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7篇文章
< 1 2 1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与海南养殖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与特性分析 被引量:108
1
作者 卢迈新 黎炯 +4 位作者 叶星 邓国成 江小燕 田园园 赖翠玲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66-774,共9页
从中国广东、海南罗非鱼主养区发生爆发性疾病的多个养殖场的罗非鱼病鱼体上,分离到多株致病菌株。人工感染试验显示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有多株经腹部注射分离细菌浓度为1×106CFU/mL时可使100%的受感染鱼死亡,选择其中7株强... 从中国广东、海南罗非鱼主养区发生爆发性疾病的多个养殖场的罗非鱼病鱼体上,分离到多株致病菌株。人工感染试验显示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有多株经腹部注射分离细菌浓度为1×106CFU/mL时可使100%的受感染鱼死亡,选择其中7株强毒株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与鉴定。不同菌株对药物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与菌株来源无相关性,29种抗生素中对13种敏感、7种不敏感、9种存在菌株的差异。各分离菌株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呈β溶血。采用链球菌快速鉴定系统ID32STREP、Lancefield分析及多项补充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初步判断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PCR扩增16S rRNA基因和GBS-specific gene cfb(CAMP factor)基因的全长序列,BLAST分析显示所有菌株的16S rRNA基因与GenBank上登录的无乳链球菌的相应序列高度同源(>99.8%),各分离菌株间的16S rRNA基因序列也高度同源(≥99.9%?100%)。各菌株cfb基因序列高度同源(100%),BLAST显示与已知无乳链球菌的相应序列也具有高度同源性(≥99.0%)。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判定广东与海南罗非鱼主养区2009年夏季发生的罗非鱼爆发性疾病的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致病性 生理生化 16SrRNA cfb基因 药物敏感性
原文传递
我国罗非鱼产业现状分析及提高罗非鱼出口竞争力的措施 被引量:93
2
作者 陈胜军 李来好 +3 位作者 杨贤庆 岑剑伟 吴燕燕 刁石强 《南方水产》 2007年第1期75-80,共6页
综述了我国罗非鱼生产、质量安全及出口贸易情况,分析了我国罗非鱼在出口贸易中可能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罗非鱼出口贸易竞争力的相关措施,以期为我国罗非鱼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罗非鱼 竞争力 技术贸易壁垒 质量安全
下载PDF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88
3
作者 张新艳 樊海平 +3 位作者 钟全福 卓玉琛 林煜 曾占壮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2-779,共8页
从患暴发性流行病罗非鱼的肝脏中分离获得一株细菌TL60829NA,将TL60829NA对罗非鱼进行人工感染致病性试验,试验感染罗非鱼表现出自然发病症状,确认分离菌株为罗非鱼暴发性流行病的致病菌。分离株菌经形态学观察、Bio Merieux Vitek全自... 从患暴发性流行病罗非鱼的肝脏中分离获得一株细菌TL60829NA,将TL60829NA对罗非鱼进行人工感染致病性试验,试验感染罗非鱼表现出自然发病症状,确认分离菌株为罗非鱼暴发性流行病的致病菌。分离株菌经形态学观察、Bio Merieux 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GPI测定卡分析和16S rRNA特异性基因序列与NCBI中收录的其它引起罗非鱼病害的链球菌的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分离细菌与其它无乳链球菌的16S rDNA序列构成一个进化分支,而海豚链球菌则构成另一分支,确定分离菌株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iate)。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卡那霉素等28种试验药物敏感,对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等15种试验药物不敏感。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罗非鱼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鳃小片结构崩解,鳃上皮增生、融合;心肌纤维变性、肌间白细胞浸润;肝脏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肠道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固有膜炎性白细胞浸润;肾脏组织大量嗜中性白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固缩,小动脉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眼睛的脉络膜和眶骨膜组织炎性坏死,晶状体纤维断裂和脱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致病性 细菌鉴定 药物敏感 组织病理
下载PDF
罗非鱼链球菌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80
4
作者 卢迈新 《南方水产》 2010年第1期75-79,共5页
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p.)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阳性菌,是人类的重要病原之一,也是其他多种脊椎动物包括猪、牛、鱼等的重要病原菌。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报道了鱼类链球菌病的暴发与流行,受感染的鱼类包括多种海水和淡水鱼类,... 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p.)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阳性菌,是人类的重要病原之一,也是其他多种脊椎动物包括猪、牛、鱼等的重要病原菌。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报道了鱼类链球菌病的暴发与流行,受感染的鱼类包括多种海水和淡水鱼类,以温水性鱼类最为严重。近年中国罗非鱼链球菌感染的报道也呈现增加趋势,尤其在2009年,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地区养殖罗非鱼的链球病发病率为20%~50%,死亡率达50%~70%,甚至更高。链球菌病已严重危害着中国罗非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原、流行及防治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链球菌 链球菌病
下载PDF
中国南方地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67
5
作者 郭玉娟 张德锋 +3 位作者 樊海平 陈学年 李彤彤 李爱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9-406,共8页
从广东省以及海南省等地区养殖的患病罗非鱼体内分离、收集到多株致病菌,经生化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均为无乳链球菌。对这些菌株分别进行了耐药谱测定、分子分型试验以及分子血清型分析。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007—2010年分离到的无乳... 从广东省以及海南省等地区养殖的患病罗非鱼体内分离、收集到多株致病菌,经生化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均为无乳链球菌。对这些菌株分别进行了耐药谱测定、分子分型试验以及分子血清型分析。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007—2010年分离到的无乳链球菌耐药谱基本相似;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试验中,选择5个高变异指数的可变数目重复位点(VNTR)进行分子分型,结果表明,所有鱼源无乳链球菌菌株为同一MLVA型,而作为对照的牛源无乳链球菌则明显不同;为了对这些菌株进一步分型,分别进行了分子血清型和表面蛋白抗原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分子血清型均为Ⅰa型,表面蛋白抗原均为alpha-C蛋白。这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的鱼源无乳链球菌在基因水平上为同一分子类型,具有相同的起源或传染源。同时也说明,我国南方地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在这几年中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变异。这些结果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疫苗研制,疫病监测及药物防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MLVA 分子血清型
下载PDF
罗非鱼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60
6
作者 柴家前 丁巧玲 +1 位作者 王振龙 宋憬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20,共3页
从济南、泰安、枣庄、德州等地的几个罗非鱼养殖场发病的罗非鱼中 ,分离到一株G+ 链球菌。将该菌人工感染罗非鱼 ,证实为致病菌。对该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致病特性、对药物的敏感性等进行了试验 ,证明该菌为S .iniae。
关键词 罗非鱼 链球菌 分离鉴定
下载PDF
饲料成分与环境温度对奥尼罗非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3
7
作者 黎军胜 李建林 吴婷婷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5-588,共4页
取相同生长阶段、体重均匀的雄性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eus×O.aureus)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不同P/E饲料组与不同水温组进行暂养,共3周。在最后一次投喂后2 h进行取样测定。结果表明,饵料蛋白质水平在20%-40%时,肝胰脏和... 取相同生长阶段、体重均匀的雄性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eus×O.aureus)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不同P/E饲料组与不同水温组进行暂养,共3周。在最后一次投喂后2 h进行取样测定。结果表明,饵料蛋白质水平在20%-40%时,肝胰脏和肠道蛋白酶活性变化差异不显著。胃蛋白酶活性随着饵料蛋白水平上升而减低了22.2%和26.0%(P<0.05)。碳水化合物水平由34%上升到42%和50%,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分别上升了107.1%和106.6%(P<0.01),肠道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了67.1%和39.8%(P<0.01)。脂肪水平由1.5%升高7%,肠道脂肪酶活性没有变化,脂肪水平升高到12.5%,肠道脂肪酶活性降低了25.4%(P<0.01)。在水温17-32℃时,罗非鱼消化酶活性均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成分 环境温度 消化酶 罗非鱼
下载PDF
罗非鱼杂交F_1代与亲本的遗传关系及其杂种优势的利用 被引量:42
8
作者 夏德全 曹萤 +1 位作者 杨弘 吴婷婷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9-32,共4页
用RAPD 技术研究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杂交子代和亲本的遗传关系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应用。在所用的16 个随机引物中,有11 个引物在罗非鱼亲代和杂交子代间呈现多态。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的计算结果表明,正交子代( ... 用RAPD 技术研究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杂交子代和亲本的遗传关系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应用。在所用的16 个随机引物中,有11 个引物在罗非鱼亲代和杂交子代间呈现多态。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的计算结果表明,正交子代( 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 在遗传关系上界于亲代之间,不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而反交子代( 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 却与母本奥利亚罗非鱼极其相似。说明正、反交子代与两亲本遗传相似性有明显的不同,表明遗传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的杂交子代更有可能形成显著的杂种优势。同时发现,扩增片段OPA071900 、OPA07960 、OPZ14720 和OPZ14600 可以作为鉴别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正交子代的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杂交子代 遗传关系 杂种优势 RAPD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重组抗菌肽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及免疫力的影响 被引量:55
9
作者 姜珊 王宝杰 +3 位作者 刘梅 蒋克勇 宫魁 王雷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08-1314,共7页
以吉富罗非鱼(genetically improved farmed tilapia,GIFT)幼鱼(体质量10.68 g±0.53 g)为研究对象,在实验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20、50 mg/kg重组中国明对虾抗菌肽以及100 mg/kg氟苯尼考,并于实验结束时进行注射攻毒(嗜水气单胞... 以吉富罗非鱼(genetically improved farmed tilapia,GIFT)幼鱼(体质量10.68 g±0.53 g)为研究对象,在实验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20、50 mg/kg重组中国明对虾抗菌肽以及100 mg/kg氟苯尼考,并于实验结束时进行注射攻毒(嗜水气单胞菌)。通过8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免疫指标以及攻毒实验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5~10 mg/kg抗菌肽可以显著提高罗非鱼的增重率、红细胞总数以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当添加量为5 mg/kg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当添加量为50 mg/kg时,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血清中溶菌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添加100 mg/kg氟苯尼考组较对照组能显著提高红细胞总数;当添加量为5~20 mg/kg时,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的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以5 mg/kg组存活率最高,氟苯尼考组差异不显著。结论认为,饲料中添加适量重组抗菌肽对幼鱼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并能提高部分免疫指标以及攻毒后的存活率,但过高剂量的抗菌肽对幼鱼的生长与部分酶指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建议抗菌肽的添加量不超过20 mg/kg。本研究旨为对虾抗菌肽在罗非鱼饲料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抗菌肽 吉富罗非鱼 生长 免疫 攻毒实验
下载PDF
罗非鱼片的热风干燥模型及能耗研究 被引量:47
10
作者 段振华 冯爱国 +1 位作者 向东 王志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01-205,共5页
对罗非鱼片进行了热风薄层干燥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建立了罗非鱼片的热风干燥的水分比与干燥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根据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拟合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良好。此外,还研究了罗非鱼片热风薄层干燥过程中的能耗特... 对罗非鱼片进行了热风薄层干燥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建立了罗非鱼片的热风干燥的水分比与干燥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根据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拟合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良好。此外,还研究了罗非鱼片热风薄层干燥过程中的能耗特点,结果表明,热风薄层干燥罗非鱼片的单位能耗降湿量最低为423.4g/kW·h,最高为1147.7g/kW·h。鱼片越小,每批干燥量越少,则单位能耗降湿量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热风干燥 数学模型 能耗
下载PDF
菜粕、棉粕替代豆粕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生长、体组成和免疫力的影响 被引量:46
11
作者 林仕梅 麦康森 谭北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8-173,共6页
在一种实用饲料配方(粗蛋白28%,豆粕18%)的基础上,用菜粕、棉粕按1∶2的比例等量替代豆粕(6%、12%、18%)作为蛋白源配制成三种等能等氮的无鱼粉饲料,在室内饲养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平均体重为(4.22±0.... 在一种实用饲料配方(粗蛋白28%,豆粕18%)的基础上,用菜粕、棉粕按1∶2的比例等量替代豆粕(6%、12%、18%)作为蛋白源配制成三种等能等氮的无鱼粉饲料,在室内饲养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平均体重为(4.22±0.09)g]8周。结果表明,菜粕、棉粕替代不同水平豆粕对罗非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和机体免疫力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P<0.05)。随菜粕、棉粕替代水平的增加,罗非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和体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而以无豆粕组影响最大。鱼体肝脂含量、肝体比(HSI)以及脏体比(VR)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无豆粕组血清GPT、GOT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SOD、LZ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配方中棉粕和菜粕的总量超过52%对罗非鱼是不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尼罗非鱼 豆粕 菜粕 棉粕 生长 免疫力
下载PDF
对虾-罗非鱼-缢蛏封闭式综合养殖的水质研究 被引量:44
12
作者 田相利 李德尚 +3 位作者 董双林 刘国才 齐振雄 卢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87-292,共6页
研究了对虾、罗非鱼和缢蛏封闭式综合养殖的环境状况 .结果表明 ,混养各组环境状况总体要优于单养组 .实验期间混养组DO的波动幅度略小于单养组 ,最低值则高于单养组 ;各混养组COD值和水层细菌数量相互差异不显著 ,但各混养组均显著低... 研究了对虾、罗非鱼和缢蛏封闭式综合养殖的环境状况 .结果表明 ,混养各组环境状况总体要优于单养组 .实验期间混养组DO的波动幅度略小于单养组 ,最低值则高于单养组 ;各混养组COD值和水层细菌数量相互差异不显著 ,但各混养组均显著低于单养组 (t 检验 ,α <0 .0 5 ) ,混养围隔水体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单养 ;混养各围隔组中浮游生物生物量、Chl.a均低于单养组 ,滤食性动物对浮游生物的压制作用明显 .在底泥中 ,混养组N、P的积累量比单养组低 39.76 %和 5 1.2 6 % ,混养组细菌总数则比单养组低 7.6 3 % .本研究表明 ,封闭式综合养殖可以大大减少注入近海的养殖污水的排放量 ,从而降低对近海水质的污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式混养 对虾 罗非鱼 缢蛏 水质
下载PDF
罗非鱼对蓝藻的摄食消化及对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控制 被引量:46
13
作者 陆开宏 金春华 王扬才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11-818,共8页
2000年至2003年实验研究尼罗罗非鱼对铜绿微囊藻摄食、消化特性的基础上,在宁波月湖等富营养化景观水体进行了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的应用试验.研究表明,罗非鱼对水华蓝藻有很强的摄食与消化能力.25 ℃条件下,罗非鱼鱼种对铜绿微囊藻的平... 2000年至2003年实验研究尼罗罗非鱼对铜绿微囊藻摄食、消化特性的基础上,在宁波月湖等富营养化景观水体进行了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的应用试验.研究表明,罗非鱼对水华蓝藻有很强的摄食与消化能力.25 ℃条件下,罗非鱼鱼种对铜绿微囊藻的平均消化率达67.5%,摄食率则随鱼体体重及水温的升高而增加.1999年至2000年蓝藻泛滥的月湖水体,2001年和2002年先后放养鲢鳙蚌(9.8 g·m-3)和罗非鱼鱼种(3~5 g·m-3)后,蓝藻水华不再出现,浮游藻类年平均细胞数量分别比2000年下降67.5%和79.6%,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下降48.6%和63.8%;蓝藻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70.0%分别下降至22.1%和11.2%,水体透明度则由之前的20~50 cm上升至55~137 cm.在已经发生严重蓝藻水华的镇海公园等水体中,放养罗非鱼鱼种 (8~15 g·m-3)20 d左右,水华消失,叶绿素含量和浮游植物数量显著下降,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罗非鱼放养对水体氮、磷等营养盐指标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与系统初始的群落结构、营养状态及水体所承受的营养物负荷存在更大的关系.罗非鱼放养应是控制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的理想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富营养化 蓝藻水华 摄食 消化 生态效应
下载PDF
广东省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 被引量:50
14
作者 柯剑 赵飞 +3 位作者 罗理 姜兰 卢迈新 邹为民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2-27,共6页
从广东省5个罗非鱼主养区患暴发性的罗非鱼中分离到15株菌,挑选其中的5株(不同地域、不同组织分离的菌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表现出自然发病的症状,确定此5株分离菌为导致罗非鱼暴发病的主要病原。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并结合16... 从广东省5个罗非鱼主养区患暴发性的罗非鱼中分离到15株菌,挑选其中的5株(不同地域、不同组织分离的菌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表现出自然发病的症状,确定此5株分离菌为导致罗非鱼暴发病的主要病原。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并结合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5株分离菌株均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5株分离菌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实验结果上保持一致,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8.6%~99.8%,但在致病性和对药物的敏感性上却呈现一定的差异。另外10株分离菌株通过生理生化实验鉴定也为无乳链球菌。研究表明,广东省罗非鱼流行性暴发病的病原菌主要为无乳链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致病性 细菌鉴定
下载PDF
罗非鱼综合加工利用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15
作者 陈胜军 李来好 +5 位作者 杨贤庆 吴燕燕 郝淑贤 岑剑伟 戚勃 邓建朝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4期85-90,共6页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中国罗非鱼产业正处于从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对罗非鱼原料进行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同时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提高中国罗非鱼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产业升级...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中国罗非鱼产业正处于从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对罗非鱼原料进行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同时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提高中国罗非鱼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产业升级,以保障中国罗非鱼产业可持续稳定发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罗非鱼综合加工利用与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旨在为中国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加工利用 质量安全
下载PDF
饲料脂肪水平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6
16
作者 甘晖 李坚明 +3 位作者 冯广朋 龚竹林 黄凯 李家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41,共7页
研究了奥尼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及血浆生化指标与不同脂肪含量饲料间的关系。饲料脂肪水平为0%、2%、4%、6%、8%5个梯度组。结果表明,5组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成活率无显著性影响。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奥尼罗非鱼幼鱼的... 研究了奥尼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及血浆生化指标与不同脂肪含量饲料间的关系。饲料脂肪水平为0%、2%、4%、6%、8%5个梯度组。结果表明,5组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成活率无显著性影响。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奥尼罗非鱼幼鱼的增重率、肥满度和摄食量先上升后下降,而饲料系数则先下降后上升;肝脏重量、肝体比、肝脏与肌肉脂肪含量等4个指标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与奥尼罗非鱼幼鱼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随着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试验鱼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等活性逐渐升高。本研究条件下饲料脂肪水平超过6%容易导致奥尼罗非鱼幼鱼形成脂肪肝,对其摄食、体形特征、生长指标、相关组织脂肪含量以及血清中酶的活性等都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饲料 脂肪水平 生化指标 生长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罗非鱼肠绒毛形态结构及肠道免疫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3
17
作者 黄玉章 林旋 +4 位作者 王全溪 谢建强 陈佳铭 赵堇 林树根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8-116,共9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黄芪多糖对罗非鱼肠绒毛形态及肠道黏液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分布和数量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47 g的罗非鱼共1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 本试验旨在探讨黄芪多糖对罗非鱼肠绒毛形态及肠道黏液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分布和数量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47 g的罗非鱼共1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1 000、1 500、2 000 mg/kg黄芪多糖的试验日粮。试验40 d后,从各组中随机抽取5尾罗非鱼进行解剖,取出肠管,固定、包埋并做成切片,并应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各组肠管切片进行染色,观察肠绒毛形态结构、黏液细胞及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分布和数量。结果表明:各组肠绒毛的结构都较为完整;各试验组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和肌层厚度以及肠道黏液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提高,其中除前肠肌层厚度和前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外,1 000和1 500mg/kg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由此得出,日粮中添加黄芪多糖可提高罗非鱼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和肌层厚度,增加肠道黏液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且以1 000和1 500 mg/kg两个添加量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黄芪多糖 肠绒毛 黏液细胞 上皮内淋巴细胞
下载PDF
HPLC/MS法对呋喃唑酮及其代谢物AOZ在罗非鱼体内残留研究 被引量:41
18
作者 徐维海 林黎明 +2 位作者 朱校斌 王新亭 张干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9,共5页
采取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质谱(MS)连用技术研究呋喃唑酮[3 (5 硝基糠醛缩氨基) 2 唑烷酮]及其主要代谢产物3 氨基 2 唑酮(AOZ)在罗非鱼体内的残留规律。该方法对呋喃唑酮及其代谢物AOZ的检出限分别为10μg/kg、1μg/kg。给罗非鱼投喂... 采取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质谱(MS)连用技术研究呋喃唑酮[3 (5 硝基糠醛缩氨基) 2 唑烷酮]及其主要代谢产物3 氨基 2 唑酮(AOZ)在罗非鱼体内的残留规律。该方法对呋喃唑酮及其代谢物AOZ的检出限分别为10μg/kg、1μg/kg。给罗非鱼投喂剂量为30mg/(kg·d)的呋喃唑酮药饵7d.结果表明,罗非鱼肌肉中呋喃唑酮和AOZ的含量分别在停药6h后和停药"零时"达到最高,分别为413.00±91.68μg/kg、31.15±9.68μg/kg,24h后呋喃唑酮含量就低于检出限,而肌肉中AOZ的含量在528h后才低于1μg/kg。鱼肌肉中呋喃唑酮和AOZ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9.34h、38.2h,平均消除速率分别为22.7μg/(kg·h)、0.058μg/(kg·h)。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鱼肌肉中呋喃唑酮代谢很快,而AOZ却很难消除。考虑到呋喃唑酮的代谢物AOZ在罗非鱼体内不容易消除,在本实验条件下,建议给罗非鱼投喂呋喃唑酮药饵的停药期至少在2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呋喃唑酮 3-氨基-2-唑酮 残留
下载PDF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罗非鱼中9种邻苯二甲酸酯 被引量:45
19
作者 李拥军 熊文明 +4 位作者 陈坚文 温贤有 李谦 刘正华 李盛安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8-283,共6页
建立了罗非鱼中邻苯二甲酸二(2-甲氧基)乙酯(DME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邻苯二甲酸二(2-丁氧基)乙酯(DBEP)、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P)、邻苯二甲酸二(4-甲基-2-戊基)酯(BMPP)、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HXP)、... 建立了罗非鱼中邻苯二甲酸二(2-甲氧基)乙酯(DME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邻苯二甲酸二(2-丁氧基)乙酯(DBEP)、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P)、邻苯二甲酸二(4-甲基-2-戊基)酯(BMPP)、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HX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共9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后,经LC-Si固相萃取柱净化,以甲醇和甲酸-乙酸铵缓冲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HPLC-MS/MS电喷雾正离子(ESI+)电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9种PAEs在1.0~200.0μg.L-1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不低于0.991 8,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5%~107%,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1.9%~11.8%和3.6%~13.1%之间。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和定性准确等优点,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罗非鱼 邻苯二甲酸酯 固相萃取 残留
下载PDF
氨氮胁迫下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机体免疫力的变化及其对海豚链球菌易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43
20
作者 陈家长 臧学磊 +3 位作者 胡庚东 瞿建宏 范立民 宋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9-634,共6页
研究了不同作用时间(0、24、48、96和120 h)下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对照组、1、3、5和10 mg·L-1)对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血清SOD、AKP、溶菌酶和补体C3活性的影响,以及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对照组、1、3、5和10 mg&... 研究了不同作用时间(0、24、48、96和120 h)下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对照组、1、3、5和10 mg·L-1)对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血清SOD、AKP、溶菌酶和补体C3活性的影响,以及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对照组、1、3、5和10 mg·L-1)胁迫下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结果显示:在1.0 mg·L-1氨氮质量浓度下,罗非鱼血清SOD活性在24 h受到诱导;在3.0、5.0和10.0 mg·L-1氨氮质量浓度下,罗非鱼血清SOD活性均受到抑制,最大抑制率分别达18.85%、23.47%和38.46%。在1.0 mg·L-1氨氮质量浓度下,罗非鱼血清AKP活性在0-96 h呈先降低后恢复的趋势;5.0和10.0 mg·L-1实验组的血清AKP活性在24-120 h则一直受到抑制。1.0 mg·L-1实验组的罗非鱼血清溶菌酶活性在24-120 h一直无显著变化,3.0、5.0和10.0 mg·L-1实验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1.0 mg·L-1实验组的罗非鱼血清补体C3活性在各个采样时间下均大于对照组,而5.0和10.0 mg·L-1实验组补体C3活性始终受到抑制。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实验研究显示,置于3.0、5.0和10.0 mg·L-1的罗非鱼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43.33%、46.67%和63.33%,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 mg·L-1实验组,表明氨氮质量浓度超过3.0 mg·L-1能够增加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本实验认为,超过3 mg·L-1的氨氮质量浓度胁迫能够显著降低罗非鱼的免疫力,增加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因此在罗非鱼健康养殖中,调控并降低氨氮质量浓度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海豚链球菌 氨氮 免疫 死亡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