87之间,属于重度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沉积物 总有机碳(toc) 污染评价
原文传递
Fenton氧化破解剩余污泥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陈英文 刘明庆 +3 位作者 惠祖刚 魏基业 祝社民 沈树宝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9-413,共5页
研究了利用Fenton氧化破解污泥,并以SCOD、TOC、TSS和VSS的变化来表征剩余污泥破解程度。结果表明:pH2.0,H2O2和Fe2+投加量分别为9.0 g/L和0.8 g/L,反应时间1.5 h,反应温度60℃为Fenton氧化破解污泥的最佳反应条件。该条件下,TSS由8.14 ... 研究了利用Fenton氧化破解污泥,并以SCOD、TOC、TSS和VSS的变化来表征剩余污泥破解程度。结果表明:pH2.0,H2O2和Fe2+投加量分别为9.0 g/L和0.8 g/L,反应时间1.5 h,反应温度60℃为Fenton氧化破解污泥的最佳反应条件。该条件下,TSS由8.14 g/L减少到5 g/L,TSS去除率为38.57%;污泥上清中的SCOD和TOC的浓度分别由49.6 mg/L和6.3 mg/L上升到1 726.8 mg/L和796.2 mg/L;污泥的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分别由原污泥的42.5μm和36.10μm减小到24.10μm和18.07μm;SVI由115.28 mL/g下降到71.94 mL/g。Fenton氧化法能有效破解污泥,提高污泥的沉降性,改善污泥的脱水性,有利于污泥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氧化 剩余污泥 toc TSS 污泥粒径分布
原文传递
泉州湾海岸湿地沉积物C、N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爱军 陈坚 +1 位作者 李东义 卓志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361-2368,共8页
在泉州湾不同类型海岸湿地采集了6根短柱状样,利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了沉积物的粒度并计算了中值粒径,利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和总氮(TN)含量.结果显示,泉州湾海岸湿地的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质... 在泉州湾不同类型海岸湿地采集了6根短柱状样,利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了沉积物的粒度并计算了中值粒径,利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和总氮(TN)含量.结果显示,泉州湾海岸湿地的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质粉砂为主,中值粒径介于9.2~18.5 μm之间;水头光滩湿地沉积物TIC含量约为0.137%,高于附近互花米草湿地的含量(0.014%~0.038%),TIC主要集中在粗颗粒部分.沉积物TOC、TN含量分别介于0.939%~2.057%和0.163%~0.260%之间,互花米草对C、N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红树林对C、N的富集能力很弱;周边的排污活动使水头地区的TOC含量明显高于洛阳江河口地区.沉积物TOC、TN含量与中值粒径之间的相关性很弱,TOC与TN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互花米草湿地TN含量与C/N、互花米草湿地和光滩湿地的TOC与C/N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这些初步说明泉州湾海岸湿地沉积物的TOC主要来源于周边污染物的排放及植被自身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湿地 沉积物 总有机碳(toc) 总无机碳(TIC) 总氮(TN) 泉州湾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对水体中石油烃降解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24
8
作者 吴小红 曾光明 +5 位作者 袁兴中 黄国和 戴芳 李建兵 席北斗 刘鸿亮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0-573,共4页
从被含油废水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得到4株能利用柴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的杆菌(X1,X2,X3和X4),经鉴定,这4株菌分别属于沙雷铁氏菌属(Serratiasp.)、不动菌属(Acinetobacter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和氮单胞菌属(Azomonassp.).其中,菌株X4... 从被含油废水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得到4株能利用柴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的杆菌(X1,X2,X3和X4),经鉴定,这4株菌分别属于沙雷铁氏菌属(Serratiasp.)、不动菌属(Acinetobacter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和氮单胞菌属(Azomonassp.).其中,菌株X4于32℃摇床培养28d后对柴油的降解率达62%,而在相同条件下,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后柴油的降解率提高了26%.平板菌落计数结果表明,鼠李糖脂能促进菌的生长,生物量明显增多.对菌株降解反应的动力学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鼠李糖脂对菌株X4降解石油烃的促进作用,添加了鼠李糖脂的样品组比对照组的半衰期缩短了近1倍.通过设计正交实验,本文研究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鼠李糖脂的添加量及石油烃的浓度等主要环境因子对水体中石油烃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影响水体中石油烃降解的主导因子是培养时间,其次是培养温度、石油烃的浓度和鼠李糖脂的添加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鼠李糖脂 石油烃 降解 正交实验 环境因子 总有机碳
下载PDF
利用分频反演技术预测烃源岩 被引量:27
9
作者 陶倩倩 李达 +2 位作者 杨希冰 胡林 徐新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6-713,722,共9页
通过寻找地震属性与总有机碳含量(TOC)之间的关系对优质烃源岩进行预测的方法逐渐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其结果往往存在多解性,而导致预测结果不稳定。为此,笔者利用分频反演方法对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烃源岩进行精细预测,克服了... 通过寻找地震属性与总有机碳含量(TOC)之间的关系对优质烃源岩进行预测的方法逐渐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其结果往往存在多解性,而导致预测结果不稳定。为此,笔者利用分频反演方法对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烃源岩进行精细预测,克服了多属性预测存在的多解性。通过引入AVF信息,使反演结果更加可信,并且解决了薄层识别及横向不连续性问题。采用分频反演方法得到了TOC反演体,通过对TOC反演体进行沿层计算,得到流沙港组二段顶部、底部油页岩以及内部泥岩的定量分析结果:流沙港组二段顶部和底部的油页岩TOC值大于3%,流沙港组二段内部泥岩中的TOC值普遍大于2%,且最厚的部位基本与A洼陷、B洼陷吻合,属于优质烃源岩;井点处的TOC值、厚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优质烃源岩定量评价结果说明分频反演方法行之有效,可以定量评价优质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总有机碳含量 分频反演 定量评价 流沙港组 涠西南凹陷
下载PDF
低含量氨氮污水厌氧氨氧化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付丽霞 吴立波 +1 位作者 张怡然 龙斌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55,共6页
采用厌氧复合床,经自养型反硝化过程转化,成功启动了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共耗时165d。反应器启动成功后,TN容积负荷达到0.17kg·m-·3d-1,NO2--N与NH4+-N去除率分别为100%和93%。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H、温度及不同有机质对厌氧氨... 采用厌氧复合床,经自养型反硝化过程转化,成功启动了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共耗时165d。反应器启动成功后,TN容积负荷达到0.17kg·m-·3d-1,NO2--N与NH4+-N去除率分别为100%和93%。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H、温度及不同有机质对厌氧氨氧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及对比试验确定各因素的最佳控制条件。结果表明,在氨氮的质量浓度较低(~18mg·L-1)条件下,厌氧氨氧化反应pH=8.0、温度30℃、有机质(TOC)的质量浓度为40mg·L-1时,反应达到最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低氨氮污水 总有机碳 PH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测井评价及进展 被引量:22
11
作者 万金彬 李庆华 白松涛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1-447,共7页
页岩基岩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90%以上的页岩气储层需要经过压裂改造才能生产。根据2008年以来与页岩气储层测井评价有关的大量文献,综述了页岩气储层的地质特点,简介了页岩气储层岩心分析技术进展和适用的测井方法。概括给出了适用条件... 页岩基岩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90%以上的页岩气储层需要经过压裂改造才能生产。根据2008年以来与页岩气储层测井评价有关的大量文献,综述了页岩气储层的地质特点,简介了页岩气储层岩心分析技术进展和适用的测井方法。概括给出了适用条件下的测井总有机碳、成熟度指数、岩石力学参数计算方法和裂缝评价方法。探讨了页岩气储层测井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可行的发展方向,认为有必要建立信息全面的产气页岩典型样本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评价 页岩气储层 总有机碳 成熟度指数 裂缝识别 样本数据库
下载PDF
人类活动在武汉东湖沉积物中的记录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杨洪 易朝路 +3 位作者 谢平 邢阳平 倪乐意 郑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研究了武汉东湖Ⅰ站90cm和Ⅱ站150cm沉积物柱芯TOC、TN、TP和硅藻的垂向分布,探讨了在东湖的发展演化中尤其是富营养化的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在350aBP(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和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口增长、农业耕作发展和湖泊富营养化使... 研究了武汉东湖Ⅰ站90cm和Ⅱ站150cm沉积物柱芯TOC、TN、TP和硅藻的垂向分布,探讨了在东湖的发展演化中尤其是富营养化的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在350aBP(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和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口增长、农业耕作发展和湖泊富营养化使区域内TOC、TN等营养物质向湖内大量输入.东湖I站沉积物中TP在0~5cm的高值区主要与建国以来东湖周围的人类活动作用加强有关,是湖泊营养程度逐步提高的结果.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的加剧,湖泊藻类大量繁衍,沉积物中保存的硅藻也相应大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总氮 总磷 硅藻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关键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曹丛丛 齐玉春 +6 位作者 董云社 彭琴 刘欣超 孙良杰 贾军强 郭树芳 闫钟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3-332,共10页
土壤有机碳不仅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元素,维持土壤良好的物理结构,而且库容巨大,其储量的微弱变化会导致大气圈中CO2浓度发生较大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全球碳平衡格局。氮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的首要营养元素,大气氮沉降以及人为... 土壤有机碳不仅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元素,维持土壤良好的物理结构,而且库容巨大,其储量的微弱变化会导致大气圈中CO2浓度发生较大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全球碳平衡格局。氮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的首要营养元素,大气氮沉降以及人为氮肥施入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氮的重要来源,其变化会深刻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生长和净初级生产力,并进而影响全球碳循环和其他生态系统过程。欧美等国的生态学者近20年来就氮输入对不同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我国学者近年来也逐渐开始关注氮输入对陆地碳循环相关过程的定量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但尽管如此,氮沉降以及人为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效应与作用强度依然是目前四大碳汇机制研究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鉴于此,本文综述和分析了近年来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等不同土壤碳组分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并针对目前氮沉降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展望,以期对我国未来相关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人为氮输入 总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吉林省不同水系的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和总有机碳的相关关系比较 被引量:18
14
作者 袁懋 董德明 +1 位作者 花修艺 张立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6-290,共5页
通过对吉林省四大水系的主要河流在2005~2006年内采样,测其高锰酸盐指数(PV)、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有机碳(TOC),用最小二乘法对PV—TOC、COD—TOC和COD—PV进行线性回归,并进行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检验,建立吉林省四大水系主要河流P... 通过对吉林省四大水系的主要河流在2005~2006年内采样,测其高锰酸盐指数(PV)、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有机碳(TOC),用最小二乘法对PV—TOC、COD—TOC和COD—PV进行线性回归,并进行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检验,建立吉林省四大水系主要河流PV—TOC、COD—TOC和COD—PV的定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吉林省四大水系主要河流中PV—TOC、COD—TOC和COD—PV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不同水系的线性相关关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 高锰酸盐指数 化学需氧量 总有机碳 相关性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河流河口及海洋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和来源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润梅 唐建辉 +6 位作者 黄国培 陈颖军 田崇国 潘晓辉 骆永明 李军 张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7-507,共11页
2013年8月采集了环渤海地区35条主要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样品,12月采集了渤海与北黄海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探讨该区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 2013年8月采集了环渤海地区35条主要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样品,12月采集了渤海与北黄海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探讨该区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组成。研究表明: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在–26.4‰—–21.8‰,平均值为–24.5‰;渤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在–23.8‰—–21.7‰,平均值为–22.3‰。河口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06%—3.87%,平均值为1.31%;渤海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52%—2.09%,平均值为1.08%。河流δ13C富集较轻,偏向陆源;海洋δ13C富集较重,偏向水生有机质来源。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的δ13C值差异较明显,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4.6‰,但是流域地理位置距离近的河流δ13C值差异不大。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δ15N在1.5‰—10.2‰,平均值为5.5‰;渤海表层沉积物δ15N在4.4‰—5.6‰,平均值为5.0‰。河流表层沉积物δ15N范围比渤海表层沉积物δ15N范围广,原因是河流受陆源有机物影响,且陆源有机物来源差异大。海洋表层沉积物δ15N相对均一,说明海洋表层沉积物δ15N受物源影响较小,体现了水体中有机质的转化和微生物活动对氮同位素的影响。本研究中表层沉积物的δ13C与δ15N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也体现了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影响。根据经典的二元模式计算,35条河流陆源有机质的贡献比例范围为10%—90%,平均值为60%;渤海陆源贡献比例范围为10%—50%,平均值为20%。河流有机质的来源以陆源有机质为主,水生有机质为辅。渤海有机质的来源以水生有机质为主,环渤海河流的陆源输入也有重要贡献。需要指出的是,有机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和Corg/Ntotal对有机质来源判别有一定局限性,虽然稳定同位素有示踪性,然而其成分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生物地球化学等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toc) 总氮(TN) 有机碳同位素(δ13C) 氮同位素(δ15N)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演化 被引量:17
16
作者 黄宗胜 符裕红 喻理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6-314,共9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0~10 cm土层0.94~1.15 g cm-3,>30 cm土层0.98~1.19 g cm-3)、石砾含量(0~10 cm土层19.93~26.61%,>30 cm土层20.36~32.11%...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0~10 cm土层0.94~1.15 g cm-3,>30 cm土层0.98~1.19 g cm-3)、石砾含量(0~10 cm土层19.93~26.61%,>30 cm土层20.36~32.11%)随恢复进展而减少,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土壤容积(0~10 cm土层20.13~22.02 m3,>30 cm土层4.16~6.87 m3)、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21.14~52.67 g kg-1,>30 cm土层11.15~25.93 g kg-1)、有机碳密度[(0~10 cm土层1.91~4.03 kg m-2,>30 cm土层0.39~1.96 kg m-2)、有机碳储量(900 m2样地0~10 cm土层0.538~0.883 t,>30 cm土层0.039~0.137 t)、易氧化碳含量(0~10 cm土层5.28~33.25 g kg-1,>30 cm土层5.98~14.13 g kg-1)均随恢复进展而增加,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进展0~20 cm土层有机碳稳定性增强、活性降低,>20 cm土层则相反;随土层加深有机碳稳定性增强、活性降低;土壤有机碳随恢复进展总体上具碳汇效应,且早期其量少质低、表聚性强、碳汇效应不显著、固碳潜力大,后期则相反。加强保护喀斯特森林,使其自然恢复,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和有机碳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易氧化碳 土壤容积 自然恢复 喀斯特森林
下载PDF
仓式好氧堆肥中影响有机物发酵降解的主要因素 被引量:13
17
作者 胡天觉 曾光明 +3 位作者 黄国和 谢更新 陈耀宁 刘鸿亮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1-35,共5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仓式好氧堆肥实验,研究了城市有机固体废物堆肥物料种类、温度、含水率、固体颗粒粒度、碳氮比等因素对堆肥过程中有机物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堆肥实验条件为:温度40~50℃,含水率50%,粒径30mm,C/N质量比30...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仓式好氧堆肥实验,研究了城市有机固体废物堆肥物料种类、温度、含水率、固体颗粒粒度、碳氮比等因素对堆肥过程中有机物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堆肥实验条件为:温度40~50℃,含水率50%,粒径30mm,C/N质量比30∶1.实验结果显示为了保证仓式好氧堆肥反应的顺利进行,上述几个因素应当被严格地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另外,通过正交实验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发现在研究的4个主要影响因素中含水率的影响作用最大,C/N质量比其次,温度和物料的粒径所起的影响作用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影响因素 总有机碳 正交实验 降解率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海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布规律及天然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16
18
作者 胡国艺 贺飞 +2 位作者 米敬奎 袁懿琳 郭谨豪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9-333,共15页
川西北地区为近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但时至今日对该区海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分布仍缺乏全面的研究。选取8条露头剖面对川西北地区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上震旦统灯三段、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中泥盆统... 川西北地区为近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但时至今日对该区海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分布仍缺乏全面的研究。选取8条露头剖面对川西北地区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上震旦统灯三段、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中泥盆统、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吴家坪组和大隆组8套海相烃源岩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该区天然气勘探潜力。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厚度最大,可达80 m,其次是上二叠统龙潭组/吴家坪组和大隆组,厚度可达20~30 m,其他层系优质烃源岩厚度均较薄。从有机质丰度来看,陡山沱组、筇竹寺组、龙马溪组、龙潭组/吴家坪组和大隆组总有机碳含量(TOC)大于3%的发育优质烃源岩,灯三段、中泥盆统、茅口组有机碳含量整体偏低。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至上二叠统大隆组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值逐渐增高,陡山沱组、灯三段和筇竹寺组烃源岩δ^(13)C值小于-30.0‰,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龙潭组/吴家坪组与大隆组烃源岩δ^(13)C值主要分布在-28.0‰~-26.0‰之间,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其他介于两者之间。川西北地区除广元矿山梁、朝天二叠系和朝天泥盆系的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之外,大部分地区处于过成熟阶段,主要以生干气为主。多套高丰度烃源岩的发育奠定了川西北地区海相天然气资源丰富,以筇竹寺组和上二叠统烃源岩为气源的含气系统是川西北地区未来天然气勘探的关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地区 海相烃源岩 有机碳 有机质类型 成熟度 勘探潜力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昭通区块龙马溪组页岩气“甜点”预测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伟 梁兴 +3 位作者 姚秋昌 李庆飞 张永强 舒东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211-217,223,15,共9页
中国四川盆地昭通区块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丰富。为了厘清该区页岩气甜点分布,指导水平井位部署,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开展甜点关键参数研究,利用地震叠后数据及分方位叠前数据预测裂缝的发育强度和方向,利用测井交会分析建立TOC/脆性与杨氏... 中国四川盆地昭通区块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丰富。为了厘清该区页岩气甜点分布,指导水平井位部署,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开展甜点关键参数研究,利用地震叠后数据及分方位叠前数据预测裂缝的发育强度和方向,利用测井交会分析建立TOC/脆性与杨氏模量×密度(E×Rhob)的关系,以叠前弹性参数反演为基础,利用弹性参数组合结果E×Rhob反映页岩储层脆性及TOC展布。最后对页岩储层裂缝、TOC、脆性展布、优质页岩厚度进行综合分析,优选"甜点"。实际研究表明,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能有效预测页岩甜点区,有效指导示范区水平井轨迹设计,降低勘探开发风险,为研究区的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地球物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甜点 裂缝 总有机碳含量 脆性 杨氏模量 泊松比 椭圆速度反演
下载PDF
高级芬顿反应处理染料废水的影响因素及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13
20
作者 丁巍 董晓丽 +2 位作者 张秀芳 张新欣 陈由页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78-181,共4页
通过实验分析高级芬顿体系处理染料废水的影响因素,并获得优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各种因素对评价指标的影响顺序不同,但过氧化氢的影响始终是最大的。对COD去除的优化工艺为:H2O2浓度为300 mg/L,Fe2+浓度20 mg/L,H2C2O4浓度为15 mg/L... 通过实验分析高级芬顿体系处理染料废水的影响因素,并获得优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各种因素对评价指标的影响顺序不同,但过氧化氢的影响始终是最大的。对COD去除的优化工艺为:H2O2浓度为300 mg/L,Fe2+浓度20 mg/L,H2C2O4浓度为15 mg/L,pH为3.0,时间为40 min。对TOC去除的优化工艺为:H2O2浓度为300 mg/L,Fe2+浓度20 mg/L,H2C2O4浓度为20 mg/L,pH为3.0,时间为60 min。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能有效的降解3种染料,降解速率顺序为GR>X3-B>KN-R。处理后的废水COD去除率可达到80%,TOC去除率达到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芬顿体系 染料废水处理 化学需氧量(COD) 总有机碳(to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