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与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疗效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9
1
作者 施荣茂 王浩明 +6 位作者 陈道森 李瀚卿 邸宁 代飞 罗飞 许建中 周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88-1293,共6页
目的对比评价单节段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邻近节段保护)与单节段椎间融合两种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对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采用Isobar动态固定进行邻近节段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 目的对比评价单节段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邻近节段保护)与单节段椎间融合两种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对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采用Isobar动态固定进行邻近节段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1月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57例患者资料。邻近节段保护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退变较重,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单节段融合组30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较轻,行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两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总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12~4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椎总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两组术后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均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退变均未见进展,邻近节段保护组7例、单节段融合组5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邻近节段保护组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各1例。结论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该技术存在动态固定失效的风险,其发生可能与操作技术及适应证选择有关,故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以术前邻近节段存在明显退变或不稳且无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固定 邻近节段保护 腰椎融合 邻近节段退变 椎间盘退变
下载PDF
Topping-off与融合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冬月 海涌 +5 位作者 孟祥龙 杨晋才 关立 刘玉增 苏庆军 康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67-973,共7页
[目的]探讨Topping-off与融合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比性研究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99例L3~5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Topping-off组(L_(4~5)PLIF+L_(3~... [目的]探讨Topping-off与融合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比性研究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99例L3~5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Topping-off组(L_(4~5)PLIF+L_(3~4)Coflex)45例,男21例,女24例,平均年龄61.50岁(46~77岁);融合固定组(L3~5PLIF)54例,男25例,女29例,平均年龄63.70岁(50~75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选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拍摄腰椎平扫MRI及站立位正侧屈伸位X线片,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2年邻近节段L2-3椎间活动度及椎间盘MRI改良Pfirrmman分级,术前、术后2年Coflex置入节段L_(3~4)的椎间活动度,术后2年Topping-off组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Coflex置入节段L_(3~4)与其上位节段L_(2~3)椎间活动度之和)。[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5.20±7.80)月(24~48月)。Topping-off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小于融合固定组(P<0.05)。术后2年腰痛及腿痛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两组均有明显好转(P<0.05)。术后2年L_(2~3)椎间活动度,与术前比较Topping-off组无明显变化(P>0.05),融和固定组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Topping-off组明显小于融合固定组(P<0.05)。术后2年Topping-off组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与融合固定组L_(2~3)椎间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腰椎MRI显示L_(2~3)椎间盘改良Pfirrman分级,Topping-off组明显优于融合固定组(P<0.05)。[结论]Topping-off对比融合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临床效果相似的特点,Coflex置入节段承担近端腰椎部分活动与应力,有助于减缓邻近节段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ping-off Cofelx 融合固定 退行性腰椎疾病 临床疗效 邻近节段退变
原文传递
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腰骶区椎间融合联合置入棘突间动态内固定装置后腰椎的生物力学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曹亮亮 徐建广 梅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05-1910,共6页
背景:Topping-off技术通过将腰椎融合和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Coflex)结合,在实现充分减压的同时也能够对相邻节段予以保护。目前将Topping-off技术应用于腰骶区需要融合同时相邻节段存在退变的年轻患者的相关力学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 背景:Topping-off技术通过将腰椎融合和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Coflex)结合,在实现充分减压的同时也能够对相邻节段予以保护。目前将Topping-off技术应用于腰骶区需要融合同时相邻节段存在退变的年轻患者的相关力学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建立腰骶交界区Topping-off有限元模型,分析邻近节段生物力学及全腰椎活动度的变化趋势。方法:随机选择1名健康年轻男性志愿者,既往无腰部外伤史及腰痛病史,经签署志愿同意书后,行薄层CT扫描,获取影像学资料。将图像信息导入计算机,依次通过Mimics、Geomagic Studio 12.0、HyperMesh、Abaqus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建立全腰椎模型,即健康组模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后,在健康组模型的基础上改变L4-S1椎间盘材料属性建立椎间盘中度退变模型,并在退变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融合模型和Topping-off模型。然后分别计算4组模型在施加400 N的预载荷和10 N m的扭转力矩后L2-L5节段活动度变化趋势及L4/L5椎间盘、髓核以及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①Topping-off模型与融合模型腰椎活动度较退变模型减小,且Topping-off模型比融合模型减小更明显;②融合模型术后L4-L5活动度较退变模型显著增加,L2/L3、L3/L4节段活动度相比退变模型并无明显改变;Topping-off模型L4-L5活动度较退变模型减小,L2/L3、L3/L4节段活动度相比退变模型在前屈及后伸体位下均有一定程度增加;③相比退变模型,融合模型L4-L5节段在前屈、后伸、左旋、左侧弯4个体位下,椎间盘、髓核、关节突关节应力均增大,而Topping-off模型纤维应力在4个体位下均降低;④说明Topping-off技术不仅能够降低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和关节突的关节应力,而且能够减少相邻节段过度活动,增加上位其他节段的活动度,进而在代偿腰椎活动度的同时延缓相邻节段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topping-off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活动度 相邻节段退变
下载PDF
IntraSpine应用于腰椎Topping-off技术的个案报道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范子寒 冯世通 +2 位作者 林吉生 费琦 杨雍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3期413-414,共2页
近年来,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相关并发症,如腰椎活动度下降、假关节形成、顽固性下腰痛等,逐渐见诸报道[1]。其中,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是较为严重的远期并发症... 近年来,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相关并发症,如腰椎活动度下降、假关节形成、顽固性下腰痛等,逐渐见诸报道[1]。其中,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是较为严重的远期并发症之一[2]。研究表明,动态稳定装置是预防ASD发生的解决办法之一[3]。在此基础上,Topping-off技术(即:在融合节段应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而邻近节段使用非融合技术)被提出并逐渐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Spine topping-off 动态稳定装置 腰椎间盘突出
下载PDF
Topping-off术后上位相邻节段的MRI表现及近期疗效 被引量:2
5
作者 曹亮亮 徐建广 +3 位作者 连小峰 蔡斌 杨二柱 张国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552-1557,共6页
[目的]在MRI上观察采用Topping-off技术置入棘突间装置(Coflex)后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并评价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8月~2014年11月,107例L5/S1间盘脱出合并L4、L5间盘退变,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48例... [目的]在MRI上观察采用Topping-off技术置入棘突间装置(Coflex)后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并评价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8月~2014年11月,107例L5/S1间盘脱出合并L4、L5间盘退变,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48例仅对L5S1行椎间融合术(融合组);59例采用Topping-off技术,L5、S1椎间融合术同时在L4、5棘突间置入Coflex(Topping-off组)。比较两组术前及随访时VAS、ODI及MRI上L4、5节段椎间盘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RSI)变化情况。[结果]融合组与Topping-off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两组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RI上Topping-off组L4、5节段椎间盘相对信号强度(RSI)显著高于融合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及Topping-off技术对于伴节段不稳或伴有剧烈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良好且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对于已合并上位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Topping-off技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更有助于延缓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ping-off MRI 相对信号强度 相邻节段 融合
原文传递
棘突间弹性固定翻修术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朱震奇 刘海鹰 +3 位作者 刘辰君 段硕 王凯丰 徐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2-588,共7页
[目的]分析棘突间弹性固定装置翻修手术的原因。[方法]2009年3月~2013年10月,11例接受棘突间弹性固定装置(Wallis或Coflex)手术的患者于2010年12月~2016年12月因多种原因行翻修手术,初次手术及翻修手术均在本科完成。其中包括9例男性... [目的]分析棘突间弹性固定装置翻修手术的原因。[方法]2009年3月~2013年10月,11例接受棘突间弹性固定装置(Wallis或Coflex)手术的患者于2010年12月~2016年12月因多种原因行翻修手术,初次手术及翻修手术均在本科完成。其中包括9例男性和2例女性,初次手术平均年龄57岁(26~77岁)。对比分析两次术前及术后的临床资料及X线片、CT或MRI等影像学资料。[结果]两次手术平均间隔3.75年。通过对临床及影像资料的分析,翻修手术的可能原因包括:不恰当的手术适应证、相邻节段病、棘突骨折或骨吸收以及慢性感染。其中,不恰当的手术适应证又包括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明显的局部节段不稳定、腰椎侧弯及严重骨质疏松。[结论]棘突间弹性固定装置(Wallis或Coflex)不恰当的手术适应证包含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明显的局部节段不稳定、腰椎侧弯及严重骨质疏松。在棘突间弹性固定装置置入术后,相邻节段病、棘突骨折或骨吸收以及慢性感染的问题应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突间弹性固定装置 翻修手术 相邻节段病 topping-off 骨吸收
原文传递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7
作者 李冬月 海涌 +5 位作者 孟祥龙 杨晋才 关立 苏庆军 康南 张希诺 《北京医学》 CAS 2016年第7期648-653,共6页
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Coflex治疗的173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单纯Coflex治疗104例,男47例,女57例;年龄27~84岁,平均57.8岁;Topping-off治疗69... 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Coflex治疗的173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单纯Coflex治疗104例,男47例,女57例;年龄27~84岁,平均57.8岁;Topping-off治疗69例,男37例,女32例,年龄39~78岁,平均59.4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选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拍摄腰椎站立位的正侧位X片,测量并记录Coflex节段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终末随访时的椎间角度和椎体后缘高度。结果本组随访12~64个月,平均(28.1±12.2)个月。单纯Coflex的平均手术时间(92.2±24.6)min,平均出血量(195.5±62.2)ml;Topping-off的平均手术时间(173.7±28.7)min,平均出血量(415.5±80.7)ml。单纯Coflex术后伤口感染2例,术后5年翻修1例;Topping-off术后伤口感染2例,椎管内血肿2例,术后3年Coflex置入节段翻修1例,术后3年融合节段下位椎间盘突出行二次手术1例。术后1年随访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置入节段术后3个月椎间角度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终末椎间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椎体后缘高度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终末椎体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中短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Coflex节段的椎间角度及椎体后缘高度术后短期内可获得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疾病 棘突间 COFLEX topping-off
下载PDF
棘间动态稳定系统Coflex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杜明瑞 周程沛 +2 位作者 魏飞龙 朱凯龙 钱济先 《中华全科医学》 2020年第9期1551-1554,共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引起急性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方式,被称为"金标准"。Coflex为棘突间U形固定装置,是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的一种。区别...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引起急性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方式,被称为"金标准"。Coflex为棘突间U形固定装置,是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的一种。区别于椎弓根螺钉融合内固定术,该装置既保留了手术节段一部分的活动度,又实现了手术节段的相对稳定。因此,Coflex动态稳定既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如手术节段活动度消失以及邻近节段退变等融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多节段的腰椎退变,Topping-off术式即下位节段腰椎融合手术联合上位节段腰椎Coflex动态稳定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其在融合椎与正常椎之间起缓冲作用,避免了应力集中,可降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的风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C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设计细节以及应用途径等方面得到不断改进与拓展,新型的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IntraSPINE也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关于Coflex的研究不断加深,Coflex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被认可,但仍缺乏高级别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作为支撑。因此,旨在为Coflex系统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就Coflex系统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生物力学特点、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新型动态稳定装置的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稳定 内固定器 腰椎退行性疾病
原文传递
Topping-of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陈小龙 海涌 +4 位作者 关立 杨晋才 鲁世保 孟祥龙 郭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评价Topping-off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改变。方法 :2008年8月~2012年12月,35例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其中上位病变节段为轻或中度退变)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62.6... 目的:评价Topping-off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改变。方法 :2008年8月~2012年12月,35例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其中上位病变节段为轻或中度退变)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62.6±18.9岁(30~7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腰椎单节段融合(PLIF)+上位节段棘突间动态稳定(置入Coflex)手术(Topping-off手术),其中L4/5置入Coflex+L5/S1融合14例,L3/4置入Coflex+L4/5融合2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上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椎体偏移、椎间隙角及腰椎前凸角;在MRI上对Coflex置入节段和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改良Pfirrmann分级。结果: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12±21min(95~155min),出血量为403±111ml(300~520ml)。均未出现硬脊膜破裂、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随访24.8±12.8个月(11~65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置入节段椎间隙角较术前显著性增大(t=-1.8,P〈0.05);Coflex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活动度(过伸位角度-过屈位角度)、椎间隙角及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随访2年以上患者MRI检查显示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情况与术前相同。结论:Topping-off手术可以保持Coflex置入节段良好的稳定性,并保留该节段部分运动功能及其上位相邻节段节段正常活动,减少了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ping-off手术 腰椎管狭窄症 相邻节段退变 影像学
下载PDF
融合与Topping-off术对腰椎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海鹰 王捷夫 朱震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3-727,共5页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Topping-off术对融合节段的相邻节段的影响.方法:建立L1~L5正常腰椎有限元模型,经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有效性后分别建立2种手术模型:(1)L4/L5节段融合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Topping-off术对融合节段的相邻节段的影响.方法:建立L1~L5正常腰椎有限元模型,经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有效性后分别建立2种手术模型:(1)L4/L5节段融合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模型,(2)L4/L5节段融合及L3/L4节段植入棘突间固定装置(interspinous spacer,ISP)的Topping-off模型.分别对两者L1椎体上终板施加500 N垂直压缩载荷以及10 Nm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旋转力矩载荷,观察L3/L4节段活动度、椎间盘压力、小关节应力及L3、L4棘突应力情况,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前屈、后伸载荷下,Topping-off模型L3椎体相对位移、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压力、双侧小关节应力小于PLIF模型(P〈0.05),L3、L4椎体棘突应力大于PLIF模型(P〈0.05).在左侧屈载荷下,Topping-off模型L3/L4节段左侧小关节应力小于PLIF模型(P〈0.05).结论:Topping-off术能够降低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和小关节负荷,具有潜在的预防融合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腰椎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toppingoff
下载PDF
Topping-off手术与后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玮 潘福敏 +3 位作者 孔超 孙祥耀 侯晓飞 鲁世保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7-652,共6页
目的比较Topping-off手术与经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P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DLD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 目的比较Topping-off手术与经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P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DLD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采用Topping-off术式治疗的40例患者为Topping-off组,按照组间主要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选择采用PIF术式治疗的60例患者为PIF组。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腰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进行评分,使用屈伸位腰椎X线片测量L2/3、L3/4及L2-4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使用改良Pfirrmann评分评估术前术后L2/3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Topping-off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P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ping-off组术中出血量小于PI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Topping-off组L3/4节段ROM较术前降低(P<0.05),L2/3节段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而PIF组L2/3节段ROM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间L2-4节段术后2年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年,PIF组L2/3节段改良Pfirrmann评分较Topping-off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pping-off术与PIF术均能显著改善DLD预后,但Topping-off手术能预防或延缓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对临床诊疗策略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ping-off手术 经后路椎间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活动度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腰椎Topping-off术式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文龙 刘正 吴四军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36-140,共5页
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疗效确切,是治疗多种腰椎退行性疾患的“金标准”。但应用这种经典术式长期随访也会带来新的挑战,如假关节形成、活动度下降以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 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疗效确切,是治疗多种腰椎退行性疾患的“金标准”。但应用这种经典术式长期随访也会带来新的挑战,如假关节形成、活动度下降以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等[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topping-off术式 非融合 邻近节段 综述
原文传递
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在腰椎退行性疾病Topping-off手术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清华 彭文 +4 位作者 陈忠羡 刘一涛 冯志强 雷洪後 付兆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11-817,共7页
目的:评价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在腰椎退行性疾病Topping-off手术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在我院脊柱外科对43例因腰椎退行性疾病需要进行腰椎融合手术且相邻节段已出现影像学改变的患者通过动态固定椎弓根螺... 目的:评价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在腰椎退行性疾病Topping-off手术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在我院脊柱外科对43例因腰椎退行性疾病需要进行腰椎融合手术且相邻节段已出现影像学改变的患者通过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进行Topping-off手术,其中男性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6岁(52~76岁);双节段手术32例,三节段手术11例;L2/3动态固定8例,L3/4动态固定19例,L4/5动态固定16例;头端动态固定39例,尾端动态固定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动态固定节段与其相邻节段椎间盘改良Pfirrmann分级、椎间盘高度(DSH)和关节活动范围(ROM)等。结果: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及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07±16min(90~15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280±72ml(200~450ml),平均住院时间9±2d(7~12d);腰/腿痛VAS和ODI术后、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动态固定节段及其相邻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在术前以及术后1年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术前动态固定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低于或等于Ⅴ级时术前与术后1年椎间盘退变情况有差异(P<0.05);动态固定节段及其相邻节段ROM、DSH在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1年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在腰椎退行性疾病Topping-off手术中具有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能够保留腰椎融合术相邻节段一定的活动度,有效维持术后椎间隙高度以及椎间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节段退变 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 腰椎退行性疾病 topping-off手术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撑开器Coflex的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进展
14
作者 傅博 郑浩 曹杨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2193-2197,共5页
传统的腰椎融合技术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方式,这种技术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日益明显,而腰椎棘突间撑开器作为一种更加微创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Coflex技术作为腰椎棘突间撑开器的重要代... 传统的腰椎融合技术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方式,这种技术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日益明显,而腰椎棘突间撑开器作为一种更加微创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Coflex技术作为腰椎棘突间撑开器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已得到了验证。Coflex技术独特的设计使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力学优势,与腰椎融合技术相比,其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保留了手术节段的部分活动度,可以有效避免邻椎病的发生,避免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单纯减压技术相比,Coflex技术持续维持椎间孔及椎间隙高度,防止疾病复发。作为新兴技术,与传统的腰椎融合技术相比,Coflex技术缺乏长期的临床随访试验且同样存在并发症,严重影响了Coflex技术的推广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COFLEX 单纯减压技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topping-off技术
下载PDF
改良Topping-off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
15
作者 孔鹏 谭洪栋 +2 位作者 张建新 汲长蛟 许良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65-272,共8页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Topping-off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选取84例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临床路径进行手术设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改良Topping-off手术治疗组42例(改良Topping-off...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Topping-off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选取84例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临床路径进行手术设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改良Topping-off手术治疗组42例(改良Topping-off组)及多节段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42例(全椎板组)。其中改良Topping-off组,男15例,女27例,年龄28~80(59.57±11.85)岁。全椎板组,男14例,女28例,年龄45~82(64.26±9.19)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活动度等影像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6、12周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周随访。改良Topping-of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全椎板组(P<0.05)。改良Topping-off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全椎板组(P<0.05)。两组术后12周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腰椎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Topping-off组术后1、6、12周VAS均较术前降低(P<0.01),术后12周ODI较术前降低(P<0.01)。全椎板组术后1、6、12周VAS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2周OD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对比术后1、6、12周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2周O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改良Topping-off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减少了融合节段总长度,避免或减缓了邻近节段的退变,对维持脊柱的正常运动有积极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改良topping-off技术
下载PDF
奎屯垦区自育杂交棉七杂五农艺措施最优组合模型的研究
16
作者 王志刚 黄丽叶 +3 位作者 毛鹏志 赵永刚 朱江艳 宋超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185-189,共5页
采用五水平有重复的最优回归设计,选取种植密度、缩节胺用量和打顶时间等可调控因子进行杂交棉的栽培技术研究,以探索影响杂交棉丰产栽培的关键因子及最佳用量。结果表明,对籽棉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打顶时间〉种植密度〉缩节胺用量;杂交... 采用五水平有重复的最优回归设计,选取种植密度、缩节胺用量和打顶时间等可调控因子进行杂交棉的栽培技术研究,以探索影响杂交棉丰产栽培的关键因子及最佳用量。结果表明,对籽棉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打顶时间〉种植密度〉缩节胺用量;杂交棉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X1≤1.48万株/667m^2)、适宜的化控量(X2≤8.3g/667m^2)和打顶日期的延后(X3≥7月7日),籽棉产量出现300kg/667m^2以上的几率增加;过大的种植密度(X1≥1.72万株/667m^2)、缩节胺化控超量(X2〉16.7g/667m^2)和过早的打顶时间(X3≤6月25日),高产的几率较小(Y≤200kg/667m^2)。在2007年特殊气候条件下,当种植密度在0.60~0.84万株/667m^2,缩节胺化控量为7.2g/667m^2,打顶时间在7月10号时,杂交棉七杂五可获得345.70±0.53kg/667m^2最高籽棉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棉 种植密度 缩节胺 打顶时间 组合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