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彭亚 宣井岗 +2 位作者 陈荣华 朱旭成 杨伊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弹簧圈 支架 微小动脉瘤
下载PDF
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冯利飞 杨歌 +2 位作者 梁超 赵毅 张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0-674,共5页
目的探讨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动脉瘤破裂至治疗时间间隔≤7 d)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最大直径≤3 ... 目的探讨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动脉瘤破裂至治疗时间间隔≤7 d)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2例。均采用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栓塞动脉瘤。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栓塞效果(Ⅰ级为完全栓塞,Ⅱ级为近完全栓塞,Ⅲ级为部分栓塞),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102例患者术前mRS 0分61例(59.8%),1分19例(18.6%),2分9例(8.8%),3分8例(7.9%),4分5例(4.9%)。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69例(67.7%),Ⅱ级栓塞30例(29.4%),Ⅲ级栓塞3例(2.9%);其中4例(3.9%)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6例(5.9%)发生载瘤动脉局部狭窄,术后均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院后患者随访时间为(7.4±1.4)个月(3~12个月)。末次随访mRS 0分84例(82.4%),1分8例(7.8%),2分6例(5.9%),3分4例(3.9%);与术前mR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94例(92.2%),Ⅱ级栓塞8例(7.8%),Ⅲ级栓塞0例,与术后即刻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动脉瘤复发,复发率为4.9%,随访期均未发生动脉瘤再出血及脑梗死情况。结论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短期疗效较好,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治疗结果 微小动脉瘤 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
原文传递
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破裂的微小动脉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勇 李爱民 +2 位作者 刘希光 张洪伟 黄正千 《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10期941-94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眶外侧微骨孔入路夹闭破裂的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技巧。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我们采用眶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破裂的微小动脉瘤患者56例,回顾性分析其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诊治过程及手术效果。结果经CT血... 目的探讨经眶外侧微骨孔入路夹闭破裂的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技巧。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我们采用眶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破裂的微小动脉瘤患者56例,回顾性分析其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诊治过程及手术效果。结果经CT血管造影(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61个动脉瘤,其中微小动脉瘤56个,均成功夹闭动脉瘤瘤颈,术中破裂13例;术后恢复良好42例,生活能自理8例,扶拐行走、需人照顾6例。其中49例随访2~28个月,均无再出血发生,无一例死亡。结论眶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微小动脉瘤具有简捷、快速、微创的优点,手术时机的正确选择、完善的显微解剖及术中精湛的微侵袭操作技术对于顺利夹闭破裂的微小型动脉瘤、预防和控制术中破裂出血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外侧锁孔入路 微小动脉瘤 显微手术
原文传递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李东蛟 徐兴国 +5 位作者 万定 兰朋朋 杨振兴 冯进 黄德俊 李宗正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1日介入治疗的5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出院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判定预后,0~2分预后良好,3~6分预后不良。采用多因素Lo...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1日介入治疗的5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出院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判定预后,0~2分预后良好,3~6分预后不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4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完全栓塞26例,近完全栓塞26例。术后发生明显并发症(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共16例。40例预后良好,12例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高、术前Fisher评分高、术后发生并发症是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要根据病人Hess-Hess分级、Fisher分级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预防和减轻并发症,从而提高介入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介入治疗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破裂的微小前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希光 李爱民 +2 位作者 孙勇 张洪伟 黄正千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2期70-75,共6页
目的 探讨经眶外侧微骨孔入路夹闭破裂的微小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技巧与临床意义。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破裂的微小前交通动脉瘤患者48例,分析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诊治过程及手术效果。结果 均成功夹闭动脉瘤瘤颈,其中术中破裂16... 目的 探讨经眶外侧微骨孔入路夹闭破裂的微小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技巧与临床意义。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破裂的微小前交通动脉瘤患者48例,分析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诊治过程及手术效果。结果 均成功夹闭动脉瘤瘤颈,其中术中破裂16例,恢复良好36例;生活能自理9例;扶拐行走,需人照顾3例。其中39例随访3~36个月,无再出血与死亡病例。结论 眶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微小前交通动脉瘤具有简捷、快速、微创的优点,对于顺利夹闭破裂的微小型前交通动脉瘤、预防和控制术中破裂出血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外侧锁孔 微小前交通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崔艳峰 徐浩 +5 位作者 祖茂衡 顾玉明 张庆桥 魏宁 许伟 刘洪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51-65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 mm)的技巧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2013年7月收治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12例,其中窄颈动脉瘤7例(颈体比≤1/2),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5例(颈体比〉1/2),使用支架...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 mm)的技巧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2013年7月收治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12例,其中窄颈动脉瘤7例(颈体比≤1/2),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5例(颈体比〉1/2),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 分级方法,术后即刻评价栓塞效果及并发症,术后30 d 根据GOS 评分评定,并进行电话及造影随访。结果12例患者的12枚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8枚(66.7%),瘤腔残留4枚(33.3%)。GOS 评分评定预后5级12例。12例患者术后电话随访1-12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采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可行,但安全性及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宽颈 支架 栓塞
下载PDF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5
7
作者 丰涛 赵瑞 +3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刘建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5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3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2.19±0.55)mm。单纯弹簧圈栓塞27例,球...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3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2.19±0.55)mm。单纯弹簧圈栓塞27例,球囊辅助栓塞2例,支架辅助栓塞2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24例(45.3%),瘤颈残留16例(30.2%),瘤体显影13例(24.5%)。共3例(5.7%)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1.9%)为术中破裂,1例(1.9%)为术中血栓形成,1例(1.9%)为术后早期再出血。39例影像学随访3·13个月,平均平均(6.1±2.4)个月,动脉瘤不显影32例(82.1%);稳定3例(7.7%);复发4例(10.3%),均再治疗。51例临床随访6~28个月,平均(14.9±6.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50例(98.0%),3分1例(2.0%)。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安全性,以及较高的短期治愈率和临床预后良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双夹技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宗钢 沈杰 +2 位作者 汪宇阳 马春春 赵兵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4期395-398,40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双夹技术对颅内微小动脉瘤(TIA)进行夹闭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双夹技术治疗的24例微小动脉瘤患者(27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55.8±12.9)岁,动脉瘤最大直径为(2.49... 目的探讨应用双夹技术对颅内微小动脉瘤(TIA)进行夹闭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双夹技术治疗的24例微小动脉瘤患者(27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55.8±12.9)岁,动脉瘤最大直径为(2.49±0.49)mm,技术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术后1周CTA检查均未见瘤颈残留,无1例患者术后发生再出血,均临床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24个月,DSA复查显示所有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无复发。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2分(预后良好)。结论双夹技术治疗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满意,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安全性,以及较高的短期治愈率和临床预后良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双夹技术 夹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