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重建上前牙唇侧骨板重度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6
1
作者 林海燕 张维丹 +2 位作者 于艳春 贾洪宇 王仁飞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52-356,共5页
目的 :在上颌前牙唇侧骨板重度缺损的重建术中,应用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并且同期植入种植体,观察唇侧骨板修复情况以及种植体唇侧颈部新生边缘骨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20例上颌前牙唇侧骨板重度缺... 目的 :在上颌前牙唇侧骨板重度缺损的重建术中,应用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并且同期植入种植体,观察唇侧骨板修复情况以及种植体唇侧颈部新生边缘骨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20例上颌前牙唇侧骨板重度缺损患者,其中15例为单侧中切牙缺失,5例为双侧中切牙缺失,共25个植入位点。在种植体植入同期进行钛网联合CGF的复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埋入式愈合6个月后进行常规二期手术,临时修复3个月后进行永久修复。观察二期手术时骨缺损的修复情况,测量二期手术时、永久修复后3、6、12、18个月种植体唇侧颈部的骨厚度和边缘骨高度。应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非参数多样本检验、Fierdman检验。结果:二期手术时唇侧骨板重建完整,新骨爬行至种植体顶端,唇侧颈部骨厚度平均为(2.69±0.154)mm;修复后3、6、12、18个月,唇侧颈部骨厚度分别为(2.67±0.152)mm、(2.66±0.153)mm、(2.65±0.153)mm和(2.65±0.151)mm,以种植体-基台连接处为基线,唇侧颈部边缘骨高度分别为基线下(0.02±0.048)mm、(0.69±0.085)mm、(0.87±0.019)mm和(0.87±0.013)mm。统计学分析表明,修复后3~12个月,唇侧颈部骨厚度随时间显著减小(P〈0.001),以种植体-基台连接处为基线,唇侧颈部边缘骨高度随时间亦显著降低(P〈0.001);两者在12个月和18个月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钛网联合CGF的复合GBR技术能有效重建上前牙唇侧重度骨缺损,颈部新生边缘骨厚度和高度在永久修复1年后趋于稳定,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网 浓缩生长因子技术 唇侧骨板重建 种植牙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设计下颌骨带种植体三维钛网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庆福 吕春堂 +3 位作者 樊堂堂 周中华 汪大林 李郝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方法,制作可用于下颌骨个体化功能性重建的修复体,为下颌骨个体化功能性修复探索新的方法。方法:首先通过CT扫描获取下颌骨断层解剖信息,然后运用三维重建、镜像及快速原型技术获得拟修复下颌骨复原实体模型,在... 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方法,制作可用于下颌骨个体化功能性重建的修复体,为下颌骨个体化功能性修复探索新的方法。方法:首先通过CT扫描获取下颌骨断层解剖信息,然后运用三维重建、镜像及快速原型技术获得拟修复下颌骨复原实体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铸造手段完成个体化三维钛网修复体的制作,然后将种植体与钛网相连接,构建个体化功能性修复体。结果:以CT扫描获取下颌骨断层解剖信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辅助成功制作了带种植体的个体化钛网修复体,与相应的下颌骨标本连接匹配良好,个体化恢复了骨缺损的连续性,所带种植体为进行种植义齿修复恢复理想的咀嚼功能提供了可能。结论:在CT扫描获取下颌骨原始解剖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CAD/CAM过程,能够成功构建下颌骨个体化功能性修复体,为临床个体化功能性颌骨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下颌骨 种植体 钛网 实验研究 CAD/CAM 功能性颌骨重建 解剖信息 CT扫描 快速原型技术 种植义齿修复 个体化 修复体 功能性重建 功能性修复 辅助方法 三维重建 实体模型 咀嚼功能 骨断层 制作 骨标本 连续性
下载PDF
纯钛种植体表面的纳米改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左杨 夏荣 +3 位作者 屠姗姗 孙磊 徐基亮 刘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14-1217,共4页
目的以纯钛试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处理纯钛表面以期构建一种纳米级多孔结构。方法使用溶胶凝胶法处理钛种植体表面。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X)观察对照组和纳米处理组表面的结构形... 目的以纯钛试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处理纯钛表面以期构建一种纳米级多孔结构。方法使用溶胶凝胶法处理钛种植体表面。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X)观察对照组和纳米处理组表面的结构形貌、化学成分和元素组成。培养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于对照组和纳米处理组体外实验观察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SEM下纳米处理组表面形成了纳米级多孔形貌。EDX显示纳米处理组表面元素主要为钛和氧元素,而对照组为钛元素。XRD图谱检测到纳米处理组表面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钛。体外实验显示纳米处理组相对于对照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溶胶凝胶法能通过简单的设备较为快速、均匀的形成纳米级粗糙多孔的二氧化钛涂层表面,构建的纳米表面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能成为一种前景良好的种植体表面改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牙 纳米形貌
下载PDF
医用钛及钛合金牙种植体生物相容性及其相关抗菌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马凯 赵宝红 邓春富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441-445,共5页
随着人们对牙种植体材料的不断开发以及对骨结合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稳定而健康地维持牙种植体与骨的结合一直是学者探索的目标。为了使牙种植体获得更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学者们通过大量实验不断改进材料。文章对医用钛... 随着人们对牙种植体材料的不断开发以及对骨结合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稳定而健康地维持牙种植体与骨的结合一直是学者探索的目标。为了使牙种植体获得更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学者们通过大量实验不断改进材料。文章对医用钛及钛合金牙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及其相关抗菌性能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牙种植体 生物相容性 抗菌性能
原文传递
钛网结合异体骨移植联合人骨形成蛋白与自体骨移植在种植前牙槽嵴骨增量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9
5
作者 崔延军 王红光 程汇 《医学综述》 2015年第4期761-762,共2页
目的比较钛网结合异体骨移植联合人骨形成蛋白与自体骨移植在种植前牙槽嵴骨增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前牙种植并行牙槽嵴骨增量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23例,采用钛网结... 目的比较钛网结合异体骨移植联合人骨形成蛋白与自体骨移植在种植前牙槽嵴骨增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前牙种植并行牙槽嵴骨增量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23例,采用钛网结合异体骨移植联合人骨形成蛋白的方法;B组23例,采用自体骨移植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牙槽嵴宽度、骨增量效果及术后种植体稳定性。结果术后A组牙槽嵴平均宽度患者显著高于B组患者[(6.9±0.5)mm比(5.6±0.3)mm,P<0.01];A组痊愈率为94.1%,B组为60.0%,A组临床疗效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种植体4个月,A组无松动率为91.2%,B组无松动率为50.6%,A组稳定性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网结合异体骨移植和人骨形成蛋白可显著增加患者牙槽嵴骨量,有助于术后种植体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网 异体骨移植 人骨形成蛋白 自体骨移植 种植牙 牙槽嵴骨量
下载PDF
表面陶瓷化钛种植体与骨组织结合的界面表征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马威 刘宝林 +1 位作者 李德华 魏建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通过对种植体-骨组织界面表征的研究,评价和分析新型表面陶瓷化钛种植体(Bio-Tiimplant)的骨结合情况及机制。方法:制作犬下颌牙列部分缺损模型,设计制作相应的钛种植体,经过表面陶瓷化处理后,植入犬下颌骨,分别于3、6、12周处死动... 目的:通过对种植体-骨组织界面表征的研究,评价和分析新型表面陶瓷化钛种植体(Bio-Tiimplant)的骨结合情况及机制。方法:制作犬下颌牙列部分缺损模型,设计制作相应的钛种植体,经过表面陶瓷化处理后,植入犬下颌骨,分别于3、6、12周处死动物,利用SEM对种植体表面矿物质沉积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分析其元素组成,对种植体-骨组织整体标本纵向界面进行元素线性扫描分析。采用未经表面处理的相同类型纯钛种植体作为对照。结果:Bio-Ti种植体周围新生类骨组织在3周时已有较多沉积,且与种植体结合较牢固,对少部分骨组织脱落处进行电镜观察及元素分析,种植体表面结构发生改建并且Ca、P含量明显上升,微孔内及周围可以看到颗粒状类骨质沉积物。线扫描及面扫描结果显示,从骨组织过渡到种植体的微观区域的Ca、P元素并未发生突变,提示两者之间磷酸钙成分的互相渗透与结合。结论:新型Bio-Ti表面陶瓷化纯钛种植体可以诱导体内类骨质早期沉积,与骨组织发生紧密结合,并显著缩短骨结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陶瓷 骨结合 界面
下载PDF
Effects of clinical dental implant abutment materials and their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n initial bacterial adhesion 被引量:7
7
作者 Yu-Shan Huang Her-Hsiung Huang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6期512-519,共8页
Initial bacterial adhesion on dental implant abutment is related to its surfac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abutment materials resistant to bacterial adhesion is importan... Initial bacterial adhesion on dental implant abutment is related to its surfac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abutment materials resistant to bacterial adhesion is important for dental implant maintenance.The aim of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abutment materials on initial bacterial adhesion in vitro.Polished zirconia(PZ group), polished titanium(PT group) and ground titanium(GT group) samples were prepared to simulate clinical dental implant abutments.Chemical compositions, morphology, roughness, hydrophilicity and surface free energy of materials were analyzed.Oral commensal bacterium Streptococcus mitis was used to evaluate initial bacterial adhesion via turbidity test and colony-forming unit count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T group presented the highest roughness, hydrophilicity and surface free energy.After 6-h incubation, GT group showed the significantly highest adhered bacteria counts;while non-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between PT and PZ groups.Within the clinically applicable range used in present study, the surfac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instead of surfac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dental abutment material have the pronounced influence on initial 6-h bacterial adhe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tal implant ABUTMENT BACTERIAL ADHESION ZIRCONIA titanium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原文传递
个性化全瓷基台和钛基台分别联合全瓷冠修复在前牙种植修复中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洪波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34期101-103,共3页
目的 比较个性化全瓷基台和钛基台分别联合全瓷冠修复在前牙种植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行前牙种植修复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基台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3例,37枚植体)和对照组(37例,40枚植体)。观察... 目的 比较个性化全瓷基台和钛基台分别联合全瓷冠修复在前牙种植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行前牙种植修复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基台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3例,37枚植体)和对照组(37例,40枚植体)。观察组采用个性化瓷基台联合全瓷冠修复,对照组采用个性化钛基台联合全瓷冠修复。种植修复后1、6、12个月进行复查,进行种植体周围探诊、松动度及牙冠外形有无损坏等临床检查,对牙龈出血指数和菌斑指数进行比较,并通过统计PES和WES评分评价美学效果满意度。结果 术后全部77枚骨水平植体均无松动,牙冠外形良好无损坏。两组修复后不同时间段的牙龈出血指数和菌斑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修复后1个月和6个月的PES与WES评分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修复后12个月的PES评分和WES评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前牙种植美容修复中,相较于个性化钛基台,个性化全瓷基台较钛基台优势明显,整体应用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瓷基台 钛基台 牙种植修复 全瓷冠修复
下载PDF
钛网在上前牙唇侧重度骨缺损种植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王献利 王国庆 +4 位作者 赵西博 石磊 袁清敏 刘会娟 杨瑟飞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在上前牙种植时使用钛网联合胶原膜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在修复唇侧骨板重度缺损的骨再生效果。方法:选择20例上前牙种植唇侧骨板重度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骨粉+胶原膜+PRF进行骨增量,... 目的:探讨在上前牙种植时使用钛网联合胶原膜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在修复唇侧骨板重度缺损的骨再生效果。方法:选择20例上前牙种植唇侧骨板重度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骨粉+胶原膜+PRF进行骨增量,一组使用钛网+骨粉+胶原膜+PRF进行骨增量。埋入式愈合6个月二期手术,1月后修复。观察两组患者术前骨缺损情况及二期手术、修复1年后唇侧的骨厚度及边缘骨高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二期手术时实验组唇侧骨板重建丰满,新骨覆盖种植体顶端,CBCT示唇侧颈部骨厚度为2.82±0.12mm,对照组唇侧虽有新骨形成但成骨量较少,CBCT示唇侧骨厚度1.03±0.11mm,二者具有明显差异。对照组修复后1年唇侧骨厚度0.97±0.13mm,骨高度降低1.10±0.03mm。实验组修复后1年唇侧骨厚度2.77±0.21mm,骨高度降低0.89±0.05mm,但仍在植体顶端,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上前牙种植唇侧重度骨缺损时联合使用钛网和胶原膜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比单纯使用胶原膜引导骨再生有更明显的成骨效果,因此在前牙重度骨缺损时可加用钛网保障骨增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网 引导骨再生 牙种植
下载PDF
钛种植体表面润湿性控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蔺增 王永 +3 位作者 王凤 高丁 李建昌 巴德纯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69-973,共5页
首先用喷砂酸蚀法对钛种植体表面进行粗化处理,制备出具有微米-纳米双微观孔洞结构的超亲水表面。然后用等离子体氧化的工艺,制备具有超亲水性能的氧化钛表面,发现表面亲水性能随自偏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在3... 首先用喷砂酸蚀法对钛种植体表面进行粗化处理,制备出具有微米-纳米双微观孔洞结构的超亲水表面。然后用等离子体氧化的工艺,制备具有超亲水性能的氧化钛表面,发现表面亲水性能随自偏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在360V自偏压、20 min处理时间和1 ml/min(标准状态)氧气流量时能到超亲水效果的锐钛矿二氧化钛表面。最后尝试用十二烷基三氯硅烷和分子自组装法在粗糙的氧化钛表面制备疏水表面,最大角度可达120°,利用等离子体处理和紫外光照射成功实现了表面由超亲水到疏水之间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种植体 润湿性控制 喷砂酸蚀法 等离子体氧化 分子自组装法
下载PDF
超薄钛膜联合onlay骨移植在牙种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明 律娜 +4 位作者 后军 潘涛 薛浩伟 胡玉坤 张令达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7-319,共3页
评估超薄钛膜联合onlay骨移植在牙种植中的临床应用。上颌前牙区骨质缺损的牙种植患者12例,行颏部来源的块状骨onlay骨移植,表面覆盖超薄钛膜,植骨术后没有明显并发症出现,1例患者植骨术后10 d超薄钛膜少许暴露,局部修剪清洁后无明显感... 评估超薄钛膜联合onlay骨移植在牙种植中的临床应用。上颌前牙区骨质缺损的牙种植患者12例,行颏部来源的块状骨onlay骨移植,表面覆盖超薄钛膜,植骨术后没有明显并发症出现,1例患者植骨术后10 d超薄钛膜少许暴露,局部修剪清洁后无明显感染发生。3~6个月后二期手术时暴露种植区见onlay骨移植与基骨愈合良好,onlay骨移植吸收约7.5%,完成共21颗种植体植入。超薄钛膜可明显减少onlay骨移植的吸收并促进其于基骨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lay骨移植 钛膜 牙种植 骨缺损
下载PDF
钛及钛合金种植体的两种表面处理对细菌黏附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焦艳军 王珏 潘福勤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8年第11期858-860,共3页
目的研究两种表面处理(等离子渗氮和物理气相沉积TiN涂层)对钛、钛合金表面的组织结构、性能及对变形链球菌黏附的影响。方法将相同规格的钛、钛合金片经逐级抛光后分别随机分成3组,每组3片,依次为抛光组,渗氮表面处理组,TiN涂层表面处... 目的研究两种表面处理(等离子渗氮和物理气相沉积TiN涂层)对钛、钛合金表面的组织结构、性能及对变形链球菌黏附的影响。方法将相同规格的钛、钛合金片经逐级抛光后分别随机分成3组,每组3片,依次为抛光组,渗氮表面处理组,TiN涂层表面处理组。以抛光钛、钛合金组作为对照。测量所有试件表面的粗糙度值,并采用扫描电镜、Axiovert 25CA光学图像分析仪及GDA750对钛、钛合金表面渗镀层的表面形态进行分析;将材料接种于变形链球菌悬液,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黏附细菌的数量。结果两种表面处理仅使原有表面粗糙度略微增加;扫描电镜显示两种表面处理后材料表面的原始划痕消失;GD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钛、钛合金两种表面处理后,表面主要由氮化钛化合物组成。经两种处理后,钛、钛合金黏附细菌的量显著减少,而两种表面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钛、钛合金经两种表面处理后形成了稳定的改性层,且能减少细菌的黏附。相对于有涂层脱落之忧的物理气相沉积TiN涂层技术,等离子渗氮技术有望作为种植体穿龈部和种植体基台部的表面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黏附 表面处理 等离子渗氮 TIN涂层 牙种植体
下载PDF
不同颈部结构钛人工牙种植体的骨结合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栗兴超 董福生 +3 位作者 李向军 梅双 王国光 齐喜娟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颈部结构钛人工牙种植体的骨结合性能。方法构建四种不同颈部结构钛种植体(均衡螺纹组、宽颈组、颈部单头微螺纹组、颈部双头微螺纹组),建立兔股骨种植体动物模型,采用X-ray平片观察、旋出扭矩测试,分析术后不同阶段各组种... 目的探讨不同颈部结构钛人工牙种植体的骨结合性能。方法构建四种不同颈部结构钛种植体(均衡螺纹组、宽颈组、颈部单头微螺纹组、颈部双头微螺纹组),建立兔股骨种植体动物模型,采用X-ray平片观察、旋出扭矩测试,分析术后不同阶段各组种植体-骨组织的界面特点。结果 X-ray平片观察种植体植入术后12周时,各组种植体均呈高密度阻射影像;各种植体周围界面无透射线性影像,与周围骨的骨密度比较相似;各种植体颈部周围未见明显骨吸收影像。旋出扭矩结果,在4周时UT组0.17±0.01 N·m,WN组0.15±0.01 N·m,SMN组0.20±0.01 N·m,DMN组0.20±0.01 N·m;在8周时UT组0.20±0.01N·m,WN组0.18±0.01N·m,SMN组0.24±0.01 N·m,DMN组0.24±0.01N·m;在12周时UT组0.28±0.01 N·m,WN组0.26±0.01N·m,SMN组0.32±0.01N·m,DMN组0.32±0.01 N·m;在4、8、12周时,SMN组与DMN组旋出扭矩值无明显差别,均高于UT组、WN组的旋出扭矩值;WN组最低。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扭矩值变化趋势大体一致,植入后8周时较4周有所升高,12周时升高明显达到峰值。结论钛牙种植体颈部采用与主螺纹相同形态的微螺纹较均衡螺纹及光滑宽颈结构具有更好的骨结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牙种植体 单头微螺纹双头微螺纹 宽颈 旋出扭力
原文传递
胶原基纳米骨复合rhBMP-2及钛膜修复即刻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冰 陈鹏 +2 位作者 王忠义 岳进 毛天球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2期331-334,共4页
观察胶原基纳米骨(nHAC)复合rhBMP-2及钛膜修复犬下颌骨拔牙创即刻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其实验结果表明:①单纯nHAC组:术后6周已有新生骨小梁形成,术后12周修复骨缺损,钛种植体边缘可见较多新骨形成;②联合钛膜组:术后6周即见新... 观察胶原基纳米骨(nHAC)复合rhBMP-2及钛膜修复犬下颌骨拔牙创即刻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其实验结果表明:①单纯nHAC组:术后6周已有新生骨小梁形成,术后12周修复骨缺损,钛种植体边缘可见较多新骨形成;②联合钛膜组:术后6周即见新生骨小梁沿钛膜生长,至术后12周,钛膜下骨密度更高,牙槽嵴顶较丰满;③复合rhBMP-2组:成骨过程较早,术后6周即有较多新生骨组织出现,术后12周新骨组织与宿主骨完全融合,并与种植体表面形成广泛的骨性结合。因此,nHAC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可良好地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复合rhBMP-2或/和钛膜后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基纳米骨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钛膜 种植体 骨缺损
下载PDF
表面陶瓷化钛种植体的骨组织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威 刘宝林 +2 位作者 魏建华 王新木 李德华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6年第8期460-462,共3页
目的:对新型表面陶瓷化纯钛种植体(Bio-Ti implant)的骨愈合情况及机理进行研究。方法:设计制作相应的纯钛种植体,采用特殊电化学方法对其表面进行陶瓷化处理,表面未经处理的种植体作为对照,分别植入犬股骨上段,于3周、6周、12周处死动... 目的:对新型表面陶瓷化纯钛种植体(Bio-Ti implant)的骨愈合情况及机理进行研究。方法:设计制作相应的纯钛种植体,采用特殊电化学方法对其表面进行陶瓷化处理,表面未经处理的种植体作为对照,分别植入犬股骨上段,于3周、6周、12周处死动物,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及评价,分析其微观机理。结果:所有种植体周围没有发现明显炎性组织或形成纤维层,Bio-Ti种植体组新生类骨组织生长较快,并于6周时已形成含有骨小梁及哈弗氏小管结构的较成熟骨组织,对照组12周时新生骨组织基本成熟。结论:Bio-Ti纯钛种植体具有很好的骨组织相容性,并可早期促进种植体周围新生骨组织的形成,缩短骨结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陶瓷 骨组织相容性
原文传递
Improvement of Systemic Symptoms after Dental Implant Removal 被引量:3
16
作者 Yoshiro Fujii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6年第2期37-46,共10页
Dental implants have spread worldwide in dentistry. The risks and complications reported are limited to local issues. However, in this case, a patient complained of systemic symptoms after dental implantation. This ca... Dental implants have spread worldwide in dentistry. The risks and complications reported are limited to local issues. However, in this case, a patient complained of systemic symptoms after dental implantation. This case report aims to demonstrate that systemic symptoms such as lumbago, shoulder stiffness, neck pain, hip joint pain, and facial pain improved after the removal of well-osseointegrated titanium impla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harmful electromagnetic waves received by implants affect body conditions;however, to dat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have not been identified. Therefore,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tal implant Electromagnetic Waves titanium implant Systemic Symptoms
下载PDF
纳米钙磷结晶种植体表面理化性能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臣汉 邓飞龙 +4 位作者 张佩芬 刘森庆 张华 张辉 罗智斌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09年第6期14-18,44,共6页
目的探讨两种纳米钙磷结晶种植体表面理化性能的差异。方法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两种种植体纳米晶体涂层表面形貌,能谱分析(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涂层晶体的化学组分及晶相,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表面粗糙... 目的探讨两种纳米钙磷结晶种植体表面理化性能的差异。方法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两种种植体纳米晶体涂层表面形貌,能谱分析(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涂层晶体的化学组分及晶相,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表面粗糙度,测量超纯水、二碘甲烷、甘油和甲酰胺在样品表面的接触角并计算表面能。结果BiconNanoTiteTM种植体表面可见直径20~200nm、圆形或椭圆形晶体随机分布并与表面融为一体;直径20~100nm粒状晶体散在分布于3INanoTiteTM种植体表面,在凹陷周围密集累积成白色山峰状,凹陷底部晶体数量较少,钛基体外露。XPS证实BiconNanoTiteTM种植体表面的纳米晶体化学组分为Ca10(PO4)6(OH)2和CaCO3,3INanoTiteTM种植体表面晶体化学组分是Ca8H2(PO4)6·5H2O。XRD显示两种种植体表面涂层晶体均为无定形结晶。BiconNanoTiteTM和3INanoTiteTM的表面粗糙度中,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分别为(0.43±0.10)μm和(0.15±0.05)μm,微观不平度和点高度(Rz)分别为(2.13±0.7)μm和(0.64±0.03)μm,BiconNanoTiteTM的Ra和Rz均较3INanoTiteTM的高(P<0.05)。BiconNanoTiteTM和3INanoTiteTM的分散成分分别为24.49、24.10mN·m-1,极性成分分别为17.82、11.04mN·m-1,总表面能分别为42.30、35.15mN·m-1。结论BiconNanoTiteTM种植体表面纳米晶体的中含有Ca10(PO4)6(OH)2,在化学成份上较3INanoTiteTM的纳米晶体更接近羟磷灰石,物理化学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钙磷 纳米颗粒
原文传递
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帅 赵晖 《系统医学》 2020年第3期138-140,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运用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患者中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7年8月-2018年12月在该院开展牙种植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共计84例,抽签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均使用钛膜引导骨再生,观察组... 目的研究分析运用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患者中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7年8月-2018年12月在该院开展牙种植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共计84例,抽签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均使用钛膜引导骨再生,观察组使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3个月后的植骨厚度和骨厚度。结果观察组种植体稳定率92.86%(39/42)与对照组90.48%(38/42)相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6,P>0.05),骨再生率97.62%(41/42)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35/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4,P<0.05),而不良反应率1.67%(1/42)低于对照组2.38%(7/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4,P<0.05),观察组植骨厚度(2.54±0.65)mm、骨厚度(2.98±0.76)mm均高于对照组(2.11±0.43)mm、(2.21±0.65)mm(t=3.576、4.990,P<0.05)。结论临床上在开展牙种植的患者中运用钛膜或者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均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运用海奥口腔修复膜效果更为显著,患者的植骨厚度、骨厚度表现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膜 口腔修复膜材料 骨再生 牙种植 植骨厚度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arc Oxidized Titanium 被引量:1
19
作者 Inho Han Jai Hyuk Choi +2 位作者 Bao Hong Zhao Hong Koo Baik In-Seop Lee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5年第B12期178-180,共3页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parkling discharges during the micro-arc oxidation process in KOH aqueous electrolyte was achieved. The change of surface morphology was progressively observed and a plausible pore formation me...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parkling discharges during the micro-arc oxidation process in KOH aqueous electrolyte was achieved. The change of surface morphology was progressively observed and a plausible pore formation mechanism is proposed.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LP activity of micro- arc oxidized titanium was evaluated by human body derived osteoblasts and sligtaly better than those of blasted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arc oxidation titanium oxide dental implant MORPHOLOGY
下载PDF
Sensation of Balance Dysregulation Caused/Aggravated by a Coll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a Dental Implant 被引量:1
20
作者 Yoshiro Fujii 《Open Journal of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14年第3期29-35,共7页
Cell phone and personal computer users have increased considerably in recent years, particularly in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se devices have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 on a global scale.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a ... Cell phone and personal computer users have increased considerably in recent years, particularly in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se devices have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 on a global scale.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reports of abnormalities occurring in the body due to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s emitted by such electronic devices. The long lists of both general and severe symptoms, including headaches, fatigue, tinnitus, dizziness, memory loss, irregular heartbeat, and whole-body skin symptoms, have been reported that are appare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dition of electromagnetic hypersensitivity. In dentistry, titanium dental implants may be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antenna-like activity, bu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remains unknown. In the current case studies, balance difficulties were found to occur when the patients had titanium dental implants. These implants seemed to be acting as antennae and collecting harmful electromagnetic waves.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confirm this hypo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ic HYPERSENSITIVITY titanium dental implant BALANCE DYSREGUL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