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制度的完善——兼谈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修改 被引量:12
1
作者 林俊盛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30,137,共6页
我国现行立法关于起诉期限的规定具有撤销诉讼一体主义的特征,未来应从诉讼类型的角度完善行政诉讼规则,从而完善包括起诉期限在内的时效规定。具体而言,撤销诉讼继续适用现行立法规定的起诉期限;由于拒绝行为产生的给付诉讼也应当适用... 我国现行立法关于起诉期限的规定具有撤销诉讼一体主义的特征,未来应从诉讼类型的角度完善行政诉讼规则,从而完善包括起诉期限在内的时效规定。具体而言,撤销诉讼继续适用现行立法规定的起诉期限;由于拒绝行为产生的给付诉讼也应当适用起诉期限的规定,而消极不作为给付诉讼可以考虑适用公法上请求权的消灭时效(诉讼时效)或者权利失效制度予以规范;确认诉讼不需要规定起诉期限,而是通过诉的利益和确认诉讼的补充性规则防止原告滥用诉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 起诉期限 诉讼类型
原文传递
国家赔偿时效的定性及适用逻辑
2
作者 何君 《行政法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5,共12页
时效作为国家赔偿法中的重要制度,属于实践中应用广泛,但理论研究欠缺或研究不够深入的一个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理解和适用上的差异化。国家赔偿时效理论研究主要症结在于请求时效定性的多样性,存在定性为诉讼时效、起诉期限、请求权时效... 时效作为国家赔偿法中的重要制度,属于实践中应用广泛,但理论研究欠缺或研究不够深入的一个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理解和适用上的差异化。国家赔偿时效理论研究主要症结在于请求时效定性的多样性,存在定性为诉讼时效、起诉期限、请求权时效的复杂现象,这既不利于请求时效理论的体系化研究,也不利于请求时效适用标准的统一。通过对现象背后原因的梳理和检讨,以及对司法解释定性选择的归纳总结,明确将请求时效定性为诉讼时效。在此基础上,对定性为诉讼时效语境下请求时效的适用进行分析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赔偿 请求时效 诉讼时效 起诉期限
原文传递
起诉期限起算点的厘定——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的实证研究
3
作者 翟翌 刘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0-72,共13页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起算点的合理确定对当事人诉权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作为我国现行规范中的起诉期限起算点之一,具有较强的司法适用性。然而,在适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的规定...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起算点的合理确定对当事人诉权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作为我国现行规范中的起诉期限起算点之一,具有较强的司法适用性。然而,在适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的规定进行司法审判时,也出现了困境,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内容范围不明确。对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行政行为内容的具体范畴,学界及实务界存有三种观点:知道必要内容说、知道全部内容说、知道具体内容说。以当事人知道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为标准,可判定知道必要内容说更具有解释力。该必要内容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行政行为的作出主体及合法权益可能受损害。当两要素同时具备,当事人才具有提起行政诉讼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 行政行为内容 起诉期限 起算点 必要内容 构成要素
原文传递
“限期断狱”的中国命运:清代以来审限制度的变革与重述 被引量:2
4
作者 谷佳慧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9-91,共13页
审限是我国司法体系中一项重要的本土化制度。近年来,理论界对审限制度何去何从展开讨论,其历史演变成为重要依据。回溯历史,尤其是清代至今,审限制度受到了古今中西不同法律理念的冲击,历经规则变化:从清代律例中对审限制度进行详尽规... 审限是我国司法体系中一项重要的本土化制度。近年来,理论界对审限制度何去何从展开讨论,其历史演变成为重要依据。回溯历史,尤其是清代至今,审限制度受到了古今中西不同法律理念的冲击,历经规则变化:从清代律例中对审限制度进行详尽规定,到民国时期诉讼法典中废除审限而实践中沿用,再到20世纪80年代后立法重新确立审限制度。究其原因,在于审限制度来源自中国传统司法经验,与近现代中国提高诉讼效率的社会诉求相符合,可以保证案件进程;同时审限又是约束司法人员的重要制度--用行政责任来限制司法人员的司法权力,这也是传统中国"治吏"思想在近现代的延续。因此,审限作为一种与中国实际紧密贴合的司法制度,并非是造成今日学术界所争论的积案原因,反而是提升诉讼效率的良方。当下讨论审限制度发展,更需正视其对本土法律资源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背后"治吏"思想影响,结合法官责任制改革,从行政责任到司法责任,重新建构新时期的审限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限 变法 治吏 司法责任 诉讼效率
原文传递
举证时限制度再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林静洁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22-26,74,共6页
举证时限制度的目的不在于证据失权,而是为了防止诉讼拖延,提高诉讼效率,因此,对逾期提供的证据是否给予采纳应当从整个诉讼发展的角度来考量。举证时限制度的立法设计应使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得到平衡,当前我国的举证时限制度更偏向于... 举证时限制度的目的不在于证据失权,而是为了防止诉讼拖延,提高诉讼效率,因此,对逾期提供的证据是否给予采纳应当从整个诉讼发展的角度来考量。举证时限制度的立法设计应使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得到平衡,当前我国的举证时限制度更偏向于追求实体正义,这不利于举证时限制度目的的实现。现行举证时限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实际上有赖于其他相关程序环节的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使答辩、证据交换和举证环节合理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证时限 诉讼迟延 证据失权 证据交换
下载PDF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功能定位之反思与修正 被引量:13
6
作者 范伟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4-133,共10页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功能定位是起诉期限制度建构过程中的基础环节与关键步骤,决定着制度的整体架构与具体规则设计。起诉期限功能定位之既有观点裹挟着较多的"维护行政"的考量因素,或强调行政行为形式确定力之维护,或强调行...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功能定位是起诉期限制度建构过程中的基础环节与关键步骤,决定着制度的整体架构与具体规则设计。起诉期限功能定位之既有观点裹挟着较多的"维护行政"的考量因素,或强调行政行为形式确定力之维护,或强调行政诉权保障与行政效率维护之间的平衡。实践中,以此为基础建构而成的起诉期限制度极易陷入以保障行政诉权之"名",行维护行政行为效力与行政效率之"实"的窘境。起诉期限功能定位的选择应当在遵循权利限度理论的基础上,与行政诉讼性质以及我国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相协调、匹配。起诉期限的功能定位应当修正为行政诉权的时间限制,以促成其作为行政诉讼基本概念的回归,并为日后行政诉讼制度的改革完善留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 起诉期限 功能定位 行政行为效力 行政诉权的时间限制
原文传递
谈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
7
作者 王艳葳 张海英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39-40,共2页
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实施以来,至今已有20余年。20余年来,民事审判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有些情况和问题需要对原有的法律规定作出修改,有些需要在民事诉讼法中予以明确。通过对比修改前后的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重点介绍... 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实施以来,至今已有20余年。20余年来,民事审判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有些情况和问题需要对原有的法律规定作出修改,有些需要在民事诉讼法中予以明确。通过对比修改前后的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重点介绍了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证据部分规定的新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证据 鉴定意见 证据时限 专家辅助人 诉前证据保全
下载PDF
试论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
8
作者 仇超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88-90,共3页
关于提供证据的时限,我国民事诉讼一直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经济领域的民事纠纷越来越多,与此相应地要求法院迅速及时地行使审判权,高效率解决争端,从而使设立举证时限制度也变得迫切、必要。并且,... 关于提供证据的时限,我国民事诉讼一直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经济领域的民事纠纷越来越多,与此相应地要求法院迅速及时地行使审判权,高效率解决争端,从而使设立举证时限制度也变得迫切、必要。并且,为使该制度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运行,需要我们进一步促进观念环境的优化,确立起法律真实和程序公正的诉讼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举证时限 程序公正 诉讼效益
下载PDF
Whether is the Time Limit of Litigation/Arbitration Suspended if one of the Parties Only Submits the Application for Arbitration to the Arbitration Commission?
9
《China's Foreign Trade》 2001年第8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Whether is the time limit of litigation/Arbitration Suspended if one of the Parties Only Submits the Application for Arbitration to the Arbitration Commiss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