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Topping-off技术通过将腰椎融合和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Coflex)结合,在实现充分减压的同时也能够对相邻节段予以保护。目前将Topping-off技术应用于腰骶区需要融合同时相邻节段存在退变的年轻患者的相关力学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背景:Topping-off技术通过将腰椎融合和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Coflex)结合,在实现充分减压的同时也能够对相邻节段予以保护。目前将Topping-off技术应用于腰骶区需要融合同时相邻节段存在退变的年轻患者的相关力学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建立腰骶交界区Topping-off有限元模型,分析邻近节段生物力学及全腰椎活动度的变化趋势。方法:随机选择1名健康年轻男性志愿者,既往无腰部外伤史及腰痛病史,经签署志愿同意书后,行薄层CT扫描,获取影像学资料。将图像信息导入计算机,依次通过Mimics、Geomagic Studio 12.0、HyperMesh、Abaqus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建立全腰椎模型,即健康组模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后,在健康组模型的基础上改变L4-S1椎间盘材料属性建立椎间盘中度退变模型,并在退变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融合模型和Topping-off模型。然后分别计算4组模型在施加400 N的预载荷和10 N m的扭转力矩后L2-L5节段活动度变化趋势及L4/L5椎间盘、髓核以及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①Topping-off模型与融合模型腰椎活动度较退变模型减小,且Topping-off模型比融合模型减小更明显;②融合模型术后L4-L5活动度较退变模型显著增加,L2/L3、L3/L4节段活动度相比退变模型并无明显改变;Topping-off模型L4-L5活动度较退变模型减小,L2/L3、L3/L4节段活动度相比退变模型在前屈及后伸体位下均有一定程度增加;③相比退变模型,融合模型L4-L5节段在前屈、后伸、左旋、左侧弯4个体位下,椎间盘、髓核、关节突关节应力均增大,而Topping-off模型纤维应力在4个体位下均降低;④说明Topping-off技术不仅能够降低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和关节突的关节应力,而且能够减少相邻节段过度活动,增加上位其他节段的活动度,进而在代偿腰椎活动度的同时延缓相邻节段退变。展开更多
[目的]在MRI上观察采用Topping-off技术置入棘突间装置(Coflex)后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并评价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8月~2014年11月,107例L5/S1间盘脱出合并L4、L5间盘退变,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48例...[目的]在MRI上观察采用Topping-off技术置入棘突间装置(Coflex)后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并评价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8月~2014年11月,107例L5/S1间盘脱出合并L4、L5间盘退变,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48例仅对L5S1行椎间融合术(融合组);59例采用Topping-off技术,L5、S1椎间融合术同时在L4、5棘突间置入Coflex(Topping-off组)。比较两组术前及随访时VAS、ODI及MRI上L4、5节段椎间盘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RSI)变化情况。[结果]融合组与Topping-off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两组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RI上Topping-off组L4、5节段椎间盘相对信号强度(RSI)显著高于融合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及Topping-off技术对于伴节段不稳或伴有剧烈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良好且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对于已合并上位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Topping-off技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更有助于延缓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Topping-off技术通过将腰椎融合和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Coflex)结合,在实现充分减压的同时也能够对相邻节段予以保护。目前将Topping-off技术应用于腰骶区需要融合同时相邻节段存在退变的年轻患者的相关力学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建立腰骶交界区Topping-off有限元模型,分析邻近节段生物力学及全腰椎活动度的变化趋势。方法:随机选择1名健康年轻男性志愿者,既往无腰部外伤史及腰痛病史,经签署志愿同意书后,行薄层CT扫描,获取影像学资料。将图像信息导入计算机,依次通过Mimics、Geomagic Studio 12.0、HyperMesh、Abaqus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建立全腰椎模型,即健康组模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后,在健康组模型的基础上改变L4-S1椎间盘材料属性建立椎间盘中度退变模型,并在退变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融合模型和Topping-off模型。然后分别计算4组模型在施加400 N的预载荷和10 N m的扭转力矩后L2-L5节段活动度变化趋势及L4/L5椎间盘、髓核以及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①Topping-off模型与融合模型腰椎活动度较退变模型减小,且Topping-off模型比融合模型减小更明显;②融合模型术后L4-L5活动度较退变模型显著增加,L2/L3、L3/L4节段活动度相比退变模型并无明显改变;Topping-off模型L4-L5活动度较退变模型减小,L2/L3、L3/L4节段活动度相比退变模型在前屈及后伸体位下均有一定程度增加;③相比退变模型,融合模型L4-L5节段在前屈、后伸、左旋、左侧弯4个体位下,椎间盘、髓核、关节突关节应力均增大,而Topping-off模型纤维应力在4个体位下均降低;④说明Topping-off技术不仅能够降低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和关节突的关节应力,而且能够减少相邻节段过度活动,增加上位其他节段的活动度,进而在代偿腰椎活动度的同时延缓相邻节段退变。
文摘[目的]在MRI上观察采用Topping-off技术置入棘突间装置(Coflex)后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并评价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8月~2014年11月,107例L5/S1间盘脱出合并L4、L5间盘退变,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48例仅对L5S1行椎间融合术(融合组);59例采用Topping-off技术,L5、S1椎间融合术同时在L4、5棘突间置入Coflex(Topping-off组)。比较两组术前及随访时VAS、ODI及MRI上L4、5节段椎间盘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RSI)变化情况。[结果]融合组与Topping-off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两组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RI上Topping-off组L4、5节段椎间盘相对信号强度(RSI)显著高于融合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及Topping-off技术对于伴节段不稳或伴有剧烈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良好且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对于已合并上位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Topping-off技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更有助于延缓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