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质、全氮和可矿化氮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的意义 被引量:177
1
作者 李菊梅 王朝辉 李生秀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2-238,共7页
用 2 5个表层土壤样品和 6个土壤 3 6个不同层次的土壤样品研究了可矿化氮与有机质、全氮的关系。可矿化氮由通气培养法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不论表层土壤或不同层次剖面土壤中的可矿化氮都与有机质、全氮高度正相关。但是由于可矿化氮... 用 2 5个表层土壤样品和 6个土壤 3 6个不同层次的土壤样品研究了可矿化氮与有机质、全氮的关系。可矿化氮由通气培养法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不论表层土壤或不同层次剖面土壤中的可矿化氮都与有机质、全氮高度正相关。但是由于可矿化氮与有机质、全氮有自相关存在 ,他们之间的相关有一定的不真实性。而且 ,土壤的可矿化氮并不与全氮或有机质成正比 ,可矿化氮与有机质或全氮的比值因土壤而不同 ,差别很大。特别重要的是 ,可矿化氮对有机质或全氮的比率几乎在一条直线上 ,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可矿化氮与有机质或全氮的关系。这些结果显示 ,矿化氮的数量取决于有机质和全氮中的可矿化部分 ,而不是其总量。土壤剖面中累积的硝态氮数量低时 ,作物的吸氮量与可矿化氮的关系远较与有机质或全氮的关系密切 ,更证明了测定可矿化氮有其特定意义 ,有机质、全氮的测定并不能代替可矿化氮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全氮 可矿化氮 土壤 供氮能力
下载PDF
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 被引量:82
2
作者 高亚军 朱培立 +2 位作者 黄东迈 王志明 李生秀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0年第1期27-30,共4页
通过25季种植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培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免耕土壤0~5 cm土层的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稍高于耕翻土壤; 5~15 cm的则有低于耕翻的趋势; 15~30 ... 通过25季种植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培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免耕土壤0~5 cm土层的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稍高于耕翻土壤; 5~15 cm的则有低于耕翻的趋势; 15~30 cm的无明显规律。长期休闲的土壤在整个耕层有明显的有机质和氨素累积,其中碳的累积快于氮的累积,免耕条件下比耕翻条件下累积量更大。 0~5 cm和5~15 cm土层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的处理,其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但均低于休闲处理; 15~30 cm土层各培肥处理则无明显差异;单施化肥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高于不施肥处理,但这种差异只在表层( 0~5 cm)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耕作方式 剖肥制度 有机质 全氮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84
3
作者 李新爱 肖和艾 +5 位作者 吴金水 苏以荣 黄道友 黄敏 刘守龙 彭洪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27-1831,共5页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而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旱地土壤pH值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对土地利用方式响应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地利用 林地 旱地 稻田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下载PDF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及全氮分布与积累特征 被引量:82
4
作者 石福臣 李瑞利 +1 位作者 王绍强 Sasa Kaichiro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25-1431,共7页
研究了三江平原2类典型湿地(毛果苔草沼泽和芦苇沼泽)沉积物剖面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特征与积累现状.结果表明,2类沼泽剖面有机碳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储碳层和淀积层;上层的储碳层厚度约为60cm,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96和184g·kg^-1,... 研究了三江平原2类典型湿地(毛果苔草沼泽和芦苇沼泽)沉积物剖面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特征与积累现状.结果表明,2类沼泽剖面有机碳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储碳层和淀积层;上层的储碳层厚度约为60cm,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96和184g·kg^-1,全氮平均含量分别为7.4和17.6g·kg^-1;下层的淀积层内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低而稳定.2类沼泽剖面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剖面深度增加而下降,有机碳、全氮与容重之间相关均极显著(P〈0.01).2类典型湿地有机碳密度在20-40cm剖面内最大.储碳层内,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83×10^4和1.73×10^4t·km^-2,全氮储量分别为1.45×10^3和1.67×10^3t·km^-2;100cm以内,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86×10^4和2.62×10^4t·km^-2,全氮储量分别为2.18×10^3和2.49×10^3t·km^-2.植被类型对湿地剖面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储量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沼泽 有机碳 全氮 分布特征 积累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实时测定土壤中总氮及磷含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4
5
作者 陈鹏飞 刘良云 +3 位作者 王纪华 沈涛 陆安祥 赵春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5-298,共4页
及时、准确探测土壤中的氮、磷含量,有利于精准施肥决策,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表明近红外技术能够探测土壤的物理和养分状况。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北京大兴地区采集85份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氮、磷养分及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并利用傅... 及时、准确探测土壤中的氮、磷含量,有利于精准施肥决策,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表明近红外技术能够探测土壤的物理和养分状况。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北京大兴地区采集85份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氮、磷养分及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并利用傅里叶变换光谱技术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土壤总氮(N)和总磷(P)的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所建模型的交叉检验决定系数(R2CV)分别为0.8626(N),0.6685(P)。用未参与建模的10个样品对模型进行外部检验,总N、总P的预测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98,0.8307,预测标准误差(RMSEP)分别为0.0095%(N),0.0086%(P),RPD值(检验集样品化学测定值标准差/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3.78(N),1.69(P)。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光谱分析方法可以实现用近红外技术对土壤总N的精确探测及对土壤总P的粗略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土壤 总氮 总磷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被引量:49
6
作者 王小利 郭胜利 +2 位作者 马玉红 黄道友 吴金水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81-1285,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农地、果园、林地和草地0~20cm表层土壤的有机碳(SOC)和全氮(TSN)积累特征.结果表明:该区SOC含量平均值为7·56g·kg-1,TSN平均值为0·71g·kg-1.其中,农地SOC和...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农地、果园、林地和草地0~20cm表层土壤的有机碳(SOC)和全氮(TSN)积累特征.结果表明:该区SOC含量平均值为7·56g·kg-1,TSN平均值为0·71g·kg-1.其中,农地SOC和TSN平均值分别为4·67和0·48g·kg-1,且梯田较低,川坝地较高.与农地相比,果园SOC(4·33g·kg-1)和TSN(0·46g·kg-1)平均值略有降低,草地较高.林地SOC和TSN平均值较农地高117·7%和89·4%.该区SOC和TSN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9·7%和58·4%,以林地最大(62·8%和54·5%),草地和农地次之,果园最小(18·0%和22·9%).土壤C/N依果园、农地、草地和林地的顺序递增.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下的SOC和TSN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91).黄土丘陵沟壑区基本农田建设和果园建设对SOC和TSN积累作用不明显;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明显促进了SOC和TSN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全氮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盐渍土改造区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45
7
作者 牛灵安 郝晋珉 +3 位作者 覃莉 孟鹏 李栓怀 隋鹏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4-90,共7页
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基础上,于2002年10月对研究区域———河北省曲周县的耕地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将GPS、GIS技术应用到耕地质量调查工作中。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深入、外源物投入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作... 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基础上,于2002年10月对研究区域———河北省曲周县的耕地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将GPS、GIS技术应用到耕地质量调查工作中。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深入、外源物投入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作物布局的调整,盐渍土改造区土壤养分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时间上,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8.4 g kg-1增加到13.89 g kg-1,全氮平均含量达到0.937 g kg-1,速效磷平均含量从5.45 mg kg-1增加到23 mg kg-1,速效钾含量从34~285 mg kg-1之间逐步变化为67~191 mg kg-1之间的高肥力农业土壤;在空间上,土壤养分的分布与养分的地球化学过程、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及采用的相应措施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磷含量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外源物质投入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则由原来的随地球化学过程而变化,转变为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而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速效钾 全氮 速效磷 钾含量 盐渍土 外源物质 增加 农业 集约化程度
下载PDF
控释肥对土壤全氮含量及夏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1
8
作者 卫丽 马超 +2 位作者 黄晓书 杨改青 王同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6-179,共4页
以常规施肥法为对照,探讨了不同控释肥对土壤、夏玉米植株全氮含量和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技术相比,3种控释肥均能有效协调吐丝至成熟期各项指标,土壤全氮含量增幅在12.92%-83.06%;叶片和茎鞘全氮含量分别增加0.5... 以常规施肥法为对照,探讨了不同控释肥对土壤、夏玉米植株全氮含量和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技术相比,3种控释肥均能有效协调吐丝至成熟期各项指标,土壤全氮含量增幅在12.92%-83.06%;叶片和茎鞘全氮含量分别增加0.50%-10.69%和1.09%-41.92%;叶片和茎鞘生物产量分别增加5.03%-61.97%和5.64%-30.32%;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提高0.51%-5.35%,表现为控释肥的氮素释放模式与夏玉米需氮规律基本一致;玉米产量增幅在3.38%-13.36%,并能有效提高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其中以硫加树脂包膜尿素控释肥的调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 夏玉米 全氮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向海洪泛湿地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3
9
作者 翟金良 何岩 邓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43,共4页
对霍林河流域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洪泛湿地在距主河道不同距离处分层采集土壤样品 ,对其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显示 ,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含量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为随距离河道距离的增加和采... 对霍林河流域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洪泛湿地在距主河道不同距离处分层采集土壤样品 ,对其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显示 ,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含量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为随距离河道距离的增加和采样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表明洪泛作用对洪泛湿地土壤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随着距离河道距离的增加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对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泛湿地 全氮 全磷 有机质含量 相关分析 向海洪泛湿地 土壤污染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典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4
10
作者 赵学勇 贺丽萍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8-332,共5页
通过对位于科尔沁沙地中南部的奈曼旗中部沙地灌溉农田、旱作农田和流动沙丘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 :由灌溉农田、旱作农田到流动沙丘 ,土壤 10cm深度内有机C和全N的含量与相对高度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相对高度的增... 通过对位于科尔沁沙地中南部的奈曼旗中部沙地灌溉农田、旱作农田和流动沙丘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 :由灌溉农田、旱作农田到流动沙丘 ,土壤 10cm深度内有机C和全N的含量与相对高度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相对高度的增加 ,上述土壤的有机C和全N的含量逐渐减少 ,而且全N含量比有机C含量与相对高度的相关性更为显著。从旱作农田到流动沙丘有机C和全N的含量随着相对高度的减小而减少。如果不考虑灌溉农田和流动沙地土壤 ,旱作农田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与相对高度的相关性显著程度更高。科尔沁沙地中部沙质灌溉农田土壤全N和有机C含量的垂直分布呈锯齿状 ,表现为明显的多‘峰谷’性 ,这种变化与土壤的粘土层 /有机质层和沙层交错分布的特点有关。尽管研究区的土壤发生了明显的空间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土壤养分 沙地土壤 有机碳 全氮 空间分布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几种测氮方法在反映旱地土壤供氮能力方面的效果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生秀 付会芳 +1 位作者 肖俊璋 袁虎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72-81,共10页
盆栽及田间试验表明,土壤的全氮和有机质能稳定地反映土壤的供氮能力,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但其变动范围较小,灵敏性不高,难以在实际中应用。土壤中的 NO_3^--N 易于测定,又能较灵敏地在反映旱地土壤供氮水平及供氮潜力,有着实际应用... 盆栽及田间试验表明,土壤的全氮和有机质能稳定地反映土壤的供氮能力,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但其变动范围较小,灵敏性不高,难以在实际中应用。土壤中的 NO_3^--N 易于测定,又能较灵敏地在反映旱地土壤供氮水平及供氮潜力,有着实际应用的前景。通气培养法所矿化的氮素与作物吸氮量有良好的相关性,淹水培养法效果不佳。碱解氮法和 KCI 煮沸法所浸取出的可矿化氮与作物吸氮量关系密切,而 EUF 法所析滤出来的 NO_3^--N 与 KCI 直接浸取出来的数量基本一致。在旱地,任何方式得到的可矿化氮(包括碱解,通气培养,淹水培养等),只要把土壤起始的NO_3^--N 包括在内,与作物吸氮量的相关系数显都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质 全氮 测定 旱地
下载PDF
近30年江西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3
12
作者 赵小敏 邵华 +1 位作者 石庆华 张佳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3-730,共8页
以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大量土壤样品为基础,以GIS为技术工具,对江西省耕地土壤全氮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和2012年江西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在各设区市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均存在有较大的空间... 以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大量土壤样品为基础,以GIS为技术工具,对江西省耕地土壤全氮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和2012年江西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在各设区市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均存在有较大的空间差异。1985年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的为萍乡市,最低的为九江市,空间变异最大为赣州市;2012年耕地土壤全氮含量较1985年整体提高了1个等级,全氮含量最高的为新余市,最低的为九江市,空间变异最大的为九江市。2012年水稻土全氮平均含量较1985年提高了7.24%;无论是在1985年还是2012年,水稻土全氮含量最高的为萍乡市,1985年水稻土全氮含量较低的三个设区市分别为吉安、赣州和九江,2012年则分别为九江、鹰潭和赣州。2012年旱地土壤全氮平均含量较1985年增加了43.88%,其中丰富级水平的土壤面积比例由1985年的7.38%提高至2012年的88.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土壤 全氮 时空变化 江西省
下载PDF
非完全淹水条件下稻田表面水体中三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王强 杨京平 +2 位作者 陈俊 施洪鑫 许春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7期1182-1186,共5页
研究了稻田表面水体中三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在独立排灌的稻田田面水中 ,每次施氮后 ,NH+ 4 和TN在 1d后达到极大值 ,随时间推移 ,下降较快 .NO-3 、NH+ 4 /TN、NO-3 /TN和 (NH+ 4 +NO-3 ) /TN是先升后降 .NH+ 4 和TN可作... 研究了稻田表面水体中三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在独立排灌的稻田田面水中 ,每次施氮后 ,NH+ 4 和TN在 1d后达到极大值 ,随时间推移 ,下降较快 .NO-3 、NH+ 4 /TN、NO-3 /TN和 (NH+ 4 +NO-3 ) /TN是先升后降 .NH+ 4 和TN可作为农田水污染监测的主要氮素指标 ,NO-3 作为辅助监测指标 .三氮浓度变化与施氮量呈明显正相关 .施氮 9d是防止三氮大量流失的关键时期 .NH+ 4 和TN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单因素模拟表达式为指数、对数、乘幂型或二次型 ;NO-3 的也是非直线型 ,却无合适的模拟模式 .时间和施氮量两因素模拟表明 ,NH+ 4 和TN的模拟模式相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铵氮 硝氮 总氮 动态特征 模拟
下载PDF
三江平原退化湿地和农田土壤养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陆琦 马克明 +2 位作者 张洁瑜 卢涛 倪红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28,共6页
三江平原农业开垦导致地表水位和土壤水分下降,原生湿地退化为沼泽化草甸和典型草甸,或者直接转化为水田和旱田。退化湿地与农田土壤养分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样地类型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水田>沼泽化草甸>旱田>典... 三江平原农业开垦导致地表水位和土壤水分下降,原生湿地退化为沼泽化草甸和典型草甸,或者直接转化为水田和旱田。退化湿地与农田土壤养分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样地类型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水田>沼泽化草甸>旱田>典型草甸,全氮含量差异与有机质含量差异相一致,速效磷含量为水田>旱田>沼泽化草甸>典型草甸。这说明在湿地退化为典型草甸的过程中土壤养分严重下降,水分状况是影响湿地土壤养分下降的关键因素;但是农田土壤养分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主要是由于耕作、施肥等非水分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水分条件和人为干扰共同决定了退化湿地和农田土壤养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湿地 农田 土壤有机质 全氮 碳氮比 速效磷
下载PDF
黑土土壤质量演变初探II——不同地区黑土中有机质、氮、硫和磷现状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26
15
作者 汪景宽 张旭东 +2 位作者 王铁宇 赵永存 王秋兵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70-273,共4页
在兼顾土壤类型与样点空间分布相对均匀性的前提下 ,采集了中国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3个县 (吉林省公主岭、黑龙江省的海伦县和北安县 )的黑土样点190个。采用元素分析仪法对不同地区的黑土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硫进行分析 ,同时采用常规... 在兼顾土壤类型与样点空间分布相对均匀性的前提下 ,采集了中国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3个县 (吉林省公主岭、黑龙江省的海伦县和北安县 )的黑土样点190个。采用元素分析仪法对不同地区的黑土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硫进行分析 ,同时采用常规法对其全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黑土中的有机质、全氮、全硫和全磷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公主岭地区各项指标均低于北安地区 ,海伦地区居中 ,表现出随纬度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同地区黑土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开垦年限增长而降低 ,全硫和全磷的含量变化则不明显。由于黑土中有机质、全氮、全硫和全磷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演变 现状 黑土 有机质 全氮 全硫 全磷 开垦 土壤肥力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土壤对生态系统退化的响应 被引量:27
16
作者 魏亚伟 苏以荣 +1 位作者 陈香碧 何寻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08-1314,共7页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选取玉米-红薯轮作地(KMS)、放牧+冬季火烧草地(KGB)、自然恢复地(KNR)和原生林地(KPF)4种典型生态系统,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结构对生态系统退化的响应.结果表明:KPF土壤有机...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选取玉米-红薯轮作地(KMS)、放牧+冬季火烧草地(KGB)、自然恢复地(KNR)和原生林地(KPF)4种典型生态系统,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结构对生态系统退化的响应.结果表明:KPF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均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壤;其他3种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为:KNR>KGB>KMS,但差异不显著;KMS土壤全磷含量(0.87g·kg-1)分别是KNR和KGB的2.07和9.67倍(P<0.01);KGB和KNR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均显著大于KMS;KGB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大于KNR,但二者间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磷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减少人为干扰后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可以缓慢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适当放牧和自然恢复都可以作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响应较灵敏,可以作为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变化或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敏感指标.土壤结构以>0.25mm水稳性大团聚体为主(>70%)(KMS除外,以2~0.25mm团聚体为主),并以>2mm团聚体为主;土壤结构破坏率KMS(51.62%)大于KGB(23.48%),KNR和KPF较小(分别为9.09%和9.46%).说明人为干扰或农业耕作破坏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使其向小粒级转变,土壤结构破坏率增大.对喀斯特地区退化严重的生态系统应减少人为干扰,以自然恢复等保护性措施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全磷 微生物量 土壤团聚体
原文传递
人为干扰对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磷和微生物量剖面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4
17
作者 魏亚伟 苏以荣 +1 位作者 陈香碧 何寻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4-169,共6页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以原生林地为对照,选取了玉米-红薯轮作地、放牧+火烧草地和自然恢复地3种不同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研究土壤剖面养分、微生物活性对干扰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磷变化较小,...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以原生林地为对照,选取了玉米-红薯轮作地、放牧+火烧草地和自然恢复地3种不同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研究土壤剖面养分、微生物活性对干扰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磷变化较小,说明磷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且淋溶作用较小;原生林地0-3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量碳、氮、磷、碱解氮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地、放牧+火烧草地和玉米-红薯轮作地(p<0.05),说明原生生态系统可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3种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0-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红薯轮作地,说明自然恢复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肥力和有机碳积累;玉米-红薯轮作地表层0-15 cm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主要受施肥影响;60-100 cm,原生林地、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土壤全氮显著高于玉米-红薯轮作地,说明农耕旱地土壤下层氮受雨水影响较大,淋失严重。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表层(0-15 cm)土壤碱解氮、微生物量碳、氮、磷显著高于玉米-红薯轮作地,说明减少人为干扰和实行自然恢复可显著提高土壤氮的有效性和微生物活性。因此,提高农田管理水平、施行保护性耕作,推行自然恢复、减少人为干扰是提高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生产力和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人为干扰 有机碳 全氮 全磷 微生物量
下载PDF
测定植物样品全氮含量的两种方法比较 被引量:19
18
作者 戴建军 王洪亮 程岩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6-38,共3页
比较了植物全 N测定的两种方法即开氏——蒸馏法和靛酚兰比色法 ,讨论了二者的各自特点 ,并对二者的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二者差异不显著 ,比色法测定结果与蒸馏法一致 ,另外认为靛酚兰比色法适合于大批植物全 N含量分析 。
关键词 n含量 开氏-蒸馏法 靛酚兰比色法 植物样品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氮素消耗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万素梅 韩清芳 +2 位作者 胡守林 贾志宽 杨宝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4-89,共6页
本文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生长年限分别为4 a、6 a、10 a、12 a、18 a及26 a苜蓿草地土壤氮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0—1000 cm土层,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全氮与碱解氮含量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全氮及碱解氮含量... 本文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生长年限分别为4 a、6 a、10 a、12 a、18 a及26 a苜蓿草地土壤氮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0—1000 cm土层,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全氮与碱解氮含量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全氮及碱解氮含量下降,350 cm土层以下,变化趋势平缓。在0—200 cm土层,26 a苜蓿草地全氮、碱解氮含量低于4 a、6 a苜蓿草地,高于10 a、12 a苜蓿草地;在200—1000 cm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在不同生长年限之间差异不大,表明苜蓿生长超过一定年限,土壤氮素有一定恢复,但受土壤氮素累计消耗的影响,只能使土壤上层的氮素逐步得到恢复,而深层土壤氮素难以恢复;苜蓿草地有机碳与全氮、碱解氮及C∶N之间均为正相关关系。苜蓿生长6 a以后,应对苜蓿草地进行合理施肥,以维持苜蓿草地的氮素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碱解氮 苜蓿草地 半湿润区
下载PDF
EM菌与水生植物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联合作用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效应 被引量:20
20
作者 丁学锋 蔡景波 +2 位作者 杨肖娥 常会庆 濮培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24-1327,共4页
采用人工自然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EM菌与水生植物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联合作用对污水水质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对于污水中氨氮的去除率,固定EM和水... 采用人工自然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EM菌与水生植物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联合作用对污水水质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对于污水中氨氮的去除率,固定EM和水生植物结合非固定EM的处理都达到了92%左右,但单独EM菌处理对水体磷的去除效果较差,只有20%左右。黄花水龙与不固定EM菌的联合处理去除氮和磷的效果最好,在处理12 d期间内,对NH+4-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98.1%、53.6%和47.4%。有关植物与EM联合作用降低水体中氮和磷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菌 总氮 总磷 氨氮 水生植物黄花水龙 富营养化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