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1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定正畸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2
1
作者 姜若萍 张丁 傅民魁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5-457,共3页
目的 研究影响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部分临床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经过固定正畸治疗 ,有清晰可辨的矫治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者 96例。以改良根吸收分级法评估每名患者矫治前后全口牙齿根吸收情况。通过多元方差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探... 目的 研究影响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部分临床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经过固定正畸治疗 ,有清晰可辨的矫治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者 96例。以改良根吸收分级法评估每名患者矫治前后全口牙齿根吸收情况。通过多元方差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探讨正畸后平均根吸收值 (rootresorptionaftertreatment ,RRAT )与性别、年龄、减数与否、部位、疗程和治疗前平均根吸收值 (rootresorptionbeforetreatment,RRBT )的关系。结果 ①女性RRAT校正均值为 0 4 1,男性为 0 34,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5 )。②拔牙组的RRAT校正均值为 0 4 3,未拔牙组为 0 3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0 .0 0 1)。③前牙区RRAT校正均值为 0 5 9,后牙区为 0 12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④上牙RRAT校正均值为 0 4 0 ,下牙为 0 37,差异无显著性。⑤RRAT与年龄、疗程及RRBT呈正相关 ,复相关系数R =0 5 9,判定系数R2 =0 35。结论 性别、年龄、减数与否、疗程、部位及治疗前牙根状况对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正畸 牙根吸收 正畸治疗 牙移动
原文传递
正畸内收上切牙对上颌牙槽骨改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许天民 刘妍 +1 位作者 江久汇 张海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1-433,共3页
目的 :调查上切牙内收过程中牙槽骨的增生与吸收情况。方法 :以 5 5例拔牙治疗病例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的头颅侧位片为研究样本 ,测量他们在这 3个阶段切牙的位移以及其牙根前方和后方牙槽骨的厚度变化及牙槽突总厚度的变化情况。... 目的 :调查上切牙内收过程中牙槽骨的增生与吸收情况。方法 :以 5 5例拔牙治疗病例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的头颅侧位片为研究样本 ,测量他们在这 3个阶段切牙的位移以及其牙根前方和后方牙槽骨的厚度变化及牙槽突总厚度的变化情况。测量方法采用腭结构重叠法 ,以治疗前的前颅底平面为参照平面建立同一坐标系 ,双人定点取均值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完成测量及重叠计算。结果 :上切牙阻力中心治疗后向腭侧移动了 1.8mm(P <0 .0 0 1) ,向上移动了 0 .4mm(P >0 .0 5 )。阻力中心水平的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了 0 .2mm (P<0 .0 1) ,腭侧牙槽骨厚度减小了 0 .8mm(P <0 .0 0 1) ;随访期切牙阻力中心向唇向复发了 0 .8mm(P <0 .0 1) ,阻力中心水平的唇侧牙槽骨厚度相应减小了 0 .2mm(P <0 .0 5 ) ,但腭侧牙槽骨厚度却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结论 :在上前牙唇腭侧向移动的过程中 ,牙槽骨的生物学改建是以骨吸收为主 ,骨增生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移动 骨吸收 骨增生 治疗 拔牙
下载PDF
弱激光照射对兔牙移动速度及骨改建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孙新华 朱宪春 +2 位作者 徐成伟 叶耐永 朱虹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90-293,共4页
目的 :探讨弱激光照射对兔实验性牙齿移动速度及骨改建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 42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 7组 ,即正常组、实验 1、3、5、7、14、2 1d组。 2 %戊巴比妥钠麻醉下于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与切牙间拴结不锈钢螺簧 ,施力 80g。左侧为对... 目的 :探讨弱激光照射对兔实验性牙齿移动速度及骨改建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 42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 7组 ,即正常组、实验 1、3、5、7、14、2 1d组。 2 %戊巴比妥钠麻醉下于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与切牙间拴结不锈钢螺簧 ,施力 80g。左侧为对照侧 ,右侧为照射侧 ,进行弱激光照射。通过计算机测量分析牙齿移动的距离 ,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破骨细胞计数。结果 :经弱激光照射侧牙齿移动距离普遍大于对照侧 ,1、3、14、2 1d有显著差异。光镜下的组织学观察显示 ,经弱激光照射侧血管化反应、破骨与成骨活动均较对照侧活跃。破骨细胞计数 3、5、7d组与对照侧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1,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激光照射 牙齿移动速度 骨改建 口腔正畸
下载PDF
青少年期正畸治疗与上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关系 被引量:34
4
作者 许天民 SBaumrind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5-268,共4页
目的 探讨青少年错畸形患者在正畸治疗中 ,牙齿移动与上中切牙根尖吸收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青少年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 ,经与对照组匹配后 ,确定其中 5 8例为研究样本 ,分别以治疗前后根尖片测量上中切... 目的 探讨青少年错畸形患者在正畸治疗中 ,牙齿移动与上中切牙根尖吸收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青少年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 ,经与对照组匹配后 ,确定其中 5 8例为研究样本 ,分别以治疗前后根尖片测量上中切牙根吸收的情况 ,以头颅侧位片测量治疗前后牙根在前后向及垂直向的位移值并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根吸收与牙根尖的龈向压入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P <0 0 0 1) ,与牙根尖的向伸长也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 (P <0 0 5 ) ,但根吸收与牙根尖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却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多元回归结果还显示 ,治疗过程中牙根尖位移为零时 ,根尖的平均吸收量达到 2 2 9mm ,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期进行正畸治疗 ,正畸牙移动量与牙根尖吸收量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可能性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吸收 正畸学 牙移动 中切牙 青少年 正畸治疗
原文传递
正畸牙移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5
5
作者 黄艳 王旭霞 +1 位作者 张君 张文娟 《口腔医学》 CAS 2007年第2期64-66,共3页
目的建立正畸牙移动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用40只7周龄雌性SPF级Wistar大鼠,每只大鼠上颌左右两侧分别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对照侧不做处理;实验侧用传统(不采用任何固位方法)和改进(粘结剂联合磨沟固位法)两种方法安装以两个上颌切牙为... 目的建立正畸牙移动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用40只7周龄雌性SPF级Wistar大鼠,每只大鼠上颌左右两侧分别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对照侧不做处理;实验侧用传统(不采用任何固位方法)和改进(粘结剂联合磨沟固位法)两种方法安装以两个上颌切牙为支抗,近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的正畸牵引装置,并对两种方法的装置脱落率进行比较。结果采用传统方法建立的牙移动动物模型,装置脱落率为95%;改进后的牙移动装置只有1例发生脱落,脱落率为2.6%,且实验侧上颌第一磨牙发生了明显近中移动。结论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改进的粘结剂联合磨沟固位法安装以上颌切牙为支抗,近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的正畸牵引装置可行,可建立正畸牙移动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移动 动物实验 大鼠
下载PDF
牙周病患者正畸前后牙槽骨密度变化的CBCT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马志贵 房兵 +1 位作者 毛丽霞 夏韫晖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0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目的 牙周病正畸治疗中,在严格控制炎症和正畸力的情况下,牙齿松动度仍然增加,本研究旨在从牙槽骨骨密度变化方面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择牙周病正畸治疗者20例,牙周健康正畸者为对照组21例,应用锥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 目的 牙周病正畸治疗中,在严格控制炎症和正畸力的情况下,牙齿松动度仍然增加,本研究旨在从牙槽骨骨密度变化方面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择牙周病正畸治疗者20例,牙周健康正畸者为对照组21例,应用锥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正畸治疗的第一期排齐阶段前后拍摄,使用头影测量方法原理,在CBCT图像的选定截面定点,对上下颌前牙区牙槽间隔骨密度进行测量,同时记录相关的临床牙周指标,采用SPSSl6.0软件包分析,以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内和组间的牙槽骨密度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骨密度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牙周病组和对照组骨密度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牙槽骨密度降低量为牙周病组(-18.94±30.81)显著大于对照组(-11.35±31.55)(P<0.05),牙周病组牙松动度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静止期牙周病牙槽骨在正畸力刺激下,牙槽骨密度明显降低.牙槽骨密度降低与牙齿松动度增加有显著相关,推测松动度增加可能由于骨密度降低引起,这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牙周病 牙槽骨密度 松动度 正畸牙移动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大鼠正畸牙齿的移动 被引量:18
7
作者 杨美祥 丁寅 +1 位作者 徐如生 邹邦新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第7期628-629,共2页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状态对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 方法:利用大鼠切除卵巢 6 w k 后建立的骨质疏松模型,通过矫治加力装置使大鼠上颌第1 磨牙前移,使用显微测量仪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并做统计分析. 结果:骨质疏松大鼠受相同力时...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状态对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 方法:利用大鼠切除卵巢 6 w k 后建立的骨质疏松模型,通过矫治加力装置使大鼠上颌第1 磨牙前移,使用显微测量仪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并做统计分析. 结果:骨质疏松大鼠受相同力时牙齿移动的速度快于正常组,骨质疏松时牙周组织对外力的作用比较敏感,而且更容易发生牙根创伤性反应. 结论:在临床矫治骨质疏松患者时宜使用轻而柔和的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雌激素 牙齿移动 正畸学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厚度和唇向移位量对矫治力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23
8
作者 任超超 李晓玮 +2 位作者 王喆垚 王红梅 白玉兴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膜片厚度和牙齿唇向移位量对矫治力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设计右上中切牙唇向移位0.3、0.6、0.9、1.2、1.5和1.8 mm,三维打印2倍标准(牙合)模型大小的上颌树脂模型,并采用0.8、1.0、1.5和2.0 mm...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膜片厚度和牙齿唇向移位量对矫治力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设计右上中切牙唇向移位0.3、0.6、0.9、1.2、1.5和1.8 mm,三维打印2倍标准(牙合)模型大小的上颌树脂模型,并采用0.8、1.0、1.5和2.0 mm厚度的膜片压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每种移位量每种厚度制备6个).利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微型测力系统测量矫治力.结果 相同牙齿移位量条件下,随着膜片厚度增加,矫治器产生的矫治力逐渐增大(P<0.05);唇向移位0.3 mm,0.8、1.0、1.5、2.0 mm厚度膜片产生的矫治力分别为(1.237±0.082)、(1.543±0.059)、(3.602±0.102)、(6.734±0.063)N.相同膜片厚度条件下,随着牙齿唇向移位量增加,矫治器产生的矫治力呈增加趋势(P<0.05);0.8mm厚度膜片,切牙唇向移位0.6、0.9、1.2、1.5mm时,矫治力分别为(1.354±0.039)、(1.288±0.037)、(1.479±0.031)、(1.799±0.039)N.结论 随着牙齿唇向移位量和膜片厚度的增加,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产生的矫治力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矫正器设计 牙移动 无托槽隐形矫治
原文传递
种植体支抗辅助牙列整体远移的疗效及长期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9
作者 贺红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94-598,共5页
牙列拥挤和牙齿前突常是正畸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对于严重拥挤或前突的患者,临床常行减数前磨牙矫治。但对轻度拥挤或前突的患者,临床可采用种植体支抗辅助远移牙列的方案。本文对种植体支抗辅助远移牙列的矫治效果、影响因素和疗效... 牙列拥挤和牙齿前突常是正畸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对于严重拥挤或前突的患者,临床常行减数前磨牙矫治。但对轻度拥挤或前突的患者,临床可采用种植体支抗辅助远移牙列的方案。本文对种植体支抗辅助远移牙列的矫治效果、影响因素和疗效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结果 牙移动 正畸支抗 微螺钉种植体
原文传递
种植钉与口外力作为正畸强支抗的临床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黄晓峰 韩培彦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7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目的比较头帽口外力装置和钛合金钉种植体作为正畸强支抗对正畸病人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开唇露齿,牙列拥挤和/或前牙前突的患者20名,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使用头帽口外弓加强后牙支抗;第二组使用助攻型种植钉作为支抗体。比较两组... 目的比较头帽口外力装置和钛合金钉种植体作为正畸强支抗对正畸病人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开唇露齿,牙列拥挤和/或前牙前突的患者20名,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使用头帽口外弓加强后牙支抗;第二组使用助攻型种植钉作为支抗体。比较两组总的治疗时间,及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线距和U1-SN的角度差值。结果①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没有发生松动和脱落。②使用口外支抗组总的治疗时间平均为23.9月,种植支抗组平均为20.9月。③使用口外支抗组的支抗磨牙近中平均2.91mm,切牙切缘平均内收5.07mm,治疗前后U1-SN角度的差值为15.7°;而使用种植支抗组的支抗磨牙近中移动平均1.05mm,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69mm,U1-SN角度的差值为12.1°,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钛合金钉种植体作为正畸强支抗要比头帽口外力装置能够更好的控制牙齿移动,缩短整个治疗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种植体 支抗 牙齿移动
下载PDF
联合卡环、延长卡环与套筒冠固位体的基牙位移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韩栋伟 刘莉 +1 位作者 李巧明 李秉鸿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9-352,共4页
目的 探讨单侧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的不同固位装置对基牙的影响。方法 在上下牙列间放置食物片 ,应用单侧游离端缺失病例中使用最多的联合卡环、延长卡环和套筒冠作为固位装置。当咬合时 ,用高精度激光位移测量仪测得其基牙各自的位移... 目的 探讨单侧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的不同固位装置对基牙的影响。方法 在上下牙列间放置食物片 ,应用单侧游离端缺失病例中使用最多的联合卡环、延长卡环和套筒冠作为固位装置。当咬合时 ,用高精度激光位移测量仪测得其基牙各自的位移量 ,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种不同固位装置义齿的基牙 45都有牙体移动、倾斜、扭转及垂直向的位移。其位移量在水平扭转时 ,套筒冠为最小 (P <0 0 1 ) ;而垂直向的位移 ,套筒冠则大于联合卡环和延长卡环 (P <0 0 1 )。结论 与联合卡环和延长卡环相比较 ,套筒冠所承受的咬合压力接近牙轴方向并能使基牙力分散 ,受力均匀 ,有利于基牙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卡环 延长卡环 套筒冠 牙移动 义齿固位 基牙 位移量 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术
原文传递
犬牙周膜牵张成骨正畸牙移动中牵张侧的组织学变化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爽 叶湘玉 +1 位作者 周洪 丰培勋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12-314,共3页
目的:了解犬牙周膜牵张成骨牙快速移动条件下牙周组织的反应。方法:6只犬,每犬下颌左右两侧分别设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对照侧用传统方法以第三前磨牙为支抗牙向远中移动第一前磨牙,实验侧用自制牙周膜牵张装置。终止实验后,取被移动牙的... 目的:了解犬牙周膜牵张成骨牙快速移动条件下牙周组织的反应。方法:6只犬,每犬下颌左右两侧分别设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对照侧用传统方法以第三前磨牙为支抗牙向远中移动第一前磨牙,实验侧用自制牙周膜牵张装置。终止实验后,取被移动牙的牙周组织,HE染色及改良Mallory三色染色法染色,光镜观察。结果:HE染色的切片可见牵张侧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多见,血管丰富,有明显的新骨形成。改良Mallory三色染色法非常直观和清楚地显示了张力侧新骨的形成。结论:传统的正畸牙移动和牙周膜牵张成骨牙快速移动的组织学改变在张力侧没有质的差异,只有量的差别。即后者比前者的组织合成活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 牵张成骨 牙移动 组织学
下载PDF
中草药灯盏花对兔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刘长庚 黄生高 +3 位作者 凌天牖 冯德云 黄平 张建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8-461,共4页
目的检测中草药灯盏花对正畸牙牙周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推测其加速正畸牙移动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45只兔分为A、B、C组,均以双侧下颌第一磨牙为实验牙。A组右侧第一磨牙离子导入灯盏花(A-R组),左侧导入生理盐水作... 目的检测中草药灯盏花对正畸牙牙周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推测其加速正畸牙移动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45只兔分为A、B、C组,均以双侧下颌第一磨牙为实验牙。A组右侧第一磨牙离子导入灯盏花(A-R组),左侧导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A-L组)。B组安装使双侧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正畸加力装置,同时右侧离子导入灯盏花(B-R组),左侧导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B-L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A、B组分别于实验的1、3、7、14d处死,每次处死5只兔。取所有动物的双侧下颌骨标本,B组测量牙移动距离后,所有标本制成第一磨牙的牙周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B组第一磨牙移动距离在加力1、3、7、14d时依次递增,B-R组在3、7、14d的移动距离较B-L组大(P<0.01)。免疫组化染色表明C组和A-L组VEGF表达阴性,A-R组、B-L组和B-R组表达较强,其中B-R组表达最强;A-R组和B-R组表达高峰在实验第3天,而B-L组表达高峰出现于第7天。结论灯盏花可能通过上调正畸牙加力初期牙周组织中VEGF的表达而加速其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 正畸 牙移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4
作者 宋晓彤 张荣和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3期145-148,共4页
牙周病是口腔科常见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常引起牙齿的松动、移位、伸长甚至脱落,影响美观及功能,这使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治疗日益引起关注。文中就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的影响,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进展及正畸矫治前后的牙周状况分析作一... 牙周病是口腔科常见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常引起牙齿的松动、移位、伸长甚至脱落,影响美观及功能,这使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治疗日益引起关注。文中就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的影响,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进展及正畸矫治前后的牙周状况分析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正畸学 牙移动
原文传递
计算机辅助牙齿隐形正畸系统 被引量:16
15
作者 范然 钮叶新 +3 位作者 金小刚 顾书华 施洁珺 王慧明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92,共12页
针对牙齿隐形正畸术依赖于预先排齐错位牙齿的需求,提出了包括牙齿形状建模以及虚拟矫治2个部分的完整的计算机辅助牙齿隐形正畸系统.该系统的输入是由光学扫描获得的牙颌数字模型,输出用于快速成型加工的中间母模模型,主要包括牙齿分... 针对牙齿隐形正畸术依赖于预先排齐错位牙齿的需求,提出了包括牙齿形状建模以及虚拟矫治2个部分的完整的计算机辅助牙齿隐形正畸系统.该系统的输入是由光学扫描获得的牙颌数字模型,输出用于快速成型加工的中间母模模型,主要包括牙齿分割、牙齿修复、牙齿运动设计、牙龈变形、矫治方案制定以及虚拟咬合等环节.基于牙颌模型的几何特征,采用两步牙齿模型分割方法:首先确定分割区域,进而利用控制曲线裁切获得光滑边界;对于相邻牙齿之间的缺失区域,利用控制曲线网指定曲面位置约束,并利用微分坐标方法重建;采用移动最小二乘插值解决牙龈变形中由于求解大规模线性系统而导致的消耗内存过多问题.该系统是生产隐形矫治器的关键步骤,同时也为医生诊断病情提供了可视化虚拟环境.近50例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地进行牙齿矫治,并正在进行产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形正畸 牙齿分割 牙齿修复 牙齿运动 牙龈变形 矫治方案
下载PDF
微型种植支抗和口外支抗用于上颌前突畸形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7
16
作者 魏威 龚仁国 肖海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4期125-128,共4页
目的比较微型种植支抗与口外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畸形的疗效。方法从2011年3月~2013年2月于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条件的矫治结束的48例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微型种植支抗组(n=24)受试者... 目的比较微型种植支抗与口外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畸形的疗效。方法从2011年3月~2013年2月于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条件的矫治结束的48例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微型种植支抗组(n=24)受试者应用微型种植支抗来加强支抗力度,口外支抗组(n=24)受试者应用头帽13外弓来加强支抗力度。测量其头颅侧位片。统计上颌中切牙内收量和压低量的变化值,上颌第一磨牙伸长与近中移动量,上颌中切牙倾斜度的变化值,猞平面、下颌平面以及前颅底平面的位置变化。结果13外支抗组治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SN—OP)、前颅底平面的相对倾斜度(U1-SN)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种植支抗组上颌突度(SNA)、SN—OP、U1-SN、上齿槽座点A至Nv的垂直距离(A—Nv)及上颌中切牙相的突度(U1-NP)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种植支抗组矫治后的SNA、U1-SN、A—Nv、U1-NP明显好于口外支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微型种植支抗组比口外支抗组切牙内收更多,且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移动更少。结论微型种植体比传统口外支抗在上颌前突的治疗中,前者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前突面型,有助于上颌前突的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支抗 口外支抗 上颌前突畸形 非拔牙矫治 牙齿移动
下载PDF
种植支抗辅助内收前牙的头影测量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许燕玲 房兵 +4 位作者 毛丽霞 冯贻苗 夏韫晖 娄新田 吴勇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探讨种植支抗与传统强支抗内收前牙的量,以及牙槽骨改建的程度。方法:26例正畸治疗患者,上牙槽骨前突,UD-SN角、U1-SN角大于正常一个标准差,轻度拥挤,正畸需拔除第一前磨牙。分为实验组(种植支抗)14例,其中男3例,...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探讨种植支抗与传统强支抗内收前牙的量,以及牙槽骨改建的程度。方法:26例正畸治疗患者,上牙槽骨前突,UD-SN角、U1-SN角大于正常一个标准差,轻度拥挤,正畸需拔除第一前磨牙。分为实验组(种植支抗)14例,其中男3例,女11例,年龄20~54岁(平均25岁);对照组(传统强支抗)12例,男1例,女11例,年龄18~30岁(平均21岁)。正畸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测量前后牙及牙槽骨的变化,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前牙内收量2组比较,种植支抗组显著大于传统强支抗组,牙槽骨改建的变化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前牙内收时垂直方向的变化,种植支抗组无变化,传统支抗组上颌切牙伸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磨牙近中移动,种植支抗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移动量无统计学意义,而传统支抗组上颌第一磨牙在近中移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中种植支抗辅助治疗牙槽骨前突和内收前牙,可获得最大程度的前牙内收;支抗牙近中移动量微小;相应的牙槽骨改建变化在种植支抗组与传统支抗组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支抗 牙槽骨改建 头影测量分析
下载PDF
探索成人正畸前后下颌三维数字化模型的重叠方法 被引量:15
18
作者 戴帆帆 刘怡 +1 位作者 许天民 陈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1-278,共8页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非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依赖的成人矫治前后下颌三维数字化模型重叠的方法,为三维评价下颌牙齿移动提供手段,同时验证此方法的准确性。方法:纳入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拔...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非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依赖的成人矫治前后下颌三维数字化模型重叠的方法,为三维评价下颌牙齿移动提供手段,同时验证此方法的准确性。方法:纳入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的成人患者15例,获取患者治疗前后牙颌石膏模型及颅面CBCT。石膏模型经激光扫描转化为数字化模型,CBCT通过正交投照生成头颅侧位片。建立基于头颅侧位片的下颌模型重叠法:通过上颌模型腭部稳定区域重叠、咬合关系转移以及头颅侧位片重叠获得的下颌骨旋转和平移量的校准,最终实现下颌模型的重叠。以基于CBCT的下颌模型重叠法为参照,建立共同的三维坐标系,测量下颌中切牙、尖牙和第一磨牙的三维移动量,通过配对t检验评价基于头颅侧位片的下颌模型重叠方法的准确性。结果:两组重叠法结果相比,下颌第一磨牙在三维移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中切牙和尖牙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上的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横向上差异为(0.3±0.5)mm(P<0.05)。结论:通过结合上颌数字化牙颌模型重叠和头颅侧位片重叠计算的下颌变化,可以实现成人矫治前后下颌数字化牙颌模型的较准确的配准,前牙区横向测量存在少量误差,该方法适用于在没有CBCT的条件下利用正畸常规资料实现下颌模型的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正畸学 矫正 牙移动 牙模型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两种常用加力方式对种植钉压低上前牙力学行为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戴宁 曾照斌 +1 位作者 刘海锋 冯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2-375,共4页
目的:使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种植钉压低上前牙时两种常用加力方式对上前牙力学行为的影响,为正畸临床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建立含有托槽、弓丝、上前牙、牙周膜和牙槽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加力方式:方式1:起点为弓丝中点,终点为... 目的:使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种植钉压低上前牙时两种常用加力方式对上前牙力学行为的影响,为正畸临床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建立含有托槽、弓丝、上前牙、牙周膜和牙槽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加力方式:方式1:起点为弓丝中点,终点为前鼻棘下。方式2:起点为中切牙与侧切牙间弓丝的中点,终点为与前鼻棘等高的中切牙与侧切牙间牙槽骨。分析牙周膜的主应力分布及牙齿的初始位移。结果:方式2的牙周膜应力分布更均匀。两种加力方式下,上切牙均发生唇倾。加力点两侧的牙齿向加力点倾斜。结论:将种植钉植入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施加压低力更为合理。压低过程中需注意前牙转矩的控制,并使用较粗的不锈钢丝作为主弓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牙压低 牙移动 牙周膜应力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远移下颌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牟兰 徐庚池 +1 位作者 韩耀辉 葛振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73-377,共5页
目的 研究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后用种植体支抗远移下颌磨牙,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5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24.0±5.8)岁.患者凹面型、前牙反(牙合)、第一磨牙近中关系,拔除下... 目的 研究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后用种植体支抗远移下颌磨牙,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5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24.0±5.8)岁.患者凹面型、前牙反(牙合)、第一磨牙近中关系,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后,应用种植体支抗推下颌磨牙向远中移动,并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非手术掩饰性矫治.对矫治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者第一磨牙、尖牙关系达到中性,前牙区反(牙合)解除,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且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ANB角增加1.65°±1.04°,Wits值增加(4.39±1.93) mm,上下齿槽座角(AB-NP角)增加3.20°±1.61°,Sn-Pg'审美线距差增加(1.13±0.99) mm,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数下颌第三磨牙,应用种植体支抗推下颌磨牙远移,结合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可取得理想的咬合关系,并使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Ⅲ类 牙移动 正畸支抗 微螺钉种植体 Malocclusion Angle Clas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