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和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 被引量:6
1
作者 金茹 刘鸽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和髂筋膜阻滞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徐州仁慈医院2020年1—12月择期进行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股神经入路阻滞组(A组,n=40)和髂筋膜间隙入路阻滞组(...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和髂筋膜阻滞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徐州仁慈医院2020年1—12月择期进行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股神经入路阻滞组(A组,n=40)和髂筋膜间隙入路阻滞组(B组,n=40)。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及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脉动压(MAP),比较分析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CA自控使用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B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的术中用量低于A组(P<0.05),B组术中15、30 min MAP,术后6、12、24 h静态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术后PCA的按压次数低于A组(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总满意度高于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股神经阻滞,可有效降低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神经阻滞 髂筋膜阻滞 全髋关节置换 麻醉效果
下载PDF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改良髋臼中心化技术对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曹林虎 谭伦 +4 位作者 吴超 林旭 郭勇 罗晓中 刘世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3-217,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髋臼中心化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中对纠正双下肢不等长的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6月-2012年1月,收治147例髋关节旋转中心异常患者,其中68例行常规THA(对照组),79例THA术中采用以卵圆... 目的探讨改良髋臼中心化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中对纠正双下肢不等长的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6月-2012年1月,收治147例髋关节旋转中心异常患者,其中68例行常规THA(对照组),79例THA术中采用以卵圆窝为导向的髋臼中心化技术重建髋臼(试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因、术前双下肢相对和绝对长度差值、髋关节旋转中心相关测量指标、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手术前后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用软尺测量双下肢相对长度差值,在x线片上用软件测量双下肢绝对长度差值以及实际旋转中心与真实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8.3个月;对照组6~33个月,平均9.7个月。术后两组各1例发生坐骨神经损伤,试验组3例、对照组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髋关节脱位2例,其余患者无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试验组双下肢相对长度差值以及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x线片测量示,试验组实际旋转中心与真实旋转中心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均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两检测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双下肢绝对长度差值优于对照组(P〈O.005);组内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术中应用以卵圆窝为导向的髋臼中心化技术可明显纠正异常髋关节旋转中心,有效纠正双下肢相对和绝对长度差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臼中心化技术 双下肢不等长
原文传递
重度骨关节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偏心距重建 被引量:2
3
作者 班照楠 黄富国 +3 位作者 顾琪珊 许冰 李永奎 李正疆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47-950,共4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重度骨关节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偏心距重建方法以及疗效。 方法2009年7月-2011年6月,收治18例(18髋)髋关节重度骨关节炎患者。男14例,女4例;年龄47~72岁,平均55.4岁。病程11... 目的探讨髋关节重度骨关节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偏心距重建方法以及疗效。 方法2009年7月-2011年6月,收治18例(18髋)髋关节重度骨关节炎患者。男14例,女4例;年龄47~72岁,平均55.4岁。病程11~74个月,平均33.6个月。左髋11例,右髋7例。髋关节Harris评分为(34.6 ± 5.3)分。托马斯征、“4”字试验以及Trendelenburg征均为阳性。术前肢体不等长15例。患者均行THA,术中采用股骨距标准截骨、选择正确的旋转中心及合适长度股骨距重建偏心距。 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出现腓总神经牵拉损伤,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恢复;其余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53个月,平均43.5个月。术后髋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步态恢复正常。X线片复查示:关节无脱位,假体在位良好、无松动;6例双下肢不等长。患者健、患侧偏心距差值为0.1~0.7 mm,平均0.4 mm。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3.0 ± 7.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96,P=0.01);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髋关节重度骨关节炎行THA,通过术前模板测量选择合适假体,术中保留适当股骨距长度、调节股骨颈长度和颈干角,适度软组织松解,可准确重建偏心距,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骨关节炎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偏心距重建
原文传递
三维表面遮盖法结合多平面重建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前髋臼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4
作者 刘瑞宇 王坤正 +3 位作者 王春生 同志勤 宁文德 杨想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3-645,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应用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结合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评估髋臼形态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0月-2006年11月,对17例19髋拟... 目的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应用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结合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评估髋臼形态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0月-2006年11月,对17例19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男3例,女14例;年龄35~61岁。双侧2例,单侧15例。CroweⅠ型4髋,Ⅱ型9髋,Ⅲ型6髋。对扫描获取的原始髋关节图像应用SSD结合MPR技术,观察髋臼的空间位置和髋臼壁骨贮备情况。结果患髋脱位程度按照Crowe等的方法测量为25%~89%,Sharp角均>45°。患侧髋臼均存在不同程度骨缺损,5髋位于髋臼前上方,11髋位于髋臼外上方,3髋位于髋臼后上方。MPR冠状面和轴面成像示髋臼内侧壁最薄处的厚度为2.0~10.9 mm。15例单侧脱位患者患侧与健侧髋臼比较,髋臼开口相差2.7~19.1 mm,深度相差2.3~13.1 mm。结论螺旋CT的SSD结合MPR技术是评估髋臼形态学的有效手段,对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髋臼重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髋臼形态学 螺旋CT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两种抗凝药物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军 周云 +1 位作者 荆珏华 詹俊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2-435,共4页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钠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2年1月76例(93髋)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接受初次TH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54髋)从术后6~10 h开始每天口...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钠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2年1月76例(93髋)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接受初次TH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54髋)从术后6~10 h开始每天口服利伐沙班10 mg,连用14 d(利伐沙班组);32例(39髋)从术后12 h开始每日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4 000 U,连用14 d(依诺肝素钠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及置换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前准备及术中处理均一致。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实际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占实际失血总量百分比;记录术后35 d内各组出血事件。结果利伐沙班组实际失血总量为(1 509.56±325.23)mL,显性失血量为(928.09±210.50)mL,隐性失血量为(581.47±215.01)mL,隐性失血量占实际失血总量百分比为37.88%±10.42%;依诺肝素钠组分别为(1 521.38±516.49)mL、(917.50±378.73)mL、(603.88±377.15)mL及38.18%±18.33%;两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内利伐沙班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1%(4/44),高于对照组的3.1%(1/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3,P=0.390)。结论对于初次行THA的患者,围手术期使用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钠后隐性出血风险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依诺肝素钠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隐性失血 出血事件
原文传递
利用股骨头结构性植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 Ⅱ型和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及非 阎作勤 +3 位作者 陈云苏 张弛 姚振均 张光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 Ⅱ、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时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月,收治23例29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 Ⅱ、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时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月,收治23例29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男3例3髋,女20例26髋;年龄43~65岁,平均52岁。单髋17例,双髋6例。Crowe分型:Ⅱ型17例20髋,Ⅲ型6例9髋。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2.9±0.8)cm,术前Harris评分为(43.6±13.8)分。术中3例4髋采用标准THA,其余患者在关节置换同时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7年,平均5.6年。术后12个月X线片示植骨块均已愈合。末次随访时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0.9±0.2)cm,Harris评分为(86.3±6.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示髋臼和股骨假体无移位,未见植骨块有明显移位和吸收塌陷征象。结论CroweⅡ、Ⅲ型DDH行THA时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并增加骨盆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结构性植骨
原文传递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屈曲强直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4
7
作者 宋立明 于建华 张铁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总结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手术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992年5月-2004年7月,对56例71髋AS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切口行THA治疗。男52例6... 目的总结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手术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992年5月-2004年7月,对56例71髋AS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切口行THA治疗。男52例67髋,女4例4髋;年龄17~48岁,平均35.5岁。左侧32髋,右侧39髋。均有髋关节屈曲强直,角度为(43.1±7.2)°,其中15例为双侧强直。术前Harris评分为(42.6±5.3)分。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分级髋关节病变均为Ⅳ级。病程3~11年。结果本组1例术中因严重骨质疏松出现股骨近端骨折,予钛丝捆绑固定,6周后骨折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年,平均5.3年。1例1髋于术后第8天出现皮下组织感染,1例1髋于术后第11天出现伤口破溃,2例2髋分别于术后11个月及术后3年出现感染,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关节感染。术后X线片检查示,单纯髋臼假体松动4髋(5.6%),单纯股骨假体松动3髋(4.2%),髋臼及股骨假体均松动5髋(7.0%),总松动率为16.8%;其中8髋行翻修术,疗效满意;其余患者未作处理。15髋(21.1%)术后1年出现异位骨化,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2.7±4.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0髋,良43髋,可14髋,差4髋,优良率为74.7%。结论前外侧入路THA可有效治疗AS患者髋关节屈曲强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强直性脊柱炎 屈曲强直
原文传递
富血小板血浆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董佩龙 唐晓波 +3 位作者 王健 王海荣 卞为伟 吴旭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2-434,共3页
目的 探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月,将80例符合选择标准的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研究。其中40例术中制备自体PRP和血凝酶... 目的 探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月,将80例符合选择标准的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研究。其中40例术中制备自体PRP和血凝酶并喷涂于手术创面(PRP组),40例喷涂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和血凝酶(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致伤原因、骨折侧别及类型、术前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两组患者均常规引流及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PRP组引流量为(137±26)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4±39)mL(t=38.726,P=0.000)。术后4 d切口炎性反应程度评价,PRP组无34例、轻5例、中1例,对照组无30例、轻6例、中4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1,P=0.343)。PRP组切口均达甲级愈合,对照组甲级愈合39例、乙级愈合1例;切口愈合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PRP组Harris评分为(90.2±2.5)分,对照组为(89.3±3.1)分,均较术前[分别为(39.6±8.9)分和(39.2±9.2)分]明显改善(t=34.618,P=0.000;t=32.638,P=0.00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9,P=0.153)。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PRP可减少术后引流量,利于切口愈合,同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创面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创面愈合
原文传递
采用高交联聚乙烯与传统聚乙烯髋臼内衬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魏召劝 孙俊英 +3 位作者 查国春 董圣杰 王涛 方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14-1418,共5页
目的比较采用高交联聚乙烯与传统聚乙烯髋臼内衬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髋臼内衬线性磨损程度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7年3月61例(64髋)行初次TH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31髋)采用高... 目的比较采用高交联聚乙烯与传统聚乙烯髋臼内衬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髋臼内衬线性磨损程度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7年3月61例(64髋)行初次TH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31髋)采用高交联聚乙烯髋臼内衬(试验组),31例(33髋)采用传统聚乙烯髋臼内衬(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因及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尸〉0.05)。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摄x线片观察假体周围骨溶解及假体松动情况,测量股骨头累积穿透位移值及线性磨损率。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为5~7年,平均6.3年;对照组为4~7年,平均6.5年。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例(3髋)发生骨溶解,试验组无骨溶解发生;两组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术后1~7年试验组股骨头累积穿透位移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线性磨损率为(0.025±0.002)mm/年,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086±0.005)mm/年(Z=6.804,P=O.000)。结论采用高交联聚乙烯髋臼内衬行THA的疗效与传统聚乙烯髋臼内衬相似,但具有更好的抗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髋臼内衬 高交联聚乙烯 骨溶解
原文传递
股骨偏心距改变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疼痛及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胥伯勇 杨德盛 +1 位作者 艾力.热黑 曹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43-846,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的改变对术后关节疼痛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09年3月-2011年12月行单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置换术后术侧与健侧偏心距差值分为3组,其中30例术侧偏心...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的改变对术后关节疼痛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09年3月-2011年12月行单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置换术后术侧与健侧偏心距差值分为3组,其中30例术侧偏心距较健侧<—5 mm(减小组),87例术侧与健侧偏心距差值在—5~5 mm(正常组),45例术侧偏心距较健侧>5 mm(增加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股骨柄及股骨头假体类型,于手术前后采用12项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12量表)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3组使用标准偏心距股骨柄假体为主,扩展偏心距股骨柄假体次之,减少偏心距股骨柄假体最少;组间股骨柄及股骨头假体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1年3组间SF-12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OMAC评分中,3组间除躯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疼痛及僵硬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减少组获优13例,良8例,中7例,差2例;正常组获优42例,良34例,中9例,差2例;增大组获优31例,良12例,中2例;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52,P=0.008)。结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增大偏心距有利于术后关节疼痛的缓解以及功能恢复,偏心距减小可能会导致术后关节疼痛加重以及功能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偏心距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关节疼痛 关节功能
原文传递
数字化术前计划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髋臼重建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潇艺 康焱 +4 位作者 邬培慧 张紫机 张志奇 傅明 廖威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19-1423,共5页
目的评价数字化术前计划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dysplasiaofthehip,DDH)中髋臼重建的作用。方法将2009年1月一2011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42例DDH患者纳入研究,... 目的评价数字化术前计划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dysplasiaofthehip,DDH)中髋臼重建的作用。方法将2009年1月一2011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42例DDH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术前计划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3例(A组)行常规术前影像学分析,19例(B组)采用TraumaCad软件进行术前计划。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DDH分型及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后7d复查骨盆标准前后位x线片,采用TraumaCad软件测量髋臼假体水平距离、垂直距离、影像学前倾角、影像学外倾角和假体大小,比较两组髋臼假体放置合格率,以及B组术前预测和实际放置假体大小符合率。结果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9.25±47.16)、(155.31±84.03)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10.00±200.39)、(387.50士251.99)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例发生并发症,其中A组切口感染1例,假体前脱位1例;B组假体后脱位1例。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1年1个月~4年1个月,平均2年8个月;B组1年3个月~4年,平均2年7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Harris评分为(91.09士5.35)分,B组为(91.72士3.48)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P=0.69)。TraumaCad软件测量示,B组髋臼假体放置合格率为78.95%(15/19),明显高于A组的43.48%(10/23)(Z2=5.43,P=0.02)。B组髋臼假体术前预测大小与实际放置符合率为68.42%(13/19)。结论THA治疗DDH时数字化术前计划能进一步优化髋臼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数字化术前计划
原文传递
变异髋臼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髋臼假体选择性上移安置的初步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志奇 廖威明 +4 位作者 侯昌禾 邬培慧 康焱 张紫机 赵潇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6-570,共5页
目的探讨变异髋臼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髋臼假体选择性上移放置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26例(26髋)拟行THA的变异髋臼患者。男5例,女21例;年龄35~67岁,平均52.3岁。左... 目的探讨变异髋臼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髋臼假体选择性上移放置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26例(26髋)拟行THA的变异髋臼患者。男5例,女21例;年龄35~67岁,平均52.3岁。左髋11例,右髋15例。其中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术前Harris 评分为(45.85 ± 10.04)分。常规行骨盆正位、患侧股骨正侧位 X 线片、骨盆 CT 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采用TraumaCad软件进行术前设计。THA术中在尽量接近真臼位置且避免大量结构性植骨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上移旋转中心,使髋臼假体能获得70%以上骨性包容,旋转中心上移不超过15 mm。 结果11例患侧旋转中心基本与健侧一致(5 mm以内);余15例行旋转中心上移,其中上移5~10 mm 8例,10~15 mm 7例。术中无骨折及神经损伤;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3 d发生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保守治疗后无再脱位。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71个月,平均34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 评分达(91.42 ± 3.59)分,较术前显著提高(t=20.099,P=0.000);其中旋转中心基本与健侧一致、上移5~10 mm、10~15 mm者 Harris评分分别为(92.09 ± 4.04)、(91.25 ± 2.82)和(90.57 ± 3.95)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7,P=0.690)。X线片复查示,随访期间假体均无松动、下沉。 结论 变异髋臼THA中以髋臼假体旋转中心尽可能放置在接近真臼位置前提下,适当上移(≤15 mm)假体以获得至少70%骨性包容和良好自身稳定性,可获得满意中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髋臼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臼放置 选择性上移
原文传递
打压植骨结合非骨水泥型髋臼杯翻修重建髋臼 被引量:4
13
作者 廉永云 赵允济 +4 位作者 赵承斌 刘雪峰 潘世奇 王鲲鹏 李卫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62-1066,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深低温冷冻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修复髋臼骨缺损、非骨水泥型髋臼杯重建髋臼的中期疗效。方法1995年4月-2001年12月,对58例62髋行髋臼杯翻修时采用深低温冷冻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修复髋臼骨缺损,非骨水泥型髋臼杯重建髋臼。其... 目的探讨应用深低温冷冻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修复髋臼骨缺损、非骨水泥型髋臼杯重建髋臼的中期疗效。方法1995年4月-2001年12月,对58例62髋行髋臼杯翻修时采用深低温冷冻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修复髋臼骨缺损,非骨水泥型髋臼杯重建髋臼。其中男32例34髋,女26例28髋;年龄(49.6±15.4)岁。左侧32髋,右侧30髋。髋臼翻修原因:髋臼杯无菌性松动56髋,感染性松动3髋,髋臼杯内衬脱落伴严重骨溶解3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至该次髋臼翻修时间为(10.1±3.9)年。术中骨缺损根据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分型Ⅱ型42髋,Ⅲ型20髋。根据Harris评分和X线片对其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58例62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3年,平均8.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由翻修术前(61.1±10.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2.0±7.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46髋,良10髋,可4髋,差2髋,优良率为90.3%。髋臼杯周围植入异体颗粒骨融合时间为(12.5±4.4)个月。术后髋臼杯内衬每年磨损(0.13±0.09)mm。末次随访时14髋(22.6%)发生髋臼杯假体周围骨溶解,其中2髋线性骨溶解,12髋腔隙性骨溶解。7髋(11.3%)发生异位骨化,根据Brooker法分级Ⅰ级3髋,Ⅱ级3髋,Ⅲ级1髋。其中3髋因髋臼再次翻修或X线片见松动征被评估为髋臼假体翻修术失败,术后8年髋臼假体Kaplan-Meier生存率为94.2%±3.3%。结论选择恰当的髋臼杯翻修适应证,应用深低温冷冻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修复髋臼骨缺损、非骨水泥型髋臼杯重建髋臼,可获得较好的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成形术 翻修 非骨水泥型髋臼杯 异体骨植骨 髋臼重建
原文传递
从髋关节假体的生存谈初期稳定和感染性松动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永强 艾进伟 +3 位作者 曹玉净 刘汝银 王上增 王西彬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4-277,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的初期稳定与假体感染性松动之间的关系。方法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110例110髋THA术后需翻修者,其中15例为部分假体感染性松动。男8例,女7例;年龄42~75岁,平均62岁。初...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的初期稳定与假体感染性松动之间的关系。方法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110例110髋THA术后需翻修者,其中15例为部分假体感染性松动。男8例,女7例;年龄42~75岁,平均62岁。初次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2年出现感染症状,均为TsukayamaⅣ型、晚期感染。6例为单纯髋臼假体松动,其中5例一期、1例二期翻修髋臼;7例为单纯股骨假体松动,其中4例一期、3例二期翻修股骨柄;2例仅关节囊内感染、窦道形成,无假体松动,行关节清理和术后持续抗生素冲洗。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13例翻修者术后X线片示股骨柄和髋臼假体位置良好,无临床和影像学感染、松动征象。2例关节囊内感染者,术后6个月内窦道复发,但无髋关节疼痛,负重、行走及髋关节活动基本正常。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2分提高至术后85分,获优4例,良7例,中4例。结论THA术后感染可为全关节、半关节或仅关节囊内感染;假体的初期稳定性将影响假体的长期生存率。如假体达初期稳定,即使存在感染,也将被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初期稳定 感染性松动
原文传递
髋臼内衬背侧磨损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周昆鹏 李叔强 +1 位作者 杨晨 齐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53-1456,共4页
目的总结采用组配式髋臼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内衬背侧磨损发生机制、磨损程度评估方法、磨损与髋臼侧骨溶解关系以及减少磨损的方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髋臼内衬背侧磨损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髋臼内衬背侧磨损... 目的总结采用组配式髋臼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内衬背侧磨损发生机制、磨损程度评估方法、磨损与髋臼侧骨溶解关系以及减少磨损的方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髋臼内衬背侧磨损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髋臼内衬背侧磨损的发生主要与髋臼内衬与臼杯之间微动、髋臼内衬与臼杯接触界面粗糙、髋臼内衬厚度以及股骨颈假体撞击有关,目前磨损程度评估方法只适用于翻修术取出的髋臼内衬。髋臼内衬背侧磨损可产生聚乙烯磨损颗粒,这些磨损颗粒能通过金属臼杯钉孔进入髋臼侧骨质,与髋臼侧骨溶解进程可能有一定关系。针对导致髋臼内衬背侧磨损的因素,可以采取完善锁定机制、使用高抛光接触界面、髋臼内衬与臼杯良好的形合度、提高聚乙烯髋臼内衬质量、减少撞击等措施减少磨损的发生。结论目前尚无评估在体髋臼内衬背侧磨损的方法,背侧磨损与髋臼侧骨溶解以及髋臼侧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关系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组配式髋臼假体 髋臼内衬背侧磨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