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间隐喻在英汉词汇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6
1
作者 张建理 丁展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31-34,共4页
英语和汉语的时间都可以通过Lakoff的概念隐喻"时间流逝是运动"得到解释.然而,二者在词汇层面上却各具特色.第一,汉语的时间词为形态理据显性词;第二,英语时间介词的语义理据明显;第三,汉语的时间隐喻在纵向维度上远比英语丰... 英语和汉语的时间都可以通过Lakoff的概念隐喻"时间流逝是运动"得到解释.然而,二者在词汇层面上却各具特色.第一,汉语的时间词为形态理据显性词;第二,英语时间介词的语义理据明显;第三,汉语的时间隐喻在纵向维度上远比英语丰富多彩;第四,在搭配上英语倾向于将时间人化,汉语倾向于将时间物化;第五,汉语中许多表示四季的词汇是自然特征的借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时间隐喻 英汉对比 时间词
下载PDF
现代汉语时间词的语义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艳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年第4期60-62,共3页
现代汉语时间的表达不能象形态发达的语言那样靠形态的变化来完成,这就注定了汉语时间词在时间表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语义的角度对现代汉语时间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现代汉语 时间词 语义
下载PDF
晋语榆次方言时点时间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晓宇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40-47,共8页
榆次方言属于晋语的核心地区并州片,有着其独特的时间词系统,其时点时间词很有特色。山西晋语区同一方言片内部和邻近方言片之间时间词说法的相似程度较高,而不同方言片时间词的说法存在差异,各具特色。榆次方言时点时间词的特殊表达与... 榆次方言属于晋语的核心地区并州片,有着其独特的时间词系统,其时点时间词很有特色。山西晋语区同一方言片内部和邻近方言片之间时间词说法的相似程度较高,而不同方言片时间词的说法存在差异,各具特色。榆次方言时点时间词的特殊表达与古代榆次人民以自然为生物钟的生活作息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承载着丰富的当地文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次方言 晋语 时间词 时点时间词
下载PDF
时间词的语用特点及其与范围副词“都”的语序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富华 祝东平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4-342,共9页
时间词从语用功能上看,有与名词相同的指称作用,并且在一定语境中是唯一的,因而是已知的有定的,具有强话题性;又有不同于名词的在时间轴上的定位性,因而又常常作为新信息的构成部分。不同的时间词因人们的认识不同,有界程度不同,作为话... 时间词从语用功能上看,有与名词相同的指称作用,并且在一定语境中是唯一的,因而是已知的有定的,具有强话题性;又有不同于名词的在时间轴上的定位性,因而又常常作为新信息的构成部分。不同的时间词因人们的认识不同,有界程度不同,作为话题还是作为新信息构成部分的能力也不同。范围副词"都"是句子中新旧信息的界限,因而时间词既可以在"都"的左边,也可以在"都"的右边,但是不同的时间词有不同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词 指称 定位性 有界 无界
原文传递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常见时间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加林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8-72,共5页
针对时间词的研究,不仅是现代汉语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涉及的时间词,如"年、月、日、星期、小时"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使用偏误,归纳总结其准确用法。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时间词 时段 时点 日期 时刻
下载PDF
“前”字所反映的汉民族的时间认知 被引量:2
6
作者 叶卫华 《宿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56-60,52,共6页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前"字所组成的时间词。这些时间词反映出汉民族的时间是空间的认知,表现出汉语空间—时间隐喻的直线性模式。这其中又存在两套时间是空间的隐喻系统——"时间移动"隐喻系统和"自我移动"...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前"字所组成的时间词。这些时间词反映出汉民族的时间是空间的认知,表现出汉语空间—时间隐喻的直线性模式。这其中又存在两套时间是空间的隐喻系统——"时间移动"隐喻系统和"自我移动"隐喻系统,依据两个系统绝大部分时间词的语义已"脱离语境化",但少数时间词的语义并没有完全固化,需要认知语境的参与,进行认知推理,才能获取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时间隐喻 时间词 认知语境 认知推理
下载PDF
说汉语儿童时间词习得个案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彭小红 武红莉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48-51,共4页
运用个案跟踪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从2岁到5岁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发现,在习得时间词的过程中,儿童首先习得"先—然后",再习得"以前—以后"。在这两组时间词中,儿童先习得用来描述事... 运用个案跟踪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从2岁到5岁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发现,在习得时间词的过程中,儿童首先习得"先—然后",再习得"以前—以后"。在这两组时间词中,儿童先习得用来描述事件发生次序的词,后习得描述事物发生的某一不确定时间阶段的词。笔者认为儿童对时序长短的认知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汉语儿童 时间词 个案研究
下载PDF
从“凌晨”谈汉语时间词的同步构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云路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70,共18页
"凌"的核心义是"迫近","凌晨"为动宾式时间词,表示迫近天亮,"凌晨""凌旦""凌晓"均表示清晨,为一组同义同构的动宾式时间词。"拂晓""薄明""侵晨&... "凌"的核心义是"迫近","凌晨"为动宾式时间词,表示迫近天亮,"凌晨""凌旦""凌晓"均表示清晨,为一组同义同构的动宾式时间词。"拂晓""薄明""侵晨""破晓""逼明""投明""向明""近明""入夜""傍晚"等一系列动宾式复音词均表示早上或傍晚,也属于同步构词。同步构词具有同义(或同类)和同构两个特点,大致分为狭义、基本和广义三种类型。双音词往往有同步构词的规律,即都按照一种构词模式造词。其产生的内因是语素义相同或相关,外因则是语词产生的类推与仿造机制,由此印证了词义和构词均具有系统性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晨 同步构词 核心义 时间词
原文传递
《透明的红萝卜》日译本特色词汇评析——基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晴晴 徐凤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56-61,167,共6页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其日译本最早由日本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藤井省三于1992年翻译出版,在日本引起了"莫言热"。藤井省三在翻译时采用了忠实于原文、原作者,保留原文化特点的异化翻译策略。本文以韦努蒂的异化翻...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其日译本最早由日本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藤井省三于1992年翻译出版,在日本引起了"莫言热"。藤井省三在翻译时采用了忠实于原文、原作者,保留原文化特点的异化翻译策略。本文以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方言、称谓词和时代词汇三个方面分析藤井在日译过程中体现的翻译特点,以期为解读莫言小说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的红萝卜 异化翻译 方言 称谓词 时代词汇
下载PDF
《诗经》的时间用语与情感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宁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年第1期80-84,共5页
《诗经》通过日月星宿、动植物和自然景物等的变化来表示和记录时间,这些时间用语通过点状、线状、面状的客观排列组合方式,和故意弄错时间、把时间长度主观化、把时间本身情感化的主观表现方法,来表达先民们丰富的情感思想,从而丰富了... 《诗经》通过日月星宿、动植物和自然景物等的变化来表示和记录时间,这些时间用语通过点状、线状、面状的客观排列组合方式,和故意弄错时间、把时间长度主观化、把时间本身情感化的主观表现方法,来表达先民们丰富的情感思想,从而丰富了《诗经》情感内容的表达方式,不仅使诗篇取得丰富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诗篇的诗性和文学性,而且影响了后世中国古代诗歌时间用语的使用和情感思想的表达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时间用语 情感表达 客观方式 主观方式
原文传递
俄汉语时间词的语言及文化内涵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蓉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39,101,共4页
时间词是表达时间语义的词汇手段。本文通过对俄汉语中表示"一天内不同时间段"语义的词汇构成、句法实现、语义派生等语言表现方面的对比分析,得出俄汉两种语言对同一概念表达的相通与相异之处,并尝试做出民族文化上的阐释。
关键词 时间词 语义 句法 文化内涵
原文传递
《周易》卦爻辞中的“文化词汇”及其英译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运忠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04-106,共3页
《周易》中的文化词汇集中体现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形态,因此对这些文化词汇的英译当以上古文化为基础,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特殊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周易》 文化意象 人名称谓 时间名词
下载PDF
赫哲语的时点表达研究
13
作者 程亚恒 《宏观语言学》 2019年第2期136-150,共15页
赫哲语的时点成分既有无标记的时间词和时间词组,也有具有丰富标记形式的时间词组。从句法层面看,在句中充当状语是赫哲语的时点成分最基本的功能,除此之外,时点成分还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定语,少数情况下也可以在句中充当宾语... 赫哲语的时点成分既有无标记的时间词和时间词组,也有具有丰富标记形式的时间词组。从句法层面看,在句中充当状语是赫哲语的时点成分最基本的功能,除此之外,时点成分还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定语,少数情况下也可以在句中充当宾语。从语义层面分析,赫哲语的时点成分既可以是无定时点,也可以是有定时点;有定时点既可以是定位时点,也可以是定时时点。定位时点和定时时点都包括绝对时点和相对时点两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哲语 时间范畴 时点 时间词
下载PDF
汉语时空词语的文化意蕴
14
作者 滕华英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第10期75-79,共5页
语言中的词汇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汉语中的时间词语、空间词语为例,探讨蕴涵在时空词语中的汉民族文化。文章认为:汉语中的时空词语,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刻度符号,一开始就没有脱离过事物的发生、成长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始... 语言中的词汇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汉语中的时间词语、空间词语为例,探讨蕴涵在时空词语中的汉民族文化。文章认为:汉语中的时空词语,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刻度符号,一开始就没有脱离过事物的发生、成长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与生命、人生、心理态度、经验感受、历史事实和生活事件等因素密切联系,并因此而具有汉民族的农耕文化、政治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词语 空间词语 文化
下载PDF
现代汉语存现句中句首NP_1的语义内涵探析
15
作者 卢秋蓉 刘海燕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07-111,共5页
存现句(NP1+VP+NP2)表示"某个处所存在(出现、消失)了某个事物"。句首的"某个处所"(NP1)在句法结构形式上常常是一些表示时间、空间的词或短语,有的甚至省略。不管结构形式上如何变化,NP1始终表示一个存在处所的语... 存现句(NP1+VP+NP2)表示"某个处所存在(出现、消失)了某个事物"。句首的"某个处所"(NP1)在句法结构形式上常常是一些表示时间、空间的词或短语,有的甚至省略。不管结构形式上如何变化,NP1始终表示一个存在处所的语义内涵,在逻辑形式上用存在量词(□)表示,句首表示存在处所的意义在Pro-log语言的环境中形式化为:λP[□x[NP1(x)∧P(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词语 空间词语 语义内涵
下载PDF
时间词与“个”
16
作者 赵中丽 唐义武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49-53,共5页
在时段时间词中,有一些词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个”的用与不用的区别。通过说明这些区别的具体情况是如何的,借助已有的对该现象的研究,尽量找出形成这些区别的原因所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核心观和功能范畴假设观的角度做一些更加细... 在时段时间词中,有一些词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个”的用与不用的区别。通过说明这些区别的具体情况是如何的,借助已有的对该现象的研究,尽量找出形成这些区别的原因所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核心观和功能范畴假设观的角度做一些更加细致深入的探讨,以期能够对时间词,尤其是时段时间词的研究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词 时段时间词 核心 功能范畴
下载PDF
古汉语时间词研究综述
17
作者 陆海燕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64-68,100,共6页
古汉语时间词研究随着"时间"范畴的研究而受到重视,并伴随着现代汉语时间词的研究而深入。古汉语时间词研究由搜集和整理词汇入手,在词语结构的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挖掘认知规律和文化现象。从研究范围上来看,古汉语时间词的专... 古汉语时间词研究随着"时间"范畴的研究而受到重视,并伴随着现代汉语时间词的研究而深入。古汉语时间词研究由搜集和整理词汇入手,在词语结构的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挖掘认知规律和文化现象。从研究范围上来看,古汉语时间词的专书研究近年来较为流行,断代研究不多,整体全貌的研究更为少见。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古汉语时间词研究既采用了传统训诂学的路径,又引入了西方语言学的方法,与认知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 时间词 方言 理论
下载PDF
“日、月”时间词考释
18
作者 李彬 《新余高专学报》 2010年第4期64-66,共3页
从汉字构形本身出发,对与之相关的"日、月"时间字形资料进行系统地分析考查,从而揭示出汉先民传统的时间观。
关键词 时间词
下载PDF
也谈约量时间词 被引量:21
19
作者 殷志平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16,共7页
约量时间词不是一个词类概念 ,但具有共同的语义特征 ,即表示的时间段的限量范围比较模糊 ,表义上具有客观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二重性。由于语义上的模糊性 ,导致了它与确量时间词在句法组合上的诸多区别以及句型构造方面的特征 ;约量时间... 约量时间词不是一个词类概念 ,但具有共同的语义特征 ,即表示的时间段的限量范围比较模糊 ,表义上具有客观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二重性。由于语义上的模糊性 ,导致了它与确量时间词在句法组合上的诸多区别以及句型构造方面的特征 ;约量时间词的言长言短与句子预设之间的配合关系决定了句子是采用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 ,同时使句子带上了关于时间量大小的小夸张意味。本文最后讨论几个典型的兼表约量时间和确量时间的时间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量时间词 模糊性 主观性 语义 句法 语用
原文传递
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章婷 李葆嘉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1-175,共5页
模糊与精确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语义的模糊性是认知客体的类属边界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用科学或数学方式对认知客体进行量化描述时形成精确性语义。汉语时间词具有模糊和精确两套系统,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场合不需要精确性时... 模糊与精确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语义的模糊性是认知客体的类属边界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用科学或数学方式对认知客体进行量化描述时形成精确性语义。汉语时间词具有模糊和精确两套系统,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场合不需要精确性时间词。模糊性时间词的存在,不但源于日常认知方式,而且基于具有主观随意性、客观不确定性和结果非精确预期性的日常生活方式;精确时间词的出现依赖于人们所使用的测度仪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时间词 模糊性体系 精确性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